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夯基提能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588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夯基提能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588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夯基提能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588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课时作业
展开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解析】 A项,语意为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潦倒,在这里意思是衰颓,失意;B项,语意为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老大,在这里意思是年纪大了;C项,语意为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解释正确。D项,语意为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掩泣,在这里意思是掩面哭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门前冷落鞍马稀
【解析】 A项,“信”,古义,的确,实在;今义,书信。B项,“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C项,“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
3.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解析】 A项用“青云梯”比喻高耸入云的山路,运用了比喻;B项说天姥山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天姥山的高峻;C项把“古来万事”比作“东流水”,运用了比喻;D项把“大弦嘈嘈”的弹奏声比作“急雨”声,把“小弦切切”的弹奏声比作“私语”声,运用了比喻。
4.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解析】 “……《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错误。《六幺》并非“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甲”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乙”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丙”的感慨?
5.甲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A )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解析】 本题中,甲处要求填写的是和“他被贬之前的处境”有相通之处的琵琶女的情况。作者被贬以前,任职京城,在政治上颇有建树。A项,“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是写琵琶女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这两句和甲处“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B项,“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是写琵琶女在京城时,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不符合语境。C项“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是写琵琶女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银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不符合语境。D项,“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是写琵琶女在京城时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度过快乐的日子,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不符合语境。
6.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C )
A.弟走从军阿姨死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秋月春风等闲度
【解析】 本题中,乙处要求填写的是和“他被贬以后的处境”有相通之处的琵琶女的处境。作者被贬以后,来到江州,“谪居卧病”,无可奈何,心中伤痛。A项,“弟走从军阿姨死”是写琵琶女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与语境“他被贬以后的处境”不符合。B项,“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写琵琶女梦到往日情形,脸上的泪水融和脂粉流淌的样子,与语境“他被贬以后的处境”不符合。C项,“老大嫁作商人妇”是写琵琶女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作者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符合乙处“他被贬以后的处境”的语境。D项,“秋月春风等闲度”是写琵琶女在京城时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度过快乐的日子,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不符合语境。
7.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C )
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本题中,语境是作者的境遇和琵琶女的境遇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因而发出某种感慨。A项,“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写作者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并不是作者发出的感慨。B项,“如听仙乐耳暂明”是写作者听到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就像听到仙乐一样愉悦。并不是发出的“境遇相似”的感慨。C项,“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写作者感慨自己与琵琶女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符合语境。D项,“杜鹃啼血猿哀鸣”是写江州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并不是发出的“境遇相似”的感慨。故选C。
8.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下面的三段文字中任选一段进行扩写。要求:想象合理,符合原诗意境;内容全面准确。
(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答: (1)高峻挺拔的天姥山高高地耸立在云端,远远看去,笔直地插向天空,仿佛和渺远的天空连接到一起,陡峭高峻的天姥山好像超过了传说中高峻无比的五岳,稳稳地遮掩住了它身边的赤城山。
(2)秋日天高气爽,猎猎多风,远处不时传来猿的长啸声。远远望去,在水清沙白的辽阔江面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好一幅肃杀悲凉、空旷辽阔的秋天景象。
(3)东来的小船和西去的画舫仿佛都被琵琶声吸引而停下来细细聆听,一切都融于乐声之中,只有江中的月影随着江水摇动,闪着银白的光,一切美得宛如梦乡。
9.请结合《琵琶行》中的有关内容和知识,补写出“白居易祠”的下联。
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祠有一联:“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______________”既包含了诗中的故事,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
答:__(示例)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__
二、拓展阅读训练
精读诗歌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10.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的离奇景象依次有:__海日升空__、__天鸡高唱__、__怪石灵泉__、__奇花异草__、__熊咆龙吟__、__重峦密林__、__彤云铺盖__、__水面迷濛__。
11.对“仙境”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在“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后,出现了“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仙境。
B.梦境的高潮是神仙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
C.众仙在金银台上的活动只写了“虎鼓瑟兮鸾回车”一个细节。
D.诗人和众仙欢聚一堂,亲切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
【解析】 (2)“诗人和众仙欢聚一堂”错误,只有众仙欢聚一起,诗人并未参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 高①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天重阳节,杜甫登上夔州白帝城外高台临眺。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两句六景静态描写,创造出一幅冷色调的深秋水墨画,渲染悲凉气氛。
B.颔联状写木叶萧萧落下、江水奔流不息,寄托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C.颈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着笔,由万里飘泊直写到晚年多病孤独的现状。
D.尾联揭示白发日多、潦倒停杯的原因是艰难苦恨,忧国伤时情怀跃然纸上。
【解析】 “首联两句六景静态描写”错误,“风急”“猿啸”“鸟飞回”等都是动态描写。
13.此诗被誉为唐朝律诗压轴之作,前人赞它有“对称”之美,请简要赏析。
答:__①四联对仗具有对称之美,首联风与渚、天与沙、猿与鸟对仗,颔联落木与长江对仗,颈联万里与百年、悲秋与多病、常作客与独登台对仗,尾联艰难与潦倒、苦恨与新停、繁霜鬓与浊酒杯对仗;②前四句写景与后四句抒情具有对称之美。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段处士弹琴
方 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
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
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解析】 “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错误,颈联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段处士的演奏技艺高超。
15.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
异:①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难”字,凸显缓慢。②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 天
李 贺
老兔寒蟾①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②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③三山④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⑤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注】①老兔寒蟾:古代传说,月宫里住着玉兔和寒蟾。②鸾佩: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③黄尘清水:即黄尘变成了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④三山:指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三山下”即指东海。⑤齐州:即中国。
1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老兔寒蟾”句中的兔和蟾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这句表现了秋月初出,普照大地,自然界光影和谐的空寂之景。
B.“玉轮”一句指所乘车轮为冷露所沾湿,已是黎明时分了。
C.“桂香陌”指月宫里的大路,因为传说月宫里有桂树,所以一路上桂子飘香。
D.“遥望齐州”二句是指齐州有九座岛屿,在茫茫大海中宛如九点烟尘。
【解析】 A项“兔和蟾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说法错误,句中的“老兔”和“寒蟾”代指月亮。B项“指所乘车轮为冷露所沾湿”说法错误,句中的“玉轮”是指月亮。D项“指齐州有九座岛屿,在茫茫大海中宛如九点烟尘”说法错误,句中的“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从天上下望人间,感觉大地上的九州犹如九点“烟尘”。
17.《梦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何异同?
答:__《梦天》一诗,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梦游天姥吟留别》虽也有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懑,也有“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但更主要的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格调是昂扬振奋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__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李白①
杜 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解析】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首句用的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19.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答:__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空 囊①
杜 甫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③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②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③爨:烧火做饭。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借食“翠柏”“晨霞”来表现自己乱世中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节。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是诗人坚守“吾道”。
C.颈联描写了百姓晨炊无米、夜寒难御的贫状,传达出对百姓的同情。
D.尾联诗人说自己已是身无分文,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
【解析】 “颈联描写了百姓……”错误。颈联描写的是诗人自己一贫如洗的境况。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
21.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登高》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诗中“风急”“落木”等意象营造苍凉意境,“天高”“万里”等意象营造壮阔意境,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之感。《空囊》语言平实,诙谐幽默。诗人以“无衣床夜寒”平实的语言叙写了贫穷的状况,以“留得一钱看”幽默诙谐之笔调侃自己沉重悲苦的心情。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琵琶行
戴复古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
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
白乐天,白乐天,
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
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
22.下列诗句中的“渠”与“为渠感激作歌行”中的“渠”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B.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李贺《三月过行宫》)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解析】 A项句意: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渠”,代词,他。B项句意:怎么才能找到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文高手,让他们与我一起作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渠”,代词,他们。C项句意:御沟里的水荭白蒿把行宫的围墙拥绕,淡红柔绿像宫女的红颊翠眉般妖娇。“渠”,沟渠。D项句意: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渠”,代词,指水塘,它。
23.戴复古对白居易写作持怎样的态度?他有什么见解?
答:__不理解,批评。他认为白居易是一个通达的人,不应该如此放不下自己的贬谪遭际。既然忍受不了,可就近隐居,向陶渊明学习,而不应该对着一个商妇流眼泪。__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闻歌者①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①诗人当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2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景色,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
B.三至十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歌女悲哀的神情。她的歌唱和哭泣令人伤感难受,她年轻美丽,又是那样悲哀,靠着帆樯站立,眼泪直往下掉。
C.最后四句,诗人想去探寻歌女悲哀的原因,可是这位年轻的歌女却守口如瓶,一言不发,让人猜疑,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D.这首诗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位楚楚动人的歌女形象。诗人是冷静、纯客观地记叙,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
【解析】 “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错,诗人表现出了同情的心意。
25.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答:__相同点:都用秋月来渲染气氛,显示了两诗基调的凄凉压抑。不同点:《琵琶行并序》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夜闻歌者》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另外,《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简单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__
26.联系《琵琶行(并序)》一诗,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D )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并序)》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而这首诗基本上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解析】 “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说法错误。本诗中的女子形象只是一个剪影,没有琵琶女的形象丰满完整。
27.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答:__本诗塑造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凉的歌女形象。“有妇颜如雪”写歌女肤色白皙,非常美丽。“娉婷十七八”中的“十七八”她很年轻,“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本句写出了歌女姿态美好、年轻。“发调堪愁绝”是说歌女歌声中含有非常深的忧愁,“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的意思是眼泪如两行晶莹的珍珠,又像晶莹皎洁的月亮一样落下。写歌女唱歌时的表情,表现她内心凄切之情。“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写歌女唱歌时歌声凄切,内心孤独凄凉,以致她低头垂泪不语。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 至①
杜 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残,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时所写,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
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是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这就意味着春天也即将到来。
B.第三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显示出节气的变化。
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充满生机。
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富有生活情趣。
【解析】 “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赏析有误,“小至”说明诗句描述的是冬日景象,颈联中的“待”“将”“欲”都说明是即将进入春天,但春天还没有到来。颈联描写的是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2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①冬至这一节气的到来和眼前景物让诗人联想到了故乡,诗人内心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想到故乡和异乡的景物没有什么不同,诗人举酒尽兴,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享受生活的情怀。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 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3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B.“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C.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当时生活极度贫穷困窘。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解析】 “可看出他作此诗时当时生活极度贫穷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
31.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答:__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__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应用,拓展阅读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应用,拓展阅读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精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应用,拓展阅读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