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3分)C
A项是对材料一“天然”的美学特征的概括整合,符合材料论述;B项出自材料一第四段,对如何守护对象世界的“自由”的美学特征进行提取,符合材料论述;C项是错误项,“避免一切“人为”,保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是材料二中庄子关于“自然”的主张,并非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之说的主张;同时,材料二最后一段也指出“人为的技巧是不能废除的”,可见材料观点反对的是过多的经验与技巧的束缚,而不是“一切'人为'”;D项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二观点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最后一段“画工”与“化工”的区别,原因分析正确。故选C。
2.(3分)C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论述,A项美学意义上的“生动性”指的是作品如大化自然一般具有生机勃发与生动活泼,并非刻意描绘事物的“动作”,此处曲解文意;B项“高超的技艺并不能使作品达到“天然”的艺术境界”有误,伤害作品的本然真性的应是过多的人为技巧,并非“高超的技艺”,此处对“雕饰”“雕琢”“工巧”等概念的理解有误;D项““天然”与“天趣”是美学的最高追求”有误,“天然”与“天趣”是中国美学“天然”说与“天趣”说的最高追求,而非“美学”的最高追求,此处扩大概念,不合逻辑:同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非达到最高境界的充分条件,此处推断逻辑不成立。故选C。
3.A(3分)
A项“莲鹤方壶”由莲、鹤、龙、虎等形象拼接而成,作品整体风格体现了“错彩镂金”的繁复之美,最不能体现“天趣”之美;B项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没有繁复的技巧,却活灵活现,具有“天趣”;C项作品造型似如绽放的莲花,俯看如十曲花瓣,贴近自然,清新脱俗,具有“天趣”之美:D项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充分了体现了“天然”与“天趣”。故选A。
4.(4分)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天然”的美学意蕴,指出“天然”意味着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②材料三侧重论述“天趣”的形成与获得,主张保持自然,率意抒写,反对过于雕琢。
解析: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总述中国传统美学“天然”说以天然为美的主张,然后从“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三个角度对“天然”的美学意蕴展开分析,最后总结“美在天然”“以天然为美”的奥秘,可见材料侧重论述“天然”的美学意蕴。材料二先指出古代美学理念中对“天趣”的追求,然后论述过于雕琢对天趣的损害,追溯天趣形成的哲学根源,最后指出“天趣”的获得不排斥人工,但推崇自然。可见材料二的论述侧重“天趣”的形成与获得的方法。
5.(6分)①将稻香村修建在大观园中,失去了有机统一性,不合“自然之理”;
②稻香村人力加工过甚,破坏了乡村的本然真性,失了“自然之趣”。
解析:宝玉来到稻香村中,惊讶“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怎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首先,稻香村周围环绕着大观园的其它园林景观,“远不邻村,近不负郭”,破坏了村落景观的有机统一性,不合“自然之理”;同时,稻香村人力加工过甚,“墙上皆用稻茎掩护”“几百枝杏花”“桑、榆、槿、柘”“分畦列亩,佳蔬菜花”等,拼凑穿凿痕迹过重,人力加工过甚,破坏了乡村的本然真性,失了“自然之趣”。
6.A(3分)
“而和悦洲的人却因为渔娘老了且说话不灵验而不愿意相信”说法错误。从材料一“渔娘说今春的鱼们是听到江鲜美食节的消息提前赶来的。和悦洲人都愿意相信渔娘的话,可听到这话时,不无惋惜地说渔娘真的老了”可知,和悦洲的人不相信渔娘的话,是因为她的话过于离奇,不符合常理,人们认为这是渔娘老了的表现。在人们的印象里,鱼是不会为了江鲜美食节特意赶来的。所以,人们并不是因为渔娘老了且说话不灵验而不愿意相信她的话。
故选A。
7.B(3分)
B.“比喻……皱纹里藏着‘秘密’等”分析错误。“皱纹里藏着‘秘密’等”运用的不是比喻的手法,而是比拟的手法。
故选B。
8.(4分)①小说中的渔娘具有狂人特质:她讲今春的鱼们是听到江鲜美食节的消息提前赶来的,并且认为鱼儿是来以死渡生的;②阿莲也具有狂人的特质:她从不吃鱼,只爱用鱼骨在玻璃片上粘画儿,并且向人们说“那是一队参加葬礼的鱼”的疯话。
9.(6分)①人类商业至上的功利:洲人利用江鱼洄游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②对自然的尊重:鱼的洄游是生物链条的一环,需要我们更多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③对生死的思考:渔娘对生命的迎接和面对亲人的逝去,以及鱼洄游的执着和牺牲,都既是对生的礼赞,也是对死的觉悟。
10.B(3分)
意思是,潘鼎新阻止他,众人议论不想战斗,冯子材据理力争,亲自率领勤军袭击文渊,于是第三次到达关外。夜晚逼近敌人堡垒,杀死并俘虏了很多敌人。
11.A(3分)
A项,“称疾,古代官员因为身体生病而不得不辞去官职”错,“称疾”是以生病为借口。“致仕”和“乞骸骨”是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12.B(3分)
B项 ,“又因为苏元春是刚刚作官而看不起他”错,原文说“其时苏元春为督办,子材以其新进出己右,恒悒悒”,意思是那时候苏元春作督办,冯子材认为他新进升官职就在自己之上,总是忧郁愁闷。
13. (4分)(1)后变动隶属张国梁的部下,跟从张国梁攻克镇江、丹阳,曾经一天扫平敌寇营垒七十多个。
关键词:改隶:变动隶属;从(之):跟从(张国梁)省略宾语;克:攻克;夷:扫平。
(4分)(2)等到到达的时候,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带着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禀告来意,冯子材拒绝了。
关键词:比:等到;短衣赤足:穿着短衣,光着脚;启:禀告;却:推辞,拒绝。
14. (3分)前者:有风骨,不重名利,以国事为重。后者:自恃才高的傲气与狭隘。
好处:让人物形象更真实可信,更立体丰满。
参考译文: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当初跟随向荣讨伐广东敌寇,升补为千总。后变动隶属张国梁的部下,跟从张国梁攻克镇江、丹阳,曾经一天扫平敌寇营垒七十多个。张国梁拍着他的后背说:“你很勇,我都惭愧不如!”累积战功做到了副将。国梁死了,代替他统领他的部队。同治初年,率领三千人镇守镇江。亲自镇守六年,对待士兵有法度规矩,士兵乐意为其所用。光绪元年,赴贵州担任提督。光绪七年,调回广西。第二年,借口生病回家。
过了两年,法越之战爆发,张树声邀请冯子材训练团练,派遣使者前去催车速行。等到(到达的时候),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带着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禀告来意,冯子材拒绝了。后来,听说张树声贤明,就到广州去。过了一年,朝廷命他广西边外的军事,那时候苏元春作督办,冯子材认为他新进升官职就在自己之上,总是忧郁愁闷。听说谅山有警事,立即赶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经焚烧镇南关后退兵。龙州危急,冯子材认为关前隘口跨过东西两岭,就命令修筑长墙,聚集所属部队扼守,派遣王孝祺勤军驻扎在后为掎角之势。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潘鼎新阻止他,众人议论不想战斗,冯子材据理力争,亲自率领勤军袭击文渊,于是第三次到达关外。夜晚逼近敌人堡垒,杀死并俘虏了很多敌人。
法军全部兵力分三路进攻。冯子材对将士们说:“要是法军再打入关内,我们有何面目见广东父老?一定要拼死把守关口!”士兵气势振奋,法军攻打长墙非常紧急,炮声震动山谷,积聚在阵地前的枪弹有一寸左右厚。同清军各路部队合力痛击,敌人逐渐退却。过了一天又蜂拥而至。冯子材指挥众将屹立不动,遇后退者就杀头。自己手持长矛冲出营垒,带领两个儿子冯相荣、冯相华投入战斗。众将士因为冯子材年已70还冲锋陷阵,都受到激励,也拼死战斗。关外的散兵和侨民也来助战,斩杀了几十名法军将额,追击到关外二十里返回。过了两天,攻克文渊,被赏赐。
越南百姓早已苦于法军的暴虐,听说冯将军的队伍到了,都来迎接,争着犒劳慰问。冯子材将他们召集来安抚慰问,确定剿除北圻的策略。越南人民争相建立团众,打着冯子材部队的旗号,愿意为清兵运粮作向导。冯子材于是率领全军攻打郎甲,分兵袭击北宁,这时停战的诏书到了。冯子材愤而请战,朝廷没有回复,只得班师回朝。离开的那一天,越南人民夹道啼哭送行,冯子材也挥泪不能自已。入关到龙州,军民一起跪拜迎接,长达30里。命他督办钦、廉边防事务,晋升为太子少保,不久,死去。年纪八十六岁,谥号勇毅,朝廷准许建立祠堂祭祀。
15.B(3分)
A.“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时伤世的意味。”错误,《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并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
C.“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错误,“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
D.“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是诗人被贬朗州后写的,表现的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诗情。故选B。
16.(6分)①词人看初春的柳,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恐花落春去,可见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解答此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如,由“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可知作者初见柳树,就感觉柳树带有可怜的姿态,这与刚刚被贬来到这里的作者有相似之处,再加上后文提到“都是江南旧相识”,这更引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忧愁;由“正岑寂,明朝又寒食”,作者想到这个时候马上花落春去,这引发了作者惜春的忧伤;由“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可知,作者用生机勃勃的柳树反衬空城的凄凉,这让作者想到金入攻前是一派繁华,而如今却如此凄凉,这也引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恨。
译文: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
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赏析:宋光宗赵惇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合肥,这首词就是这年春天在合肥写的。
如小序所说,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以纾客怀”,可是,通篇都是写景,作者寄居异乡的惆怅,伤时感世的愁绪,尽在不言之中。
上片首二句先写“巷陌凄凉”。作者写作这首词的历史时期,合肥离南宋的边防线不是太远,是所谓“边城”。“空城”写出城内萧条冷落;“晓角”增添了气氛的悲凉。“马上单衣寒恻恻”,写“巷陌”中的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在异乡边地的感受。“看尽”两句又转入写景,眼前的柳色“鹅黄嫩绿”,和江南十分相似,“都是江南旧相识”,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情绪。
过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但这里毕竟不是故乡,如“小序”所说,“与江左异”,因此才有“岑寂”之感。“正”字引出下文,转写寒食时节。“强携酒”句的“强”字,写出满怀愁绪,本来已无心访人饮酒,但适逢佳节,只好“强携酒,小桥宅”,去找情侣过节,无非是敷衍应景。“怕”字又一转,写作者对春天的留恋,本来无心赏春,而当“梨花落尽”时,眼前会“尽成秋色”,那是会更添惆怅的。结尾三句,紧承上句,叙写“春”将逝去,当“燕燕飞来”之时,就只有一池绿水了。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排解愁绪,实际上却不自觉地流露出无限烦恼,家国隐恨。
全词意境凄清冷隽,造句朴素自然,用语清新质朴,绝无矫柔造作的痕迹。本词以写景为主,情在景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词的“境界”时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姜夔这首《淡黄柳》是“有我之境”。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17(6分)(1)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8.(3分)参考示例: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20多首颇具民族风格的作品。(改对一处得1分,改对两处得3分)
19.(4分)①一气呵成 ②座无虚席(济济一堂)③经久不息 ④得天独厚(每处1分,其他成语符合题意亦可给分)
20.(4分)画横线句子结构上由三个“从……到……”构成,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不同时期的乐器,意在表现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2分)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加强了表达效果。(2分)
21.(5 分)①归谬法
②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③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
(评分标准:①1分,② ③各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22.(4分)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
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
(评分标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23. (60分) 审题提示
考生可根据“美育与成长”这一主题,倒推出三则名言的主要涵义,也就是说,它们都揭示了艺术审美(美育)对人的成长(性格塑造、人际关系和谐等)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古代儒家经典认为,音乐具有和谐君臣、家人、乡党关系的作用。
材料二,美学家蔡元培认为,富有美感的悲剧和滑稽画可以使人克服短视,超越功利得失,进而“陶养性灵”“进于高尚”。
材料三,著名画家席勒指出,审美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可对应材料一《荀子》观点),在个体身上建立和谐(可对应材料二蔡元培观点),并把和谐带入社会。
综合起来说,审美能使人陶养性灵、健全人格,让人与外界的交往和乐顺畅,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行文应围绕“美育与成长”这一主题,且“结合自己参与的审美活动和美育实践”来谈,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和真切感。
例文:
成长宇宙,美如繁星
有人抱怨:这是一个“低美感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速,不少人困于内卷与躺平的怪圈,只顾匆匆赶路,只觉人生寡淡。
殊不知,每个人都自成小宇宙,浩渺深邃,总有繁星闪闪,点缀其中。这恰若美育,陪伴人成长。
季羡林有言:我们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也是好事;获得名利,享受生活也无可厚非。只是当我们都在拼死拼活,追求“六便士”时,是否应当放慢脚步,抬头看看美丽的星光呢?学会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用美养心,用美育人,当我们的成长有了美学的视角,负重的灵魂才能获得放松和愉悦。
学会审美,指引我们陶养性灵,进乎高尚。蔡元培先生对此有过阐释。如果说学习知识是修建大楼的框架,使我们有立足社会之基,那么美就是大楼内的装饰,使我们内心亮堂、富丽。倘若大楼只有外部的框架而没有内部的装饰,也就成了了无生机的屋架子。人生缺了美育,自然兴味索然。美育是“无用之用”,它似乎没有明码标价,却始终在滋养着一个人的灵魂。
学会审美,能以个体和谐为起点,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正如席勒所言:“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情趣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一个人内心圆融通达,自我得到完善,他与外界的联通也变得从容顺畅,好比繁星构成银河,美也会汇集成美的海洋,为社会的稳定筑牢基石。于是,才有《大学》里的“天下为公”的和谐愿景,才有孔子心中“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礼治社会,更好的大同社会也已然可期。
一个人不经美育的陶冶,轻则内心空洞洞,重则价值观扭曲,甚至蚕食虫蚀着整个社会的肌体。前几年的“林森浩案”、“马加爵案”,震惊世人。万古如长夜,所幸有星月。倘有美驻心间,美育相随,人就会款款而行,而不至倾溢,又怎会做出极端暴力的不归路?
揆诸今日,我们无法回避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不少人吐槽压力山大,灵魂喘不过气,这更加突显出美和美育的价值。生活在钢构城市,不妨在微风轻拂中观朝阳喷薄,望夕阳沉落,去看花、看草、看山、看水、看星空……世间万物都在治愈你,只要你不紧闭眼睑,关锁心门。倘能如此,便能细嗅生活的蔷薇,循着美的星光,品味苦中带甜的人生。
愿你我在这倥偬的苦旅中,一边低头急赶路,一边抬眼望星空,发现星光之美,欣赏生活之缤纷和成长之绚烂。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