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地理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地理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重庆一中高2023届5月月考
地理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间作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与其他同龄树种相比,枣树树体较为矮小,树冠枝叶稀疏,根系不甚发达,生长缓慢。农谚“枣叶长全,小麦收完,枣果变红,小麦播种”反映的是我国某地区一种传统农作模式——枣粮间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农谚“枣叶长全,小麦收完,枣果变红,小麦播种”所反映的地区最可能是( )
A. 成都平原 B. 华北平原 C. 河套平原 D. 东北平原
2. 该地区的枣粮间作地,南北行向间的间作地小麦的单产比东西行向间的高,其主导因素是( )
A. 坡向 B. 土壤 C. 风速 D. 光照
3. 在枣粮间作中,为提高小麦单产,除枣树行向的确定外,最需关注的技术有( )
①确定枣树株距行距②培育改良枣树品种③枣树病虫害防治技术④枣树枝条修剪技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通常情况下,枣树4月中旬发芽,10月下旬落叶;谚语中的小麦在夏季收割,秋季播种,为冬小麦。河套平原、东北平原为春小麦种植区,排除C、D;枣树树体较矮小,枝叶稀疏,蒸腾作用弱,耗水少;根系不甚发达,生长缓慢,争水能力差,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少,由此可知枣树为落叶阔叶林,华北地区植被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种植冬小麦,B正确;成都平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种植以水稻为主,A错误。故答案选B。
【2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该地区为华北平原,地处中纬地区,冬半年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光照少;冬小麦生长过程对光照需求大;随太阳升落,南北行向的间作物均有机会接受较强光照,但东西行向的枣树北侧有一条长时间的遮阴带,光照不足。所以南北行向间的间作地小麦的单产比东西行向间的高,D正确;南北行向间、东西行向间对坡向、土壤、风速影响不大,ABC错误。故答案选D。
【3题详解】
枣树行距影响间作地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照、风速,从而影响小麦单产,因此需根据栽培目的,因地制宜,确定枣树株距行距,①正确;通过合理、科学的修剪,可以控制枣树的树高、树冠、郁闭度等,④正确;培育改良枣树品种和枣树病虫害防治对小麦单产的影响不大,②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点睛】枣树是发芽晚、落叶早、年生长时期比较短的果树。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发芽,到10月中、下旬落叶,小麦则在9月下旬播种,翌年6月上旬收获,枣树与小麦的共生期大约在80天~90天左右。5月中旬至6月上旬是小麦扬花、灌浆至成熟期,以吸收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而枣树正是长叶、分化幼芽和生长新枣头的时期,以吸收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因此,枣树与小麦间作,争肥争水的矛盾不大。6月上旬枣树进入开花座果期,需肥处于高峰期,小麦则开始收获。而刚刚播种的谷子、夏玉米等作物,尚处于出苗期,需肥量较小,一般不影响枣树的开花座果。9月中、下旬枣树采收后,为储备营养物质,枣叶需磷、钾肥数量上升,但小麦尚处在出苗期,对磷、钾肥吸收量较小,而且小麦播种前又施足了底肥,故此枣树与小麦争肥的矛盾不大。
雅砻江流域中下游正进行大规模“风—光—水”一体化电能开发,共规划了23座梯级水电站、80个风电场、25个光伏电场,全部建成后该地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雅砻江流域中下游的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具有互补性。观测表明,该地的低空急流在日落之后开始形成,从午夜到清晨最强,在日出后开始减弱。下图示意雅砻江流域中下游清洁能源电站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雅砻江中下游流域在季节尺度上具有互补性的两类能源是( )
A. 夏季:水能冬季:太阳能 B. 夏季:太阳能冬季:水能
C. 夏季:风能冬季:太阳能 D. 夏季:太阳能冬季:风能
5. 在一日内,最需要水电发挥调节功能的时间是( )
A. 日出前 B. 正午前后 C. 日落后 D. 午夜前后
6. 雅砻江流域中下游“风—光—水”一体化电能开发对维护国家安全意义有( )
①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维护国家能源安全②减少对资源的依赖,维护国家资源安全
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维护国家环境安全④减少森林资源破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4. A 5. C 6. C
【解析】
【4题详解】
雅砻江中下游流域夏季降水量大,雅砻江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冬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所以夏季的水能与冬季的太阳能在季节尺度上具有互补性,A正确B错误;低空急流在日落之后开始形成,从午夜到清晨最强,在日出后开始减弱,说明风能季节变化稳定,CD错误。故答案选A。
【5题详解】
日落后光伏发电量锐减直至为零;稳定的低空急流尚未完全形成,风速较小,风能发电量小;此时大多数人尚未休息,仍处于用电高峰期。故在傍晚日落后最需要水电发挥调节功能,稳定电网,C正确;日出前、午夜前后有稳定的风能发电量,加之这个时候也是用电低谷时期,AD错误;正午前后有太阳能发电,B错误。故答案选C。
【6题详解】
“风—光—水”一体化电能开发,增加我国能源来源渠道,保障我国的能源供应,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提高清洁能源比重,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①③正确;“风—光—水”一体化电能开发,主要开发的是清洁能源,对森林资源影响较小,资源包括的很广,②指代不具体,②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雅砻江上的二滩、锦屏、两河口三大水库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储能系统,流域枯水季正好是风电和光伏多发的季节,水电的快速启停功能能够保障风电和光伏的优先送出;相反在雨季,风电和光伏出力减弱,水电正好可以多发甚至满发。三种清洁能源通过智能化的运行调度系统“深加工”之后打捆外送,将原来波动频繁发电曲线变成近乎直线的稳定输出,不仅能够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还能将优质清洁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
乡村旅游是新时代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和引领乡村发展的典型示范,是实施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以下不宜作为乡村旅游地是( )
A. 天津市长芦汉沽盐场 B. 广东江门市开平碉楼
C. 四川甘孜州丹巴藏寨 D. 安徽旌德县秀丽江村
8. 为保障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当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激活市场购买能力 B.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C. 大力吸引高级人才 D. 支持快速招商引资
9. 当前,我国乡村重构改造过程中,活力普遍不足,原因在于( )
A. 建筑过于老旧 B. 人口较多外流 C. 污染相对严重 D. 距离城市较远
【答案】7. A 8. B 9. B
【解析】
【7题详解】
乡村旅游地指依托乡村自然与人文景观,以休闲娱乐、田园观光、乡村体验为主的旅游地。盐场应该是一个工业景观,不宜作为乡村旅游地。A正确;广东江门市开平碉楼、四川甘孜州丹巴藏寨、安徽旌德县秀丽江村都有较高的乡村旅游价值,BCD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A。
【8题详解】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做的是保护传统乡村文化,保护好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游客,B正确;激活购买能力、吸引高级人才、招商引资等措施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不大,ACD错误。故答案选B。
【9题详解】
乡村重构活力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大量外出,缺乏劳动力,B正确;农村相对于城市污染较轻,C错误;建筑过于老旧、距离城市较远,与农村活力不足关系不大,A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二连盆地地处内蒙古北部,埋藏着十分丰富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被古生物学家称为“恐龙墓地”。这里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恐龙化石品种繁多,其中白垩纪恐龙化石代表着全球恐龙活动最晚期的生物群特征,科研价值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白垩纪恐龙存续期间,二连盆地一带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 气候湿润炎热 B. 风沙天气频发 C. 草原面积广大 D. 蕨类植物繁盛
11. 白垩纪恐龙化石所在地层( )
A. 岩石致密而坚硬 B. 下层的生物化石更高级
C. 多垂直纹理结构 D. 可能含有带羽毛的化石
12. 关于白垩纪晚期所处的中生代期间,地质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 铁、金等矿藏出现在此时期地层 B. 海陆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C. 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 D. 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答案】10. A 11. D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白垩纪晚期,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活动频繁,气候较为湿润炎热,森林广布,为大型食草、食肉动物提供充足食物,A正确,B错误;草原为半干旱环境中优势植物,C错误;蕨类植物在古生代后期繁盛,D错误。故答案选A。
【11题详解】
形成恐龙化石所在的岩层主要为沉积岩,岩性相对疏松,多为层理构造,故A、C错误;中生代时期,除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外,也有原始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可能含有带羽毛的化石,故D正确;根据地层层序律,下层岩层更古老,生物化石更低级,故B错误。故答案选D。
【12题详解】
白垩纪晚期所处的中生代期间,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C正确;海陆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与铁、金等矿藏出现在古生代时期,A、B错误;新生代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显生宙。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重一般大于10%被认为是老龄化社会)和高龄化(80岁以上人口占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同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人口“老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转变步伐不一,人口“老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也有差别。下图表示2000年和2020年中国、日本、美国和尼日利亚四国不同年龄结构人口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表示中国的图例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4. 四国相比( )
A. 中国少子化现象最突出 B. 尼日利亚老龄化进程最快
C. 美国赡养老人负担最重 D. 日本高龄化速度最快
15. 丁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不升反降的原因是( )
A. 死亡率较高 B. 迁入率较高 C. 出生率较高 D. 迁出率较高
【答案】13. A 14. D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图和四国人口特征可知,乙、丙两国2000年和2020年老龄化和高龄化较高,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较早,其中丙老龄化和高龄化最严重,应为日本,丙为美国;与美日两国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阶段的时间晚,甲为中国;丁未成年人口比重最高,说明人口出生率高,应为尼日利亚。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四国中,日本少子化现象最严重,老龄化、高龄化进程最快,赡养老人负担最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丁为尼日利亚,该国人口增长类型为高低高模式,故其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不升反降的原因是出生率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可能逐渐变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新一代增加的速度远低于上一代自然死亡的速度,更会造成人口不足,所以少子化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请将正确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处,若写在试卷上无效。
1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分离、崩塌和堆积的现象,是一种灾害严重性仅次于滑坡和泥石流的地质侵蚀灾害。我国崩岗集中发生在年均温大于16℃和年降水量1400~1600mm的花岗岩和玄武岩形成的风化壳区。据调查,仅粤、赣、闽等7个省区就有大、中、小型崩岗近24万个(见下图),总面积超过1220km²,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极其严重。近年来,我国在崩岗治理上以综合治理为主,分段治理为辅,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做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根据材料,指出崩岗高发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从区域安全角度,简述崩岗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3)列举治理崩岗的具体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答案】(1)崩岗主要集中在南方(华南)地区。原因:南方(华南)地区年均温高,降水充沛,生物风化、化学风化作用强烈,花岗岩和玄武岩易形成风化壳;南方(华南)地区降水频率高、总量大,易引发风化壳更加剧烈的崩解;崩岗高发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大(如陡坡开荒和修路等),植被破坏易引起崩岗。
(2)崩岗会侵蚀坡面上的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危及粮食安全;崩岗会堵塞道路,影响出行;堵塞河道、诱发泥石流,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植被被破坏会造成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游水源缺乏补给,威胁公共安全;崩岗会破坏地表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生态安全。
(3)工程措施:在崩岗体顶部布设排洪沟,控制崩岗体的地表径流,减轻顶部侵蚀和水的下渗;在崩岗体中段,修建挡土墙和阻拦网,防止坡面大面积崩塌;在崩岗体下段修建拦沙坝,防止泥沙下泄和水土大量流失。
生物措施:在崩岗区的中上段植树种草,并将该区域列为水土保持生态区,减少人类活动;在崩岗区下段的拦沙坝上平整土地,修建梯田,设立经济作物区,种植粮食、茶叶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崩岗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据调查,仅粤、赣、闽等7个省区就有大、中、小型崩岗近24万个”以及分布统计图可以看出,崩岗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再结合“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分离、崩塌和堆积的现象”可知,南方地区年均温高,降水充沛,生物风化、化学风化作用强烈,花岗岩和玄武岩易形成风化壳;南方地区降水频率高、总量大,地表径流作用强烈,易引发风化壳更加剧烈的崩解;最后,崩岗高发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大,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易引起崩岗。
【小问2详解】
注意题干要求,从区域安全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农业上,崩岗会侵蚀坡面上的耕地,减少耕地面积,造成粮食减产,危及粮食安全;交通线路上,崩岗会堵塞道路,影响出行,造成大量基建损失;地质灾害方面,崩岗会堵塞河道、诱发泥石流,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水源保护,崩岗伴随的植被被破坏会造成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游水源缺乏补给,威胁公共安全以及水资源安全;生态保护方面,崩岗会破坏地表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生态安全,降低物种多样性。
【小问3详解】
注意题干要求,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分别举例。工程措施主要是在人为因素下进行的治理措施,包括在崩岗体顶部布设排洪沟,控制崩岗体的地表径流,减轻顶部侵蚀和水的下渗;在崩岗体中段,修建挡土墙和阻拦网,防止坡面大面积崩塌;在崩岗体下段修建拦沙坝,防止泥沙下泄和水土大量流失。生物措施主要是利用自然植被进行治理防护,如在崩岗区的中上段植树种草,并将该区域列为水土保持生态区,减少人类活动,降低水土流失现象的潜在可能;在崩岗区下段的拦沙坝上平整土地,修建梯田,设立经济作物区,种植粮食、茶叶等,兼顾植被覆盖与社会经济发展。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铁路选线时应该绕避冰川作用区。中巴拟建铁路(喀什—瓜达尔港)经过中国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及附近的高原山地,该区域冰川发育,自然灾害频发,对铁路运行构成较大威胁。下左图示意中巴拟建铁路某段线路,右图示意某段冰川作用区铁路走线。
(1)简析巴基斯坦东北部冰川发育的主要原因。
(2)分析铁路线避开谷底、选择高位走线的利弊。
(3)简述中巴铁路建成后对瓜达尔港的影响。
【答案】(1)该地海拔较高,气温低,利于冰川保存;该地位于北纬45度附近,盛行西风深入,带来丰富的水汽,利于冰川的形成。
(2)利:该区域冰川发育,有多条冰川谷,夏季冰川融水量大,避开谷底、选择高位线可避免铁路受夏季洪水的影响;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携带大量的冰碛物堵塞河道,形成冰川堰塞湖,避开谷底、选择高位线可避免铁路受冰川堰塞湖的影响;山谷坡度大,避开谷底、选择高位线可避免铁路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弊:高位走线所经地区地形地势复杂,建设难度更大,投资更多。
(3)瓜达尔港的经济腹地范围扩大;带动瓜达尔港的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瓜达尔港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提升城市国际地位,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度。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中巴拟建铁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川地貌、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线(网)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冰川发育可以从温度和水汽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地形,该地海拔较高,气温低,利于冰川保存;同时,结合左图纬度信息可以看出,该地位于北纬45度附近,盛行西风深入,从印度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利于冰川的形成。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该区域冰川发育,自然灾害频发,对铁路运行构成较大威胁”从冰川以及滑坡泥石流的影响角度分析选择高位走线的利弊。该区域冰川发育,有多条冰川谷,夏季冰川融水量大,避开谷底、选择高位线可避免铁路受夏季洪水的影响,防止线路遭受洪涝灾害;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更多冰川融化携带大量的冰碛物向下运移堵塞河道,形成冰川堰塞湖,避开谷底、选择高位线可避免铁路受冰川堰塞湖的影响;其次,山谷坡度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避开谷底、选择高位线可避免铁路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但是铁路线路建设选择高位走线,由于所经地区地形地势复杂,建设难度更大,会导致建设成本增加,投资更多。
【小问3详解】
交通线路建设对于地区的影响可以从辐射范围、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交通便利会使得瓜达尔港的经济腹地范围扩大;同时,中巴铁路建设可以带动瓜达尔港的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区域交流频繁可以增加瓜达尔港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区域通达度的增强使得开放程度提高,有助于城市国际地位提升,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度。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全球变暖的今天,在格陵兰冰盖上,出现了一个个浅蓝色的融池。所谓融池,就是在极地的冰盖或巨型冰川表面的冰融化后,流水汇聚成的水池。融池的形成与冰盖表面不同程度的冰尘、冰面平整度、降水等有关。融池有大有小,大的可深数米,半径可达数百米,小的深度只有十多厘米,半径也仅有一两米。下图示意格陵兰冰盖分布图和融池景观图。
(1)全球变暖的今天,说明融池的变化趋势。
(2)与冰盖中心区域比较,推测冰盖边缘区域融池的数量有何不同,并作出合理解释。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格陵兰冰盖融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案】(1)出现时间越来越早,冻结时间越来越晚;融池数量会越来越多;深度和面积越来越大。
(2)冰盖边缘区域融池数量更多。理由:冰盖边缘海拔低,气温较高;地势较低,从高处流下来融水,更容易在低处汇集。裸露的地表更多,冰尘吸收太阳辐射多,加速冰盖的融解速度。靠近海洋,水汽影响大,冰盖边缘的降雨偏多,降雨释放热量,加剧了融池的出现。
(3)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整体;冰盖消退,大大小小的冰川入海形成冰山,冰川断裂产生不同规模的海啸;冰盖消退让北极熊栖息环境改变,捕食困难;冰盖消退加快海平面上升,对全球气候与天气产生重要影响(中高纬度地区的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加速海平面上涨,加重沿海低洼地区洪涝威胁,部分低地被海水淹没;冰川融化,地表裸土增多;冰山进入部分海域,影响海上航行。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融冰的时间提前,冰雪冻结的时间推迟,因而融池出现时间越来越早,冻结时间越来越晚;随着气候的变暖,冰川消融增加,融池数量会越来越多;随着气候的变暖,冰川消融的深度不断增加,融池深度和面积越来越大。
【小问2详解】
冰盖边缘区域融池数量更多。理由:由于冰盖边缘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更易消融;由于冰盖边缘地势较低,从高处流下来的冰雪融水,更容易在低处汇集,更易形成融池;冰盖边缘,裸露的地表更多,由于裸露的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多,温度更高,加速冰盖的融解速度;冰盖边缘,靠近海洋,水汽影响大,冰盖边缘的降雨偏多,由于降雨释放的热量,加剧了更多的融池的出现。
【小问3详解】
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是一个整体;气候变暖,加剧冰盖消退,冰盖坍塌,大大小小的冰川入海形成冰山,大规模的冰川断裂产生不同规模的海啸;冰盖消退,冰川面积缩小,让北极熊栖息环境改变,捕食困难;冰盖消退,入海水量增加,加快海平面上升,对全球气候与天气产生重要影响,使中高纬度地区的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加速上涨的海平面,加重沿海低洼地区的海水倒灌,加剧沿海地区洪涝威胁,部分低地被海水淹没;冰川融化,冰盖面积缩小,裸露的地表增多,加速气温上升,进一步加剧冰川消融;冰山进入部分海域,导致海难,影响海上航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义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