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各地区版】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Ⅰ卷)(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Ⅰ卷)(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Ⅰ卷考试版A4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Ⅰ卷全解全析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Ⅰ卷考试版A3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Ⅰ卷参考答案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Ⅰ卷答题卡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新高考I卷】语文·全解全析123671011121520CDABCDDBBD 1.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数字化技术……也使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人的心灵发生共振”“所以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错,不存在这种逻辑关系;同时,因果关系不成立,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与数字化技术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故选C。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使流布海外典籍回归成为可能”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数字化回归”成为可能。故选D。3.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的是古籍数字化中出现的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在材料一中并未提到。故选A。4.①利用数字技术,将更多的古籍向公众开放共享。②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流布海外、国内缺藏的珍贵典籍的回归。③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长处,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系统性研究,提高利用效率。④找准古籍与当今时代的结合点,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好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一批又一批中华古籍借助数字技术加速开放共享,让更多人有机会具象化地了解‘典籍里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古籍向公众开放,得益于古籍数字化的不断推进”“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开放共享的资源规模更庞大,渠道也更便捷”可知,利用数字技术,将更多的古籍向公众开放共享。结合“那些流布海外、国内缺藏的珍贵汉籍,其数字化回归也令人期待”可知,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流布海外、国内缺藏的珍贵典籍的回归。结合“要善于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长处,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系统性研究,提高利用效率。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字识别和数据分析,不仅能以很高的准确度给古籍加标点,对人名、地名、官职等进行标记,还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可知,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长处,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系统性研究,提高利用效率。结合“更好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还要找准它们与当今时代的结合点,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可知。找准古籍与当今时代的结合点,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好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5.①“这个将毁灭那个”体现的是新旧技术间的更新与替代。古籍数字化是信息承载介质演进的一个表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古籍是一代代研究者、守护者薪火相传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华,彰显了文化传承的厚度;数字技术的运用只代表信息承载介质的变化,不能取代古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题干“‘这个将毁灭那个。’他指的是印刷术将使建筑彻底丧失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中雨果这句话指的是,印刷术改变建筑文化载体的功能,“这个将毁灭那个”体现的是新旧技术间的更新与替代。结合材料一“进入数字化时代,古籍的保护修复、活化利用、普及传播,都产生了新的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可知,古籍数字化是信息承载介质演进的一个表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结合材料一“古籍历久弥新,靠的是一代代研究者、守护者薪火相传。无数人将生命的能量注入薄薄的纸页间,从而让文化传承更有厚度”可知,古籍是一代代研究者、守护者薪火相传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华,彰显了文化传承的厚度;结合材料一“数字化古籍的确具有显著优点,但无论信息承载介质如何变化,古籍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都无法取代”可知,数字技术的运用只代表信息承载介质的变化,不能取代古籍。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理解错误,文中没有相关内容,属于过度解读文本。C.“爷爷觉得林仨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仨儿还抱有一点同情”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内容“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的原因是因为亲情。D.“使她成长为一名战士”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爷爷使奶奶成长为一名战士的内容。故选B。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游刃有余,卓有成效,仿佛生来就是干革命的”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可知,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为了凸显干革命工作的艰辛和不容易。故选C。8.①放走林仨儿,于私是完成老奶奶的嘱托;于公,则是公然违犯纪律,这体现了人性纠葛,突出复杂和极端境遇。②奶奶原先对爷爷是理解和体谅的,可是后来她因爷爷放走林仨儿而感到特别愤怒和不可理解,个人的情感产生冲突。③爷爷放走林仨儿,全了他的手足之情;但对于极其痛恨林仨儿的奶奶来说,是不顾两人的夫妻之情;难以简单判断对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根据原文“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于私是完成老奶奶的嘱托;根据原文“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于公,则是公然违犯纪律,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在于私和于公两方面做出抉择是艰难的,体现了人性纠葛,突出复杂和极端境遇。②根据原文“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可知,奶奶原先对爷爷是理解和体谅的,根据原文“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可知,奶奶后来因爷爷放走林仨儿而感到特别愤怒和不可理解,当时在让爷爷是否进家门的选择上个人情感产生了冲突。③根据原文“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全了他的手足之情;根据“‘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可知,对于极其痛恨林仨儿的奶奶来说,是不顾两人的夫妻之情;爷爷放走林仨儿,奶奶在这件事后不原谅爷爷,他们的做法让人难以简单判断对错。9.①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爷爷掌管着经济大权,但即使是自己或是家人生病,都舍不得拿出一星半点来治病;即使拿出来一点,也说是“借”的。②舍家为国、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爷爷有家,但为了革命,神出鬼没,只能趁深夜回家看上一眼,到后来是寄居在各处窝棚里。③理想至上、心有大爱的精神坐标。爷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奶奶,奶奶到后来也理解了爷爷,并用行动完成爷爷的嘱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根据原文“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一一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可知,当时爷爷掌管着经济大权,但即使是自己或是家人生病,都舍不得拿出一星半点来治病;即使拿出来一点,也说是“借”的。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②根据原文“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可知,爷爷有家,但为了革命,神出鬼没,只能趁深夜回家看上一眼,到后来是寄居在各处窝棚里。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舍家为国、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③根据原文“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可知,爷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奶奶,奶奶到后来也理解了爷爷的做法,并用行动完成爷爷的嘱托,把爷爷保管的经费一分一厘不差的交给了组织,并转达爷爷的理想,希望抗战胜利,再也没有穷苦人了,百姓都能有饭吃了。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理想至上、心有大爱的精神坐标。10.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到当今皇上即位几年后,汉朝建立以来这七十多年之间,国家太平无事,如果没有水灾旱灾,百姓就可以人给家足,各郡县的粮仓都装满,府库中贮存了很多财物。京师积存的钱累积到了亿万,穿钱的绳子腐烂,无法数清。“至今上即位数岁”,“数岁”是补充“即位”的时间,不能断开,排除BC;“汉兴七十馀年之间”是时间状语,可单独断开;“国家”是“无事”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故选D。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胜”字含义相同,都是尽、完。句意:多得数不清。/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B.正确,“怜”字含义不同。怜惜;可爱。句意:天子很怜惜他们。/姿态可爱无比。C.正确,“乃”字含义不相同。才;竟然。句意:天才会下雨。/如今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D.“含义相同”错误,“敛”字含义不同。制造;征敛。句意:制造怨恨祸乱。/成名不敢向自己管辖的村民征敛。故选D。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奢侈攀比直接导致西汉再次陷入立国之初财用匮乏的困境”错误。原因除了奢侈攀比外,还有和匈奴的年年战争。C.“增设大农部丞负责调剂物资运输,平抑物价”错误。平抑物价的官职是“平准”。D.“成效显著,百姓不但不用增交赋税,而且财富得以充盈”错,原文是“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庶几”表明是期待能够实现,并非已经实现。故选B。13.①这时山东遭受黄河水灾,接连几年没有收成,灾区方圆一二千里。②凡是上供京师的货物,都可以从贵处转到贱处购买,用近处货物替换远处的货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被”,遭受;“登”,庄稼丰收;“方”,方圆。②“徙贵就贱”,从贵处转到贱处购买;“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远处;“易”,替换。14.第一问:卜式认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第二问:与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相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要点的能力。第一问:结合“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可知,卜式认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第二问:结合《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可知,与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相似。参考译文:文本一:汉朝兴起,承接了秦朝的衰敝,战争越频繁而财用越匮乏。到当今皇上即位几年后,汉朝建立以来这七十多年之间,国家太平无事,如果没有水灾旱灾,百姓就可以人给家足,各郡县的粮仓都装满,府库中贮存了很多财物。京师积存的钱累积到了亿万,穿钱的绳子腐烂,无法数清。在这时,受有封邑土地的宗室及公卿大夫以下的人,都竞相奢侈,没有限度。等到匈奴断绝了和亲,战争接连不断,没有止息,天下百姓苦于繁重的劳役,而战事却与日俱增,官府财物匮乏不足。从建元以来,由于财用少,政府常常就近到产铜多的山铸钱,百姓们也有偷铸钱的,多得数不清。于是给所有的郡国下禁令,不许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下令天下不是三官钱不能使用,各郡国以前铸的钱都作废销毁。而百姓铸钱的更少了,因为计算一下盗铸的费用超过钱的价值,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大奸商才盗铸。这时山东遭受黄河水灾,接连几年没有收成,灾区方圆一二千里,天子很怜惜他们,运来巴、蜀的粮食来赈济他们。元封元年,桑弘羊兼任大农。桑弘羊因为各官府都作买卖,互相争利,所以物价上涨,于是奏请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管各郡国,各郡县一般都设置均输盐铁官。在京师设置平准官,总管收受各地运来的货物。大农所属各官完全掌握天下的货物,贵时卖出,贱时买进。这样一来,富商大贾无法牟取大利,于是返本务农,而物价不会上涨。因为抑制了天下的物价,所以称为“平准”。天子认为桑弘羊说的对,准许他实行。一年之内,太仓都装满了。百姓不用增加赋税而国家财用充足。这一年小旱,皇上命百官求雨。卜式进言说:“政府只应当靠租税来维持用度,现在桑弘羊让官吏们置身于市井商贾之中,做买卖赚钱。烹杀桑弘羊,天才会下雨。”文本二: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等法,相继被制定出来,号称新法,被颁发推行于天下。立淮南、两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说:“现在浙、淮发运使实际总管六路的赋税收入,凡是上供京师的货物,都可以从贵处转到贱处购买,用近处货物替换远处的货物。或许国家费用可以充足,百姓的财物不至于匮乏。”诏令以发运使薛向主管均输、平准,范纯仁上言说:“现今效法桑弘羊实行均输法,而使小人搜刮百姓,制造怨恨祸乱。事情重大不可以速成,倘使想要急于成就事功,必定会被谄媚的奸邪之徒钻空子。”神宗留下奏章而不下达。15.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打击时通过饮酒来消解苦闷的乐观与豁达”错误。此句意为“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是赞美山简的风流倜傥的。故选B。16.“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两句体现了诗歌的“气吞云梦,笔扫虹霓”的风格特点。“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运用夸张手法,大胆新奇,感情激烈,气势如虹;同时借用仙人乘鹤的传说和祢衡被杀的典故表达诗人被流放、韦冰遭贬谪,两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愤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是本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一个是令人向往神仙,一个是触发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韦冰和李白的情怀遭际。此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夸张修辞,想象奇特,大胆。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不再怀有梦想,不再自寻苦闷。然而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诗人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17.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覆,涉,芙,蓉,雕,饰。18.①清新流畅/清新悠扬/悠扬婉转②和风淡荡/惠风和畅/百花齐放③曲高和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推断旋律是优美流畅的,故可填写“清新流畅”或“清新悠扬、悠扬婉转”等之类的成语。“清新流畅”:乐曲典雅而顺畅。“清新悠扬”:形容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和谐而传播很远,多指歌声悠扬。“悠扬婉转”:委婉曲折,也指声音悠扬动听。第二空:依据“《阳春》取万物知春”推断应该填写关于春天的成语,故可填写“和风淡荡”或“惠风和畅、百花齐放”。“和风淡荡”:很柔和的微风,渐渐的消逝。“惠风和畅”:指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第三空:依据“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和“即”可知,后面内容是前文内容的意思总结,故可填写“曲高和寡”。“曲高和寡”:原意是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19.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节奏鲜明,句式整齐优美;原句突出强调了随着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越来越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原文连用三个“当……,国中和者……”构成排比句,使得原文节奏鲜明,句式整齐优美;叙事的排比句的优势是可使描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突出强调了随着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越来越少。 2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下里巴人”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引号作用是表示讽刺和否定。B.引号作用是表示引用。C.引号作用是表示引用。D.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故选D。21.①提供数字化学习内容 ②缺乏数字技能 ③这方面性别差距很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后面的“提升数字技能”“确保互联网连接”可知,应填动宾短语,结合“通过数字学习平台,向所有学习者、教师及其他有需要者提供高质量与课程相关的数字教学和学习内容”,可填“提供数字化学习内容”。②第二点是说“提升数字技能”,结合“有1/3的人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数字技能”可知,此处是说“缺乏数字技能”。③根据“与男性相比,女性知道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基本目标的可能性要低25%”可知,此处要说到性别差距,陈述对象仍是数字技能,可填“这方面性别差距很大”。22.数字空间是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扩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提高教育公平性、从而培养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的路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确定主干:根据“‘数字空间’是一个更大、更有价值的路径”可知,“数字空间”为主语,“是”为谓语,“路径”为宾语。然后将剩下语句“培养……提高教育公平性”改为“路径”的定语,变为“……的”句式,即“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扩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提高教育公平性、从而培养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的”。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调整语序,改为:数字空间是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扩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提高教育公平性、从而培养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的路径。23.例文:视野决定高度大鹏俯视万物翱翔云端,才有了鹏程万里的寓意;青蛙环视井底洋洋自得,才有了井底之蛙的笑语。人也一样,你的视野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楚王丢了心爱的弓,这一国之君抬起头来,看到了广阔的疆域,“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推崇“仁”的儒家大师孔子抬头,看到了天地间叫“人”的群体,“人失之,人得之”。道家尊重自然天理,老子放眼,得出“得之,失之”的天理。 楚王失弓的故事流传了千年,人们不难从中领悟: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却看出了不同的豁达,不同的视野决定了未来他们人生的高度。 宏伟的教堂里,端坐的教皇俯视围绕他的教徒:“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无需认证,无需解释,一句话便成了真理。一群有志之士细心研究,潜心钻研,发现了不同,却被至高无上的教皇迫害,年轻的哥白尼更是付出了生命。 如今,“日心说”已是妇孺皆知的事实。不是当时无人发现,而是无知的教皇不知道,世界上有比他的教堂更庄严的东西——真理。从未试着走出教堂的教皇可笑地俯视地球,殊不知,在哥白尼看来,“万物中心”的地球不过是行星之一。眼光越过地球的哥白尼放眼宇宙,发现了真理,受到了后人敬仰。 钱塘江大桥看似是不可能建成的桥,茅以升以全新的管理方式和创新的造桥方法完成了这一创举。然而,大战爆发,大桥必须炸毁来拖延日军,茅以升毫无怨言,“抗日必胜,此桥必复”,刚劲有力的八个大字跃然纸上,大桥带着希望轰然倒塌。 大桥是茅以升也是当时中国的伟大创举,茅以升更是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然而,国难当头,智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他自动忽略了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他的眼光已越过了个人利益,上升到了民族的高度。茅以升被尊称为中国造桥大师,“最美奋斗者”。 还有那些为国奋战的将军与士兵,为民请命的清官与诗人。杜甫心系天下民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放眼自然,远离尘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人只顾眼前私利,庸庸碌碌终生,埋没于尘世。伟人放眼大局,才有了发现真理的视野,指点江山的豪气,从而成就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这道漫画材料作文,充满了哲理思辨。漫画中一名女子站在高处,手指向远方,看到大海波光粼粼,阳光明媚,鸥鸟飞翔,称“那儿很美呀”。一位男子站在低处,因被眼前的大山阻挡了视线,看不到女子所见的美景,说“我看不见”。在漫画的下面,有一行小字:生活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远处的美景是客观存在的,看到与看不到原因主要在于站位高低不同。登高自然可以望远。人生也是如此,思想境界高,自然胸怀宽广,见识远博。次要原因是眼前是否有高山阻挡,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被眼前事物蒙蔽,就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行文时最好先简洁描述漫画内容,据此提炼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论述站位高度对见识的影响,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为什么站位影响见识,也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站位,才能让自己见识远博。立意:1.站得高,才能看得远。2.提高境界,远博见识。3.去除蒙蔽,才能看到真世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江苏卷)(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江苏卷全解全析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江苏卷考试版A4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江苏卷参考答案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江苏卷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Ⅱ卷)(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Ⅱ卷考试版A4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Ⅱ卷全解全析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Ⅱ卷考试版A3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Ⅱ卷参考答案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新高考Ⅱ卷答题卡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广东卷)(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广东卷考试版A4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广东卷全解全析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广东卷参考答案docx、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卷02广东卷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