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武威六中 2023年春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生 物
一、单选题
1. 人在幼年时期若生长激素(GH)分泌不足,会导致生长停滞,发生侏儒症,可通过及时补充GH进行治疗,使患者恢复生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临床上可用适量GH治疗成年侏儒症患者
B. 血液中GH减少,会导致下丘脑分泌的GH增多
C. GH发挥生理功能后就被灭活,治疗期间需持续补充GH
D. GH通过发挥催化作用,使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激素: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多肽,人出生后促生长的最主要的激素。
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刺激骨骺端软骨细胞分化、增殖,从而促进骨生长,使骨长度增加;可直接刺激成骨细胞代谢,并对维持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起重要作用;协同性激素及促钙化激素共同干预骨的重塑。
【详解】A、注射GH无法治疗成年的侏儒患者,A错误;
B、GH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不是下丘脑分泌的,B错误;
C、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即灭活了,因此治疗期间需持续补充GH,C正确;
D、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结合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并没有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2. 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给小鼠连续多日注射甲状腺激素,小鼠会出现体重快速增加的现象
B. 人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C.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详解】A、若给小鼠连续多日注射甲状腺激素,小鼠代谢加快,则小鼠会出现体重减轻的现象,A错误;
B、血糖浓度低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而升高血糖,血糖浓度升高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进而降低血糖,属于反馈调节,B正确;
C、激素是信息分子只起调节作用,不是高能化合物,C错误;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D错误。
故选B。
3. 如图,a、b物质对应的曲线表示一只成年雄性家兔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a物质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②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固醇
③b的含量变化对a的分泌有反馈调节作用
④b物质是由睾丸分泌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切除睾丸,雄性激素含量下降,因此激素b是雄性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都上升;注射某种激素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下降,则注射物质是雄性激素。
【详解】a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或促性腺激素,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①正确;激素b是雄性激素,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②正确;性激素存在反馈调节,雄性激素的变化会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有影响,③正确;b是雄性激素,该激素是由睾丸分泌,④正确;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A。
4. 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 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
D. 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根据C能够使血糖下降,判断C是胰岛素;D能够使血糖上升,判断D是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体液调节;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应该属于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详解】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血糖下降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腺分泌D胰高血糖素,从而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来使血糖浓度升高的过程应属“神经-体液”调节过程,B错误;
C、激素C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激素D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激素C与D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C正确;
D、由图可知:血糖的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5. 下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器官甲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
B. a、b、c均靠体液传输,只运输给靶器官和靶细胞
C. 激素c分泌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
D. 器官丙还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可以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丙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该图可以体现动物激素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
【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器官甲为垂体,垂体可以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A正确;
B、a、b、c均为动物激素,其特点之一是靠体液传输,可以运输到全身各处,但是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B错误;
C、寒冷或紧张时,激素c(即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对甲(垂体)、丙(下丘脑)分泌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有抑制作用,C正确;
D、器官丙为下丘脑,下丘脑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B。
6. 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相关腺体、血管或肌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冷觉感受器均分布在人的体表,能将寒冷刺激转换成动作电位
B. 人体在温暖环境中的散热量比在寒冷环境中的要少
C. 若图中相关结构是传出神经,则可以支配毛细血管,使其舒张
D. 若图中相关结构是腺垂体,则乙可以是肾上腺或甲状腺
【答案】B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冷觉感受器分布在人的体表或内脏,能将寒冷刺激转换成动作电位,A错误;
B、散热量和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度差有关,人体在温暖环境中的散热量比在寒冷环境中的要少,B正确;
C、若图中相关结构是传出神经,则可以支配毛细血管,寒冷刺激使其收缩,C错误;
D、若图中相关结构是腺垂体,则其产生促激素,则乙可以是甲状腺,D错误。
故选B。
7. 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血钠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
A.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降低 B.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C. 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增加 D. 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严重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血钠含量升高,使肾上腺皮质减少分泌醛固酮,以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降低,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8. 人体中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参与渗透压调节。下列情况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
A. 短时间内大量饮水
B. 剧烈呕吐和严重腹泻
C. 食用过多腌制食品
D. 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食物过咸、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详解】A、大量饮水,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作用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最终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正确;
B、剧烈呕吐和严重腹泻导致人体损失较多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作用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最终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
C、食用过多腌制食品,人体摄入过多盐分,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作用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最终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
D、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人体损失较多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作用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最终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错误。
故选A。
9. 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等;②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淋巴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③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④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⑤抗原、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
2、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详解】①脊髓属于神经系统,①错误;
②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故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B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②正确;
③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③错误;
④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例如口腔上皮细胞可以产生溶菌酶,④正确;
⑤抗原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⑤错误;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 DC细胞是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能力。如图是DC细胞在摄取和处理抗原后将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C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不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B. 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类型与DC细胞呈递的抗原种类有关
C. 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细胞毒性T细胞没有作用
D. 图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与精卵间的细胞信息交流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DC细胞没有特异性,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类型与DC细胞呈递的抗原种类有关,胞外寄生病原体一般只产生体液免疫,胞内寄生病原体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
D、图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与精卵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相同,都是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B。
11. 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癌。自2022年起,南京市决定按自愿原则,为在校初一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下图表示首次注射HPV疫苗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次接种HPV疫苗能实现有效的免疫治疗
B. 物质A为细胞因子、物质B为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细胞①③⑤都能识别、摄取、提呈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应答
D. 接种HPV疫苗后细胞④能在机体被HPV感染后迅速分泌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浆细胞。
【详解】A、接种HPV疫苗属于免疫预防,A错误;
B、图中A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物质B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都是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
C、⑤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细胞④是记忆细胞,不能分泌抗体,当接触抗原后,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B。
12. 某同学花粉过敏,下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吸附在肥大细胞上的抗体可在该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之结合
B. 组织胺能引起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导致过敏者流涕、打喷嚏
C. 该同学在春季应尽量减少出门,有事需要出门时一定要戴好口罩
D. 过敏反应主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无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结合题图,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可以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与会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A正确;
B、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与会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能引起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导致过敏者流涕、打喷嚏,B正确;
C、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C正确;
D、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错误。
故选D。
13.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共抗艾滋,共享健康”,人体感染HIV后,免疫系统随之进入“战斗”状态,HIV同时也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进入人体后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导致其数量增加
B. HIV病毒侵入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周期可能会变短
C. 体内的HIV抗体是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D. 艾滋病患者往往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着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HIV病毒生活的方式是寄生,需要依赖活细胞完成大量繁殖,故不能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A错误;
B、HIV病毒侵入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会增殖分化,其细胞周期会变短,B正确;
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而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C正确;
D、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着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A。
14. 下列有关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用免疫抑制剂主要使B细胞增殖受阻,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B. 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是利用特异性免疫的特异性和记忆性的特点
C. 理论上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可制成疫苗
D. 同卵双生兄弟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几乎完全一样
【答案】A
【解析】
【分析】异体器官移植时存在细胞间排斥现象,主要与免疫细胞与移植的器官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与受体的识别相关。
【详解】A、异体器官移植由于免疫排斥而成活率较低,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因此使用免疫抑制剂主要使 T 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A 错误;
B、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是利用特异性免疫中的记忆细胞能特异性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且强烈, B 正确;
C、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使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可以迅速激发免疫反应,减少患病的概率,C正确;
D、同卵双生兄弟的遗传物质相同,其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几乎完全一样,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与植物激素调节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B.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为促进细胞分裂
C. 乙烯属于气体类激素,只能由发育中的果实产生,可促进果实成熟
D. 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赤霉素促进发芽,二者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伸长。
2、赤霉素生理作用:促进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
3、细胞分裂素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能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的衰老。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
4、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
5、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赤霉素可促进茎秆伸长、使得植物长高,A正确;
B、细胞分裂素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要在根尖合成,B正确;
C、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C错误;
D、脱落酸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赤霉素可解除种子休眠,二者具有拮抗作用,D正确。
故选C。
16. 如图是生长素浓度与植物不同器官生长反应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B.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衰老细胞则比较迟钝
C.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
D. 不同的器官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详解】A、由图可知,在图中横线以上表示促进作用,以下表示抑制作用,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可以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A正确;
B、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衰老细胞则比较迟钝,B正确;
C、由图可知,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关系为根>芽>茎,即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样,C正确;
D、由图可知,不同的器官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根为10-10mol/L,芽为10-8mol/L,茎为10-4mol/L,D错误。
故选D。
17. 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幼茎生长的影响。该植物幼茎表现出明显向光性,且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据下图推测该植物幼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A. 大于0小于g B. 大于0小于f
C. 大于0小于2f D. 大于2f小于h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
【详解】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茎的相向光侧的生长素会经横向运输至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由于茎对生长素没有那么敏感,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的促进效果优于向光侧,背光侧茎长得更快,呈现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结合题图: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即向光侧浓度小于2f,且背光侧的促进生长效果优于向光侧,故该植物幼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0小于f,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8.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的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大棚种植草莓时会出现畸形草莓和超大草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草莓成熟过程中乙烯含量增加
B. 受粉不均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时会出现畸形草莓
C. 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稳定
D. 使用膨大剂可导致出现超大草莓,汁水和甜度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详解】A、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故在草莓成熟过程中乙烯含量会增加,A正确;
B、发育的种子里合成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而受粉不均匀导致种子分布不均匀,故种子合成的生长素分布不均从而导致果实发育不均匀出现畸形草莓,B正确;
C、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故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稳定,C正确;
D、使用膨大剂可以使草莓增大增重,从而导致出现超大草莓,但不会使草莓甜度增加,使用增甜剂才能达到使草莓甜度增加的目的,D错误。
故选D。
19.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春化作用是指植物开花需经一定光照时长的诱导
B. 温带地区树木中的年轮表现出季节周期性变化
C. 光敏色素是唯一一种能接受光信号的色素分子
D. 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能感受各种环境信号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 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 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环境因素(光照、温度、重力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详解】A、有些植物需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开花。这种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A错误;
B、温带地区,树木年复一年地加粗,构成一圈圈的年轮,表现出季节周期性变化,B正确;
C、光敏色素是不唯一一种能接受光信号的色素分子,比如光合色素也可以,C错误;
D、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能感受重力变化,D错误;
故选B。
20. 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c是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 图中b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调查蚜虫、青蛙种群密度时可用样方法
C. 性别比例越接近1:1,该种群的出生率越高
D. 统计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量即可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图中c为种群密度,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
B、b表示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蚜虫个体小、活动能力小,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调查青蛙的种群密度时可用样方法,B正确;
C、严格遵循一雌一雄婚配制的生物,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错误;
D、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统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数量,可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D错误。
故选B。
21. 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的调查结果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B.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 采用标记重捕法时,若标记物使其容易被天敌捕食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D.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的调查结果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A正确;
B、用大网眼的渔网捕鱼,只能调查某种鱼中大鱼的数量,因此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B错误;
C、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若标记物使其容易被天敌捕食,会使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变小,进而使得估算值偏大,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会使实验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B。
22. 兴趣小组在调查一农田田鼠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为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点之前,田鼠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B. B点之后,田鼠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 曲线AC段田鼠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D. C点之后,田鼠种群数量开始上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0~4年时λ>1,种群数量增加;4~9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9年后λ=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详解】A、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为λ,A点之前λ>1,田鼠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
B、B点之后λ<1,田鼠种群数量开始下降,B正确;
C、曲线AC段,在B点之前λ>1,田鼠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
D、C点之后,D点之前,λ<1,种群数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23. 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迁入、迁出及自然选择等因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t1-t2时间段内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大于乙种群
B. t2-t3时间段内甲、乙两种群出生率/死亡率>1
C. 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点分别为t3和t4
D. 甲、乙两种群的种群量在图示时间内均表现为“S”形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中甲曲线:种群在t1-t3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长,而t3之后,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减小,故甲种群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后减;
分析乙曲线:种群乙在t1-t3时间内的种群增长速率均大于0,且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终为0,符合种群“S”形增长。
【详解】A、图示是两个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无法确定种群密度大小,A错误;
B、t2-t3时间段内甲、乙两种群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所以出生率>死亡率,B正确;
C、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点分别为t3和t5,C错误;
D、甲种群在t3时间后的种群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24. 某人研究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液中所有的酵母菌构成了一个种群
B. 种群数量约在25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 a、b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D. 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K值约为500个,K/2约为250个。
【详解】A、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故培养液中所有的酵母菌构成了一个种群,A正确;
B、由图可知,K值约为500个,K/2约为250个,因此种群数量约在25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a、b点时种群的数量都在增加,因此a、b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正确;
D、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作用逐渐增强,个体数量越多,相互之间争夺营养和空间就越激烈,D错误。
故选D。
25.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另一些因素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是作用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C. 传染病与病毒、细菌的传播能力有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 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但是作用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例如,食物是一种密度制约因素,当旅鼠过多时,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旅鼠种群由于缺乏食物,数量下降,旅鼠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种群的数量又随之恢复,B正确;
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其数量增加越来越慢,与种群密度有关,D错误。
故选B。
26. 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实验内容
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
a
样方法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计数该地区的蒲公英总数,再除以地区面积,作为该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测定
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培养液进行接种,稀释倍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c
调查校园中灰喜鹊的种群密度
使用标志重捕法时,尽量选择师生经常活动的地区进行抓捕
d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常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
【详解】A、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之和/样方数,故应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A错误;
B、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测定,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稀释倍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 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B正确;
C、使用标志重捕法时,选择区域的随机性,不能有主观因素,C错误;
D、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适用于统计生物个体较大且数量有限的情况;二是目测估计法,用于统计生物个体小且数量较多的情况,无法准确数清,只能通过目测估计描述一个数量多少的等级,D错误。
故选B。
27. 群落的结构是认识群落的重要内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认识群落首先要分析其物种组成,这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物种可能会有变化
C. 两物种间的关系可能不止一种,例如可能同时存在捕食与竞争关系
D. 湖泊的深水区和浅水区分布有不同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
【详解】A、认识群落首先要分析其物种组成,这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A正确;
B、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物种可能会有变化,B正确;
C、两物种间的关系可能不止种,例如可能同时存在捕食与竞争关系,C正确;
D、湖泊的深水区和浅水区分布有不同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D。
28. 在生活着多种生物的一个草原中,研究人员对其中的甲、乙两种生物的食物进行了研究,如图是根据研究结果绘制的曲线,阴影部分表示两种生物取食生物种类相同的部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生物间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B. 物种乙的取食地范围大于物种甲的
C. 食物短缺时,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会变小
D. a种食物减少时,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可能基本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详解】A、甲、乙两个物种间存在食物的争夺,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 错误;
B、由图可知,物种乙比物种甲取食的生物种类多,但并不能看出二者取食地范围的大小,B 错误;
C、食物短缺时,甲、乙两物种的竞争会增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能会变大,C 错误;
D、a 种食物减少时,由于其不是物种乙的主要食物来源,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可能基本不变,D 正确。
故选D。
29.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个物种都有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生态位
B.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C. 不同鸟类的活动空间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
D. 群落中种群密度大的不一定就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
【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所以每个物种都有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生态位,A正确;
B、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林下的光照强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B错误;
C、植物的垂直结构会给动物提供不同的栖息空间,不同鸟类的活动空间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C正确;
D、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群落中种群密度大的不一定就是该群落的优势种,D正确。
故选B。
30. 青土湖原是甘肃省武威市境内几近干涸的湖泊,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青土湖呈合围之势。通过人工输水来恢复青土湖,对阳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联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区别荒漠和湿地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B. 青土湖区域沙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 荒漠群落中有的植物叶呈针状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D. 沙化综合治理改变了青土湖的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区别荒漠和湿地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的物种组成,A错误;
B、青土湖区域沙化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青土湖区域沙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
C、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荒漠群落中有的植物叶呈针状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C正确;
D、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沙化综合治理改变了青土湖的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A。
31.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
B. 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C. 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
D. 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决定于物种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详解】A、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指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等,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A错误;
B、任何两个物种一般不能处于同一生态位,B正确;
C、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C正确;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表现,D正确。
故选A。
32. 针阔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 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鹏等鸟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就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B. 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的生态位相同
C. 研究红松的生态位只需调查出现频率、植株高度
D. 生态位相似的两个物种未来仍可能共存于该群落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即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不是小杜鹃生态位的描述,A错误;
B、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大杜鹃、小杜鹃和黑枕黄鹂只是生活在同一地点,可能因为占用资源等不同,导致生态位不同,B错误;
C、研究红松的生态位需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
D、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因此同一群落中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可实现共存,D正确。
故选D。
33.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可以演替出树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群落内原有物种逐渐恢复原状
B. 如果该弃耕农田位于干旱的荒漠地区,新形成的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
C. 演替后期新出现的动物可以为植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D. 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也可能随演替的进行消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包括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
【详解】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气候较适宜),群落内原有的物种才可能逐渐恢复原状,A错误;
B、如果该弃耕农田位于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受气候和水分的影响,新形成的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可能会更简单,B错误;
C、演替后期新出现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错误;
D、群落演替是一种优势上的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所以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也可能随演替的进行消失,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34. 下图是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及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是______。参与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的靶细胞是______。
(2)血液中A分泌的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______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该激素的分泌量减少,此过程称为______调节。
(3)饥饿时血糖调节中主要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 。
(4)当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骨骼肌战栗,这属于_____反射,其中_____两种激素共同来协调体温的升高。
(5)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______,作用于______ 后会使尿量减少。
(6)不同的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①.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②. 全身细胞
(2)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负)反馈
(3)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从而升高血糖
(4) ①. 非条件 ②.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5) ①. 增多 ②. 肾小管和集合管
(6)靶细胞膜上分布相应的激素受体
【解析】
【分析】1、调节血糖含量的激素主要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
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小问1详解】
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的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细胞。
【小问2详解】
血液中 A分泌的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该激素的分泌量减少,此过程称为(负)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饥饿时血糖调节中主要相关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从而升高血糖 。
【小问4详解】
当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骨骼肌战栗,这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两种激素共同来协调体温的升高。
【小问5详解】
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后会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会使尿量减少。
【小问6详解】
不同的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分布相应的激素受体。
35. 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为一种树突状细胞(DC 细胞)参与免 疫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为_______免疫,该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有__________、 _________(填名称)。
(2)细胞B、C、D 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3)DC 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 T 细胞外具有___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 合, 激活信号分子(S1 、S2),从而激发辅助性 T 细胞出现免疫效应。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 能力的细胞,除 DC 细胞和巨噬细胞外还有图甲中细胞______(填字母)等。
(4)DC 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 DC 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 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 DC 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细胞毒性 T 细胞迅速产生_____________ 精确杀伤肿瘤细胞, 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 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 免疫过程属于______免疫。
【答案】(1) ①. 体液 ②. 细胞因子 ③. 抗体
(2)D (3) ①. (特异性)识别 ②. A、C
(4) ①. (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②. 细胞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图甲中主要通过抗体作战,是体液免疫;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等,图中体液免疫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和细胞因子。
【小问2详解】
图中具有特异性识别的B(辅助性T细胞)、C(B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细胞D(浆细胞)。
【小问3详解】
由图示可知,DC细胞摄取、处理抗原后,细胞膜上的特定物质与辅助性T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识别后结合, 激活信号分子,从而激发辅助性 T 细胞出现免疫效应;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除DC细胞外,图甲中细胞A(吞噬细胞)、C(B淋巴细胞)也具有此种功能。
【小问4详解】
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细胞毒性T细胞,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36. 对燕麦胚芽鞘做如下图所示处理:①放在暗盒里;②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箔遮 住;③在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⑥切去胚 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⑦切去尖端,在切口上放一 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暗盒里;⑧切去胚芽鞘尖端,放在暗盒里。都用 单侧光照射。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单侧光照射时,仍直立生长的有_____。
(2)把装置 4 放在匀速转盘上,给予右侧光照,它的生长情况是_____。
(3)以上实验说明,胚芽鞘具有_____性,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_____。胚芽鞘尖 端能够产生生长素,从尖端运输到下部,运输的方向为_____运输,运输方式为_____。
【答案】 ①. ①⑥⑦ ②. 直立生长 ③. 向光 ④. 胚芽鞘尖端 ⑤. 极性 ⑥. 主动运输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锡铂能遮住光,云母片能阻碍生长素的运输,琼脂片不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由于①放在暗盒里,没有光照,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②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铂遮住,而尖端部位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
③在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阻碍了生长素的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不能生长;
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而琼脂片不阻碍生长素的运输,所以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
⑤切去胚芽鞘的尖端,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燕麦胚芽鞘不能生长;
⑥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琼脂小块中的生长素能扩散到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但由于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⑦切去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并置于在暗盒里,琼脂小块中的生长素能扩散到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⑧切去胚芽鞘尖端,放在暗盒里,由于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燕麦胚芽鞘不能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根据题图分析:有单侧光照射时仍能直立生长的有①⑥⑦。
(2)把装置 4 放在匀速转盘上,给予右侧光照,它的生长情况是直立生长。
(3)以上实验说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胚芽鞘尖 端能够产生生长素,从尖端运输到下部,运输的方向为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运输与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 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___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偏大、偏小)。
(4)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______型增长。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1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
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2中,当R值为b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样方 ②. 随机取样
(2) ①. 性别比例 ②. 出生率
(3) ①. 标记重捕 ②. 偏大
(4) ①. J ②. 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5) ①. 不变 ②. 增长型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小问1详解】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小问2详解】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不能得到交配的机会,从而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小问3详解】
由于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若某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有N∶M=n∶m,N=Mn/m,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即m偏小,则由此算出的种群数量N= Mn/m偏大,故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小问4详解】
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即λ=(1+1.47%),说明其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故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型曲线,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增加田鼠生存的阻力。
【小问5详解】
图1中A曲线是J型增长,种群以λ倍增长,所以增长率不变。据图2可知,b点R值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故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重庆市南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