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21-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展开专项训练(第八单元2)
一、文言文阅读(76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费患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曰,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條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
(5)阅读全文,找出孙傅关注百姓疾苦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
(1)A(2)D(3)C
(4)①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人为帝,我就为此死去。
②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5)①高丽入朝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农夫修船,引起骚动,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与民无益。”②呈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因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
【解答】
(1)画线句中“高丽入贡”意思是“高丽入朝进贡”,主语是“高丽”,句意完整,“使者所过”的主语是“使者”,两者主语不一致,因此应在“使者”前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奏贬蕲州安置”的主语是“宰相”,应与前面的“苏轼”断开,据此排除B项。
故选A。
(2)D项,“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错误,应是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储君”。
(3)C项,原文中“他密谋藏匿太子”一事最终没有施行,且“杀二宦官”错。原文“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意思是说“另外找了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也就是说是两个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
(4)①唯:只。帝:名词作动词,统治、称帝。苟:如果。当: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
②盖:表示推断,大概。岂:难道。
(5)从“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患。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可知,高丽入朝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农夫修船,引起骚动,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与民无益。”从“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可知,他呈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因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32分)
唐太宗任人唯贤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贞观政要•任贤》)
[注]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征雅有经国之才 雅:平素,向来
B.性又抗直抗 直:急躁,暴躁
C.非卿忠诚奉国 奉国:献身为国
D.多所弘益 弘益:补益,增益
(2)下列各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B.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C.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D.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德末”中的“武德”是以皇帝年号纪年,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
B.“太子洗马”中的“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
C.“擢拜谏议大夫”中的“擢”指降官,类似的还有“左迁”“谪”等。
D.“太宗幸九成宫”的“幸”指皇帝亲临到某地。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魏征原是太子的谋臣,唐太宗既诛太子,本要降罪于他,但魏征动之以情,终于使唐太宗宽恕了他。
B.“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这句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表示可以理解。
C.魏征归附唐太宗后,觉得遇见了知己之主,因而对以前的所为感到惭愧难当,决心效忠唐太宗,竭尽其用。
D.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分)
①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译文:________
②寻以疾乞辞所职。
译文:________
③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译文:________
④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译文:________
【答案】
(1)B(2)C(3)C(4)D
(5)如果陛下您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去官职。,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被人所珍视。,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么能让你这样辞职呢?
【解答】
B.“抗直”解释为“急躁,暴躁”有误,应解释为“刚强正直”。句子翻译为:魏征性情比较刚强正直。
根据句意断句。“魏征往者”大意是魏征从前,从前怎样呢?没有表述不能断句,排除B;“尽心”修饰的是“所事”,要连在一起,是说他尽心作自己的事情,排除A;“犯颜切谏”指犯颜直谏,要连在一起句意才完整,排除D,选C项。这段话翻译为: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C.“擢指降官”有误,“擢”指的是升官。
A.“但魏征动之以情”有误,据原文“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可知,并非动之以情;
B.“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表示可以理解”有误,是难以理解;
C.“因而对以前的所为感到惭愧难当”有误,据原文分析他没有感到惭愧;
D.正确。
①“受”,采纳;“何”,怎么;“犯龙鳞”,冒犯龙颜。句子翻译为:如果陛下您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
②“寻”,不久;“以”,因为;“乞辞”,请求辞去。句子翻译为: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去官职。
③“良冶”,优秀的工匠;“冶锻”,反复锤炼;“为……所”,被。句子翻译为: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被人所珍视。
④“疾”,疾病;“岂”,怎么。句子翻译为: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么能让你这样辞职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郭虾蟆,会州人。世为保甲射生手,与兄禄大俱以善射应募。兴定初,禄大以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进官一阶,赐姓颜盏。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又射一人,矢贯两手于树,敌大骇。城破,禄大、虾蟆俱被禽。夏人怜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朝廷闻之,议加优奖,而未知存没,乃特迁禄大子伴牛官一阶,授巡尉职,以旌其忠。其后兄弟谋奔会,自拔其须,事觉,禄大竟为所杀,虾蟆独拔归。上思禄大之忠,命复迁伴牛官一阶,遥授会州军事判官,虾蟆遥授巩州铃辖。会言者乞奖用禄大弟,遂迁虾蟆官两阶,授同知兰州军州事。是年冬,虾蟆与巩州元帅田瑞攻取会州。虾蟆率骑五百皆被赭衲,蔽州之南山而下,夏人猝望之以为神。城上有举手于悬风版者,虾蟆射之,手与版俱贯。凡射 死数百人。夏人震恐,乃出降。盖会州为夏人所据近四年,至是复焉。甲午春,金国已亡,西州无不归顺者,独虾蟆坚守孤城。丙申岁冬十月,大兵并力攻之。虾蟆度不能支,集州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以击攻者,杀牛马以食战士,又自焚卢舍积聚,曰:“无至资兵。”日与血战,而大兵亦 不能卒拔。及军士死伤者众,乃命积薪于州廨,呼集家人及城中将校妻女,闭诸一室,将自焚之。 虾蟆之妾欲有所诉,立斩以徇。火既炽,率将士于火前持满以待。城破,兵填委以入,廛战既久,士卒有弓尽矢绝者,挺身入火中。虾蟆独上大草积,以门扉自蔽,发二三百矢无不中者,矢尽,投弓剑于火自焚。城中无一人肯降者。虾蟆死时年四十五。土人为立祠。
(节选自《金史•郭虾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
B.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
C.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
D.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兴定”,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还有王公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B.“阶”,官员的品级,是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等级。北魏、唐、宋都有分品分阶。
C.“遥授”,官员在遥远的地方被朝廷授予官职,其获授官职后再前往就任。
D.“祠”,为纪念伟人名士或者祖先而修建的供舍,也有活人为自己修建的“生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虾蟆忠于国家。他被金人俘获囚禁,誓死不屈,最终逃出;国家灭亡,西州皆归顺,独他坚守空城。
B.郭虾蟆很有谋略。他拔掉胡须,改头换面,逃归朝廷;攻打会州时,他和部下采用奇策,攻敌不备。
C.郭虾蟆擅长射术。他攻取会州时总共射死几百人,城上有士兵在悬风版后举手的,手、版都被他射穿。
D.郭虾蟆作战英勇。蒙古兵破城后,他站在大草堆上,用门板做掩护,射杀敌人直到箭尽,投火自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又射一人,矢贯两手于树,敌大骇。城破,禄大、虾蟆俱被禽。
②虾蟆率骑五百皆被赭衲,蔽州之南山而下,夏人猝望之以为神
【答案】
(1)A(2)C(3)A(4)①(郭虾蟆)又射死一个人,箭穿过那人的双手射在树上。敌人非常害怕,城池被(夏人)攻破,郭禄大、郭虾蟆一同被抓。
②郭虾蟆率领骑兵五百人都披着红色的僧衣,隐蔽着从会州南山下来,西夏人仓卒仰望他们把他们当做神兵天将。
参考译文:
郭虾蟆是会州(今会宁)人。世代为保甲射生手。(金宣宗时)他与哥哥郭禄大以善射应募从军。兴定初年,郭禄大因功升迁,被朝廷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并晋级一级,赐姓颜盏。西夏人军攻打会州的时候,郭禄大远远看见西夏军队的主兵将领和战马都披着铁甲出入阵中,在大约两百步的时候,郭禄大一箭射中西夏主兵将领的咽喉,杀死他。又来一箭,射死另外一个人,箭穿过那人的双手射在树上。西夏兵吓坏了,但最终城池还是被夏人攻破,郭虾蟆与哥哥郭禄大一同被俘,夏人爱惜他们的射技,将他们兄弟囚入大牢。兄弟俩都誓死不屈,金朝听说他们的事情以后,想要优厚的奖励兄弟两人,但不知道他们兄弟是不是还在世上,于是就特别的授予郭禄大的儿子伴牛官,并授巡尉的官职,来表彰他们对朝廷的忠诚,后来,兄弟俩商量出逃,自己拔掉脸上的胡须,谁知事情泄露,郭禄大最终被杀害,郭蛤蟆独自逃回,皇上思念郭禄大的忠贞,再次授予郭禄大儿子伴牛官一阶,并遥授会州军事判官,授予郭蛤蟆巩州钤辖,这时候,正好碰上朝官祈求奖赏禄大的弟弟,于是朝廷升迁郭蛤蟆官品两级,再授郭蛤蟆同知兰州军州事。这一年的冬天,郭虾蟆与巩州元帅田瑞攻取会州。郭虾蟆率领骑兵五百多人,并让这些人都被着红色的僧衣,从会州南山而下,西夏军仓卒之间,仰望他们误以为是神兵天将。城上有士兵在悬风版后举手的,被虾蟆一箭射去,手、版俱穿,总共射死数百人。西夏军震恐,于是赶紧出城投降。会州被西夏占据了将近4年,这时才被收复。甲午年(1234)春天,金国灭亡,西部州府无不归降蒙古人,只有虾蟆坚守孤城。一直到丙申(1236)年十月,蒙古大军并力攻城,郭虾蟆预感到城池不保,于是集州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用以反击蒙古军,又杀牛马慰劳战士,烧毁自己的房子和积蓄,以示必死的决心,他告诉士兵说:“别把这些留下来给蒙古军。”郭蛤蟆带领士卒日夜与蒙古军血战。蒙古军也无法很快攻破城池。军士死伤的也越来越多,眼看城池将破,郭虾蟆命人把柴草堆积在州官署,然后召集家人和城中将校的妻女,将他们关在一间屋子里,准备亲自焚烧。郭虾蟆的一个小妾想要说话,马上即被郭虾蟆斩杀。火已经越烧越大,郭虾蟆率领将士们在大火前面拉满弓箭,等待蒙古军的到来。最后城被攻破,蒙古兵蜂拥而至,郭蛤蟆战斗良久,士卒中有弹矢尽绝的,就先挺身跳入火中。郭虾蟆站到大草堆上,以门板掩护,射出二三百箭,百发百中,箭射完了,就把弓和箭扔到火中,自焚而死。城中无一人肯投降。郭虾蟆死时年仅45岁。当地人立祠祭奠他。
【解答】
“会州”是“攻”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D;“皆衣金”的主语是“其主兵者及人马”,要连在一起,排除B.故选A.译文:西夏人军攻打会州的时候,郭禄大远远看见西夏军队的主兵将领和战马都披着铁甲出入阵中,在大约两百步的时候,郭禄大一箭射中西夏主兵将领的咽喉,杀死他。
C.“‘官员在遥远的地方被朝廷授予官职,其获授官职后再前往就任”错误,“遥授”,为授予官衔,而不须到任。故选C。
A.“他被金人俘获囚禁”错误,根据“夏人怜其技,囚之”可知,原文说是西夏人囚禁了郭蛤蟆。故选A。
①“又射一人”,省略句,省略主语“郭虾蟆”;“矢”,箭;“贯”,穿过;“禽”,通“擒”,被抓住。译文:(郭虾蟆)又射死一个人,箭穿过那人的双手射在树上。敌人非常害怕,城池被(夏人)攻破,郭禄大、郭虾蟆一同被抓。
②“被”,通“披”,披着;“赭衲”,红色的僧衣;“猝”,仓卒。译文:郭虾蟆率领骑兵五百人都披着红色的僧衣,隐蔽着从会州南山下来,西夏人仓卒仰望他们把他们当做神兵天将。
二、语言实际运用(24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歌更是独领风骚。对唐诗、宋诗的评价往往会因个人喜好的不同而________,甚至会在后世引起________的争论。一些人为了推崇自己的主张,无视他人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把诋毁他人的观点用作博取关注的筹码,以突破个人目的最大化。其实,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四句均写景,然其洒脱旷远,其美全在情辞。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更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此诗不仅以气骨见长,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寓于理趣。宋诗的长处还在于不墨守成规,在唐诗已兴盛至斯的情况下,宋诗开辟新境,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避免使自己化为________。不同的气象反映出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所以意象鲜明,情富于象,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表现也不太含蓄。
两个朝代的诗歌________,不应该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南辕北辙 经年累月 朝花夕拾 各有千秋
B.大相径庭 旷日持久 明日黄花 各有千秋
C.南辕北辙 旷日持久 明日黄花 半斤八两
D.大相径庭 经年累月 朝花夕拾 半斤八两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人为了推崇自己的主张,无视他人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把诋毁他人的观点当作博取关注的筹码,以实现个人目的最大化。
B.一些人为了推崇自己的主张,无视他人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把诋毁他人的观点当作博取关注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C.一些人为了推崇自己的主张,无视他人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把诋毁他人的观点当作博取关注的筹码,以实现个人最大化目的。
D.为了推崇自己的主张,使一些人无视他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把诋毁他人观点用作博取关注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侧重于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
B.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思想是唐诗的表达方式
C.如果没有形象、意象的描绘,唐诗就不能表达情感、思想
D.唐诗表现情感、思想是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进行的
4.答案:(1).B;(2).B;(3).A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大相径庭”指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指的是对唐诗、宋诗的评价因个人喜好不同而差别很大,应选“大相径庭”,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二空:“经年累月”指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旷日持久”指多费时日,拖得很久。根据语境可知,此处说的是对于唐诗、宋诗的评价的争论持续了很久,应选“旷日持久”,据此排除D项。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把……用作……”句式杂糅,应改为“把……当作……”或“……用作……”,据此排除D项;二是搭配不当,“突破个人目的最大化”应改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据此排除A、C两项。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文“不同的气象反映出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和后文“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可知,括号处叙述的主体应该是唐诗,且形式应与后文“宋诗”处相似,排除B、C两项;根据后文“宋诗则侧重于……思想”可知,A项更加恰当。故选A。
5.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6分)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5.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将几个句子压缩成一个长单句,关键是要保持压缩后的句子只有一套主谓宾成分,原句子的其他部分要变成长单句的枝叶(定语、状语、补语)部分。比如本句,把“林庚成了北大名师”变成时间状语;把“令人耳目一新”变成“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的定语;把“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变成“精神思想营养”的定语。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8分)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6.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解析:找出关键句,最后一句是总结语。
专项训练15-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这是一份专项训练15-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项训练11-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这是一份专项训练11-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默写,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项训练10-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这是一份专项训练10-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正误,默写,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