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谈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赅。在种类多样的札记体著述中,有一种是以学术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可称之为学术札记,其间多有真知灼见,是古代学术园地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以清代训诂学研究为例略作考察,即可知札记是清代学者训诂研究成果常见的载体形态。清代(尤其是乾嘉两朝)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如臧琳《经义杂记》、王鸣盛《蛾术编》、赵翼《陔余丛考》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
古代学术札记多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或记下了学者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时乍现的灵光,或载录了学者经久探索某一学术问题所得的结果……其中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以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为例,其中无论是微观的具体训释,还是宏观的理论探讨,多有精义妙论。清胡培翚说:“(乾嘉)有札记之书,所释非一经,每经不数条,顾较通释全经者时有创获。”清凌扬藻也有相近看法:“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杂家之言,偶举一义,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可见,乾嘉学术札记所载者,多有作者在经义训诂上的创新自得之言,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
古代札记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有感而发,信笔所至,了无拘束。正如吕叔湘所言:“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因此,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学术札记也当然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
古代学术札记缺乏形式上的系统,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内在的思想理路。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学术论题或论域来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比如,乾嘉时代众多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零珠碎玑般地散见于各处,羼杂于考据性文字之中,缺乏独立的显性体系,但如果从论题或论域的视角进行宏观审视,整体把握和解读这些分散的碎片化理论材料,则知其中蕴含着相通的思想因素,潜藏着内在的知识构架及其逻辑秩序,有其隐性体系。其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实际上包括训诂条件论、训诂对象论、训诂体式论、训诂方法论等部分;其每个部分又包括若干方面,如其中训诂方法论包括因声求义、依形解义、考求故训、循文求义、旁通互证等方面。
总之,学术札记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前人的学术精髓和学术智慧,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我们应予珍视,并善加借鉴和利用。
(摘编自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札记种类多样,涉及的内容广泛,学术含量高,学术札记是成就最为显著的一种。
B.胡培翚和凌扬藻认为,乾嘉时期训诂研究的学术札记的学术价值较通释全经者更高。
C.古代学术札记多是作者有感而发、随手所作,因此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
D.一部学术札记,它的论述文字和理论材料往往都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缺乏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界定概念、引出论题,再围绕论题展开论证,最后指出当今应多加借鉴和利用古代学术札记,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在论证的过程中多次提及乾嘉学术札记,肯定了其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论证了其对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性。
C.文章多处使用引用论证,既有古人的观点,也有今人的分析,具有针对性,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D.文章从多个角度客观辩证地分析了作为传统学术重要载体的学术札记在学术含量、写作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学术札记多是学者们潜心钻研、深造精诣的成果,多有精义妙论,是我国古代学术的组成部分。
B.古代学术札记以学术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是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所以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
C.通过研究乾嘉时期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乾嘉时期训诂理论的发展。
D.乾嘉时期训诂研究的成果,散见于各处学术札记之中,既有微观的具体训释,也有宏观的理论探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何谓共同富裕?从过程上讲,是全民共同致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只是少数人的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的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从结果上讲,共同富裕指的是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丰富和精神丰实,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整体富裕。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的最大不公平——两极分化,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一方是资本和财富的积累,一方是贫困的积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成果惠及每个人。
(摘编自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材料二: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包括表现在收入、财产及物质生活条件上“看得见”的显性富裕,又包括表现在社会公平正义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均等化、生态环境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上“容易忽视”或“看不见”的隐性富裕。要实现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依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因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一是必须用好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保持中高速增长,继续做大经济规模和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是全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础。二是必须依靠协调发展这个内生特点。协调发展解决的是我国存在的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必须借助绿色发展这个普遍形态。绿色发展既是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手段,也是实现一些欠发达地区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四是必须依托开放发展这条必由之路。加大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对外对内双向开放,让更多产业、资本、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流向这些地区,不断增强它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五是必须用好共享发展这个关键一招。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摘编自韩保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材料三:
自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后,福建先后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人、专业人才2000多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通过加强企业合作、劳务输出等促进两地交流发展,25年来,闽宁两省区,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提升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原来生活在路、水、电不通地区的贫困群众大量搬迁,通过治理,昔日的“秃头山”变成了“花果山”,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地变成了风景区。
摘编自《闽宁扶贫协作: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同富裕是全民的权利与机会,只有各尽所能,各尽其责,才能真正实现。
B.只有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全体同等富裕,才能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C.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D.共同富裕既包括显性富裕又包括隐性富裕,它需借助高质量发展来实现。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在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共同发展,才能在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B.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会导致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生产资料公有制能防止两极分化。
C.绿色发展既是实现一些欠发达地区居民显性富裕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实现隐性富裕。
D.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共同富裕能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6.材料三介绍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事例,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事例体现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哪些理念。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师父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徒弟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师父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师父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徒弟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几根琴弦上。”
“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我师爷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你不信?”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徒弟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夜里师父把琴抱在怀里,摩挲着根根绷紧的琴弦,再摇摇琴槽、有轻微的纸和蛇皮的磨擦声。
一早起,徒弟病了。一连好几天,师父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晚上,他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他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徒弟吓了一跳:“怎么了,师父?”
“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师父把那两根弦卸下来,剥开了蛇皮,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徒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师父就上路了。
师父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可徒弟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他得去找到他的徒弟,若不是还想着徒弟,他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他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几天几夜,他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他的心弦断了,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
他一路寻找徒弟,一路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他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道:“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终于在深山里,他找到了徒弟。徒弟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
徒弟终于说话了:“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那就弹你的琴弦,”师父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徒弟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徒弟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师父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他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不久之后,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描写,表现了人物行走的匆忙艰难,勾勒出他们生存的困境,营造了沉重悲凉的氛围。
B.小说描述徒弟对兰秀动情的笔墨不多,但脉络清晰地写出了徒弟受到的打击,丰富了文章内容。
C.“肃穆”一词,侧面写出了药方的珍贵,含有徒弟对师父持之以恒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的惊异与敬佩。
D.老盲人在明白了自己师父的良苦用心后,回到了野羊坳,找到徒弟后,又将“希望”传递给了徒弟。
8.小说中,珍贵地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竟然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但“师父”的心理始终被它牵系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师父的心理变化过程。
9.文中划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①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狄之乡,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寡人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主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赵造谏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服不循俗,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取材于《战国策·赵策》)
【注释】①简、襄:指赵简子、赵襄子,是父子关系,赵国前代君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可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时〖A〗中山〖B〗负〖C〗齐〖D〗之〖E〗强〖F〗兵〖G〗侵〖H〗掠〖I〗吾〖J〗地〖K〗系〖L〗累〖M〗吾民〖N〗先王〖0〗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指在尊长近旁陪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中的意义相同。
B.“臣固敢竭其愚忠”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中的“其”的用法相同。
C.中国,在文中的意思是中原地区,与“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中的“中国”意义相同。
D.“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圣王。《三字经》中就有“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的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想开发胡、狄地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却担心世俗偏见而有所顾虑,最终在肥义的建议下,坚定了决心。
B.赵武灵王想借叔父公子成的威望来促进胡服骑射的施行,于是让王孙绁去拜访他,可公子成却以卧病在床为由拒绝了赵武灵王的请求。
C.赵武灵王亲自前往劝说公子成,从礼法等多方面陈述了施行胡服骑射的理由与好处,最终成功说服了公子成。
D.面对赵造的反对,赵武灵王认为古今的习俗本不相同,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礼俗,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2)今王易服不循俗,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臣愿王之图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①巘:大山上的小山。②西凉簿:谢艾,西凉名将,儒生出身,曾任主簿。
14.对两首诗内容、手法等的比较,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首联都点题,直接点出了出猎场面,都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猎的气派和场面。
B.两诗颔联都通过描绘马和鹰来写狩猎场面,意境相似,且两诗中的马鹰特征比较相近。
C.苏诗“回望白云”与王诗“回看”“暮云”相似,都对猎罢归来的情况进行了描绘。
D.同样写打猎,苏诗塑造了豪情壮志的自我形象,王诗是诗人以观者身份描绘将军风度。
15.苏诗描写打猎时富有动感,描写猎归时色彩鲜明,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一句感叹被贬后与音乐绝缘,《陋室铭》中刘禹锡以“___________”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
(2)《离骚》中,屈原宁愿一面忍受委屈,压抑心志,一面“__________是因为他明白,“___________”,本就是受前代圣贤嘉许的。
(3)秋天的风(西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渲染氛围、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座赓续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一方集纳先贤智慧的浩瀚海洋,一架文明互鉴的宏伟桥梁——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了!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现了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俯瞰京华的中央总馆,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馆,放怀江南的杭州分馆,臂挽流溪的广州分馆,同时拉开文化展览的巨幕,向普罗大众讲述文明的故事。
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上,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展品,让人(1)叹为观止。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还有刻着《长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2)琳琅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的源远流长。
除了展示外,版本馆还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区里收藏了数千年间各种类型的版本,如陶石、兽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媒体等。版本上所承载的信息反映出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有人说:保藏版本的目的,就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而版本又是脆弱的,一旦被损坏了,就很难修复。可见,建设国家版本馆对版本进行集中保藏,在保存中华文明方面起着(3)至关重要的作用。
17.请用同义成语替代文中划横线的词语,依次填写在答题卡中。
(1)
(2)
(3)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排比之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凇俗称树挂,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粒状雾凇是气温在-8℃至-2℃、有雾有风的条件下,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结构紧密、密度较大;晶状雾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15℃、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结构疏松、密度较小。
① ?虽然春秋季也偶有雾凇出现,但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 ② 。吉林雾凇为什么出名?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可从12月下旬持续到次年2月底,各次出现的持续时间也比其他地方的持续时间长,一年最多可出现60余次。
在吉林市,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60至70天,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却奔流不息,而松花湖表面结出的冰面能厚达1米,这个天然的隔温层使冰层下湖底的水温保持在4℃。当4℃的水从湖底流出闸门,通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江水载着巨大热能顺流而下,接触到地面的严寒环境, ③ 。雾气在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丛间凝华,一层层“白霜”包裹植物体,形成毛茸形状雾凇。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结合材料,用“因为……,且……,所以……”的句式,推理指出吉林雾凇的类型。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岁末年初,刷屏朋友圈的年度报告花样依旧繁多,从年度歌单、书目等到互动最多的网友、高频词和Emoji等,“数字记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据画像”试图总结和了解你,却未必真正懂得你。
材料二:在气象学中,“同温层”是指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在平流层里面,大气基本保持水平方向流动,较少有垂直方向的流动。在信息时代,“同温层效应”指在网络技术的帮助和主观的选择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与自己观念相近的信息,而排斥立场相反的信息,信息的流动方向就与同温层大气非常相似。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D 6.①体现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体现了“全社会所有人的整体富裕”的共同富裕理念。
②体现了“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
③体现了“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福建和宁夏通过加强企业合作、劳务输出等促进两地交流发展。
④体现了“绿色发展是普遍形态”。通过治理,昔日的‘秃头山’变成了‘花果山’,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地变成了风景区。
7.D 8.①在未知“药方”是白纸前,他内心充满无限希望,生活在紧张、激动中。每天翻山、赶路、弹琴,只为了尽快弹断一千根弦。②得知“药方”是白纸后,顿时丧失了生活的信念和动力,内心空虚。③最后领悟了“药方”的用意,他郑重地把“药方”封进了小瞎子的琴槽,心情也变得平静、坦然。 9.①“人的命就像这琴弦”,点明题目“命若琴弦”的含义,使用比喻手法,把生命比作琴弦,指出人人都可以弹奏出精彩的生命之歌。
②“拉紧了才能弹好”,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出好听的曲子,生命在追求目标中才能找到意义。
③“弹好了就够了”,是指生命的意义本在于过程,而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谁是谁。”
这句话点明了小说的主题,生命的意义在于为实现目标而追求奋斗的过程,目标是什么,能否实现,并不重要。让自己忙碌着、奔波着,生命才有意义。
10.G/K/N 11.C 12.B 13.(1)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也看不明白,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能察觉出来了,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施行吧。”
(2)现在大王您改变原来的服饰而不遵循习俗,这可不是教导百姓遵守礼制的办法,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情。
14.A 15.①颔联写打猎时,矫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洒、马蹄立空扬尘,苍鹰追逐着野兔,擦地疾速而飞。用“弄”“跑”“立”“掠”“飞”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的神采俊逸、鹰的凶狠异常、狩猎场面的激越,富有动感,富有诗情画意。②颈联写围猎归来,诗人回首望见山上白云缭绕,恰似在不断吐出云气,火红的枫叶已落满了征衣。“白”“翠”“红”等词色彩对比鲜明,富有画面感,表现出诗人顾盼自如的神态,烘托诗人雄姿英发充满豪情的自我形象。
16. 终岁不闻丝竹声 无丝竹之乱耳 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尽西风,季鹰归未/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7.(1)赞不绝口/赞声不绝/击节叹赏(2)美不胜收(3)举足轻重 18.保藏版本,就如保护⽣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文明的多样性。 19.示例:比喻(博喻)。把“中国国家版本馆”比作基因库、海洋与桥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内容丰富多样和对于保存和传承文明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它的赞美之情。
20.①雾凇常在什么时候出现 ②其中以吉林雾凇最为著名 ③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 21.因为吉林雾凇是在(长时间)零下20(15)摄氏度以下气温下形成的,并且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所以吉林雾凇是一种晶状雾凇。
22.略
江西省2024届上饶市六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2024届上饶市六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5亿年来地球上最温暖的时期之一,余华曾在采访中坦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