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台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观念,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迟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大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所以发现与考订史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它比对历史理解诠释更有价值。
B.“史家纂写的历史”与“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性质不同,关键是因为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具有主观性。
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代表了历史书写的方式。
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
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
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月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体现了“历史学的目的”。
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过程。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章学诚《文史通义》
B.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高《春秋公羊传》
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吴缜《新唐史纠缪序》
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
5.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 ……
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 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一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
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萤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
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落蕊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
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
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
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
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央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
(有删改)
文本二:
野 草 (节选)
秦似
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
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二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
(有删改)
【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
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
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
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
7.下列对于秦似这一人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
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能够生存,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
C.秦似性格刚硬,心怀民族,所办的爱国刊物《野草》体现了革命战斗精神。
D.秦似文笔犀利,在《野草》中引用倍·柯根的话,直接表达了其讽刺之意。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9.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野草”,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余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 “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 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 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A要B晋C国D之E成F复G其H君I而J质K其L嫡M子N使O子P父Q代R处S秦T国U可V以W无X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年天以晋赐秦”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赐”含义不同。
B.“虽微秦国”与“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微”含义不同。
C.“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与 “犹蒙矜育” (《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含义不同。
D.“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两句中的“德”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14.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概括他能成为霸主的内在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励友人。
B.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
C.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暮之意。
D.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心境。
16.有学者认为,唐诗常蕴含深情,而宋诗常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国首部关于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年,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了压倒性位置。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__________”和黄庭坚《登快阁》“ ______________ ”两句诗中描写的“澄江碧水”将永远流淌在华夏大地。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日出前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3)银河又称银汉、河汉、星汉、明河等,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伴随新媒体的流行,一些年轻的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并收获了流量。对此,有人颇有微词,认为戏曲演员对着镜头又唱又舞,过度曝光和商业化,有失艺术家的尊严。殊不知,对于大部分戏曲院团而言,创排新戏乃至巡回演出,基本是靠财政补助,罕有“市场”。如果还担心过度商业化而拒绝一个上佳的宣传手段,实在是 。戏曲要遵循传统,但不能, 。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没有直播,也会有其他传播手段。这些年,戏曲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谅·鸿》,在 B站跨年晚会惊艳了许多年轻人;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
窃以为,这不只是破圈,更是对戏曲生态的一种良性修复,是“破茧重生”。
当然,戏曲直播只是一种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而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才能创新。一个年轻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 ;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线下舞台,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毕竞,戏曲是“唱念做打”的艺术,不能只有手机屏幕上的一个个老唱段。与此同时,中国戏曲的薪火相传,是源于《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一个个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戏曲直播,还需要在流量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下的持续发展。
18.请在文中模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与文段中“窃”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后舍弟成名,举家感戴,没齿不忘也。
B.足下一人独处,夜深不寐,得无畏怖耶?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仔细看来,令爱这幅两作的确颇有意趣。
20.请结合第三自然段的相关内容,给参与“直播”的戏曲演员拟写一条职业发展的提醒。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或许每个文人都会遇见一件自己喜爱的宝贝,虽体小形微,却有着大趣味。此物有一雅名:清玩。
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清玩之物“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陆游是“蒲痴”,常常到山间捡白石头、接泉水回来养菖蒲。即使在外面喝醉了,很晚才回家,也不忘把菖蒲拿到室外通风,所以他的菖蒲长得节叶竖瘦。在秋天他甚至用菖蒲上的露珠来洗眼睛,以明目静心。不仅如此, ① :“( ) 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 )橄榄茶。自是闲人( )闲趣, ( )无心学野僧家。”
以物养性,不为物役,是清玩之性,也是为人之本。
陶渊明爱菊,在自己的田舍四周种满了山菊,每至重阳,便坐在菊丛中,静静欣赏寒霜中傲然挺立的秋菊。他认为不是他看菊赏菊, ② 。理想幻灭,满怀遗憾和无奈,在他独自叹息时,有爱菊一直陪伴左右。菊虽不能言语,但那份静静的陪伴足以抚慰内心的苦闷。
文人清玩,始于遇见,长于陪伴。陪伴是最舒心的安慰,她不仅让人感到温暖, ③ 。
21.请选出文中括号里用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寒 煎 逐 原 B.山 煮 足 本
C.寒 煎 足 本 D.山 煮 逐 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蛙坐井,井口就是它的眼界;青蛙对井外一无所知,也就无所谓境界了。
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后顺流而东,走出边界,来到北海,看见了所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
随着脚步移动,游山者眼前的景物也发生变化,正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谁知一道岔口转过,又曲圣通幽,别有境界。当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能心存敬畏,望而却步了。
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下少于800字,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参考答案:
1.D 2.B 3.C 4.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
异: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5.①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
②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
6.B 7.D 8.①“秋”既是时节,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由此而来,是理解文本情感的重要线索;
②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文章叙述“我”与家槐兄、秦似的相聚,并插叙《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都发生在秋天;
③贯穿着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9.①文本一以“野草”写人物,侧重写“野草”的顽强和葱茏,表现《野草》的创办者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达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
②文本二以“野草”喻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达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
10.FNU 11.C 12.D 13.(1)“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
(2) 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14.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15.C 16.①唐诗常借意象、意境来抒发情感,如李诗借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绘出凄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
②宋诗常借生活现象来阐发哲理,如苏诗描写秋冬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生虽有不幸也不应消沉,而应乐观向上的道理。
17. 千里澄江似练 澄江一道月分明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山也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18.①因小失大(或:得不偿失) ②固步自封(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③无可厚非 19.A 20.因为戏曲是“唱念做打”的艺术,且需要注入更多文化含量以获得持续发展,所以戏曲演员不能丢了线下舞台,沉湎于手机屏幕,误入职业穷途。
21.C 22.①他更是作诗表达对菖蒲的喜爱;②而是菊在陪伴他;③也让人有勇气面对失意的人生。
23.例文:
边界限制眼界,眼界决定境界
诗人北岛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你行走的眼界决定了你看世界的境界。眼中有水,心中有山,眼中有多大的世界,心中便有多大的境界。青蛙坐井,眼界被井口的边界所限,它的境界永远无法提升。河伯突破河的边界,眼界大开,故而境界随之提升。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从“井”中跳出,打破边界,拓宽眼界,方能感受新的境界。
鲁迅先生曾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唯有拓宽眼界,打破边界,我们才能达到更卓越的高度。中国登山测量队员为了登上世界之巅珠峰,面对高空缺氧、风疾雪骤、昼夜温差超三十摄氏度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退缩。他们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职业的操守,为了心中的信仰,义无反顾突破山的界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个人的境界,是随着眼界的开阔而提升的。站在地球的最高点,对于活着,对于人生,也会有更高远的思考与认知。
欲开眼界者必先破其边界,破边界必须心存敬畏。
新时代的青年应鞭策自身,迈向远方,打破边界。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曹原,研究超导石墨烯的天才少年;林鸣,多项创新技术融合的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南仁东,打破多项技术封锁的天眼总设计师……他们突破边界,让中国在世界得以闪耀。相反,坐井观天的青蛙一辈子都不可能明白外面的美丽景象,其所知之水就是井底之水,其所见之天就是井口一孔。如果在科学领域缺乏眼界,就易封闭在自己思维的边界之中,无法有所突破。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本来可以更加完善,却因固执己见未能达到更高境界。
当然,游山者随脚步不断移动,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需要心存敬畏,适可而止。
欲升境界者必先开其眼界,开眼界必须心存善念。
吾辈青年应以创新的眼界上升到新境界。《与朱元思书》中说:“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伟人们披荆斩棘,创造出一番成就。“冲天鹏翅阔”的顾诵芬,报国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中国梦;“潜龙育神躯”的彭士禄,革命英雄彭湃之子,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物理学家杨振宁,站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界点,成就斐然。他们无私奉献,乘风破浪,最后柳暗花明,迈向远方,创新眼界,达到更高境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年要心存敬畏,胸怀善念,不断突破边界,扩大眼界,达到新境界。眼界——让我们划开那一道限制的“边界”,当代青年今日高瞻远瞩,必将成就明日之盛世中华。
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共21页。
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
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