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二)(原卷版)
展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
第二模拟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
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
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
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
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
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
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3分)
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
B.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 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头儿讲的故事来自他的亲眼所见,“苇垛里红衣少女”确有其人,从下文“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中可以看出。
B.“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此处描写凸显了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C.小说的标题总摄全篇,讲述的是一次“小斗争”,以小见大,表现了白洋淀百姓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抗日斗争中不断觉醒与成长。
D.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鱼鹰”是全文线索,老头儿总是说起他的鱼鹰,既表达了他对鱼鹰的深情,也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憎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大红公鸡诱引敌人的拟人化描写生动形象,红衣女子面对日寇从容不迫、轻松取胜,这两处描写充满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的写法。
B.本文刻画老头儿的形象,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他坚定乐观的性格,刻画“红衣服姑娘”的形象,则运用了白描和细节描写等手法表现她机智勇敢。
C.第六段交代了老头和儿子依靠鱼鹰生活,为下文写他总是说起那两只鱼鹰做铺垫,同时使文章行文严密、结构完整。
D.文中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写出了白洋淀独特的自然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还衬托老头儿对家乡的热爱,对入侵家园的敌人的憎恨。
8.作品是怎样叙述白洋淀的战争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孙犁的小说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淮巨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武安侯田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恐水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今屯氏河塞,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河,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流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三十六日,河堤成。上曰:“惟延世长于计策,功费约省,用力日寡,朕甚嘉之。”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李寻、解光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九河今皆寘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塞之文。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
(节选自《汉书·沟洫志第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B.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C.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D.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而屯氏河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 “备非常”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非常”含义相同。
C. 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D. 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武安侯田蚡认为,对长江、黄河的决口,不应该以人力去强行干预,这样做未必符合天意,看云气、用术数占卜的人也持相同观点。
B. 光禄大夫郭昌被派遣巡视黄河时,担心堤防无法承受洪水,就另外开挖渠道,并且不让渠道向北弯曲,而是直接往东,渠道挖通后受益。
C. 清河都尉冯逡上奏说,增高堤防并不能泄流,而分流可以分解黄河水流压力,虽然皇上将冯逡的建议交付丞相等人处理,但最终没有落实。
D. 李寻、解光认为,趁着黄河决口,先不采取措施,而是观察水势,如果黄河洪水另外形成一条河,这就是天意,顺天意而为,可以节省财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②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
14.文中治理黄河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哪种方法可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诸葛庙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16.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忧国忧民是古代诗人在其诗歌中常表达的一种情感,如杜甫《谒先主庙》中的“向来忧国泪,寂寞酒衣中。”在《离骚》中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诗歌创作中,三国典故常被引用来寄寓诗人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梦”朦胧而又虚幻,多变而又易逝,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与文人的诸多感情追求相吻合,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的不同情景中,如 “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互联网媒体迅猛发展,使信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人们渴望把更多的外在知识纳入自我知识系统中,于是①_____地学习,却不知不觉地引发了知识焦虑。这种知识焦虑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特征。
从表面上看,知识焦虑是个人渴望更多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其实,从深层来看,知识焦虑源于个人对知识的错误认知。现代社会的知识,即使是某一个很小的方面,对于个人而言也是无限的。因为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没有明确且坚定的方向,就会急于找人带路,陷入盲目跟风。结果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同时也把自己的钱袋变成别人的提款机。任何一种成熟的知识都有其内在体系,学习这些知识都需要经历复杂而深入的思考过程,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专业、严谨甚至痛苦的训练,难以习得真正的知识。而知识付费平台提供的一些所谓“干货”,则简化和省略了其中复杂的思考过程和痛苦的训练过程,给学习者带去一种智力快速上升、知识量暴涨的幻觉。其实,没有经过思考而被灌输的知识最终都是②_____。想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知识,结果只能是③_____。
知识是进步的阶梯,也是发展的动力。信息爆炸的时代带来了海量和便捷的信息,也带来了环境的瞬息万变,却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的心灵变得更为拥挤和孤独。在一个知识漫天飞舞的时代,要做一个明白人,正确看待知识,这样才能少一点焦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上述材料内容简要说明画面内容和含义,不超过120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虹膜作为人体最为独特的结构之一,在胎儿发育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研究认为,每个人虹膜纹理的细节特征是由胚胎发育环境的随机因素决定的,即便是同卵双胞胎的虹膜信息也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人,他的左眼和右眼也具有不同的虹膜图像。因此, ① 。
虹膜在近红外光下可以呈现出复杂的斑点、条纹、细丝、冠状、隐窝等纹理信息,这是虹膜识别的基础。每个人的虹膜信息还是终生不变的,因此 ② ,即不会因外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
基于“虹膜”的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各种生物识别技术中安全性最高的一种识别方法。相对于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DNA识别, ③ 。一是识别快速,虹膜识别只需要1秒钟,而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DNA识别分别需要3秒、5秒和2天;二是误识率低,虹膜识别的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而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的误识率分别为2%和0.8%。
在我国,虹膜识别凭借其超高的精确性,也已经被应用于公安、安防、金融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2.有一位顾客来手机店买手机,他准备买一部具有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功能的旧款手机,你作为售货员,请运用文中相关信息写一段推介语,向这名顾客推销具有虹膜识别功能的新款手机,不超过10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拉伯雷《巨人传》:巴奴越受羊贩邓特诺诟辱,乃购其一羊驱之入海,群羊见之均起而效尤,纷纷投海。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2)从13世纪到16世纪,“地心说”一直是天主教教会公认的世界观。16世纪时,哥白尼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
(3)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
(4)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原卷版):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原卷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五)(原卷版):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五)(原卷版),共12页。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五)(解析稿):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五)(解析稿),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