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作文指导:作文细节描写 课件
展开比较两个文章片段,感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
2、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服,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丫,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激动,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猜猜她是谁? 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眼珠,小小的鼻子,两个鼻孔,两个耳朵。皮肤白里透红,她长着洁白的牙齿,还长着一头又黑又密的头发。她长着两只胳膊,两条腿,一个脑袋,每天都穿着干净的衣服上学。
猜不出来吧。为什么猜不出来?因为描写的是几乎所有人的样子,而不是特点。这些话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作文中的人物简直就是克隆人——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眼珠,小小的鼻子。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有共性,没有个性色彩。
作文写得妙,细节不可少; 作文写得好,描写很重要。
细节描写 : 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 物、 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 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 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的作用
1、传神的刻画出人物形象,给人以逼真形象之感。 2 、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渲染气氛、暗示社会环境。 4、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运用细节描写,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感动阅卷老师,容易得到高分。
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选取细节描写的角度善用修辞,加强艺术效果抓典型细节,绘个性特色发挥想象,充分调动感官分解动作,锤炼“动”词。
1.紧扣主题,服务人物形象 2.具有独特性,典型生动 3.有触动点,真切感人
口诀教你写 抓住特征绘肖像 吻合个性绘语言 锤炼动词绘造型 烘托渲染绘环境
一、抓住特征绘肖像,巧妙运用修辞
他果然长得肥,皮球似的滚到汪玲身边,声音却有如一条线,又细又低。
这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的枣核样的女人,穿一件膏绸子大褂,衔一根青玉烟嘴的长烟袋。
她的脸上没有肉,罩着一层饥饿的青黄色的薄皮。身体又瘦又直,像根竹子。
本来丰腴的她,日渐憔悴,消瘦,以至才四十三岁年纪就变得如此苍老,虚弱多病,像秋日池塘里的一枝残荷……
注意:使用修辞手法要恰当,不能为了修辞而修辞,选择适当的喻体很重要。
请同学们续写: 老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布满了皱纹,像……
老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布满了皱纹,像哈蜜瓜皮;像核桃皮;像老榆树皮;像放了一冬的蔫苹果;像大蔫枣;像葡萄干;像深刻在脸上的蜘蛛网;像老树里的年轮线;像干裂的土地;像干涸的河床;像地图上的海拔线;像水的波纹……
下面请大家看一段话,读后什么感觉?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突然停电了,一片漆黑,我非常害怕,实在可怕,非常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一个人看家太可怕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这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会用一些抽象的形容词概括,而没有具体实在的物象呈现。
那就是应用“看、听、感、想、做”等五种方法去描写。应用看、听、感、想、做这五个方法,就像神仙那点石成金的五根手指头一样,可以把抽象的意思,生动的描写出来 。
二、发挥想象,充分调动感官
发挥想象,调动各种感官
听到了什么?如何害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
只有写得细致入微,具体可感,才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这种抽象的情感体验!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 ),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 ),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 )。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 ) 。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 ),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 )!
三、分解动作,锤炼动词
细节描写时,注意动词的锤炼,因为动词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中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景1:描写打篮球的动作, 初稿:“他动作快极了,接到球,一转身把球投进篮筐”
提示:把这一瞬间分解一下,用上几个描述动词,则会很生动。
他( )着腰,两眼死死地( )着前方,寻找“突围”的机会。一会左( ),一会右( ),( )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他( ),双手像钳子一样紧紧地( )住球,然后身子( ),( )对方球员,脚尖( ),轻快地( ),同时手( ),球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一头钻进篮筐。场外爆出一阵喝彩声。
他弯着腰,两眼死死地盯着前方,寻找“突围”的机会。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他纵身跃起,双手像钳子一样紧紧地咬住球,然后身子一闪,晃过对方球员,脚尖蹬地,轻快地跳起,同时手一拨,球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一头钻进篮筐。场外爆出一阵喝彩声。
加上了这些动词后,将整个运动过程分解出来,就像一个个慢镜头一样,很好的表现出运动员比赛时精神高度集中,技能高超娴熟的状态 ,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奋力拼搏” 、“勇于挑战”的精神。
1.尽你最大的努力,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2.运用你的想象,可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场景等。
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小子!”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小子!”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小子!”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小子!”
需要特别提醒: 不是所有细小的情节你都要写,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有的细节即使写了,由于写得过于笼统,也是无效描写,还不如不写。
你需要抓取那些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主题思想的细节,加以描绘。
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如果把一个细节比做一枚树叶,你只看到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是不够的,要看到树叶的筋脉;看到树叶上的筋脉还不够,要看清筋脉究竟是怎样曲折延伸的。 一旦你学会写出细节中的细节,笔下的文字,会一下子变得透彻清晰生动起来,有深度和新意。那么,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能真挚感人、富于文采了。
成功的细节描写总将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结合在一起的。成功的细节描写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成功的细节描写都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有机结合的产物。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好处:把“故乡”严冬的时令、(时间)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原野等等自然景物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找出和“我”的“悲凉”心理有关的或者相近的词)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树上的落叶一直在天空中飘洒着,不是树在遗弃它的毛发,只是它老了一而被那路过的流浪风给带走了,寒风吹灭了我的燃火点,身体带着许少的刻骨就连动一下手都无法听于脑子的呼唤任何事都没放在眼里,边往前直走到我犹如机器人般把数据传播在身里只会按奉命行动,听着唠叨的老师马虎的乱画一般的结束了这堂课。 这段话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是有点带着悲伤的。
写作训练:分别写一段景物描写,表达自己“悲凉”或兴奋的心理。
工笔描写: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文章生动,熠熠生辉。
例文:我忽然发现一道蓝光,像探照灯射出来的光柱一样,从天边射向天空。这时,我才注意到瓦蓝瓦蓝的天空上,有许多形状不一的云朵。啊,这朵像巍峨的大山;那朵密集的树林;挨着树林的那朵像威风凛凛的“老虎”;天边的那朵像温顺可爱的“小花猫”真是形态万千。一会儿,云朵汇集成一大团,像一只正要下海的“大海龟”。“大海龟”前面的云像汹涌澎湃的海水。“大海龟”的前脚刚伸进海水里,后脚还留在海滩上,短短的尾巴微微向上翘,我越看越出神,可是,不久,“大海龟”不见了,它融进了汹涌澎湃的“海水里”
景物描写写法小结: 1、点出心情,要根据不同的心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3、恰当地运用修辞(主要是拟人、比喻)和联想。 4、在景物前面加上暗示人物感情的修饰词。 5、学会加修饰语。加修饰语即有你所描写的景物前加上一些表性质、颜色、状态的词,把景物写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同学们,在你从懵懂走向明智,稚嫩走向成熟,依赖走向独立的成长历程中,一定会有人一路相随,默默相伴。你们一起经历感怀的事件,记住感动的人物,体味受益的哲理。这一切让你受益匪浅,请以“与我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字数不少于600字(3)灵活运用细节描写,及景物描写。
作文语言表达技巧 中考作文指导(课件): 这是一份作文语言表达技巧 中考作文指导(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词语运用法,升格指导,高分范文,微写作训练,采用修辞法,化抽象为具体,锦上添花,生动描写法,展现人物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作文 作文技巧:记叙文写作之细节描写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作文 作文技巧:记叙文写作之细节描写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感受细节,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典型真实,素材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作文指导+半命题作文及方法指导++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作文指导+半命题作文及方法指导++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路点拨,佳作展示,方法指导,拟题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