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联考地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植被覆盖度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它反映了植被的茂密程度。下图示意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各区域( )
①具有一定的面积②按综合指标划分③边界较为明确④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导致内蒙古东西部植被覆盖度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 B. 光照 C. 地形 D. 水分
3. 调查发现,近十年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
①气候呈暖湿化趋势②实施生态恢复工程③过度放牧④人口大量迁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各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面积,①正确;为自然边界,具有过渡性质,较为模糊,③错误;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内部特定性质存在相对一致性,②错误,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与深居内陆的内蒙古西部相比,其东部靠近海洋,降水较为丰富,水分条件好,植被生长较好,植被覆盖度高,D正确;热量、光照条件西部由于东部,AB错误;地形差别不大,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茂密程度增加。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改善了内蒙古地区植被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植被生长,①正确;实施生态恢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有利于植被恢复,使得植被覆盖度增加,②正确,③错误;人口大量迁出,不会导致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且也不现实,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城市之间存在经济流、交通流、信息流等多种要素流的流动和联系,各要素相互交织,将各城市彼此链接构成复杂网络。交通流是人流、物流等要素流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城市间联系的纽带。下图示意江苏省主要城市之间的城市交通流网络(基于城市间公路和高速铁路交通的联系强度构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城市间存在各种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等级高低 B. 地域差异 C. 均衡性发展 D. 信息技术进步
5. 江苏省交通流网络格局呈现的特点是( )
A. 南强北弱,东强西弱 B. 北强南弱,东强西弱
C. 南强北弱,西强东弱 D. 北强南弱,西强东弱
6. 研究发现,江苏省交通流网络重心存在南偏的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北部城市人口外流严重 B. 受上海市影响较为强烈
C. 中部区域城市职能单一 D. 南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4. B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由于经济、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存在地域差异,导致城市间各种要素流动,B正确;城市等级高低与各要素流动关系较小,A错误;均衡性发展不会导致各要素的流动,C错误;信息技术进步对于城市间各种要素流动有促进作用,但不是城市间各种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综合图示交通流粗细及交通流网络疏密,可以判断出江苏省交通流网络格局呈现的特点是南强北弱,西强东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江苏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相邻,受上海的辐射影响大,使交通流网络重心南偏,B正确;城市人口外流、城市职能单一、城市生态环境与交通布局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三种主要方式: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和信息的流动。
茶马互市是古代官府用内地的茶叶在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进行以茶易马的一种贸易方式,历史上,茶马互市主要在甘南地区。下图示意甘肃及周边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历史上,甘南地区茶马互市的“茶”可能主要产自( )
A. 陇陕 B. 苏皖 C. 川渝 D. 粤琼
8. 与祁连山中段南部山麓地区相比,祁连山中段北部山麓地区( )
A. 地势相对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大 B. 蒸发较旺盛
C. 岩溶地貌发育,旅游业较为发达 D. 湿地、湖泊广布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茶树喜温暖,好雨雾,古代巴蜀地区(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是我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著名的茶叶之乡,茶叶品质优良。历史上,甘南地区茶马互市的“茶”可能主要产自川渝,C正确;陇陕茶叶产量少,A错误;苏皖、粤琼距离甘南地区远,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祁连山为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其南部为青藏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A错误;北部地区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中段北部地形平坦开阔,山麓地区海拔较低,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较为干旱,蒸发旺盛,湿地、湖泊较少,B正确,D错误;南北均不是喀斯特地貌区,C错误。故选B。
【点睛】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是中国境内主要山脉之一。习惯上,以玉门市石油河(或白杨河)为界,分为西祁连山、东祁连山两段。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保护区内湿地广布,其位置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 较高的海拔 B. 较高的纬度位置 C. 崎岖的地形 D. 茂密的森林植被
10. 三江源湿地较高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 )
A. 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 B. 涵养水源 C. 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D. 净化水质
11. 在设立自然保护区之前,三江源地区土地退化严重。导致其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过度农垦 B. 水资源利用不当 C. 过度放牧 D. 工矿交通建设
【答案】9. A 10. B 11. C
【解析】
【9题详解】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气候高寒,蒸发弱,冻土广布,同时地形平坦,排水条件差,草原面积较大,湿地广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都不属于生态效益,AC错误;三江源为河流源头,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B正确;当地工业污染少,净水水质不是其主要生态价值,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三江源地区海拔高、热量不足,不适合家耕,其植被主要是草地,过度放牧是导致其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A错误,C正确;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气候高寒,人烟稀少,对水资源需求小,工矿交通建设少,BD错误。故选C。
【点睛】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在安徽,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都是正在转型的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是钢城,铜陵是铜都,淮南、淮北以煤矿闻名。下图为安徽省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初期,共同面对的困境有( )
①电力短缺 ②消费市场萎缩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产业结构单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为加快城市的顺利转型,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A 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延长资源产业链 B. 摒弃原有资源产业,全面发展旅游业
C. 加大资源开采力度,做大做强原有产业 D.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第二产业比重
14. 与铜陵、淮南、淮北三市相比,马鞍山受到合肥的辐射作用较小,其更多的是受到南京的辐射作用。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马鞍山与南京( )
A. 地域文化相似 B. 空间位置邻近
C. 城市等级差异 D. 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2. D 13. A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淮南、淮北煤炭资源丰富,电力并不短缺,①错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钢、铜、煤市场需求量大,消费市场没有萎缩,②错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冶炼,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③正确;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资源而生,故在转型早期产业结构比较单一,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延长产业链有助于加快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A正确;煤、铁、铜等资源产业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会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但完全摒弃原有产业并不不合理,B错误;随着工业的发展,煤、铁、铜等资源可能会枯竭,原有的产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加大资源开采力度、做大做强原有产业不合理,C错误;提高煤化工等第二产业比重可能会加剧污染,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应提高污染较小、劳动力吸收较多的第三产业比重,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与铜陵、淮南、淮北三市相比,马鞍山离江苏省会南京更近,受到南京的辐射作用强于安徽省会合肥,B正确;地域文化、城市等级、产业结构等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点睛】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形成转型动力的重中之重,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走出一条结构持续优化的转型之路。
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区2005~2021年GDP增速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2021年,我国四大地区GDP增量最多的是( )
A. 东部地区 B. 东北地区 C. 中部地区 D. 西部地区
16. 2010年以来,东北地区GDP增速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政策支持力度减弱 B. 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C. 自然地理环境恶化 D.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2021年,我国四大地区GDP增速虽然中部地区略高于东部,但东部地区经济发达,GDP总量大,故其GDP增量最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源型产业比重大,随着矿产资源趋于枯竭,东北地区开始转方式、调结构,导致其传统工业衰落,但新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从而导致其GDP增速呈大幅度下降趋势,D正确;政策支持、人才流失、环境恶化不是造成GDP增速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点睛】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是亚洲中部内陆河,发源于天山汗腾格里峰北侧,向西经新疆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流经峡谷、沙漠地区,最后注入中亚的巴尔喀什湖。1970年,卡普恰盖水库建成蓄水,1970~1987年巴尔喀什湖湖泊萎缩极为明显。下图示意伊犁河流域主要水系分布。
(1)简析1970~1987年巴尔喀什湖湖泊萎缩极为明显的主要原因。
(2)推测巴尔喀什湖周边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说明该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说明与塔尔迪库尔干相比,伊宁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1)水库蓄水,拦截径流;流域内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量增多,入湖径流量减少。
(2)土地荒漠化。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靠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人为原因:流域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
(3)位于伊犁河谷,夏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雨热同期;气候较湿润,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河谷地带,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利于农作物过冬。
【解析】
【分析】本题以伊犁河流域主要水系分布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湿地萎缩的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农业发展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伊犁河上游地区建设了卡普恰盖水库,水库蓄水,拦截径流,使伊犁河汇入巴尔喀什湖的水量减少;流域内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多,河流径流量减少,入湖径流量减少。
【小问2详解】
巴尔喀什湖周边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形成该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是: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小,气候干旱,降水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据冬季风源地近,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多大风天气;地表以荒漠为主,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等。人为原因是:由于人口增多,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大,造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等不合理活动破坏植被等。
【小问3详解】
与塔尔迪库尔干相比,伊宁位于伊犁河谷,夏季气温较高,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雨热同期;气候较湿润,河流水量充足,农业灌溉水源充足;河流沿岸,土壤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北部有山脉阻挡,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利于农作物过冬等。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群成为未来城市化的主要空间支撑形态。城市群的构建旨在通过区域协作,形成竞争合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小城镇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集聚阴影区”(发展水平滞后区)。有专家提出,小城镇可以通过借用邻近大城市因规模大具备的优势条件来发展自己,这种理论被称为“借用规模”。下图示意苏锡常小城镇“集聚阴影区”分布。
(1)从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角度,推测苏锡常小城镇“集聚阴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2)简述小城镇“集聚阴影区”对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3)请为苏锡常小城镇消除“集聚阴影区”献计献策。
【答案】(1)苏锡常距离上海市近,上海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质量、就业环境优,具有巨大吸引力;这种吸引造成苏锡常城市带人口、资源等发展要素向上海流动,而对本身周边小城镇辐射作用减弱,从而出现发展水平滞后的“集聚阴影区”。
(2)人口外流严重,经济下滑;加大与区域内周边城市的差距,阻碍区域一体化发展。
(3)挖掘自身优势和竞争优势,错位发展;把握政策机遇,加速特色产业崛起:完善交通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联系;借用大城市规模优势,促进发展;政府积极引导,设置多中心发展战略,加大对“集聚阴影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苏锡常小城镇“集聚阴影区分布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城市辐射作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苏锡常距离上海市近,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质量较高、就业机会多,对苏锡常人口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受此影响苏锡常城市带小城镇的人口、资源等发展要素流向上海;本身对周边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从而出现发展水平滞后的“集聚阴影区”。
【小问2详解】
人口大量迁出,劳动力减少,经济下滑;发展水平滞后,与区域内周边城市的经济差距加大,阻碍区域一体化发展。
小问3详解】
因地制宜,挖掘自身优势和竞争优势,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实现错位发展;抓住政府政策机遇,加速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与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联系;可以通过“借用规模”,借用邻近大城市因规模大具备的优势条件来发展自己,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政府从政策入手积极引导,规划多中心发展战略,加大对“集聚阴影区”的影响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家具城”,但也“因林而衰”2008年,伊春市被列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后伊春市加大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养老机构、旅店等建设,大力推动避暑养老旅游,逐渐成为全国避暑养老旅游中心之一;2014年伊春林区全面停止采伐,并依托资源优势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下图1示意伊春市地理位置,图2示意2000~2022年伊春市产业结构比重变化。
(1)据图描述2000~2022年伊春市产业结构变化。
(2)绿色食品加工业是伊春市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重点发展的产业。试说明伊春市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因。
(3)简述伊春市适宜发展避暑养老旅游的原因。
【答案】(1)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型转为“三一二”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第一产业比重大,农副产品量大且品质优良,加工原料丰富;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可提高当地就业,增加收入,减少人口外流。
(3)纬度较高,夏季凉爽,适宜避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消费水平低;政策支持,食宿等基础设施和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解析】
【分析】本题以伊春市地理位置图和2000~2022年伊春市产业结构比重变化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产业结构、工业区位、服务业区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2可知,2000年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最小;2022年,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最小;2000年~2022年,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型转为“三一二”型,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伊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农副产品产量高且品质优良,加工原料丰富;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延长了产业链,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就业人数,增加收入,减少人口外流。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夏季凉爽,适宜避暑;据材料,伊春市“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经济比较落后,消费水平低,吸引力大;“伊春市加大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养老机构、旅店等建设,大力推动避暑养老旅游”可知,政府政策支持,为康养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等。
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裕廊岛不适合布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4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 与户籍迁移相比,非户籍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