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2【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
展开【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全真模拟押题卷
(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高三生物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9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 每小题 6 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内质网-高尔基体中间体(ERGIC)是脊椎动物细胞中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具膜结构。ERGIC产生的囊泡可与溶酶体融合完成细胞自噬;含脂膜结构的病毒如新冠病毒在ERGIC中组装,最后通过囊泡运输至细胞膜释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构成ERGIC的膜结构可来自粗面内质网
B. ERGIC的功能受细胞内信号分子的精细调控
C. ERGIC能够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
D. 特异性抑制ERGIC的功能可以有效治疗新冠肺炎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溶酶体具有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器。
【详解】A、因为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且ERGIC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具膜结构,因此构成ERGIC的膜结构可来自粗面内质网,A正确;
B、细胞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信号分子的精细调控,因此ERGIC的功能受细胞内信号分子的精细调控,B正确;
C、ERGIC不能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ERGIC需要与溶酶体结合,由溶酶体发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的作用,C错误;
D、新冠病毒在ERGIC中组装,若特异性抑制ERGIC的功能,则新冠病毒无法组装,可以有效治疗新冠肺炎,D正确。
故选C。
2、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衰老过程中不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中不需要基因突变,而细胞癌变则需要
C. 衰老的细胞其体积和细胞核的体积都变小,细胞核合成的mRNA减少
D. 端粒学说认为细胞衰老是端粒外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受损引起
【答案】B
【解析】
【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A、细胞衰老也是受基因控制的过程,衰老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
B、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都是正常的生命过程,不需要基因突变,而细胞癌变则需要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相关基因的突变,B正确;
C、衰老的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核的体积变大,C错误;
D、端粒学说认为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都会缩短一截,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D错误。
故选B。
3、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与性别和育性的关系如下表。将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交配,子代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但研究人员发现,大约每2000个子代,就会出现一只白眼雌蝇或红眼雄蝇。以下解释最合理的是( )
染色体组成 | XX | XXY | XO | XY | XYY | XXX/OY/YY |
性别 | 雌性 | 雌性 | 雄性 | 雄性 | 雄性 | 死亡 |
育性 | 可育 | 可育 | 不育 | 可育 | 可育 |
A. 子代红眼雄蝇的出现是父本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不分离导致的
B. 子代白眼雌蝇的出现是母本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不分离导致的
C. 子代红眼雄蝇的出现是母本减数分裂时白眼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D. 子代白眼雌蝇的出现是父本减数分裂时红眼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结合表格分析可知,雄性基因型为XO和XY;雌性基因型为XX和XXY,即性别的决定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比例;但当只有一种染色体时,表现为不育(如OY、YY和XXX)。假设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为B和b,XBY(红眼雄蝇)和XbXb(白眼雌蝇)交配理论上后代中雌蝇只会出现红色果蝇,雄蝇只会出现白色果蝇,但是后代中出现白眼雌蝇或红眼雄蝇,则说明在产生后代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详解】A、若父本XBY(红眼雄蝇)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不分离,则子代基因型异常个体有XBXbY(红眼雌蝇)和XbO(白眼雄蝇),A不符合题意;
B、母本XbXb(白眼雌蝇)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不分离,则子代基因型异常个体有为XbXbY(白眼雌蝇)、XBXbXb(死亡)、OY(死亡)和XAO(红眼雄蝇),B符合题意;
C、若母本减数分裂时白眼基因发生突变形成XB,则后代不会出现白眼雌蝇,C不符合题意;
D、若父本减数分裂时红眼基因发生突变形成Xb,则后代全为白眼,不会出现红眼果蝇,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研究发现,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突变体(Budl基因过量表达)不具有顶端优势现象,原因可能是Bud1会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某小组通过图1所示的实验进行了相关探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顶端优势通常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相对较慢的现象
B. 该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实验组为野生型组
C. 该实验的因变量检测指标是4h后下胚轴放射性生长素的含量
D. 图2的结果是野生型植株的生长素相对运输速率比突变体植株的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
2、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详解】A、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A错误;
B、该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实验组为突变体拟南芥植株组,B错误;
C、该实验因变量检测指标是4h后下胚轴(形态学下端)放射性的大小,C错误;
D、图2的结果是野生型植株的生长素相对运输速率比突变体植株的高,D正确。
故选D。
5、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是国宝大熊猫。它们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如今的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熊猫食性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不同保护区的大熊猫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 对大熊猫尿液成分分析,可能检测到生长素
D.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提高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答案】B
【解析】
【分析】地理隔离可能会造成生殖隔离。①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②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
【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大熊猫食性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不同保护区的大熊猫种群之间仅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
C、大熊猫细胞中没有生长素的受体,所以食物来源中的植物生长素会作为代谢废物随尿液排出体外,C正确;
D、随着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得大熊猫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有利于提高遗传多样性,故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提高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途径,D正确。
故选B。
6、酿造果酒、果醋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下列对其代谢及发酵操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酒和果醋发酵的最适温度相同 B. 醋酸菌应在密闭条件下制作果醋
C. 可在酿造果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作果醋 D. 制作果酒的过程中无需进行排气处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是18~25℃,果醋发酵的最适温度是30~35℃,A错误;
B、醋酸菌是嗜氧菌,果醋制作应在有氧条件下进行,B错误;
C、可在酿造果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作果醋,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提供氧气并提高环境温度,C正确;
D、果酒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制作果酒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排气处理,D错误。
故选C。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4分)
31、光合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探究高浓度CO2下氮素供应形态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武运粳稻为实验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请回答有关问题:
处理措施 检测结果 | 硝态氮 正常浓度CO2 | 硝态氮 高浓度CO2 | X | 氨态氮 高浓度CO2 |
叶绿素SPAD值 | 50 | 51 | 42 | 44 |
净光合速率 | 17.5 | 21.5 | 35 | 42.8 |
注: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净光合作用单位:[μmol/(m2·s)]。
(1)无土栽培时为保证植物正常生长,除了考虑各种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外,在配制培养液时还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等理化指标(答两点即可)。
(2)表中X处理措施应为__________。据表分析,能够显著提高该水稻净光合速率的氮素供应形态是_______,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该种形态的氮素使净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部分可转化成蔗糖,钾离子能促进蔗糖从叶片运至果实。以灌浆期的水稻做实验材料,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实验验证钾离子上述作用,请完善以下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
①将生长状况一致的水稻平均分成两组,编号A、B;
②A组供应较低浓度的钾离子,B组供应适宜浓度的钾离子;
③将A、B两组水稻置于同一人工气候室中培养,通入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检测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pH值,渗透压,溶氧量等
(2) ①. 氨态氮和正常浓度CO2 ②. 氨态氮 ③. 有利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合成、有利于还原氢合成、有利于光合产物的运输等
(3) ①. 14CO2 ②. A、B两组水稻叶片和果实的放射性 ③. 叶片放射性A大于B,果实放射性A小于B
【解析】
【分析】探究高浓度CO2下氮素供应形态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高浓度和正常浓度CO2、氨态氮和硝态氮,因变量是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
【小问1详解】
在设置实验时要考虑一些重要的无关变量,要设置相同且适宜,本实验由于是无土栽培,所以要考虑pH值,渗透压,溶氧量等理化指标。
【小问2详解】
根据已知三组的设置可知,X应设置为氨态氮和正常浓度CO2。据表分析,在相同的CO2浓度处理下,能够显著提高该水稻净光合速率的氮素供应形态是氨态氮(氨态氮处理组比硝态氮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大),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该种形态的氮素可以参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合成、有利于还原氢合成、有利于光合产物的运输等,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
【小问3详解】
实验验证钾离子能促进蔗糖从叶片运至果实,自变量是低浓度和高浓度的钾离子,因变量是蔗糖的位置,因此使用14CO2,通过检测放射性的位置来反映蔗糖的位置。所以应该两组要共同通入14CO2,一段时间后检测A、B两组水稻叶片和果实的放射性,预期结果是叶片放射性A大于B,果实放射性A小于B。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和验证实验的设计,考生需要找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应相应的题干信息进行解题。
32、 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它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及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是强烈的疼痛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痛觉感受器接收到伤害性刺激时,会产生兴奋,兴奋传至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痛觉。
(2)人体剧烈运动后常常会感觉到肌肉酸痛,这是因为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细胞外液中H+增加,H+激活了痛觉感受器上的H+门控离子通道从而引发痛觉。一段时间后,酸痛感逐渐消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发生强烈的疼痛常需要药物镇痛,很多传统中药在镇痛方面有着独到的疗效,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少,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有研究表明,草乌(一种中药)具有止痛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有关。请设计实验验证该结论:要求补充完善下面实验思路即可。(供选材料用具:蛙离体坐骨神经、生理盐水、蒸馏水、草乌水煎液、培养皿等;药物剂量及传导速度的测量方法不做要求)
实验思路:将蛙离体坐骨神经随机均分为两组,置于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两组坐骨神经动作电位传导速度,记录实验结果。
【答案】 ①. 大脑皮层 ②. 乳酸 ③. 血浆中的NaHCO3等物质中和了乳酸 ④. 适量生理盐水的两组培养皿中,并测定其初始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向其中一组培养皿中滴加适量草乌水煎液(另一组不做处理或滴加等量生理盐水)
【解析】
【分析】1.动物细胞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动物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
2.题(3)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可以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设计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
【详解】(1)人体的痛觉等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2)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但是血浆中存在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以与乳酸产生中和反应,所以一段时间后,酸痛感逐渐消除。
(3)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草乌(一种中药)具有止痛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有关”,实验的自变量是草乌的有无,实验思路为:将蛙离体坐骨神经随机均分为两组,置于盛有适量生理盐水的两组培养皿中,并测定其初始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向其中一组培养皿中滴加适量草乌水煎液,另一组不做处理或滴加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两组坐骨神经动作电位传导速度,记录实验结果。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点,明确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能够解释痛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失的原因,并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补充实验思路。
33、 害虫防治是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课题,害虫的趋光特性有季节性的节律变化。为探明几种常见农业害虫的趋光行为间的差异,为灯光诱捕器类产品研发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人员通过室内比较研究在不同光照强度的荧光灯刺激下,几种常见农业害虫的趋光行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间接影响某害虫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某些害虫迁入农田的初期,其种群数量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呈现近似“J”形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害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其天敌,原因是其中的一部分能量________,一部分能量暂时未被利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田害虫防治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
(3)光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信息。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被调查的几种害虫中________________最不适合用灯光进行诱捕。利用灯光诱捕害虫时,需要考虑光照强度、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
【答案】(1) ①.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②. 气候适宜、食物及空间资源充足、没有天敌
(2) ①. 被分解者利用 ②. 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入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 ①. 物理 ②. 鳃金龟 ③. 光诱导的季节、光的波长(或频率)
【解析】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的方法。若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如黑光灯诱捕法、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种群增长的类型有“J”形和“S”形两种。“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情况下,输入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流入下一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物理信息是指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间接影响某害虫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某些害虫迁入农田的初期,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及空间资源充足,且没有天敌,导致种数数量呈指数增长,即呈“J”形增长。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害虫体内的能量有一部分随着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能量暂时未被利用,因此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其天敌。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田害虫防治能够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入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小问3详解】
由分析可知,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分析题图可知,三种害虫的趋光率中,鳃金龟的趋光率最低,最不适合用灯光进行诱捕。利用灯光诱捕害虫时,光照强度、光诱导的季节、光的波长(或频率)等因素都会影响调查结果。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联系知识形成网络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利用知识综合分析题意,利用提取的信息结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34、 某多年生木本植物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开红花,花色遗传受两对基因控制,其中一对(用A、a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另一对(用B、b表示)位置未确定。为培育花色新品系,研究小组对纯合红花品系用射线多次处理后,经过杂交筛选最终获得一株白花雄株甲。用甲与纯合红花品系杂交,F1全部开红花,F1雌雄植株相交,F2中红花雌株:红花雄株:白花雄株=8:7: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花雄株甲的产生是______的结果;研究小组经过多次处理才“艰难”获得白花雄株甲,请从该变异类型特点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
(2)B、b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3)甲的基因型是______;F1雌雄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
(4)请从上述F1和F2中选择材料,采用一次杂交实验培育获得白花雌株。简述培育过程,并推测子代雌株中白花所占的比例。______。
【答案】 ①. 基因突变 ②.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 ③. 常 ④. F2中出现8:7:1的分离比,说明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分别位于两条染色体上。已知A、a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B、b应该位于常染色上 ⑤. bbXaY ⑥. BbXAXa、BbXAY ⑦. 选择F1中红花雌株与F2中白花雄株杂交,从后代中选出白花雌株个体,后代雌株中白花所占比例为1/4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数有害性、不定向性。
分析题意:甲与纯合红花品系杂交,F1全部开红花,F1雌雄植株相交,F2中红花雌株:红花雄株:白花雄株=8:7:1.说明A、a;B、b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分别位于两条染色体上。已知A、a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B、b应该位于常染色上,且bbXaY、bbXaXa,表现为白花,其他基因型都表现为开红花。
【详解】(1)白花雄株甲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研究小组经过多次处理才“艰难”获得白花雄株甲,从该变异类型特点的角度分析原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
(2)F1雌雄植株相交,F2中红花雌株:红花雄株:白花雄株=8:7:1.说明A、a;B、b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分别位于两条染色体上。已知A、a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B、b应该位于常染色上
(3)由F2中出现8:7:1的分离比可知:bbXaY为白色雄株,其余基因型都表现为开红花。亲本基因型为bbXaY、BBXAXA;F1雌雄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Y。
(4)从上述F1和F2中选择材料,采用一次杂交实验培育获得白花雌株。可以选择F1中红花雌株BbXAXa与F2中白花雄株bbXaY杂交,从后代中选出白花雌株个体,后代雌株中白花所占比例为1/2×1/2=1/4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如何判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及依据遗传的规律前后推理和判断。其中突破口在于F2中表现型及其比例符合“9:3:3:1”的变式,从而确定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而得出F1的基因型。
35、限制酶介导整合(REMI)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基因的方法,其原理是在限制酶的介导下,用质粒转化真菌,质粒DNA分子被切割后随机插入真菌染色体中使其发生基因突变,从而直接获得基因标记,以便对基因序列进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基因工程的操作中,限制酶的作用是_________。REMI技术中切割后形成的质粒片段能够和染色体的片段整合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质粒 和染色体DNA整合后形成的缺口可利用____________进行连接。
(2)在REMI实验中,相同的质粒在不同的限制酶介导下,插入真菌染色体的位置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粒插入某基因的中部会导致基因失活,利用PCR技术可测定失活基因的碱基序列。用PCR技术扩增DNA分子时,需要已知基因两侧的一段核苷酸序列,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每一轮循环需要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1) ①. 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切割DNA分子 ②. 切割后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 ③. DNA连接酶
(2) ①. 不同 ②. 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位点不同,会在不同的位点切割真菌染色体的DNA
(3) ①. 以便根据该序列合成引物 ②. 变性、复性和延伸
【解析】
【分析】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不同点: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可用于连接粘性末端和平末端,但连接效率较低。
3、PCR技术是一种在体外模拟DNA的复制过程的核酸扩增技术,其原理是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72℃、DNA聚合酶(如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小问1详解】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来源于原核生物,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具有专一性;质粒和染色体片段是用用一种限制酶进行酶切,切割后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这是两者能整合在一起的前提条件;DNA连接酶能缝合磷酸二酯键,因此质粒和染色体DNA整合后形成的缺口可利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
【小问2详解】
酶具有专一性,在REMI实验中,相同的质粒用不同的限制酶介导,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位点不同,会在不同的位点切割真菌染色体的DNA,因此切割后插入真菌染色体的位置是不同的。
【小问3详解】
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PCR的一次循环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步骤,变性,变性是通过加热,使DNA氢键断裂,形成单链;第二步骤,退火,上下游引物结合到变形DNA上下游;第三步骤,延伸,在引物的引导之下,在DNA聚合酶参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单链。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PCR技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理解问题的能力。
卷01【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卷01【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01【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卷01【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