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古诗文默写-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湖北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古诗文默写-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湖北专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请说说你对“犹唱”二字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诗词鉴赏
(一)(2022春·湖北襄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2.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二)(2022春·湖北黄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望”字着笔,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想像登顶俯望。
B.由于山高,天色一昏指的是山的南面,天色一晓的是山的北面。
C.就时间而言,“望”是由朝至暮,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
D.全诗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鸟”这一意象在杜甫早中晚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过,请分析本诗“归鸟”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三)(2022春·湖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首联写农家招待客人。一个“足”字,体现了“丰年”的富足,也表达了农家款客的盛情。“莫笑”二字,则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颈联写乡俗民事,对村民的服饰、行为和习俗的描写,展现出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诗句中的“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请描述诗中所呈现的画面,并简括其中蕴含的哲理。
(四)(2022春·湖北黄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运用夸张手法,以“千寻”极言峰上古塔之高。
B.第二句实写作者登塔后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无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这首诗写景抒怀,展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8.简要说明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的深刻哲理。
(五)(2022春·湖北恩施·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根,隔江犹唱后庭花。
9.用自己的话描写诗歌第一二两句的画面。
10.请说说你对“犹唱”二字的理解。
11.试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整首诗进行赏析。
(六)(2022春·湖北咸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二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作者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甲】诗第三句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C.【乙】诗前两句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奠基。
D.【乙】诗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3.【甲】诗“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4.【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包含怎样的哲理?它与【甲】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2022春·湖北咸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乙】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陂(bēi):池溏。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道路。
15.对这两首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后两句展开联想,用“落红”比喻朝廷,借此表达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依旧甘愿奉献的爱国热忱。
B.乙诗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
C.甲诗前两句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D.由乙诗“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知,杏花即使零落也要保持高洁,不要被碾成尘土任人践踏。
16.试分析甲诗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17.这两首诗借落花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
(八)(2022春·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甲】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乙】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②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①乌衣巷:位于秦淮河畔,东晋时名门望族的聚居地。②王谢:指王导和谢安,二人均为东晋时的权贵。
18.【甲】诗“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9.“诗贵在含蓄”,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均体现了这一点,但又各具特色,请比较分析。
(九)(2022春·湖北黄冈·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登金陵凤凰台①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②成古丘。
三山③半落青天外,二水④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此诗一说是天宝六载(747年)诗人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诗人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金陵,今南京,三国时期的吴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此定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②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③三山:山名。④二水;一作“一水”。
20.【乙】诗颔联描绘了金陵城什么样的景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21.【甲【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典故?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十)(2022春·湖北咸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乙】
马嵬四首(其二)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2.两首诗都引用了古代的诗歌,《后庭花》也就是《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伴随着陈的灭亡,它也就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的一首长诗,内容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请分析它们各自在诗里的含义。①《后庭花》__________________②《长恨歌》__________________
23.分析《泊秦淮》中景物描写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在全诗中的作用。
24.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诗理解错误的是( )
A.【甲】是诗人夜晚住宿在秦淮河畔,听到歌声的感触,主要关注的是社会。
B.【乙】是诗人去陕西赴任途中,路过马嵬坡时,联系时势所引发的历史性思考,偏重关注民生。
C.【甲】中诗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个字点出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为下文抒发情感打开了道路。
D.【乙】首句起兴,用“长恨歌”点出人生常有别离,末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离别的伤心愁苦。
(十一)(2022春·湖北荆门·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菊
唐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释】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25.请简要赏析“露湿秋香满池岸”中“满”的妙处。
26.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十二)(2022春·湖北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引①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进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刘禹锡被贬南方期间。引,古代的一种文体,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27.诗歌第一、二句用到了哪些意象?
28.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示例:“独”字写出了诗人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统治者(贤明君主)。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中关键字的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结合诗歌表达的主旨去分析理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意思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很明显,这里的“独”是孤独之意,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再联系作者自身遭遇,报国无门,满腹才华没有可用之机,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3.B 4.“归鸟”是还巢的鸟。时已薄暮,诗人还在张望,鸟儿都有巢可依,诗人望得如此入神,眼眶由于长时间的张望好像要裂开了一样。“归鸟”句营造了一种安宁详和的氛围。归巢的鸟和壮美的景蕴藏着诗人对泰山喜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解析】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有误,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天色昏暗的是山的北面,天色光亮的是山的南面;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
“归鸟”本义是指傍晚投林还巢的鸟。运用“归鸟”的意象,说明说明诗人在薄暮时分还未曾离去,还在张望,望得如此入神,以至于眼眶由于长时间的张望好像要裂开了一样。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5.C 6.示例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此句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启发我们前路漫漫,曲折坎坷,但只要我们怀有希望,积极求索,不气馁、不放弃,就定然会迎来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日子。
【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C.“箫鼓追随春社近”意思是: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春社”是拜灶神(土地神),祈求丰收节日。“祈求丰收”说明还未到丰收之时;“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表述有误;
故选C。
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第一问。描绘某句诗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与描写。本题中要抓住“山”“水”的特点及“柳暗花明”的特点描绘。示例:山重重,水弯弯,道路迷茫不见,前行忽然发现柳树繁盛,花儿明艳,一座美丽的山村呈现在眼前。
第二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美丽山村,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再联系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的情形可知,此句也表现了他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发现新的村庄的惊喜之情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只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在困难或绝境中要永葆希望,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它能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生活不会一直黑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只要保持乐观,继续前行,总有看到光明的那一天。
7.B 8.示例:诗句寄寓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说明只要掌握正确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第二句实写作者登塔后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有误,“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应为虚写;故选B。
8.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由诗句可得出的哲理是: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9.示例:月光下的秦淮河,烟水茫茫,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河面,岸边停靠的画舫已点亮了灯火,或明或暗的灯光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 10.“犹唱”,还在唱的意思,这两个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11.示例: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首句写景(描写),渲染凄清的氛围;次句叙事,点题并引出商女的出场;最后两句议论,作者并非指向歌女,而是指向不顾国事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从而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9.考查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解答时,要先结合翻译,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意思是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据此可描绘为: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的沙渚之上。入夜,各种画舫(小舟)停泊在秦淮河畔靠近酒家的地方。
10.考查词语赏析。答题思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通读全诗,后一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后两句对只知选舞征歌、买笑逐欢,而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11.考查诗歌赏析。
诗歌大意: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议论。水上烟雾,月光清明,画舫云集,歌女清唱,本为秦淮河上常见的画面,然后作者却荡开一笔,那些歌女们不知亡国这恨,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这首曲子本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创,后主虽文采绝伦,却亡国为囚,作者由此想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想到了统治者的醉生梦死,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批评之意。本诗后两句于平常之景,日常之事里翻出了深刻的意蕴,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同时,在语言上极具特点。前两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后两句,巧用典故,雅丽清新,情感深沉。
12.B 13.一个“割”字,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或: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 14.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B.理解不正确。【甲】诗第三句的“造化”是大自然的意思,这句是说大自然在泰山聚集了天地之灵气,使得泰山如此地神奇秀美。
故选B。
13.本题考查炼字。
结合【甲】诗“阴阳割昏晓”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14.本题考查诗句哲理与对比阅读。
结合【乙】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反映了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宽阔,不是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
结合【甲】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我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与【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15.A 16.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17.《北陂杏花》通过赞扬杏花娇媚高洁之美,表达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的崇高精神。
《己亥杂诗》借落花隐喻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形象贴切地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A.后两句,作者以“落红”自喻,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故选A。
1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词句的作用。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浩荡离愁白日斜”意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白日斜”指夕阳西下,这是环境描写,点明了当时的时间已是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渲染了一种日暮穷途的氛围。“白日斜”是对离愁的烘托,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17.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己亥杂诗》首句中“白日斜”既是眼前实写也喻指当时清王朝国势日颓,离愁之中隐藏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第三、四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成落红,落红即使凋零飘落,仍然回归土地化为肥料,滋润新生命的成长。作者自己也是这样,即使已经辞官,但是仍然要为国家、民族尽心尽力,仍然要报效家国,表现了一种报国情怀,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北陂杏花》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其中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知,杏花即使零落也要在清波中保持高洁,不要碾成尘土,任人践踏,满身污秽也要在清波中保持高洁。全诗赞美杏花甘于静默、淡泊自赏,体现出作者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
18.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浑然一色,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寂寞凄清的水边夜色图。 19.【甲】诗表面上讽刺商女,实则间接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歌舞,不问国事的腐朽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乙】诗借乌衣巷的变化,以小见大,生发王朝兴替、人事变迁的深沉感慨,具有含蓄之美。
【解析】18.考查词句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意为: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两个“笼”字,把“烟雾、寒水、月光、沙滩”四种景物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用词准确形象,富有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朦胧、凄清、孤寂、悲凉的画面,使全诗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哀伤与抑郁之情。
19.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甲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乙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诗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20.描绘了金陵城物是人非、繁华不再(或:昔日繁华宫殿破败荒芜,豪门世族已成荒冢古丘)的景象,抒写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世沧桑的感慨。 21.都运用了以“浮云”喻指奸邪小人的典故。【甲】诗“不畏浮云”抒发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决心;【乙】诗以“浮云能蔽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或: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愁。
【解析】20.本题考查诗句以及诗人情感的理解。
乙诗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意思是: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描绘了昔日繁华宫殿破败荒芜,豪门世族已成荒冢古丘的景象。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此联抒写诗人对历史变迁、人世沧桑的感慨以及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21.本题考查诗歌典故的运用以及诗人情感的抒发。
两首诗中,都运用了“浮云”这一典故,古人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邪臣蔽贤。
甲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王安石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也暗含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乙诗中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长安不见”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李白怀才不遇、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22.《后庭花》在这首诗中指的是寻欢作乐,而并不是实指这支曲子。 《长恨歌》在这里指的是帝王的爱情。(意对即可) 23.首先这句诗点明时间(“月笼沙”),其次诗句中营造的苍凉的意境符合当时作者的心境,便于下面的抒情。(意对即可) 24.D
【解析】22.考查引用典故。“隔江犹唱后庭花”大意为: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批评歌女还在唱着《后庭花》这种亡国之音,实际上是在批评统治者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所以《后庭花》在这首诗中指的是寻欢作乐,而并不是实指这支曲子。“莫唱当年长恨歌”大意为: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情专一。所以《长恨歌》在这里指的是帝王的爱情。
23.考查诗句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烟、 水、月、沙”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游走的意态,笔墨清淡,而迷蒙冷寂的气氛浓烈,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联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知,作者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故“烟笼寒水月笼沙”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引出后两句的抒情议论。
24.D.全诗最大的表现手法,不是比兴,而是比照。全诗两组比照:一组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这一比照,不仅批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间牛郎织女才值得同情。第二组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石壕村是百姓的村落,长生殿是皇帝皇后的夜殿,这一比照,暗示出村里泪是殿上人造成的,马嵬事变,恶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倒是劳动人民。两相配合,共同表达了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末句也没运用夸张手法,而是写实。故选D。
25.满,是传遍的意思,形象贴切地写出菊花的幽香飘满池岸,不绝如缕。蕴含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6.示例1: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解析】25.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露湿秋香满池岸”意思是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满”是传遍的意思,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蕴含作者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6.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由来不羡瓦松高”的意思是: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
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27.秋风 雁群(大雁) 28.羁旅漂泊、思家念归的凄凉、孤寂的思想感情。(意近即可)
【解析】27.本题考查意象。
由“秋风至”“进雁群”可知,第一、二句意象有秋风和雁群。
2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结合写作背景可知,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作者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此诗。“何处秋风至,萧萧进雁群”意思是: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地送走了一群群大雁。通过秋风、落叶、雁群等意象,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氛围,表现诗人落寞的心境,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时“雁”还是古代传递书信的使者,再联系诗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上,愁苦的孤客最先听见)”可知,“孤”指诗人孤身一人,诗人被贬偏远之地,看到萧索之景不禁愁从中来,想到遥远的家乡,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诗人思念家乡,渴望早日回归家乡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落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6 古诗文默写-备战中考语文专项精练(广东广州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6古诗文默写-备战中考语文专项精练广东广州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06古诗文默写-备战中考语文专项精练广东广州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古诗文默写-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共14页。
这是一份专题06 名著导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北京专用),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的认识变化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