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12 交通——【全国通用】近10年(2013-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国通用】近10年(2013-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5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全国通用】近10年(2013-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6 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全国通用】近10年(2013-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全国通用】近10年(2013-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专题14 区域与区域发展——【全国通用】近10年(2013-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专题14 区域与区域发展
目录
〖2022年高考真题〗 1
〖2021年高考真题〗 14
〖2020年高考真题〗 17
〖2019年高考真题〗 32
〖2018年高考真题〗 46
〖2017年高考真题〗 52
〖2016年高考真题〗 57
〖2015年高考真题〗 63
〖2014年高考真题〗 71
〖2013年高考真题〗 82
〖2022年高考真题〗
(2022·湖南·高考真题)(工业化与城市化)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高 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2.该国该时期( )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 C.就业机会充足 D.农业生产落后
【答案】1.D 2.D
【解析】1.由图可知,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接近80%,但是多年来变化情况基本稳定在80%左右,C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三个产业的具体产值,也无法得出第一产业的产值,A错误。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多年来没有超过40%,所以推测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超过60%,B错误。城镇化率在多年间稳定上升,但没有超过40%,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D正确。
2.该国该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城镇化率不高,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推测仍处于发展的早期,缺乏技术支持,农业生产水平较差,D正确,AB错误。就业机会多是由二三产业提供,如果二三产业比重不高,则说明就业机会不是很充足,C错误。故选D。
【点睛】工业发展带来的好处: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变为第二产业);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增加就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4、促进该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022年全国甲卷)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农业熟制、区域差异)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年降水量 B.作物结构
C.耕地质量 D.作物熟制
5.(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 )
A.提高秸秆产量 B.增加秸秆种类
C.调整农牧结构 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
6.(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 )
①作物轮作②土壤深翻③圈舍养殖④土地平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4.D 5.C 6.A
【解析】4.由材料“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可知,吉林秸秆产量小于河南。吉林和河南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故年降水量不是导致两省秸秆差异原因,A错误。两省均属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业发展以旱作谷物为主,作物结构相差不大,B错误。吉林有黑土分布,土壤肥力充足,条件更好,C错误。吉林主要位于的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而河南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热量资源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喜温作物两年三熟的要求,导致河南比吉林秸秆产量更多,D正确。故选D。
5.根据材料““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可知,“粮改饲”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调整了农牧结构,创造更多经济收益,C正确。根据题意秸秆最终也是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与秸秆种类关系不大,B错误。对于种植的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本身就是饲料作物,与秸秆产量联系不大,A错误。种植饲料作物并没有投入很多科技技术,对于推动种植技术进步来说意义不大,D错误。故选C。
6.根据材料““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饲料作物”可知,“粮改饲”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促进了作物轮作,将种植的饲料和秸秆一起喂养牲畜,发展畜牧业,促进了圈舍养殖的发展,使该区以种植业为主变为种植业结合畜牧业发展的混合农业发展,在耕作时间上形成互补,肥料的运用上形成互补及回收,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有良好的生态意义,①③正确,A正确。土壤深翻不利于土壤保持肥力,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错误。土地平整是指对凸凹不平的土地削高填低,使其成为具有适宜坡度的田面或水平田面,以改善田间灌排条件和耕作条件,而“粮改饲”则提倡因地制宜,④错误,故BC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东部季风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即有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城市的辐射功能】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作用( )
A.最大的是甲模式 B.最大的是乙模式 C.最大的是丙模式 D.三种模式一样大
2.【城市的辐射功能】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 )
A.职能一致性 B.区域均衡性 C.空间封闭性 D.等级差异性
【答案】1.B 2.D
【解析】1.从甲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交通流位于一般城市之间,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流为一般交通流,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作用并不明显,A选项错误。从乙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交通流为一般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区域中心城市能起到一般城市集聚作用;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对于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并未起到主要作用,故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作用最大的应为乙模式,B选项正确,C、D选项错误。故选B。
2.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能够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说明各区域中心城市其城市职能并不一致,城市职能相似,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就会减少,A选项错误。丙模式中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交通流为主要交通流,说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并不均衡,B选项错误。各区域城市能够产生较大的交通流,说明各区域空间并不具有封闭性,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C选项错误。从丙模式中可以看到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主要交通流多为单向流动,这可能与区域中心城市等级差异有关, 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每一个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根据城市等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地区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在我国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门户作用。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政策引导 B.产业结构转型 C.消费需求推动 D.建筑布局调整
14.【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对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是( )
①土地租金上涨②商业规模缩小③消费群体减少④文创功能收缩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13.D 14.B
【解析】13.消费需求推动商业区和餐饮区范围扩展,产业结构转型是2008年以来从文化创意产业园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该产业园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区,到现在产业园功能分区进一步的演化,都有政府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需求增大推动,ABC都属于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形成的原因。该产业园主要有核心商业区、次要商业区、餐饮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区,功能分区演化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区缩小,核心商业区、次要商业区和餐饮区范围扩展,建筑布局调整都是在其他原因影响下而变化的,D符合题意。故选:D。
14.图示功能分区演化中可以看出商业区和餐饮区扩大,土地租金上涨,①正确②错误;该地区商业和餐饮区扩大,消费群体应该增加,③错误;该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区范围缩小,文创功能缩小,④正确。故选:B。
【点睛】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2022年新高考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城市的辐射功能】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2.【城市的辐射功能】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A 2.C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所以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A正确;沈阳和大连的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是两城可以构建双核结构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影响不是影响双城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D错误。所以选A。
2.大连市的城市定位不是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能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④错误。所以选C。
【点睛】双核型空间结构中的端点城市,即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与行使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港城功能的港口城市组合,构成了一种空间度更大、区域效应更为强烈的广义港城空间结构关系,是区域发展中的一种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双核型空间结构实现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2022年新高考山东卷)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人口年龄结构变化】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 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
6.【工业区位因素】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自然资源 C.市场需求 D.劳动力
7.【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 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
【答案】5.A 6.B 7.D
【解析】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依托国家“一五”计划发展起来,形成了工业体系,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导致2005年-2010年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因此主要原因是人口惯性的影响,故A正确;环境条件的改善,可能导致生育愿望的提高,但不是老龄人口增加的原因,故B错误;材料显示嘉峪关工业比重较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青壮年人口外迁可能性较小,故C错误;康养产业的发展是随着老龄人口增加相匹配的,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答案选择A。
6.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市拥有丰富的铁矿,主要发展钢铁产业,形成了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导致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影响,故B正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带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包含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故A错误;嘉峪关市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因此市场对第一产业的需求一样很大,故C错误;区域内的劳动力,可能大量参与到工业之中,对第一产业有所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影响,故D错误。答案选择B。
7.阅读材料可知,嘉峪关市已经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的发展,应当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装备制造工业适宜成为重点发展工业,故D正确;造纸工业需要大量的造纸原材料,嘉峪关市缺料,故A错误;纺织工业也需要大量纺织原材料和劳动力,但嘉峪关这两方面区位优势不明显,故B错误;食品加工工业需要接近第一产业,材料显示嘉峪关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不适宜重点发展,故C错误。答案选择D。
【点睛】产生老龄化的原因:1. 育儿费用提高、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造成生育率不断下降,出现众多丁克族;2. 医疗技术进步,公共卫生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3. 计划生育等政府限制生育的政策。老龄化的解决措施: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2、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3、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4、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5、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6、居家养老环境;7、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8、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9、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2022年1月浙江卷)高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升级和居民出行影响显著。高铁新城产业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密切相关。下图为某高铁新城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区域与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高铁新城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相匹配的是( )
A.零售等生活型服务业——旅游城市 B.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传统工业城市
C.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城市 D.高新技术创新型服务业——都市圈核心城市
【答案】10.D
【解析】10.高铁可促进旅游城市游客数量大幅度增长,所以高铁新城与之匹配的发展方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A错;若高铁新城的发展方向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所以与其依托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应当是区域中心城市,B错;高铁以客运服务为主,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不是高铁新城的发展方向,故则与转型升级城市不匹配,C错;高铁增强了核心城市与周围城市密切联系,高铁新城依托都市圈核心城市,发展高新技术创新型服务业,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能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协调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D正确。故本题选D。
(2022年6月浙江卷)【区域与区域发展—区域农业发展】近年来,我国以现代农业产业为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是地理界限明确、建设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完成下面小题。
21.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投入减少较明显的是( )
A.耕地 B.资金
C.技术 D.劳动
2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可提高( )
①土地产出率 ②产业集群化水平
③农业收入比重 ④种植结构多元化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1.D 22.A
【解析】21.据材料可知,农业产业园建设,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需要投入规模较大的耕地、充裕的资金和现代农业技术,因此耕地、资金和技术不会明显减少,ABC错误;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将投入大量机械和人工智能进行管理,劳动力投入将大幅度减少,D正确。故选D。
22.现代农业产业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提高作物品质,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①正确;据材料可知,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产业集群化水平得到提高,②正确;农业产业园可提高经济效益,但农业收入比重还受其他产业结构收入增长情况影响,故农业收入比重难以确定,③错误;农业产业园只是扩大种养规模,投入资金和种植技术,并没有对农业种植结构做改变,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年6月浙江卷)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哈萨克斯坦略图。
材料二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下,哈萨克斯坦吸引大量外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该国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采矿、石化、冶金和能源等,其中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
(3)【区域与区域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有观点认为,该国工业化对推动城市化作用有限,从工业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3)重工业为主;属资金密集型,劳动力需求量较少;采矿业占比大,矿区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发展。
【解析】(3)根据图例可知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且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多,劳动力需求少,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较多,从图中判断矿区比较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发展。
(2022年湖南卷)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区域发展差异)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解析】本题以山东省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及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结构转变、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粮食安全意思。
(1)根据图中信息和两个地区的名称可知,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受地形影响,当地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种植粮食的效益相对较好,从而使得“非粮化”率较低;而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使得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不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因此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效益远高于种植粮食,因此“非粮化”率较高。
(2)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使得当地农业中“非粮化”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这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与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相比,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促使当地“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蔬菜、瓜果种植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有利于“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
(3)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主要原因是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应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如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从而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从技术投入入手,如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抑制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2022·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庆市是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发挥着通江达海、连接亚欧的节点作用(下图)。截至2021年底,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累计运输量超过27万标箱,货值480亿元;成渝两地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1.8万列。实现进出口贸易额超7000亿元。
从物流枢纽的角度,说明重庆在不同尺度区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重庆是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频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重庆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依托沿江通道,通江达海,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重庆为国家物流枢纽,通过便利的公路、铁路及航空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物资等全国范围内的流动;重庆为连接亚欧的节点,通过中欧班列、中缅输油管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交通通道,联通亚欧,通达世界,成为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重要的节点作用。
【分析】本大题以重庆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素养。
【详解】重庆市是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频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重庆的优势正在于它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通过多式联运,打通海陆、联通亚欧。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铁公水空联运条件和江海联运条件的国家中心城市。通过便利的公路、铁路及航空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物资等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向东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联结长江经济带各港口城市群,再经太平洋面向亚太地区;向西可直通中欧班列(重庆),面向我国西北及中亚、欧洲地区;向南可直通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面向我国南方沿海及东盟、南亚地区。重庆为连接亚欧的节点,通过中欧班列、中缅输油管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交通通道,联通亚欧,通达世界,成为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重要的节点作用。
(2022·江苏·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苏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可以概括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广东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图为“江苏地形图”。
材料二:2020年,广东和江苏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下图为“2020年江苏和广东各地级市GDP统计图”。
(1)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与广东比较的基础上,概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
(3)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江苏南有长江流经,现有淮河流经,历史上黄河由此入海;多条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江苏时,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从而形成广阔的平原。
(2)江苏发展水平整体低于广东;与广东比江苏区域内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小;苏南(长江以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苏北。与广东比,江苏GDP最高的城市不及深圳广州,但其它城市GDP水平高于广东。
(3)苏南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苏北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实现苏南与苏北产业分工协作;可通过产业园建设,南北挂钩帮扶,实现产业对接;通过人才交流机制,形成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
【解析】(1)河流在下游地区流速减慢时,泥沙淤积,河水泛滥,河流会寻找下一条河道入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摆动”沉积的区域便形成广阔的平原。
(2)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我们了解到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发达程度更高,而广东的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江苏南部虽然较北部地区经济水平高。但其集中度不如广东。
(3)江苏南部产业升级,“腾笼换鸟”。而这些转出产业可以最终被苏北承接。不同的地区发挥其区位优势而不是争夺有限的产业资源或者搞同质化,最终才可能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2021年高考真题〗
(2021·海南·高考真题)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马蹄形山弯中的小山村,村前是开阔而肥沃的土地,村后是群山峻岭。平山有“北方的鱼米之乡”之称。据县志记载,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图为西柏坡区位图。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区域特征)西柏坡所在区域( )
A.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B.位于黄土高原
C.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 D.河流汛期在五六月
2.平山形成“北方的鱼米之乡”的主要地理要素是( )
A.地形、河流 B.技术、降水 C.土壤、植被 D.水文、习俗
【答案】1.C 2.A
【解析】1.根据图中位置可知,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以东,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A错误。太行山以东为华北平原,B错误。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C正确。华北的汛期应出现在7、8月份,D错误。故选C。
2.材料中提到: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结合图中位置可知,平山位于太行山东侧河流冲积扇平原,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适宜农耕,成为“鱼米之乡”,A正确。平山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与技术、习俗关系较小,B、D错误。植被对“鱼米之乡”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A。
(2021·浙江·高考真题)(区域差异)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下面8-9题。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长幅度(%)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8. 甲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9.四大地区中(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答案】8.D 9.B
【解析】8.甲地区人口增长幅度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中地位比较重要,且2012-2919年间人口数减少的,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导致,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人口减少,因此甲地是东北地区,D符合题意,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符合题意。故选D。
9.结合表中数据判断,乙是东部地区,丙为中部地区,丁是西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主导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应为资源,A错误。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B正确。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丙、东北地区—甲、西部地区—丁,C错误。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丙,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甲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故选B。
17.(2021·辽宁·高考真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首,全国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东北地区贡献较多。南方水稻主产区通过改良品种,提升口感和品质,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据调查,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成本和价格均高于江苏省,但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也面临着日益加大的水土资源压力,表现为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主要依赖地下水,地下水的开采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长期的土地高强度利用,部分耕地质量下降。图为2001~2017年东北地区不同海拔区间耕地面积和水稻增加面积占比统计图。
(1)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张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2)分析黑龙江省和江苏省水稻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3)针对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压力,提出该省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对策。
【答案】(1) 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呈减小趋势,在海拔0-60米占比最高,海拔300-500米占比最低。影响因素:地形、水源。
(2)黑龙江复种指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的水稻总产量小;灌溉用水、提高土壤肥力等农业生产成本高;黑龙江水稻品质更好。
(3)培育耐旱的水稻品种;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解析】(1)由图可知,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由约37%下降到约5%,呈减小趋势,在海拔0-60米占比最高,海拔300-500米占比最低。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发生变化,可推测其影响因素为地形;水稻耗水较多,需要灌溉,海拔较低处便于灌溉,故水源也是其影响因素。
(2)黑龙江纬度更高,热量条件较差,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的水稻总产量小;由材料可知,黑龙江水土资源压力较大,可推测其灌溉用水、提高土壤肥力等农业投入的成本较高;黑龙江水稻市场竞争力强,说明黑龙江水稻品质更好。
(3)针对黑龙江省水资源压力,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耐旱的水稻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针对土地资源压力,可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等。
〖2020年高考真题〗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3~5题。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图2)。打沟主要是为了
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 D.通风
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5.近年来,该地
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 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
【答案】3.B 4.C 5.D
【解析】3.种植单季稻的稻田长期浸水,而小麦怕涝,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田地中打沟是为了排水,使土壤干湿适宜,创造高产土壤条件,B正确。巢湖平原雨季较长,播种小麦前稻田水分充足,水分充足,打沟不是为了灌溉,A错误。在田地中打沟起不到防虫害的作用,C错误。巢湖平原地形平坦,越冬作物小麦不需要特别通风,D错误。故选B。
4.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种植小麦收益低,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才不经翻耕播种小麦,C正确。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不经翻耕播种小麦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B错误。当地水资源充足,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少蒸发,D错误。故选C。
5.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随着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的普及,为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提供了可能,种田大户会增多,D正确。巢湖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变化不大,种植结构不会变得复杂化,A错误。复种指数有气候决定,不会提高,B错误。种田大户承包经验,机械化操作,劳动力有限,田间管理不会变得精细化,C错误。故选D。
(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 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
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
【答案】3.C 4.D
【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年轻人在自家耕地上栽种杨树之后外出务工,几年后待杨树成材后出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个过程中劳动投入少,还可以兼顾务工(且以务工为主),所以“农地杨树化”现象突出,并不是因为其生态效益高或是木材销路好,C正确,AB错;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种树有补贴,D错。故选C。
4.根据材料“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可知,“农地杨树化”使得耕地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可通过鼓励农地流转,一方面,当地农民可在耕地流转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农地流转,可减少耕地资源的浪费,D正确;当地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不足,部分耕地弃耕,因此才会出现“农地杨树化”的现象,并非当地耕地不足(所以无加大开荒力度的必要),也不是当地木材不足或粮食缺口,ABC错误。故选D。
(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图2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
6.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答案】5.B 6.C
【解析】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公路客流量大,反映城市间联系紧密,有利于推进同城化。选项中城市组合相比而言,合肥与巢湖之间空间位置相对较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城相互之间均为首位客运流向,城市联系最为紧密,最适宜推进同城化,B正确;池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安庆,但安庆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合肥,次位客运流向为池州,A错;亳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阜阳,但阜阳的首位客运流向为淮南,C错;芜湖的首位客运流向为铜陵,但铜陵的首位客运流向为池州,D错。故选B。
6.滁州与合肥同属安徽省,两者的行政联系更为密切,而南京属江苏省,所以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客流量相差很小,C正确;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以及滁州距离南京距离更近,更有利于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不能解释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客流量相差小这一现象,AB错;同理,合肥和南京均为省会城市,也不能解释为何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客流量相差很小,D错。故选C。
(2020年江苏卷)【区域城市化】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图8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图8
15.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 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
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 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
16.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
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
【答案】15.D 16.B
【解析】15.读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也有成熟型城市群,A错误。东部地区也有成长型城市群,B错误。东部和中部地区也有培育型城市群,C错误。读图可以看出,由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人口密度大,所以,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D正确。故选D。
16.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所以,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应该是“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B正确。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并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A错误。天山北坡城市群地处西北地区,与各大城市群联系不便,C错误。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相对低,并不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河流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交通、资源、开发历史、政治等
(2020年新高考天津卷)【区域经济发展】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3、4题。
3.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 )
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农产品到浙江 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
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 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答案】3.A 4.C
【解析】3.浙江省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科技发达,通过电商直播为海西农产品找到销路,利于海西农民提高收入,①正确。浙江人多地少,两地距离远,生活习惯、文化风俗差异大,搬迁成本高,不适合将海西农民迁居浙江,②错误。青海地处西部内陆,科技教育落后,缺乏人才,浙江科技教育发达,科技人才丰富,选派浙江人才到海西,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帮助海西州实现整体脱贫,③正确。IT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海西科技落后,缺少科技人才,不适合IT产业发展,④错误。A正确。故选A。
4.影响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我国西部地区多山地、高原,降水较少,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下,农牧业产出少,造成环境承载力小,C正确。当地人口密度小,A错误。经济规模小和科技水平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是环境承载力小的主要体现,BD错误。故选C。
(2020年江苏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图11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21~22题。
图11
21.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 )
A.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 B.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
C.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 D.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
22.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 )
A.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 B.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
C.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 D.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
【答案】21.BD 22.BC
【解析】21.广西多喀斯特地貌,土壤肥力不高,A错误。广西部分地区位于热带,热量条件好,桑蚕结茧次数多,B正确。广西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资源不多,C错误。广西土地面积大,地形多样,桑树适合种植区域大,D正确。故选BD。
22.桑下种薯,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没有延长生产链,A错误。桑枝育菇,实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利于发展多种经营,B正确。薯加工成淀粉、粉丝,丝加工成丝绸,延长了生产链,增加了附加值,C正确。菌基回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D错误。故选BC。
【点睛】广西发展桑蚕业的优势条件为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适宜种植桑树,发展桑蚕业;东临广东,背靠西南地区,南部与海洋相连,便于产品的运输出口,东南亚市场广阔,可以扩大外贸市场。
(2020年江苏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斯里兰卡农民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积20km2)建设的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13为“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主要分布地区及其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25~26题。
图13
25.斯里兰卡东北部地区建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的主要原因有( )
A.旱、雨季分明,水量分配不均 B.水源不足,需跨流域调配
C.水位变化大,航运发展受制约 D.河流短小,调蓄能力有限
26.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可以( )
A.调节小气候 B.扩大土地资源 C.维护生物多样性 D.增加径流总量
【答案】25.AD 26.AC
【解析】25.据图分析东北部地区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东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水多,但是夏季东北地区位于背风坡,东北部降水少,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分明,降水分配不均,建梯级蓄水池可以稳定农田供水,A正确。该地年降水量较大,不需要跨流域调水,B错误。斯里兰卡是岛国,中间高四周低,河流短小湍急,不适合发展航运,C错误。斯里兰卡是岛国,中间高四周低,河流短小,调蓄能力有限,修建蓄水池可以拦蓄洪水,调节径流,D正确。故选AD。
26.梯级蓄水池水域面积较大,可以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A正确。梯级蓄水池水域面积较大,可能会淹没部分土地,不会导致土地面积增加,B错误。梯级农田蓄水池可以养殖水产、为农田供水,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梯级农田蓄水池只是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时空分布,不会增加径流总量,D错误。故选AC。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图1
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区域差异】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答案】1.A 2.D
【解析】1.地名“河”的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A正确。故选A。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A错误。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B错误。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C错误。故选D。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如图4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9~11题。
图4
9.【区域差异】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区域差异】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
11.【区域差异】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答案】9.D 10.A 11.B
【解析】9.读图可知,该地位于60°N附近,受西风带影响,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带来一定的水汽,与东欧平原相比,西西伯利亚距水汽源地远,所以降水相对少,①正确。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相差不大,②错误。地势南高北低不是影响西西伯利亚平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③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乌拉尔山脉的东侧,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所以降水少,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本题可迁移运用已学知识:我国新疆为什么降水少?一是离海洋远,二是受重重山岭阻挡,所以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10.由材料可知,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等自然带,由于苔原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最高,热量条件最差,物种数量最少,景观较为单一,且乌拉尔山脉两侧热量条件接近,所以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苔原带,A正确。与苔原带相比,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的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物种数量较多,景观较为复杂,由于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水分条件差异较大,所以景观、物种组成差异较大,BCD错误。故选A。
11.降水相同而干湿不同,只能是蒸发不同。读图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由南到北跨纬度较大,与北部相比,南部所处的纬度位置相对较低,太阳辐射强,蒸发量相对较大,所以,南部较干,B正确。沼泽分布少和河流向北流均不是造成南部较干的主要原因,AC错误。由题干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并不大,所以,南部较干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远离北冰洋,D错误。故选B。
【点睛】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有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主要分布于中纬度,是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受水份影响大。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水分差异大,所以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这三种受经度地带性影响的景观在乌拉尔两侧的差异也大。纬度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苔原带是受纬度地带性,也就是热量的影响,乌拉山两侧热量差异小,所以苔原带差异也就小。
(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完成6、7题。
指 标
四大地区
甲
乙
丙
丁
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
8.2
10.7
9.5
71.6
人口占全国比例(%)
7.7
26.5
38.6
27.2
人均GDP(万元)
4.7
5.9
9.4
5.4
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6.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我国四大地区中( )
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 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
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 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
【答案】6.B 7.C
【解析】6.我国各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 地区。一般人均GDP反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丙地人均GDP最高,经济最发达,应该是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达到71.6%,丁是西部地区;甲、乙地区应该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少,占全国比重低,故甲是东北地区,乙是中部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先进制造业要依靠发达的技术作为基础,东北地区技术不发达,应该致力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机构多元化,先进制造业在东部地区,A错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不可能均衡发展,B错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是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早、工业化进程快,故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C正确。西部地区有中国的商品棉、商品粮基地,还是特色农产品基地,东部第一产业比重低于西部地区,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判断出表中四大地区具体名称和位置,四大地区是指我国四大经济区,而不是初中地理我国四大分区(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四大经济区包括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根据第2问的选项也可以判断出来。所以对应试题组形式的选择题,需要学会整体把握和分析问题。
18.(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可可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地区,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烂(图9)。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可可产业是该国支柱产业之一。自十九世纪中叶可可从中美洲引种到加纳之后,在中南部地区形成了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种植方式,并逐步发展成可可种植带(图10)。当地农民多在3月将可可幼苗随同谷物一起播种,直到五年后可可开始结果时才停止混播,图11为加纳可可带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示意图。加纳可可带以北的热带草原区则以薯类和谷物种植业为主,农忙主要在其湿季。
(1)概括加纳可可带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3分)
(2)说明加纳可可带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点。(6分)
(3)每年9月到次年1月,加纳北部热带草原区的农民大规模移动到可可带,分析其原因。(6分)
18.【答案】(1)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内有两个干季和两个湿季。
(2)可可与谷物混播,谷物生长提供荫蔽环境,有利于可可幼苗生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事活动可错时进行,充分利用了农时,提高生产效率。
(3)此时段为可可大季收获期,且正值湿季,可可采摘后易霉变腐烂需及时晾晒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北部热带草原区该时段正值干季农闲季节,有大量闲置劳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降水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农业活动优点分析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考查等知识点。可以借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业活动安排的优点回答。
(1)据图2可知,加纳可可带大致位于2°W、7-8°N,位于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之间,属于二者的过渡地带,因此降水应该是年内分配不均;据图3降雨量可知,该地区6月份、10月份附近降水较多,说明有两次雨季,1月、8月降水相对较少,形成两次干季。
(2)可可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幼苗生长期间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治霉烂。结合图3,中幼苗期农事活动、结果期农事活动可知,可可和谷物混播,谷物生长期可以为幼苗提供荫蔽环境,利于幼苗生长;可可、谷物生产忙季、闲季基本错开,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了农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3)据图3分析,每年9月至次年1月,是结果收获的大季,此时降水较多,是雨季,“可可收获时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治霉烂”,可可收获应该及时晾晒加工,此时需要大量劳动力;可可带以北草原地区农忙主要在其湿季,每年9月至次年1月可可带以北草原地区应该进入干季,是农闲季节,此时有大量劳动力闲置。
28.(2020年江苏卷)【区域工业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5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16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17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图15
图16 图17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________(3分)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4分)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________(2分)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_______(4分)
28.【答案】(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特点、工业的区位条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重在考查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注意关键词“当前”,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其次,当前黄石市第一、第三产业占比低,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该题可从地理位置、交通、劳动力,工业基础等角度回答。首先,黄石市距中心城市武汉较近,可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其次,黄石市靠近长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再次,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其劳动力丰富;最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8年黄石市被定为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工业的转型发展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并且,黄石市被称为“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其产业基础条件较好。
(3)根据2008~20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占比很小,可提高轻工业比重,同时,可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其工业生产总值虽有增加,但近年来工业产值增速并不快,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4)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吸引劳动力向城镇迁移,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污染一般较为严重,可加快生态恢复,治理环境污染等。
29.(2020年江苏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咖啡原产于非洲,现在我国云南、四川、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种植,但90%以上种植面积集中于云南。图18为“咖啡原产地非洲某地的咖啡种植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咖啡种植已成为我国云南部分地区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农村扶贫产业,2014年被农业部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国咖啡生豆产量位列全球第13位,但人均咖啡消费水平低,产业利润丰厚的加工、流通环节多为外国品牌控制。图19为“我国咖啡种植面积和生豆产量、出口量、消费量统计图”。
图18 图19
(1)结合咖啡原产地和我国的种植状况,概述适宜种植咖啡的地区应具备的自然条件。________(3分)
(2)简述近十年来我国咖啡生豆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________(4分)
(3)简析我国发展咖啡种植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3分)
(4)为提升我国咖啡产业水平,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4分)
29.【答案】(1)气候:热带、亚热带;具有高温多雨气候特征;地形:丘陵、山地。
(2)种植面积呈波动扩大;产量持续增长;消费量波状上升;2012年后消费量明显低于生产量;仍需进口
(3)劳动力丰富;市场潜力大;政策扶持。
(4)培育良种;提高种植技术;延长产业链;扩大种植规模;创立品牌;培育市场。
【解析】本题考查咖啡种植的区位条件、我国咖啡生产的特点及发展的措施,考查对图表的阅读和应用能力,难度一般。
(1)从左图的原产地分布图和我国咖啡种植区的分布可知:咖啡种植区的自然条件应具备以下条件:气候为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并具有高温多雨气候特征;地形以山地丘陵、山地为主,海拔在1000—2300米最好。
(2)本题主要考查对图表数据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从图可知,种植面积呈波动扩大;产量持续增长;消费量波状上升;2012年后消费量明显低于生产量,但由于部分生豆出口,导致国内咖啡仍需进口。
(3)本题考查我国咖啡发展的有利社会条件,可从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分析。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多,国内咖啡消费市场潜力大;我国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农业,政策优惠。
(4)本题考查发展措施,可从培育良种、技术、产业链、品牌等方面分析。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加强种植技术研究,提高种植技术;对咖啡生豆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专业化生产,扩大种植规模;树立品牌意识,创立自主品牌;加快国内咖啡销售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培育国内市场。
27.(2020年江苏卷)【区域自然地理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200km,流域面积210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图14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表1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图14
表1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3)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吨)
177
100
350
1290
5800
(4)简析河口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________(4分)
27.【答案】(4)地形为低平原,河网密布;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径流量大,含沙量大;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解析】(4)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可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地形为低平原(地形);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的分布可知,河口三角洲地区降水丰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区域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气候、植被);该区域河网密布,径流量大,含沙量大(根据奥尼查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水文)。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区域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答案】1.B 2.D 3.A
【解析】1.由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地区村办企业涌现说明当时村办企业较多,但都是基于“一村一地”的形式,虽然村村都能够实现发展。但是相对来说空间布局较分散,不够集中,因此出现了村村冒烟的现象,且改革开放初期的村办企业多是随着世界产业转移而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原料燃料需求较小,B对,AC错误;村办企业属于生产企业,市场是否分散与“村村冒烟”无关,D错误。故选B。
2.由材料可知,抱团飞地包括两部分:抱团是指各村进行入股合作,而飞地指的是相对发达地区,也就是条件优越的城镇区域。材料中提到,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补贴资金,也就是说,乡镇提供符合指标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而资金补贴则是由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进行提供,双向互惠,壮大了集体经济规模,实现了共赢,推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区域的协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资金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原先资金以及建设用地资源不足的问题。②④正确。抱团飞地模式原先并没有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并没有弥补劳动力短缺。抱团飞地主要是针对原先集体经济资金、资源发展总量少的问题,跟教育无关。①③错误。故选D。
3.该县的抱团飞地发展模式,是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这样主要体现了城乡统筹的创新,A对。这种模式没有加大科技投入,并未体现科学技术的创新,D错。生活方式的创新是受文化影响的,与当地企业发展模式无关,B错。该地的抱团飞的发展模式是对村办企业,属于工业生产,对农业发展创新没有影响,C错。故选A。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区域城市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D 2.B 3.A
【解析】1.读图1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图2可知,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故选D。
2.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舟山等城市,其中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山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总体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A、C、D错;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性,B对。故选B。
3.读图1可知,2016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变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变为Ⅱ型)、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图2可知这些城市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邻近上海,与上海距离都较近,A对;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为直辖市),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因此职能、城市性质不同,C错;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B、D错。故选A。
(2019年北京卷)读图3,回答第5题。
5.【区域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 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5.C
【解析】5.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现代经济体系建立,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等,乡镇企业属于较低端产业,①不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要使城市互联互通,消除城市壁垒,共同发展,因此城市服务功能增强,②对;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城市产业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避免雷同竞争,③不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该地区交通便利,产业进行合理分工,则工业地域联系更加紧密,④对。故选C。
(2019年天津卷)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区域经济发展】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见图1),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
A.船舶制造与维修 B.海洋文化旅游 C.水产养殖与捕捞 D.远洋货物运输
【答案】1.B
【解析】1.从材料中得知,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园和“渔家乐”码头都是立于临海优势,打造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吸引旅客的文化服务产业,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海洋文化旅游。船舶制造与维修作为工业,水产养殖与捕捞作为农业,远洋货物运输作为运输业,在图中并无直接共同体现,排除A、C、D。故选B。
(2019年天津卷)【区域经济发展】太湖流域Z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近年来,Z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
6.据图中信息判断,对该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
A.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 B.新增蚕丝被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链
C.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 D.传播桑蚕文化,发展丝绸专题旅游业
7.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 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
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
【答案】6.C 7.A
【解析】6.从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得知,原有桑蚕产业链终点只有丝绸服装、服饰,后新增加了蚕丝被制造业、桑蚕良种的培育与销售,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桑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创意等产业。综合来看,产业链都是基于植桑养蚕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延伸,C对;A、B和D项概括较为片面,只能概括产业发展过程的一个流程,不能全面概括该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式。故选C。
7.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特色小镇”,说明定位的是城镇建设。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产业,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而城镇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推动了特色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A对。B、C、D项概括较为片面,只是单方面说明了特色小镇的作用,没有体现特色小镇和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故选A。
(2019年江苏卷)【区域城市化】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图12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
A.环境恶化 B.交通拥堵 C.资源枯竭 D.产业萎缩
24.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A.优化产业结构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答案】23.CD 24.AD
【解析】23.从图中可以看出木材的产量一开始比较平稳后来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1年以后大幅度下降,钢材是呈先大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有材料可知,木材和钢铁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要瘦身强体意味着规模缩减或者是产量所见,因此可能是由于某些森林资源和铁矿石面临着资源枯竭,可开采量减少的问题。也可能是钢铁产能过剩或者市场达到过饱和的状态,产业发展出现了萎缩,因此需要相应的减少产量,CD正确。产量的下降和交通拥堵无关,环境恶化通常是指出现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支柱产业发生收缩根本原因一定是资源本身或者是受经济社会、市场的影响,而非环境问题,AB错误。故选CD。
24.该市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收缩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当是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A正确。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相协调,而不应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城镇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相城区集中,振兴中心城市,D正确。吸引农村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而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农村人口,C错误。故选AD。
【点睛】支柱产业瘦身强体意味着产业的发展有可能进入衰退阶段,因此要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出路,延长产业链。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4)【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解析】应充分利用当地水果种植业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投资,促进水果加工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利用当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优势和引进培育优良品种,种植出更高品质的水果,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当地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利用产品质量优势加强宣传,提高当地水果的知名度,进一步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在水果种植业的基础上,开展与水果种植相关的旅游项目,如吸引游客到果园里摘果、观光、休闲、度假等,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居民收入;为了促进水果、水果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吸引更多游客,当地应进一步完善交通、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和地区接待能力。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7.【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图5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6分)
(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4分)
(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6分)
(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
(2)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
(3)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太,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
(4)赞同: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
反对:滑雪期短,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发展度假型滑雪的竞争力弱,难于形成市场规模;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解析】考查南方地区滑雪场分布原因、意义和经营成本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大,且山区海拔高气温较低,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分布在“山地丘陵中”,而浙江省山地丘陵的分布散布于省内的不同地区,因此滑雪场可建设的地点多、散布于省内多个地区;南方(浙江)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普遍在0°C以上,降雪频率小、积雪量少,居民对雪和滑雪好奇心强,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因而各地都有建设滑雪场的需要;为满足各地居民对雪和滑雪的观赏、游玩需求,让居民更好地体验滑雪乐趣,滑雪场适合分散在省内不同地区便于居民就近游玩。
(2)建设在旅游景点内或其附近地区,有利于利用旅游景区的道路、车辆、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从而节省建设成本、缩短滑雪场的建设周期,使滑雪场可更快更好地运营;建在景区及其附近,有利于提高宣传效果和提高滑雪场知名度,同时滑雪场与景区在一起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有利于其扩大市场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
(3)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降雪频率小、积雪融化快,地表多无天然积雪可利用,需大量人工造雪,人工造雪需消耗大量水资源和电力(维持低温条件),因而雪道建设成本高;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C且往往高出较多,气温较高,积雪融化速度快,为保障雪道的积雪厚度,需经常造雪、补雪,造成雪道维持成本高。
(4)该题为开放类问题,学生可作答赞同反对皆可,但作答时必须先表明观点且阐述的理由必须与自己的观点一致。赞同,可从转变、增建的必要性或转变、增建后带来的好处等方面思考:由一日体验向多日度假型转变,使游客游玩的天数增加,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收入且可促进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增建酒店有利于提高接待能力、满足更多滑雪者的住宿、度假需求;当前滑雪场主要是初级雪道,建设中高级雪道可增加雪道类型,可满足运动型滑雪者的滑雪需求,有利于增加滑雪场的游客接待量。
反对,可从转变、增建方面存在的困难或转变、增建后带来的问题等方面思考:浙江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滑雪期短,滑雪场营业时间短,因此滑雪场年营业收入有限,建设中高级雪道和酒店所需资金多,建设投资回收周期长、风险大;与北方地区相比,浙江滑雪场滑雪期短、场地规模较小,且雪道建设、维持成本高,发展度假型滑雪竞争力较差,难以成为运动型滑雪者的首选目的地;各地滑雪场应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和该地的资金、市场等条件进行评估、合理规划,而不应盲目跟风转变,各滑雪场都一样转变使滑雪场失去自身特色,不利于滑雪场的持续发展。
(2019年北京卷•节选)36.【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促进相邻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阐述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当地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8分)
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近年来,该国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3)分析老挝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有利条件。(10分)
【答案】(2)发展边境贸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培养人才,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
(3)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山地垂直分异明显,环境污染小,农耕历史悠久。
【解析】(2)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当地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从对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和居民就业、经济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有利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改善,跨境合作可以带动产业发展,如可以发挥当地特色和边境优势发展旅游等,为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等,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多种”“优质”等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区域地理环境进行解答。老挝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水热条件充足,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该地地形复杂,垂直差异大,可以发展多种种植,如在气候较温凉地区可以种植玉米等;根据材料,“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说明该地工业少,环境污染少,农作物品质优良;并且农耕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2019年天津卷)14.【区域经济发展】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波兰中部的罗兹市曾是欧洲最主要的纺织工业中心,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停滞。中欧班列的开通,使该市成为中国货物在欧洲中部的重要集散地。
(1)罗兹市为了充分发挥货物集散地的作用。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2分)
(2)中欧班列的运行,为我国相关港口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为什么?(6分)
橄榄油是我国通过中欧班列从西班牙等国进口的商品之一。油橄榄树适宜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偏碱性土壤中,喜光、耐旱、忌涝。
(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亚热带很多地区不适宜种植油橄榄树的自然条件。(6分)
欧洲国家对义乌生产的小商品需求量很大,当地却很少生产。近年来,这类小商品利用中欧班列大量运往欧洲国家。
(4)说明欧洲国家发展这类小商品制造业的不利区位条件。(4分)
【答案】(1)物流(仓储)
(2)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吞吐量;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答出两点即可)
(3)土壤偏酸性;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地势低洼处易涝;云量较多,光照不足。
(4)原材料(零部件)不足;劳动力、土地等成本高。
【解析】本题通过中欧合作,切合一带一路的相关热点,考查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的区位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的区位地理条件的相关知识点。
(1)从材料中得知,中欧班列的开通,使该市成为中国货物在欧洲中部的重要集散地。关键词:货物集散地。得知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应该是物流仓储。
(2)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港口、经济效应”,解题方向“为什么”。可以关联到所学的港口建设社会经济区位条件: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交通、政策进行分析。结合题干中描述的是经济效益,只从经济腹地(增加了腹地的服务范围、增加了港口运输量),交通(海陆联运,提高了港口的运营效率),组织答案: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吞吐量;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
(3)该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亚热带地区、不适宜、油橄榄树”,解题方向“自然条件”。从材料中得知,油橄榄的生产条件:亚热带地区偏碱性土壤中,喜光、耐旱、忌涝。再结合我们所学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分布区的气候(降水、光照)特点、土壤特点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在江南丘陵地区,土壤偏酸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地势低洼处易涝;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云量较多,光照不足。
(4)该题为区位条件分析题,关键词“欧洲、小商品制造业”,解题方向“不利区位条件”。小商品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业的区位条件一般从:自然因素的地理位置、土地、水源、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农业因素,政策因素等进行分析。结合题干中要求的是不利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材料来源、劳动力、土地租金等对比的劣势进行分析组织答案:产业配套不足,原材料不足;工资和土地租金高昂,劳动力、土地成本高。
(2019年江苏卷)28.【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材料二 图16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17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3分)
(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____________(4分)
(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____________(3分)
(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____________(4分)
【答案】(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
(2)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3)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4)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解析】考查区域城市化相关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城市化的表现区域差异,对于去发展的影响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治理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难度一般,基础知识考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1)从图乙可以看出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多,并且很多中等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大城市,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达度明显提高,如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道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有材料可知,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城市人口比重较高。这些都是城市化的标志。
(2)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都是能源,因此该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如能源行业、也可以发展化工,尤其是重化工业,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和纺织等轻工业,该区草原广布,饲料充足,适合牛羊放牧养殖,可以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如炼乳等。
(3)既要面对生态破坏,又要防止环境污染问题。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黄河流域特殊的黄土层,以及夏季多暴雨的特点引发的水土流失,该区域发展重化工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4)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具有示范作用。不同的区域,根据区域特色发展不同的优势产业,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和优化。从对外开放的作用来说,对于促进内陆地区的开发和开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是内蒙古东西跨度广,邻国较多,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点睛】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由于具有不同的空间范围和城市数量,因而形成不同规模大小的城市群。城市群是一个大的区域增长极(或增长区),经济增长速度快,具有辐射带动效应。并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城市群也是一个“创新极”,创新能力很强,有利于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不同的区域,根据区域特色发展不同的优势产业,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和优化。
(2019年江苏卷)29.【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 图18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19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2分)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____________(3分)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____________(4分)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3分)
【答案】(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解析】考查土地利用结构、立体农业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1)该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去谈。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以及交通和村庄建设各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园地和林地原地占有29.8%,耕地占的比重和他们基本持平,仅有29.9%,因此耕地相对较少。
(2)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是在不同海拔发展不同的农业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松林和竹林可以有力减缓水土流失,在相对低是较低的饭破处。茶园有利于排水,靠近河流地区,发展种植业,种植水稻,因此该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气候和水源。
(3)有材料一可知,该村70%的人外出就业,大多数都为年轻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留存的人口36%以上为老年人,人口老龄化严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单一,总产值与收入具有下滑趋势,因此农业衰退,经济衰退。
(4)根据当地的资源利用状况可以积极拓展产业:该地松林、竹林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的木材加工产业,立体农业相对较典型,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销售,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发展农村电商。
【点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常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两方面进行回答。影响区域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源以及区域的气候特点。当该区域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是可以发展立体农业海拔较高处种植林木,缓解水土流失。较低的缓坡上种植经济林或者是茶叶,提高农民的收入。海拔较低处或者是河谷发展种植业,或者是养殖业、渔业。
〖2018年高考真题〗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4.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5.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C 5.B
【解析】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
4.“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
5.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宜;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
【点睛】第3题从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和城市等级两个知识点去分析解答问题。第4题通过题干中“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可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为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其既能在乡村务农、又能在集镇务工。第5题采取的有效措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别山区、国家级贫国县、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来进行。
(2018年江苏卷)29.【区域城市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20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表2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1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__________(2分)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__;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5分)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__________(4分)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3分)
【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解析】(1)我国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主要结合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来判断,如该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地区。
(2)目前成渝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具备的基础主要结合图20来判断,据图可知该地区城市数量多,有两大核心城市(成都、重庆),等级差异明显,具有较好城市体系基础。与南京相比,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结合表2,从地区生产总值和产业比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
(3)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一关于城市群的叙述和图21,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等级体系、空间发展差异、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方面描述成渝城市群的不足之处。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结合第(3)问描述的问题,从核心城市、城市体系、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角度着手分析。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4~5题。
图2
4.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5.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狭窄 B.曲折 C.坡大 D.路面凹凸
【答案】4.C 5.C
【解析】4.读图可知,图中几条道路都以海命名,说明其位于临海,结合图中几条道路的命名,可以发现半岛东南侧的海边马路部分路段距海较远,说明经过填海造陆这条滨海马路距海变远。所以,澳门半岛东南地区填海造陆后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5.骑行自行车主要靠人力,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比较消耗体力。根据材料,澳门老城区以低矮的丘陵为主,坡度较大,骑自行车消耗体力大,因此老城区少见自行车,故C项正确。狭窄的地区骑自行车反而更加方便,A项错误;曲折的街道对骑乘自行车影响不大,B项错误;澳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路面凹凸不平的可能性小,D项错误。
【点睛】判断填海造陆主要方向的关键有两个。第一,确定以“海”命名的道路距海远近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第二,结合澳门半岛丘陵为主的地形,澳门半岛原始的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受其影响,街道的布局不规则;而新填海造陆的地形,地势平坦,街道布局比较规则,据此也可以判断出哪些地方填海造陆比较多。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4)。据此完成9~11题。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9.B 10.D 11.B
【解析】9.该类地下住宅分布于“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躲避炎热天气”的地区。图中①地为地中海气候,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符合这一特征。故选B。
10.读图可知,地下住宅比较封闭,通天井直通地面,可以给地下住宅里的人员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从而保障其正常活动;同时也可以把地下住宅里的废气排到地面,因此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通风换气。故选D。
11.这类地下住宅的室温有变化,但是变化小;蒙古包位于地上,和这类住宅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类似于冬暖夏凉的黄土高原的窑洞。故选B。
【点睛】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紧扣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知识迁移应用:“躲避炎热天气”“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位于天气炎热、景观荒凉的沙漠气候区;地下住宅位于地下,通风透气性差,因此设置了通天井便于通风透气;和黄土高原的窑洞同位于地下,冬暖夏凉。
〖2017年高考真题〗
(2017·浙江·高考真题)下表为我国2018年软件行业收入前十位省(市)统计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2018年下列省份软件行业收入增长额最大的是
A.陕西 B.浙江 C.辽宁 D.广东
2.表中可反映出
A.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部 B.软件产业在长三角地区集聚明显
C.东北地区软件产业增速快于西部 D.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于东部
【答案】1.D 2.B
【解析】1.软件行业收入增长额等于收入与年增长率的积,计算可得,广东省2018年增长额为3752亿,陕西891,浙江2304,辽宁320亿,故选D。
2.由材料可知,软件产业西部省区增长速度快,但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高,软件产业在长三角的江苏、上海、浙江等集聚明显,东北软件产业增速比西部慢,中部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低于东部,故选B。
3.(2017·上海·高考真题)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金融业对当地第三产业贡献最大的是
A.上海 B.西藏 C.海南 D.山西
【答案】A
【详解】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四个省级行政区中,金融业对当地第三产业贡献最大的是上海,经济发达,金融信贷体系发达,A对。西藏、海南、山西经济落后,金融、信贷体系不完善,贡献较小,B、C、D错。
(2017·全国·高考真题)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5.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6.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4.C 5.D 6.D
【解析】4.在区域特征中,区域之间界线有实有虚,秦岭-淮河线是一个虚拟的界线。区域的划分总是有划分依据的,或单一,或综合,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D两侧地理差异只能是过渡体现差异,不可能差异显著,所以也是错的;由于19世纪50年代黄河夺淮,使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实际洪泽湖以东并无淮河干流,所以B选项是错的。正确选项为C,虽无对应的实际河流,但表达的是一个大致的位置。
5.江苏以长江为界划分苏南、苏北,实际两地大部分地区自然地理区域一致(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也不存在人文地理区域上的显著差异,因为长江在历史上(桥梁较少时期)成为阻断南北交往的主要障碍而划分了南北,所以正确选项为D。
6.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所以交通是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所以选D。
【点睛】该题需要充分理解文字材料信息,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的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结合架桥和合作更加广泛的材料信息,有利于理解交通的主导作用。
(2017·全国·高考真题)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幅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长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四川盆地
8.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9.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越剧 B.豫剧 C.川剧 D.粤剧
【答案】7.A 8.D 9.A
【解析】7.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A。
8.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D。
9.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代;越剧是上海江苏一代的剧种,故选A。
【点睛】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2017·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双选)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11.1978~ 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答案】10.BD 11.AB
【解析】10.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在2000~201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较接近,但不是相同,其中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故选BD。
11.读图可知,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年均增速差异较大,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2000~2015年增速最快,反映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故选AB。
考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12.(2017·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左图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右图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因。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
(2)据右图,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一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
【答案】(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 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详解】(1)读图可知,我国高缺粮省市的分布区域主要为长江以南沿海和京津地区,长江以南沿海和京津地区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人均耕地少,再加上进行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所以成为我国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等。
(2)根据图16可知,苏州、无锡和常州市位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少,粮食增产慢;徐州、盐城等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江苏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可从市场需求、技术、生态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分析。
考点: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
【点睛】解答该题主要是理解人口变化和粮食增产之间关系,流动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增产速度慢。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主要经验有: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2016年高考真题〗
(2016·浙江·高考真题)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1.D 2.A
【解析】1.据材料可知,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人均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据图,从Y轴信息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错误;同理可判断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错误;从X轴信息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D正确,同理可判断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B错误。故选D。
2.万元产值能耗受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万元产值能耗最高,因此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故选A。
(2016·浙江·高考真题)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下图为其理想模式(实线圆圈表示不同等级城市)。完成下列各题。
3.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城镇总体规模 B.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C.提高城镇人口密度 D.改善城镇交通联系
4.下列城市群中,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最接近该理想模式的是
A.中原城市群 B.长株潭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长三角城市群
【答案】3.B 4.D
【分析】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工协作,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城镇的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城镇人口密度增加,交通改善,不是主要目的。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科技水平高,是产业总部所在地,负责研发环节。
3.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工协作,促进城镇协调发展,B对。建设城市群,没有扩大城镇总体规模,A错。城镇制造业发展,能够提高城镇人口密度,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城镇交通联系,不是发展城市群的主要目的,C、D错。
4.下列城市群中,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最接近该理想模式的是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科技水平高,是产业总部所在地,负责研发环节,D对。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市群、成渝城市群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科技水平较低,不适宜负责产业的研发环节,A、B、C错。
5.(2016·上海·高考真题)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精准扶贫,需要厘清贫困的主要原因。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
材料二:怒江州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1.31%。
材料三:怒江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梯级电站建设淹没了部分谷地农田。
2012年怒江州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
人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m2/人)
人均实际建设用地面积(m2/人)
适宜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
实际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
441.83
447.29
1.61
1.63
(1)说明影响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2)简述怒江州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对策。
【答案】(1)主要问题: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紧缺,用地规模已经超出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
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大,地表破碎,境内可利用土地较少。
人类活动原因: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地较多,梯级电站开发淹没部分谷底农田。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及初级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
【分析】本题以区域为背景来考查提取资料能力及区域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能力等核心素养。主要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的产业等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1)分析“2012年怒江州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可知:当地人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小于人均实际建设用地面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比重小于实际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比重。因此影响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紧缺,用地规模已经超出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
自然原因:从图标资料中可以看出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山区面积大,地表破碎,境内可利用土地较少。人类活动原因:江州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1.31%,即其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地较多;怒江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梯级电站开发淹没部分谷底农田。
(2)云南省怒江州山地多,平原少,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发展初级农产品加工业,适当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即保护自然资源,又可增加收入。
6.(2016·上海·高考真题)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发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产业结构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
材料二:2012年,崇明县GDP仅占上海全市GDP的1.2%。下表为2012年崇明及全国三大产业比重。
(1)概括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的特点。
(2)据表中数据,分别归纳2012年崇明三大产业的特点。
(3)分别说明2012年崇明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4)上海市《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提出2020年崇明城市化率要达到70%。对此有专家建议,崇明应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以此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强劲动力。评价这一建议的合理性。
【答案】(1)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低于上海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2)第一产业: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二产业: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值。第三产业: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
(3)第一产业的影响:崇明第一产业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原因: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效率低,难以为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影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即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还不够强;原因:以传统产业、乡镇企业为主;布局零散,集聚程度较低,规模小。因此,第二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
(4)通常,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崇明的第三产业不强,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以促进崇明的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也可以有效地保持崇明优良的生态环境,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因此这个建议是积极的、合理的。
【分析】本大题以上海市崇明县为区域背景,设置4道小题,涉及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动力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
【详解】(1)图示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40%,低于上海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2)归纳三大产业特点要从资料给出的三大产业比重、从业人员比重与全国的对比进行分析。图示2012年第一产业: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二产业: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值。第三产业: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从业人员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值。
(3)2012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第一产业比值小,产业规模小,效率低,难以为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崇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即是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2012年崇明第二产业以传统工业、乡镇企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集聚程度较低,规模小。因此,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即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还不够强。
(4)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崇明的第三产业相比并不强,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以促进崇明的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率,也可以减少种植业和工业对环境的破坏,有效地保持崇明优良的生态环境,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因此这个建议是积极的、合理的。
7.(2016·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使得,便于收集茉莉花;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分析】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工业集聚原因,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详解】(1)农业生长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和光照等,结合材料提示,与江苏、浙江相比,横县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充足,降水量大,光照条件也好。
(2)根据材料提示“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温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可知地势较高的旱地便于排水,土壤不会过湿,且不易受洪涝灾害危险,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
(3)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主要从原料、质量、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分析。
(4)问题①,主要突出因地制宜,发挥当地农业优势,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②,主要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品牌,实现经营多元化发展。
〖2015年高考真题〗
(2015·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B.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C.Ⅳ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D.V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位于
A.I区 B.Ⅲ区
C.Ⅳ区 D.V区
【答案】1.BD 2.BC
【分析】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1.读图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特点等可知,Ⅱ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的生产能力强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A错误;Ⅲ区东北地区机械化水平高,南方亚热带水稻种植业区机械化水平低,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B正确,Ⅳ区主要包括陕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海南省,其中河北、河南、安徽土地开发历史悠久,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崎岖,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海南省以山地为主,耕地后备资源也少,C错误,V区包括我国地形崎岖的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D正确,故选BD。
2.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 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有人少地多的东北三省,耕地面积广大的华北平原区和江淮地区,以及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省区主要位于Ⅲ区和Ⅳ区,BC正确。故选BC。
(2015·江苏·高考真题)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4.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答案】3.B 4.B
【分析】本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从图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跨亚欧两洲,东部、西部人口都稠密,中部地广人稀,答案A错误,东部主要是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当前城市化进程快,西部主要是欧洲,多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答案B正确,东部产业结构层次低,多资源密集型产业,西部产业结构层次高,经济发达,答案C错误,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西部属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农牧业比重小,答案D错误,故答案选B。
4.邮轮航行时间是6月至8月,阴雨连绵的梅雨是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答案A错误,此时阿拉伯海盛行西南风,洋流自西向东流动,所以多逆风逆水,答案B正确,红海两岸绝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不可能看见大片森林答案C错误,此时地中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炎热干燥,答案D错误,故答案选B。
(2015·四川·高考真题)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5.贝加尔湖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深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6.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答案】5.D 6.C
【分析】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及成因,湖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读图,根据纬度判断,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A错。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结冰晚于边缘,B错。该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不在山谷中,C错。北部的纬度较南部高,所以封冻期长于南部,D对。故选D。
6.贝加尔湖结冰时使湖区环境的气温升高或下降减慢,A错。融冰时使湖区气温降低,B错。湖泊调节气候,减小了气温年较差,C对。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D错。故选C。
(2015·上海·高考真题)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7.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答案7.A 8.A
【解析】7.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此期间第三产值也应快速增加。因此A正确。
8.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A正确。
9.(2015·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解决城市问题、协调京津冀发展,北京加快了产业和人口向河北、天津转移。
材料二:左上图为2011年辽、吉、黑三省和全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图。右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1)北京此时的风向是_________,该季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区域发展阶段看,北京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三次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产值比重最高的是_________,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是___________。
(3)与全国相比,辽、吉、黑三省的单位GDP能耗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这和三省的产业结构偏重于___________有关。
(4)北京产业和人口的外迁,反映出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
(5)与河北相比,天津作为北京产业转入地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答案】(1)西北(偏北) 寒冷干燥
(2)第三产业 高科技
(3)较高(高于全国) 重型工业
(4)逆城市化
(5)技术水平较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基础配套设施更完善;海运便利;与北京联系紧密。
【分析】本题以我国北方地区区域图及东北三省和全国单位地区生产总量能源消耗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大气运动、气候特征、城市化、区域发展的特点及区域发展优势条件等内容。
【详解】(1)根据北京附近的等压线,可判断出其风向为西北风;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及分布状况可知,该季节为我国冬季,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寒冷干燥。
(2)据题干可知“北京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最大,产值比重最高的是第三产业,在该阶段中,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3)从左图中看出,东北三省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东北三省以能耗高的重工业为主。
(4)北京产业和人口外迁,符合逆城市化的特点。
(5)与河北相比,天津的优势在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交通等方面具有优势。
10.(2015·重庆·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图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湖、池、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图4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
【答案】(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
(2)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
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
③河网稠密(水系发育),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
④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防火;防潮;防蚁虫;防雷击等。
【详解】(1)本小题考查园林建设的区位条件,注意题干中明确要求写出“社会经济条件”,综合教材中工业区位条件和农业区位条件中的社会经济条件,该题可从资金、市场需求、交通条件、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分析。从图中所给地名等信息可推测出该地位于我国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三角洲)。明清时期该地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和文化重心,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催生了园林建设;同时,该地(长江等的)水运便利,陆地交通发达,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园林建设的能工巧匠众多。
(2)本小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考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可从气候、地形、水系(河流)、地下水等方面加以分析,分析时应先说明上述各方面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再说明该特征对该地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河网稠密,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该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易发生火灾,因此应注意防火;该地降水丰富,尤其是每年夏初受准静止锋影响,常形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应注意防潮;水热充足,易使蚁虫滋生,木结构建筑应注意防蚁虫;该地夏季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暴天气,应注意防雷击。
11.(2015·北京·高考真题)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百余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对聚落兴衰的影响。
2014年7月,在北京市延庆县召开的第11届葡萄大会上,延庆与张家口市怀来县签订了葡萄产区合作协议,打造“延怀河谷,葡萄酒乡”品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2)简述“延怀河谷”协同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北京市与张家口市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
(3)概述崇礼作为雪上项目主赛场的气候条件。
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张家口市积极推进能源生产结构调整。
(4)举例说明张家口市能源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地理条件。
【答案】(1)运输方式变化大,出现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线路增多,路网密度变大。古代驿站衰落;部分聚落(张家口、崇礼等)等级提升。
(2)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收入;缩小区域差异。
(3)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崇礼冬季积雪时间较长,在75天以上;平均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
(4)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如风速较大,开发风能;日照较充足,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开发生物能。
【详解】(1)从图示北京及张家口的交通线路分析交通运输变化,主要表现为交通线路增多;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而图示聚落的交通条件发展和衰落,会影响其兴衰,如图示古代的驿站、张家口、崇礼等。
(2)从协同发展角度,联系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规模、产业链、就业、区域差异等知识点,回答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分析图示等值线,可推断崇礼冬季积雪时间较长,在75天以上;平均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利于雪上项目的进行。
(4)从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分析,联系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结合当地条件分析,可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
〖2014年高考真题〗
(2014·浙江·高考真题)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 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1.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答案】1.C 2.D
【解析】1.结合表中信息分析即可得出C项。黑龙江的人均GDP水平比河南高,但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比河南小,排除A;表中河南的城市化水平最低,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大于青海和黑龙江,排除B;河南的城市化水平最低,但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大,排除D。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C正确。
2.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黑龙江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对耕地的压力最小,且黑龙江平原面积广阔,适合发展生产规模较大的商品农业,D正确。青海经济较落后,科技水平低,不适合发展高科技产业,排除A;河南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很大,不适合发展耗水多的产业,排除B;浙江人口对耕地的压力较大,不适合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排除C。故选D。
(2014·江苏·高考真题)(2014年江苏)国家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下图为京津周边部分城市发展优势比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如需分散北京的批发、物流业,较合适的承接城市是
A.承德 B.保定
C.张家口 D.廊坊
4.保定服务业在京津周边城市中较发达的原因是
A.人口多 B.交通便捷
C.环境良好 D.经济实力雄厚
【答案】3.BD 4.AB
【解析】3.交通运输对批发、物流业的影响较大。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批发、物流业的发展,由统计图可知,廊坊、保定的交通优势较明显。BD正确。故选BD。
4.读图可知,保定具有人口、交通优势,但环境、经济没有明显优势,说明在京津周边城市中人口多、交通便捷是保定服务业较发达的原因,AB正确,CD错误。故选AB。
(2014·江苏·高考真题)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从1988年的12亿澳元增加到2012年的170多亿澳元,2013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下图为2011年双方贸易额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务种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与马来西亚相比,澳大利亚具有优势的产业是
A.石油开采 B.家用电器制造
C.金属矿开采 D.交通设备制造
6.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①空间位置邻近 ②航空运输发达 ③经济水平相当 ④经济互补性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5.C 6.C
【分析】5.读图可以看出从澳大利亚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商品和服务中铜矿所属的金属矿开采是马来西亚不向澳大利亚出口的,说明澳大利亚比马来西亚具有明显优势,故答案选C,而石油开采、家用电器制造、交通设备制造的产品主要从马来西亚出口到澳大利亚。
6.澳大利亚与东南亚邻近,和马来西亚空间位置邻近,海洋运输方便,加之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马来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互补性强,所以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故答案选C。
7.(2014·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材料二 下左图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下右图为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___
(2)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___、___、___ 。(填写序号)
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 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
(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___
(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
【答案】(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2) ① ⑤ ⑥
(3)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 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
(4)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分析】本题以长三角城市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了4个小题,涉及到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和大西洋沿岸两大城市群,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1.5%,人口却占到8%—20%,人口密度都比较大,城市化水平在68%—90%,城市化水平都很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城市群分布区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都很高,都是该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都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在区域中,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为了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应重点发展如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和进出口贸易等高级的服务产业,提升本地产业品位,加强本区域对外联系。
(3)分析右图可以看到苏州和嘉兴两市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苏州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嘉兴;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来看两市发展机遇相同,造成两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两城市产业基础不同,苏州发展起步较早,产业基础好,两城市产业发展政策有所差异,加之与周边城市联系和交通条件、通达性的差异,造成两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慢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产生了差异。
(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应注意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城市群区域内行政壁垒,努力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打造成一个合作共赢、相互补充、互通有无的、协作型的、完整体系的有机城市群整体,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提高整个城市群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知名度。
8.(2014·浙江·高考真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下图为
材料二: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使得填海造陆得来的土地被海水淹没。
(1)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若图1中P处发生原油泄漏,其扩散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受________________影响。对受影响国家造成直接危害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图2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
(4)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
【答案】(1)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便于开采;接近能源消费市场;运输便利。(任答三点)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任答两点)
(2)向北(或东北); 北大西洋暖流(或洋流); 海洋渔业(或海洋捕捞)
(3)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任答三点)。
(4)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详解】(1)北海油气田油气资源丰富,埋藏于浅海,易于开采。沿岸多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不利条件:由于该地处于西风带控制区,海面上风大浪高,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气多,不利于油气开采作业。
(2)该处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因此使得污染物向北(或东北)扩散;北海有著名的渔场,因此造成直接危害的的产业部门是海洋渔业。
(3)围海造田比较有利的自然条件是有大面积的浅海滩涂,地势低平;从图上来看,该区域有很多河沟通向海洋,可以在河流入海口处建筑堤坝,然后利于风力排水,有利于节省投资。
(4)填海造陆工程虽然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但也使得沿海地区的生态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锐减,沿海污染加剧。因此“退耕还海”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9.(2014·浙江·高考真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二 云南瑞丽试验区是沿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红木加工、农矿产品物流、摩托车组装等。贵州贵安新区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航空制造、大数据处理等。
材料三 图中准静止锋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下表为图中安顺和昆明的气候统计数据。
安顺(海拔1392m)
昆明(海拔1891m)
月份
12
1
2
12
1
2
平均气温(℃)
6.5
4.3
5.8
8.2
8.1
9.9
降水量(mm)
17.6
23.0
24.2
11.8
15.8
15.8
降水日数(日)
11.2
16.5
15.4
3.8
4.4
4.6
(1)写出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及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2)从对生产要素依赖的重要性角度,比较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支柱产业的差异,并分别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3)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1)不利区位因素:地处偏远,远离客源地。
主要问题:存在消防隐患;古建筑损毁;游客人数超过合理容量(任答两点)。
(2)瑞丽试验区为原料(或劳动)密集型;贵安新区为技术(或知识)密集型
瑞丽试验区距原料产地近,市场需求大;边境贸易便利;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任答两点)
贵安新区交通便捷;科教较为发达,高素质劳动力充足;有大城市依托(任答两点)
(3)安顺比昆明:气温低;降水量大;降水日数多。
原因:安顺受冷气团控制,在准静止锋的下方;昆明受暖气团控制;准静止锋位置稳定少风。
【详解】(1)丽江古城位于西南地区,交通不便,且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增多,加上缺乏专业的维护,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2)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瑞丽的支柱产业以原料(或劳动)为主,贵安新区的支柱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3)比较气候差异,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从表中资料就可以看出两地的气候差异。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地形、洋流、海陆分布、气团性质等(陆地上主要考虑地形);锋面雨降水区域多在冷气团一侧,故安顺的降水较昆明多。
10.(2014·上海·高考真题)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答案】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度到20度之间,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旱、雨季之分。
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由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使得中南半岛成为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且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分析】本题考查中南半岛。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读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根据图示山脉,可推知地形、土壤特征。
【详解】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气候特征分析,中南半岛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为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旱、雨季之分。从地形特征分析,图示该区地形类型主要为山地,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地势北高南低。平原面积狭小,主要为沿河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从土壤分析,该区在平原地区长期种植水稻,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该区域自然环境对水稻种植业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气候,适合种植水稻,又因该半岛以山地为主,而沿河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所以该区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水稻产区,且主要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不利条件主要是北部地形起伏大,季风气候不稳定多水旱灾害。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11.(2014·北京·高考真题)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
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
【答案】(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
应对措施:例如,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
(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详解】(1)从气候特点分析,该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所以使中上游地区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从地形特点分析,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洪水汇集时间短,因此需修建水库蓄水调节,既能防涝灾,也能防旱灾。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且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导致排水不畅,因此需要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一方面是改良农作物品种,使农作物适应耐旱环境,积极推广耐旱作物;另一方面,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第三,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灾的能力。
(3)河源地区的开发排放的污水和废弃物会增加,使河水污染;植被破坏会使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水土流失加剧,会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加。依据产生问题的原因,应采取应对措施,要合理规划,加强对旅游区的植被保护,并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对河水的检测,及时治理,并制定相关的法规;控制旅游人数,减少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4)应结合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因京津冀地区高等院校多、科研机构多,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减少传统工业比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这样能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排放。
12.(2014·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截止2008年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近年来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下表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年份
2005
2008
2012
GDP(亿元)
1400
2220
4000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3:86:11
4:82:14
4:81:15
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82
79
72
材料二 玉门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从13万锐减至3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
(l)分析大庆市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
(2)目前大庆和玉门在资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面临问题的差异是 。
(3)根据各自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 。
(4)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对大庆、玉门这类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 。
(5)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面,大庆和玉门采取了各具特色的举措,据此谈谈对“因地制宜”思想的认识。
【答案】(1)第二产业比重大;石油采掘工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大庆也将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衰退,大庆的采掘
业比重过高;玉门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大庆:区位优势;资金、技术等条件好
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
(4)提供资金、技术和相关优惠政策
(5)“因地”是指根据条件,“制宜”是指应采取合适的对策和措施,同是资源型城市,但所处地理位置不一样,条件有差异,采用适合各自情况的产业转型政策
【详解】(1)分析材料一可以看出大庆市产业结构及变化从2005年到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一直比较大,占到GDP比重的80%以上,石油采掘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看,该市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大庆和玉门早期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开采石油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迅速发展,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大量人口外迁,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出现典型衰退现象,由于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大庆开发相对较晚,但是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也将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当前大庆的采掘业比重过高,加速了石油资源枯竭的速度,目前大庆的环境问题相对玉门较轻,经济发展方面还没有明显的衰退现象。
(3)大庆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联系密切,区位优势明显,资金、技术等条件相对较好,利用自有基础和面向周边市场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玉门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市场距离较远,但是本区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独到的优势。
(4)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对大庆、玉门这类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给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5)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面,大庆市根据自身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联系密切,区位优势明显,资金、技术等条件发展了合适的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玉门市发展利用本市地处内陆地理位置而形成的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发展了新能源产业;因此可以得出 “因地”是指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区位条件,“制宜”是指应采取合适的有发展前途的对策和措施,虽然同是资源型城市,但所处地理位置不一样,条件也有较大差异,所以采用的产业转型政策应该适合各自情况,才能更有利于本区域发展。
〖2013年高考真题〗
(2013·重庆·高考真题)下图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两国相比( )
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2.与巴西相比,形成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特点的原因可能是( )
A.国土面积大 B.城市绿地面积大
C.城市人口比重高 D.科技发展水平高
【答案】1.A 2.D
【解析】1.主要考查对柱状图的读图比较能力。由图可以看出两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美国高于巴西;城市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城市能源产出效益美国高于巴西。故A对。
2.相同面积的城市土地,美国的产出效益远高于巴西,主要是美国的科技发展水平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D对。产出效益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与土地面积无关,A不对。绿地面积大不会导致土地产出效益大,B不对。巴西城市化为过度发展,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应该是低于巴西,C不对。故选D。
(2013·安徽·高考真题)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题。
3.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处于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4.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5.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3.B 4.D 5.A
【解析】3.根据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4.据图可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整体上升,但第二产业在2000年稍有下降,A不对。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增长比重超过第二产业,B不对。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事二三产业,D对。从图中无法判断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C不对。选D。
5.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A。
【点睛】该题运用柱状图和直角坐标图,考查学生图表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力及城市化、工业化相关。
专题14 区域与区域发展-五年(2018-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14 区域与区域发展-五年(2018-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含解析),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四大地区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五年(2019-2023)专题14 区域与区域发展: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五年(2019-2023)专题14 区域与区域发展,文件包含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五年2019-2023专题14区域与区域发展解析版docx、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五年2019-2023专题14区域与区域发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全国通用】近10年(2013-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全国通用】近10年(2013-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全国通用近10年2013-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专题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全国通用近10年2013-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