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2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3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4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5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6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7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8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思考,课堂测试,知识梳理,知识拓展,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课堂检测,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Evaluatin nly.Created with Aspse.Slides fr Java 2004-2019 Aspse Pty Ltd.
    ①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②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1.法律和教化在社会治理各有何作用,关系如何?2.我国奴隶制时期社会治理的工具有哪些?3.古代中国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主要表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两者的主要代表及主张各是什么,结果如何?4.汉以后,法律的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原因,结果,目的。5.唐律的制定有何特点,代表及其地位。除法律外,还有哪些社会治理的工具?6.明朝法律有什么特点?7.宋朝起,理学在教化上的影响8.与宋朝相比,明清时期的乡约有何变化?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代 魏晋
    礼制“敬天保民”
    孔子“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
    子产“铸刑书”
    商鞅韩非子
    律的编纂
    《九章律》
    《魏律》
    《唐律疏议》
    《大明律》
    《大清律例》
    律令儒家化
    《大唐开元礼》
    《吕氏乡约》
    “六谕”
    “圣谕十六条”
    德治
    法治
    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
    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tiǎn灭人命,实行“人殉”
    (2)西周:统治者建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guān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元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对统治者有制约作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3)东周时期: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关注人民群体,体现了统治者的自我约束
    (1)背景:①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②思想来源: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③历史渊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④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2)特点: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
    ①夏商周时期:《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特点: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
    材料二: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摘编自徐喜良:《中国通史》
    材料一:《左传》记载“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意为法律如果不公布的话,它的威力是无穷尽的。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由贵族掌握施行。贵族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解释,而不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统治恐怖和神秘。
    思考: 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 “铸刑书”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
    影响:子产“铸刑书”限制了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理由:叔向不愿丧失贵族阶级生杀予夺的特权,认为公布刑法违反“礼治”
    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
    思想: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现实需要:诸侯国君们寻求治国新思想;
    经济:铁农具牛耕兴起,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趋势;
    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因为孔子要用礼乐仁义来求得统一,对战争取反对态度(《孟子·尽心篇》所谓“春秋无义战”),不了解兼并战争客观上正是破坏诸侯割据的旧秩序,走向大一统的必经路程。“仍旧贯(守礼制),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篇》),就是孔子保守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 ——范文澜《中国通史》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
    春秋战国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致力于拯救社会秩序、治理国家。
    西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和“敬天保民”思想。
    夏、商、周时期的法治观念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引起子产、叔向辩论。
    儒家:人性善 主张德治孔子: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法家:人性恶 主张法治韩非:以法治国,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在当时不适应国家政治需要,没有被诸侯重视;但在汉代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在战国时期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重视,实践;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统一六国。
    ①都成为后世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②汉代以后,外儒内法、礼法并用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③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影响亚洲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1)秦汉——律令并行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律令儒家化
    根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上赋予《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效力
    (1)原因:①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的儒家化; ②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律令逐渐儒家化。
    (2)表现: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 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
    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②《唐律疏议》颁布的历史意义
    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成为以后历代王朝创制自己法律的蓝本。
    ③《唐律疏议》 的特点
    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 ——《唐律疏议》
    (3)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①《唐律疏议》编纂过程
    2.唐朝的教化(礼治)
    (1)提倡礼治①标志性法典: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②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③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2)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思考点:为什么从汉至隋唐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①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②儒学家参与法律的制定与解释③统治者的提倡,维护三纲五常的需要
    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礼法开始结合,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贞观律》→《永徽律》 ↓ 《永徽律疏》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重视家训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宋朝以后的法律建设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背景: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传播方式: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表现: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链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6页
    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①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朱熹《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
    ①“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②“存天理,灭人欲”。③“格物致知”。
    (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①创立: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对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很大。②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③延续: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A、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B、原本由儒学人士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
    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的积极作用。
    变化:①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②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律有什么特点?
    思考:那些力量推动儒学向基层渗透?
    礼法结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
    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礼法开始融合,律令儒家化
    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
    大唐开元礼,礼仪集大成
    乡约: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
    浅显乡约 深层内涵
    p47 学思之窗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悲难相恤。——《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 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 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
    原因: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特点: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礼法结合)
    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 ③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时空坐标 构建知识体系
    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礼法结合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那是否还需要“德治”呢?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1.“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唯治为法”“二柄者,刑德也”体现了法家思想,法家实行以法治国,厉行赏罚的治国理念,故选B项;A项属于儒家思想,排除;C项属于道家思想,排除;D项属于墨家思想,排除。
    2.子产执政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政治主张中与子产观点相符合的是(  )①“道德仁义,非礼不成”②“法不阿贵,绳不挠曲”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④“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3.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答案 A解析 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通过强化人伦秩序以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项正确。
    4.《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代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A.法律内容更加丰富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
    答案 B解析 据材料中“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敕律并行”“以敕代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敕令属于君主的命令,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故选B项。
    5.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可知,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地方基层教化,稳定基层统治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乡约制度践行了儒家伦理思想,而非确立儒学权威,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D项。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秦朝的法律已初步确立了我国古代各项法律的原则。经过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时,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日臻成熟,体系日益完备,《唐律疏议》的颁布代表着中华法系的完备……以《唐律疏议》的完成为标志,儒家学派的某些基本主张被精巧地纳入成文法典之中,此时法律便与儒家思想的“礼”完美结合,以礼为主,出礼入刑,礼法合,体现了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基于宗法家庭观念长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礼作为民间的风俗习惯在寻常百姓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法治”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礼治”则维护这个政体的社会基础。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原因及对其评价。
    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原因及对其评价:
    ①由临时设法到形成固定的成文法;②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日臻成熟,体系日益完备;③法律逐渐儒家化;④以礼为主、出礼入刑、礼法合一。
    ①政治:②经济:③思想:
    统治阶级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①实质:中华法系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②影响:它能最大限度地将人类伦理道德方面的潜能发挥出来,在维持社会生活和谐方面,有着不可磨灭和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关课件

    专题4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法律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4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法律与教化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商鞅变法,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社会剧烈变动社会转型,进一步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考点知识链接,习题对点训练,1演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微专题整合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微专题整合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页。

    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这是一份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思考,课堂测试,知识梳理,知识拓展,第一部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时空坐标,战国商鞅变法,生产力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