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综合训练题
展开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南朝张融临去世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 )
A.儒、佛、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 B.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D.佛教已与儒家、道教鼎足而立
2.儒学发展过程中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该特点集中体现于( )
A.孔孟之道 B.两汉经学
C.魏晋玄学 D.宋明理学
3.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下列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4.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
A.秦朝时期 B.两汉之际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5.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其母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6.以下著作能反映早期西学东渐特点的是( )
A.《梦溪笔谈》 B.《古今图书集成》
C.《四库全书》 D.《几何原本》
7.754年,唐朝高僧鉴真到达日本,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璿和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上述材料表明( )
A.唐朝政治制度影响日本的社会改革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的地位
8.有唐朝学者指出:“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正统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9.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睁眼看世界”的原因是( )
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 B.受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 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
10.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学术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D.儒家思想
11.《新青年》经常介绍生物、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主张维新变法 B.倡导民主共和
C.提倡科学思想 D.批判封建伦理
12.魏晋时期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很多佛像都身着长袍,腰间束带,衣褶层层聚拢,很齐整,袖子也很宽,几乎垂于地面,这是典型的汉式衣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佛教居于正统地位
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D.中外文化相互交融
13.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研究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列选项中没有参考价值的是( )
A.敦煌莫高窟 B.西安大雁塔
C.《诗经》《楚辞》 D.《大唐西域记》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中国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肘腋之内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以汉字为例,它播及东亚其他民族和国家,被借用、改造成为书写各种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字喃”,它们在字形和组字原则上都表现出与汉字的直接渊源关系。又如,儒家思想中的仁学观念、忠孝情感、和合意识、礼法制度等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古代自不待言,直至今天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与之不无深层关联。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今天从整体上说,体现的是吸引力而非同化力。……在不需要实现文化同质化的文化构成中,即在语言、宗教、哲学、艺术与习俗的领域,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因为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能让世界侧目的独特性魅力迄今犹存,别无可觅。 ——摘编自韩东屏《分而后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影响力》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为公元前6世纪到1000年中国发明数占世界发明数的比例情况。
时间 | 世界发明数/项 | 中国发明数/项 | 所占比例 |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年 | 87 | 44 | 51% |
公元前1—公元400年 | 45 | 28 | 62% |
401—1000年 | 45 | 32 | 71% |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者特别是德国学者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根治西方社会弊端,“借中国智慧,释自身焦虑”,倾向于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期待从那里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身文化的方略。
——摘编自陈从阳、桂莉《德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国文化热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影响世界的发明及当时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学者对自己的文化有何反思。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的口号打开道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达的原因。(培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
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符合题干材料“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故选D项。
3.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阴阳”“始终”“善恶”,可知《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了解释,故C项正确。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之际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故B项正确。
5.D
6.D 解析:根据题干“早期西学东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几何原本》是明朝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翻译的西方数学著作,故D项正确。
7.B
8.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浮屠(佛教)……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可知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故选C项。
9.B
10.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学术上”的“东西”是指印刷术。印刷术的传播,加速了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在战争上”的“东西”是指火药,“在航海上”的“东西”是指指南针,儒家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B、D三项均错误。
11.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生物、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思想,故选C项。
12.D 13.C
二、非选择题
14.答案:
(1)影响:中华文化传播到东亚地区后,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2)世界影响:中华文化以其多元性、凝聚性、包容性丰富着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
15.答案:(1)发明及影响: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2)反思:认识到西方的社会弊端,倾向于利用中国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
16.答案:
(1)原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文化对外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2)如何推动: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欧洲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所谓中华文化圈,日本学者山鹿素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测试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作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