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跟踪检测(三)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试卷 0 次下载
-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试卷 0 次下载
-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试卷 0 次下载
-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 产业转移与国际合作 试卷 0 次下载
-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试卷 0 次下载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展开一、选择题
日前,习总书记强调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下图为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完成1~2题。
1.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
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2.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
B.乙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
C.丙地地表水短缺是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D.全球气候变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2021·济南二模]祖厉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较大。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域开始大规模的生态治理,特别在研究区内,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水土保持效果显著。读祖厉河流域图和研究区内不同时段年降水量和输沙量平均值统计表格,完成3~4题。
不同时段年降水量、输沙量平均值
3.祖厉河流域( )
A.地势北高南低 B.大陆性气候显著
C.洪涝多发于夏季 D.森林覆盖率高
4.研究区内不同时段,与输沙量变化一致的是( )
A.蒸发量 B.地表径流量
C.降水量 D.流域面积
[2021·山东省二模]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了比较不同防护林种的防风效果,该乡气象站研究人员在本乡流沙区和不同防护林带内布设了4个气象观测站,获取了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下图)。另有研究表明,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据此完成5~6题。
5.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 )
A.骆驼刺 B.杨树
C.沙拐枣 D.红柳
6.为增强防护林的防风效果,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林带间距 B.栽种高大杨树
C.乔灌草相结合 D.种植草本植物
[2022·北京东城一模]山区是一个开放的、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和复杂性等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植被覆盖率等密切关联。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理论模型。读图完成7~8题。
7.山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 )
A.传统农业生计时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最小
B.过渡转型时期坡耕地减少最多且速度最快
C.生态化—集约化时期聚落加速增长但规模减小
D.不同时期撂荒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迁出
8.推测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趋势大致相近的曲线是( )
A.坡耕地 B.聚落
C.经果林 D.撂荒地
下图为“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即灾情区域差异)划分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地形区,属于自然灾害“重度脆弱”地区的是( )
A.青藏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10.广东、江苏两省属于自然灾害“轻度脆弱”地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地貌与气候
B.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密度
C.国家政策与交通
D.经济发展水平与抗灾能力
[2022·武汉市起点质检]沟谷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沟谷的长度(单位:km/km2)。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大小沟谷切割,形成了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下图示意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等沟谷密度线分布。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兰州和绥德两地沟谷密度最大差值可能为( )
A.2.0 B.2.8
C.3.0 D.3.5
12.甲、乙、丙、丁四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沙尘暴是由表层土壤的风蚀引起的,华北地区深受沙尘暴影响,其粉尘主要来源于山西、陕西、宁夏和内蒙古地区,历史上我国农牧交错带也在此区域移动,其生态环境对季风降雨带的移动非常敏感。通过对比过去两千年沙尘暴记录、粉尘源区人口数量以及夏季风雨量,可以揭示两千年来华北沙尘暴的变化规律。图1为华北地区沙尘暴记录与粉尘源区人口数量和夏季风降水量变化的比较图,图2为汉至明朝粉尘源区农牧交错带空间分布变化图。
(1)请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表现。(8分)
(2)简述从秦到清朝中期华北地区沙尘暴强度与夏季风强度的关系,并作出合理解释。(8分)
(3)目前,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实际北界比历史时期的北界位置明显偏北,请分析其原因。(6分)
14.[2022·青岛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94.1%,其附近也是我国生态环境的过渡带。下图为胡焕庸线位置图。
材料二 2013年8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有关专家到北京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进行座谈。围绕“胡焕庸线”,李总理在座谈会上提出了“该不该破?能不能破?如何破?”三个问题——我们称之为“总理三问”。“总理三问”关注的是我国东西部地区在人口分布、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
2014年11月,李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再次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
(1)描述生态环境过渡带的分布特点。(8分)
(2)试分析生态环境过渡带北段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8分)
(3)说出“总理三问”中,“胡焕庸线”突破的难点有哪些?(8分)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渤海湾的西北附近有贫困县存在的,该区域属于东部经济地带,故A项错误;读图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有一定量的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该区域的人口并不稀少,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的生态脆弱区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故C项错误;读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可知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县的数量往往比较多,因此可知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故D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的农耕地带,该区域的生态脆弱主要是由于过度农垦导致的,故A项错误;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区域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且该区域降水比较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可知乙地退耕还林进行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故B项正确;读图可知丙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比较严重,严重的石漠化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丁地区气候干旱,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丁区域蒸发加剧,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更加严重,故D项错误。
答案:1.D 2.B
3~4.解析:第3题,从图中河流流向可以看出地势南高北低,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大陆性气候不显著,植被覆盖率低,夏季降水较多,多洪涝灾害。故选C。第4题,蒸发量大会导致径流量小,使输沙量变小,故蒸发量会与输沙量呈反相关,不会呈现一致性,首先排除蒸发量,A错误;流域面积是客观存在的河流汇水区域范围,短时间不会发生变化,D错误;通过表格可以看出降水量变化不大,而输沙量在2011~2016年迅速下降,这是因为采用生物工程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使得水土保持效果显著,与地表径流量的变化相一致,与降水量关系不大,B正确,C错误。
答案:3.C 4.B
5~6.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4个气象观测站在3米、1米、0.5米不同高度测得的风速对比,沙拐枣处风速都最低,可知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沙拐枣。故选C。第6题,据材料信息“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分析,乔灌草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而单一种植某种植被降低植被的透光程度较差,不如乔灌草相结合效果好,因此宜采取的措施是乔灌相结合,C正确;增加林带间距会增加透光程度,A错误;栽种高大杨树对减弱底部透光率效果差、种植草本植物对减弱顶部透光率效果差,BD错误。故选C。
答案:5.C 6.C
7~8.解析:第7题,读图分析,山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传统农业生计时期聚落多,人口数量多,大量开垦坡耕地,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A错误;过渡转型时期坡耕地减少最多且速度最快,生态环境开始改善,B正确;生态化—集约化时期随着生态环境改善,聚落增速逐渐趋缓,规模扩大,C错误;过渡转型时期撂荒地增多是由于人口迁出,D错误。第8题,由题中信息可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植被覆盖率等密切关联,山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随着坡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经济林等植被的覆盖率不断增加,山区生态系统持续改善,稳定性持续变好。故选C。
答案:7.B 8.C
9~10.解析:第9题,由图可以看出,位于自然灾害“重度脆弱”地区的是内蒙古、黑龙江、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省,故选C。第10题,广东、江苏两省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能力强,故选D。
答案:9.C 10.D
11~12.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兰州的河谷密度为3
答案:11.B 12.A
13.解析:第(1)题,农牧交错带是地理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降水季节变率大,土质松散,易被侵蚀,土地沙漠化较严重,区域环境承载量较小。 第(2)题,从秦到清朝中期华北地区沙尘暴强度与夏季风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因为夏季风强弱导致农牧交错带的北进或者南移;夏季风增强时,农牧交错带北进,农耕区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人口迅速增加,粮食需求量增加;进一步开垦草原草地,林草植被遭到破坏,沙源区面积扩大,华北地区沙尘暴活动强度增大,次数增多。 第(3)题,现在农牧交错带不再是边境地带;人口增长较快,粮食需求量增大,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农牧交错带北移。
答案:(1)地处我国地理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区域环境承载量较小,易受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物质松散(或黄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植被覆盖率低,植物生长缓慢;降水变率大,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西北部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侵蚀强,土地沙化严重。
(2)正相关(或变化基本一致)。夏季风强弱导致农牧交错带的北进或者南移;农牧交错带往往是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的边境地带,生态系统不稳定,环境承载量较小;夏季风增强时,农牧交错带北进,农耕区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人口迅速增加,粮食需求量增加;进一步开垦草原草地,林草植被遭到破坏,沙源区面积扩大,华北地区沙尘暴活动强度增大,次数增多。
(3)国家统一,疆域扩大,农牧交错带不再是边境地带;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需求量加大,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农耕区面积扩大,北界位置北移;农牧交错带的区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成效,生态环境改善,华北地区沙尘暴强度减弱。
14.解析:第(1)题,生态环境过渡带的分布特点应从位置、走向、形态等角度分析。据图可知,该过渡带大体上呈西南—东北走向;大体与我国的人口界线即胡焕庸线重合;其中东北段和中段较宽,北京西侧和西南段较窄。第(2)题,生态环境脆弱带是指生物链简单、易断裂、容易发生生态破坏、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较差的地区。一般生态环境脆弱带分布在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动物物种少的地区,或不同群落的过渡带,或人类影响较大的区域。据图并结合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可知,生态环境过渡带北段大体与二三级阶梯分界线重合,地形坡度大;该线大体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重合,降水变率大;该线大体与林地和草地的分界线重合,植被密度变化大;该线大体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重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大;该线大体和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重合,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极易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所以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第(3)题,据材料二可知,“总理三问”关注的是我国东西部地区在人口分布、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该线以西以北区域与东南部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水资源较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水平较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地域开放程度较低,与其他地域的联系差。
答案:(1)该过渡带大体上呈西南—东北走向;大体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连接线;北段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东北段和中段较宽,北京西侧和西南段较窄。
(2)该线北段大体与二三级阶梯分界线重合,地形坡度大;该线大体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分界线)重合,降水变率大;该线大体与林地和草地的分界线重合,植被密度变化大;该线大体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重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大;该线大体与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重合,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所以极易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3)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水资源较少(短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水平较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地域开放程度较低(交通不便),与其他地域的联系差。
特征值
Ⅰ(1957~
1974年)
Ⅱ(1975~
1992年)
Ⅲ(1993~
2010年)
Ⅳ(2011~
2016年)
降水量
/mm
414.50
411.50
388.78
419.72
输沙量
/104t
619.88
382.95
210.49
35.91
人教版 (2019)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a href="/dl/tb_c400380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题</a>,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