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河北A卷)(全解全析)
展开2023年高考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卷(河北卷)
生物·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发菜是生长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固氮蓝细菌,具有独特的耐旱机制和固氮能力。下列与发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菜细胞中的DNA双链上各存在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发菜染色体上的DNA与细胞质中的RNA的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
C. 发菜某基因表达时翻译的场所为核糖体,且存在多聚核糖体现象
D. 发菜独特的耐旱性可能是干旱导致抗旱基因出现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无核膜,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核细胞有核膜,细胞质中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常见的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蓝藻和衣原体。
【详解】A、发菜是原核生物,细胞中的DNA为环状,因此,发菜细胞中的DNA双链上不存在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发菜是原核生物,其DNA是裸露的,没有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发菜细胞中DNA与RNA的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B错误;
C、发菜细胞中有核糖体结构,其基因表达时翻译的场所为核糖体,且存在多聚核糖体现象,从而加快了蛋白质合成的速度,C正确;
D、发菜独特的耐旱性是干旱选择了抗旱性状导致抗旱基因被保留并传递到下一代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2、细胞质基质是低浓度Ca2+的环境,其中短暂的Ca2+浓度增加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细胞会根据Ca2+浓度增加的幅度、频率等作出相应的生理应答。内质网是细胞中非常重要的钙库,具有储存Ca2+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组织液中的Ca2+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哺乳动物的血液中Ca2+的含量太低会使动物抽搐
C. 内质网膜上可能有运输Ca2+的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
D. Ca2+与激素、mRNA一样等可以作为传递信息的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1、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类。
2、有些小分子物质,很容易自由地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如氧和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脂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也较易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像这样,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叫作自由扩散,也叫简单扩散。
3、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殊的蛋白质,能够协助这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这些蛋白质称为转运蛋白。这种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作协助扩散,也叫易化扩散。
4、主动运输的条件: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方向:逆浓度梯度。
【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低浓度Ca2+环境,低于细胞外组织液的Ca2+浓度。所以组织液中的Ca2+进入细胞中是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所以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
B、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B正确;
C、内质网是钙库,可以储存Ca2+,当需要细胞作出相应的生理应答时,内质网通过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将Ca2+运到细胞质基质,同时,内质网要将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回收Ca2+,保证细胞质基质的低浓度Ca2+环境,C正确;
D、细胞会根据Ca2+浓度增加的幅度、频率等做出相应的生理应答,所以Ca2+与激素、mRNA一样可以作为传递信息的物质,D正确。
故选A。
3、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进行染色后,可用蒸馏水冲洗以洗去浮色
B. 使用高倍物镜时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C.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至少要进行三次显微观察
D. 制备牛肉膏蛋白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秤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苏丹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
【详解】A、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进行染色后,可用50%的酒精冲洗以洗去浮色,A错误;
B、使用高倍物镜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节,B错误;
C、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至少要进行三次显微观察,第一次观察到的是正常细胞,第二次观察到的是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第三观察到的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C正确;
D、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秤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D错误。
故选C。
4、麦胚富含营养,但由于含有高活性脂肪酶与不饱和脂肪酸,极易酸败变质。为了延长麦胚贮藏期,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无机盐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的自变量是无机盐的种类和浓度
B. 对照组和实验组必须设置相同的温度和 pH
C. 图中不同浓度的CaCl2均可以提高脂肪酶的活性
D. KCl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最小,可用于延长麦胚贮藏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无机盐的浓度和无机盐的种类,其他无关变量如温度、pH等均需要保持一致。
【详解】A、分析题图,横坐标为无机盐浓度,即无机盐浓度为自变量,图中共有三条曲线,故无机盐的种类也为本实验的自变量,A正确;
B、实验需要严格控制变量,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本实验中温度和PH为无关变量,需要保持一致,B正确;
C、分析图中CaCl2随浓度变化对脂肪酶活性影响曲线可知:随CaCl2浓度增大,酶活性一直在增强,且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C正确;
D、KCl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曲线趋势较为平稳,基本与对照组酶活性水平持平,对脂肪酶活性影响较小,结合题干“但由于含有高活性脂肪酶与不饱和脂肪酸,极易酸败变质”,可知KCl并不能延长麦胚贮藏期,D错误。
故选D。
5、在北京冬奥会的感召下,一队初学者进行了3个月高山滑雪集训,成绩显著提高,而体重和滑雪时单位时间的摄氧量均无明显变化。检测集训前后受训者完成滑雪动作后血浆中乳酸浓度,结果如下图。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 )
A. 消耗的ATP不变
B. 无氧呼吸增强
C. 所消耗的ATP中来自有氧呼吸的增多
D. 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多于无氧呼吸。
【详解】A、滑雪过程中,受训者耗能增多,故消耗的ATP增多,A错误;
B、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分体题图可知,与集训前相比,集训后受训者血浆中乳酸浓度增加,由此可知,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B正确;
C、分体题图可知,与集训前相比,集训后受训者血浆中乳酸浓度增加,由此可知,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故所消耗的ATP中来自无氧呼吸的增多,C错误;
D、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多于无氧呼吸,而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故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减少,D错误。
故选B。
6、儿童早衰症属于遗传病,患者体内的器官快速衰老,造成各种生理功能下降。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酶活性均降低导致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B. 衰老细胞的膜脂氧化导致细胞膜流动性降低
C. 早衰症患者体内衰老细胞的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
D. 细胞凋亡因没有膜封闭而容易引起炎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
(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并非所有酶,如与衰老和凋亡有关的酶活性会升高,A错误;
B、衰老细胞膜脂氧化导致细胞膜流动性降低,B正确;
C、早衰症患者体内衰老细胞的死亡是基因控制的,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个体生长发育,凋亡中形成凋亡小体,不会引起炎症反应,D错误。
故选B。
7、将燕麦胚芽鞘和大豆下胚轴切段放在含2%蔗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向培养液中加入10 μmol/L的生长素,并定时测定切段的延伸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用10 μmol/L的生长素培养的时间
B. 在0~1小时内,生长素促进大豆下胚轴伸长效果最好
C. 营养物质蔗糖的浓度过高会使燕麦胚芽鞘细胞失水
D. 10 μmol/L的生长素是促进大豆下胚轴伸长的最适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是用10 μmol/L的生长素培养的时间,二是植物下胚轴切段的种类,A错误;
B、分析图可知:1小时之后,大豆下胚轴延伸速率比较大,生长素促进大豆下胚轴伸长效果较好,B错误;
C、细胞外蔗糖的浓度过高会使燕麦胚芽鞘细胞失水,C正确;
D、本实验只有一组生长素为10 μmol/L的浓度下生长情况,没有其他浓度的数据作比较,不能确定促进大豆下胚轴伸长的最适浓度,D错误。
故选C。
8、玉米植株的紫色与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将紫株玉米的花粉授给绿株玉米,子代全为紫株玉米。若用X射线照射紫株玉米的花粉后再授给绿株玉米,子代出现732紫株、2绿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玉米植株的紫色对绿色为显性性状
B. X射线可能使花粉发生了基因突变
C. X射线可能使花粉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
D. 子代2绿株玉米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详解】A、将紫株玉米的花粉授给绿株玉米,子代全为紫株玉米,说明紫色对绿色为显性性状,A正确;
B、X射线可能使花粉发生了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结构,B正确;
C、X射线可能使花粉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使花粉改变,使得紫株玉米的花粉后再授给绿株玉米,子代出现732紫株、2绿株,C正确;
D、亲代紫株经过了X射线照射,子代2绿株玉米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可能是a或aa,D错误。
故选D。
9、某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该鸟类有黑羽和白羽两种毛色,黑羽对白羽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仅位于Z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某种配子不育。自然界中有黑羽、白羽雌鸟和黑羽雄鸟,但未发现白羽雄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自然界中未发现白羽雄鸟的原因可能是含Zb的精子不育
B. 白羽雌鸟与黑羽雄鸟杂交,子代中既有雄鸟又有雌鸟
C. 若杂合子黑羽雄鸟与黑羽雌鸟交配,所得F1自由交配,F2中会出现1/6的白羽雌鸟
D. 若某种群黑羽雄鸟中ZBZB:ZBZb=1:2,让黑羽雄鸟与黑羽雌鸟自由交配,子代中Zb的基因频率为1/6
【答案】C
【解析】
【分析】含有基因b的某种配子不育,未发现白羽雄鸟,说明白羽雄鸟的基因型是ZbZb,白羽雌鸟的基因型是ZbW,存在白羽雌鸟,不存在白羽雄鸟,说明含有Zb的雌配子致死。
【详解】A、在自然界中未发现白羽雄鸟ZbZb,但存在白羽雌鸟ZbW,原因可能是含Zb的卵细胞不育,若精子不育,则不存在ZbW,A错误;
B、白羽雌鸟ZbW只能产生W一种配子,与黑羽雄鸟杂交,子代中只有雌鸟,B错误;
C、若杂合子黑羽雄鸟ZBZb与黑羽雌鸟ZBW交配,所得F1为ZBZB:ZBZb:ZBW:ZbW=1:1:1:1,产生的雄配子为ZB:Zb=3:1,产生的雌配子为ZB:W=1;2,自由交配,F2中白羽雌鸟ZbW=1/4×2/3=1/6,C正确;
D、若某种群黑羽雄鸟中ZBZB:ZBZb=1:2,产生雄配子ZB:Zb=2:1,黑羽雌鸟产生的配子为ZB:W=1:1,自由交配子代中ZBZB:ZBZb:ZBW:ZbW=2:1:2:1,Zb的基因频率为2/9,D错误。
故选C。
10、生物兴趣小组用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的浸提液处理蚕豆根尖48h后发现:与未处理组相比,在处理组根尖分生组织的分裂期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较少。据此推测浸提液最可能抑制蚕豆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 )
A. DNA的复制 B. 纺锤体的形成
C. 细胞板的形成 D. 核膜的重新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若DNA复制受抑制,则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会变多,题目的信息没有体现这点,A错误;
B、南美蟛蜞菊的浸提液使得根尖分生组织分裂期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变少,说明大多数细胞被阻断在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所以有可能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B正确;
CD、若细胞壁或核膜的重新形成受抑制,则细胞停留在后期和末期的数目应该较多,CD错误。
故选B。
11、图中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增加
B. 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C. 如果X代表血糖,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升高有关
D. 如果X代表性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性腺
【答案】C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c段, 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浓度下降; c-d段,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升高。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A、CO2是调节人体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在c-d段随着体液中CO2浓度增大,需要排除,呼吸强度会增强,A正确;
B、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机体对水分的重吸收相应增多,故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增强,B正确;
C、如果X是血糖,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胰岛素发挥作用降血糖的结果,故胰岛素的浓度升高,C错误;
D、如果X代表性激素,人体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完成分级调节,维持机体稳态,D正确。
故选C。
12、植树造林、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态足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扩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
C. 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 科学植树造林、步行出行都可减小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详解】A、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
B、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正确;
D、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科学植树造林、步行出行都可减小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日常生活提倡绿色出行,D正确。
故选B。
13、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菌种的选育和扩大培养
B. 通过发酵工程可以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单细胞蛋白
C. 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
D. 发酵过程中,条件变化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
2、产品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一般不同。
(1)如果产品是菌体,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
(2)如果产品是代谢产物,可用萃取、蒸馏、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提取。
3、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
4、发酵过程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
【详解】A、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罐内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生物分离工程)等方面,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发酵罐内发酵,A错误;
B、单细胞蛋白是指利用发酵工程获得的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而并非微生物的代谢产物,B错误;
C、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C正确;
D、在发酵工程的发酵环节中,发酵条件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其通过抑制[H]与02的结合,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而陷入室息。如图为研究植物根尖吸收K+的相关实验。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实验甲可以判断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可能属于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B. 实验甲中4h后O2消耗速率下降可能与细胞外K+浓度降低有关
C. 实验乙中4h后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无氧呼吸
D. 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可能是通过抑制载体蛋白的活性来减少O2的吸收量
【答案】AD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细胞置于蒸馏水中时,氧气的消耗速率不变,当加入KCl后,氧气消耗速率先逐渐升高后又逐渐降低。分析乙图:在加入氰化物之前,钾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变,加入氰化物之后,钾离子的吸收速率逐渐降低,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由实验甲可知,加入KCl后,氧气的消耗速率增加,说明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实验甲中4h后O2消耗速率下降可能与细胞外K+浓度降低有关,吸收的K+减少,耗氧速率降低,B正确;
C、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其通过抑制[H]与O2的结合,有氧呼吸受到抑制,则实验乙中4h后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无氧呼吸,C正确;
D、氰化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H]与O2的结合,影响能量供应,可能是抑制酶的活性,而不是抑制载体蛋白的活性来减少O2的吸收量,D错误。
故选AD。
15、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体,该细胞分裂产生的体细胞中这条X染色体也处于失活状态,但产生配子时又恢复正常。Lesch-Nyhan综合征是由于患者缺乏HGPRT(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一种转移酶),使嘌呤聚集于神经组织和关节中的代谢性疾病。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巴氏小体的形成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
B. 控制HGPRT合成的基因为隐性基因
C. Ⅱ-4的基因型是XAXa,由含a基因的X染色体失活形成巴氏小体
D. Ⅲ-8的致病基因来自I-2
【答案】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和系谱图:Lesch-Nyhan综合征是由于患者缺乏HGPRT(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一种转移酶),说明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结合遗传系谱图,Ⅱ4和Ⅱ5正常个体生出了Ⅲ6和Ⅲ8患病子女,故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体,即X染色体并未消失,染色体数目并未发生改变,未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分析题干和系谱图:Lesch-Nyhan综合征是由于患者缺乏HGPRT(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一种转移酶),说明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结合遗传系谱图,Ⅱ4和Ⅱ5正常个体生出了Ⅲ6和Ⅲ8患病子女,故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题干中“Lesch-Nyhan综合征是由于患者缺乏HGPRT(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一种转移酶 ” 即控制HGPRT合成的基因为显性基因,B错误;
C、结合B选项,可以判断Ⅱ-4的基因型是XAXa且表型正常,结合题意“ 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体,该细胞分裂产生的体细胞中这条X染色体也处于失活状态 ”,可以推测由含a基因的X染色体失活形成巴氏小体,XA正常表达,表现为正常个体,C正确;
D、结合B选项,推出Ⅱ4和Ⅱ5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故Ⅲ-8基因型为XaY,a来自Ⅱ4,而Ⅰ1为正常个体,故a只能来自于Ⅰ2个体,D正确。
故选CD。
16、抗体的结构分为V区(识别并结合抗原的区域)和C区(抗体的支架),鼠源抗体具有外源性,会被人体免疫系统当作抗原而清除。用人抗体的C区替换鼠源抗体的C区,保留鼠单抗的V区,可构建人一鼠嵌合抗体,操作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B淋巴细胞为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B. 用选择性培养基可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C. 为获得结构正确的嵌合抗体,受体细胞应选用大肠杆菌
D. 人一鼠嵌合抗体在保留抗体特异性的同时外源性下降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骨髓瘤细胞为无限增殖的细胞,分裂能力强,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还需该杂交细胞具备分泌特异性抗体的功能,而浆细胞为能够分泌抗体的细胞,故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B淋巴细胞为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2、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在融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融合结果,如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而实验需要的是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需要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但只能筛选出能杂交瘤细胞,而要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则需要进行专一性抗体检测。
【详解】A、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B淋巴细胞取自脾脏,不一定是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A错误;
B、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在融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融合结果,如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而实验需要的是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需要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但是只能筛选出能杂交瘤细胞,而要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则需要进行专一性抗体检测,B错误;
C、抗体为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其进行加工,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为获得结构正确的嵌合抗体,受体细胞不应该选用大肠杆菌,C错误;
D、结合题干“鼠源抗体具有外源性,会被人体免疫系统当作抗原而清除。用人抗体的C区替换鼠源抗体的C区,保留鼠单抗的V区,可构建人一鼠嵌合抗体”可知,该抗体不是原本的鼠源抗体,保留了其V区,但是其中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人本身,使得人一鼠嵌合抗体在保留抗体特异性的同时外源性下降,D正确。
故选ABC。
17、羊草和针茅为某草原的主要牧草,牲畜的适度踩踏和采食有利于羊草的发育。为确定草原植被类型与亚洲小车蝗暴发是否存在一定关系,将1m×1m×1m无底罩笼固定在已选好的8处样地,每处设置5个罩笼,每个罩笼内放置20只发育期相同的亚洲小车蝗跳蝻(蝗虫幼虫),每天定时记录跳蝻的存活数量、发育情况,统计结果如图,其中发育历期指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调查仿照样方法在每个样地中植被丰茂处随机放置罩笼
B. 实验中设置多处样地、多个罩笼及一定数量的跳蝻可以减小误差
C. 亚洲小车蝗在针茅草地的存活率高、发育历期短,更容易爆发
D. 过度放牧会加速针茅草地向羊草草地演替,降低亚洲小车蝗的爆发
【答案】AD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亚洲小车蝗在针茅草地的存活率比在羊草草地的存活率高,而且发育历期短,这样会导致单位时间内会有更多的跳蝻发育成可繁殖成虫,出生率提高,据此可推测小车蝗在针茅草地更容易爆发。
【详解】A、由于亚洲小车蝗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样方法应随机取样,不能特意在植被丰茂处取样,A错误;
B、实验设计应遵循平行重复实验,故实验中设置多处样地、多个罩笼及一定数量的跳蝻可以减小误差,B正确;
C、据图可知,与羊草草地相比,针茅草地中亚洲小车蝗发育历期短,单位时间内会有更多的跳蝻发育成可繁殖成虫,出生率提高;同时针茅草地中亚洲小车蝗存活率高,种群密度更易增加,C正确;
D、结合题意“牲畜的适度踩踏和采食有利于羊草的发育”可知,适度放牧可使针茅草地向羊草草地转变,但过度放牧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速度和方向,不一定降低亚洲小车蝗的爆发,D错误。
故选AD。
18、草莓是无性繁殖的作物,它感染的病毒很容易传播给后代。病毒在草莓体内逐年积累,会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下图是育种工作者选育高品质草莓的流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方法一中,甲常选用茎尖,原因是其几乎未感染病毒
B. 通常采用95%的酒精和5%次氯酸钠溶液对甲进行消毒处理
C. A、C两个过程属于植物组织培养,都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
D. 判断两种选育方法的效果都需要通过病毒接种实验
【答案】BD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根,芽,最终发育成植物体。
根据题图,方法一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培育脱毒苗,方法二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的抗病毒草莓。
【详解】A、植物的分生区附近(如茎尖)的病毒极少,几乎不含病毒,因此对茎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脱毒植株,A正确;
B、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需要用75%的酒精和5%次氯酸钠溶液对甲进行消毒处理,保证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B错误;
C、A、C两个过程属于植物组织培养,都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和再分化形成根芽,最终发育成植株,C正确;
D、方法一获得的无病毒苗应根据植株性状检测,不需要接种病毒;方法二获得的抗病毒草莓需要通过接种病毒检测,D错误。
故选BD。
第II卷
三、 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科研人员对西北地区濒危植物四合木进行了光抑制研究。西北干旱时间较长且光照强度大,强光照会使四合木出现光抑制现象:强光下三线态叶绿素(3ch1)与O2发生反应,生成单线氧(1O2),1O2会攻击叶绿素,破坏光合结构等。叶黄素可以快速淬灭3ch1并直接清除1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合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从上往下第__________条色带是叶黄素,叶黄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光,用于光反应。
(2)现有甲、乙两组四合木幼苗,请设计实验验证“干旱会导致四合木气孔开放程度降低,外源NO可减轻干旱对气孔开放程度的限制”。写出简要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资料显示,NO还可与单线氧发生反应进而生成NO2。综上所述,NO可以缓解四合木干旱胁迫,原因是:①___________,缓解光反应减弱;②___________,缓解暗反应减弱。
【答案】(1) ①. 二 ②. 蓝紫
(2) ①. 实验思路:将甲、乙两组幼苗放置在非干旱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气孔开放程度;将甲组置于干旱条件、乙组置于干旱条件并施加外源NO,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两组幼苗的气孔开放程度。 ②. 预期结果:甲组干旱条件下气孔开放程度比非干旱条件低,乙组施加NO后气孔开放程度较甲组干旱条件有所提高。
(3) ①. NO与单线氧结合成NO2,保护叶绿素和光合结构 ②. NO缓解干旱对气孔开放程度的限制,提高胞间CO2的浓度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位于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光反应的发生需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酶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两大重要的代谢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称为净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
2.有关光抑制的机制,一般认为:在强光下,一方面因NADP+不足使电子传递给O2形成O2-1;另一方面会导致还原态电子积累,形成三线态叶绿素(3chl),3chl与O2反应生成单线1O2。O2-1和1O2都非常活泼,如不及时清除,会攻击叶绿素和PSⅡ反应中心的D1蛋白,从而损伤光合结构。3、分析图1可知,A侧部位为消耗NADPH和ATP的叶绿体基质,在有光照条件下A侧的H+浓度低于B侧。分析图2可知,四合木、沙冬青、霸王和白刺四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曲线均存在两个波峰,应为双峰型曲线
【小问1详解】
在光合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由于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进而出现了分层,色素滤纸条从上往下第二条色带是叶黄素,呈黄色,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用于光反应。
【小问2详解】
现有甲、乙两组四合木幼苗,请设计实验验证“干旱会导致四合木气孔开放程度降低,外源NO可减轻干旱对气孔开放程度的限制”。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是否经过干旱处理以及是否干旱后同时用NO处理,实验的因变量是气孔开放程度的变化,据此实验思路如下:将甲、乙两组幼苗放置在非干旱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气孔开放程度(利用甲、乙植物前后自身对照);将甲组置于干旱条件、乙组置于干旱条件并施加外源NO,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两组幼苗的气孔开放程度。
预期结果:因为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要想证明上述的结论则相应的实验结果应该是甲组干旱条件下气孔开放程度比非干旱条件低,乙组施加NO后气孔开放程度较甲组干旱条件有所提高,即因为干旱处理甲组幼苗的气孔开放程度下降,而经过干旱和同时使用NO的乙组植株其气孔开放程度有所增加。
小问3详解】
资料显示,强光下三线态叶绿素(3ch1)与O2发生反应,生成单线氧(1O2),1O2会攻击叶绿素,破坏光合结构等。①NO还可与单线氧发生反应进而生成NO2。据此可知NO通过与单线氧结合进而保护了叶绿素和光合结构,进而缓解光反应减弱的现象;
②同时,NO缓解干旱对气孔开放程度的限制,提高胞间CO2的浓度,促进暗反应过程,进而促进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原理以及它们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能结合题目中的相关信息合理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实验设计的考查也是本题的重要考点
20、科研人员得到4种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A、B、C和D,将它们分别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表示红眼,“m”表示浅红眼)。
组别
亲本果蝇
F1果蝇的表现型
F2果蝇的表现型及数量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
m
+
m
Ⅰ
A
野生型
+
+
762
242
757
239
Ⅱ
B
野生型
+
+
312
101
301
105
Ⅲ
C
野生型
+
m
114
104
111
102
Ⅳ
D
野生型
+
m
160
151
155
149
(1)据表分析,4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________性突变果蝇。
(2)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有________,判断理由是对应的杂交实验中F1和F2果蝇的眼色表现________。
(3)突变位点一定在相同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表明它们的突变位点都在_______染色体上。
(4)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发现在F1果蝇中,所有个体均表现为浅红眼,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进行“♀B×♂C”杂交,发现F1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9:7。由此判断,在F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在F2雄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③再进行“♀C×♂D”杂交,发现F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浅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1/2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1%表现为红眼。由此判断,F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约有_______%的初级卵母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了1次交换。
【答案】 ①. 隐 ②. A和B ③. 均与性别无关 ④. C和D ⑤. Ⅲ、Ⅳ组杂交结果,F1雌果蝇的眼色总是与父本相同,F1雄果蝇的眼色则总是与母本相同 ⑥. X ⑦. A、B两种突变体的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相同 ⑧. 3/4 ⑨. 3/8 ⑩. 4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和交换定律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由实验组别Ⅰ、Ⅱ的杂交结果F1都表现为野生型,可知野生型对突变体是显性,在F2代中性状分离比都是3:1,且无雌、雄个体间的差异,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由一对等基因控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由实验组别Ⅲ、Ⅳ的杂交结果F1出现了交叉遗传,即F1雌果蝇的眼色总是与父本相同,F1雄果蝇的眼色则总是与母本相同,可知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且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1)据表分析,4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隐性突变果蝇。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有A和B ,判断理由是对应的杂交实验中F1和F2果蝇的眼色表现均与性别无关。
(3)突变位点一定在相同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是C和D ,判断理由是Ⅲ、Ⅳ组杂交结果,F1雌果蝇的眼色总是与父本相同,F1雄果蝇的眼色则总是与母本相同,表明它们的突变位点都在X 染色体上。
(4)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也即♀A浅红眼与♂B浅红眼,两个隐性个体杂交,如果杂交后代都表现为浅红眼,那么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相同,如果杂交后代都表现野生型,说明控制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不同。
②又进行“♀B×♂C”杂交,控制B的浅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A、a)表示,控制C的浅红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Xb、Xb表示),则♀B的基因型为aaXBXB, ♂C的基因开进为AAXbY,杂交所得的F1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和AaXBY,都表现为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9:7(也即9:3:3:1的变式)。说明aaXbXb、aaXbY的个体也表现为浅红眼。由此判断,在F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第一对等位基因出现A_的概率为3/4,第二对等位基因出现XbX-的概率为1,因此在该数值为3/4,同理可知在F2雄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3/4×1/2=3/8。
③再进行“♀C×♂D”杂交,发现F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说明控制C和D两个体的浅红眼基因是两个而不是一个,再设控制D眼色的基因XD、Xd,则♀C和♂D的基因型分别为XbDXbD、XBdY,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1/2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1%表现为红眼(XBDY)。这可能是雌性个体在产生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引起的,由于1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而卵细胞与由此判断,F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含X的精子与含Y的精子结合机会均等,各占1/2。1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XBD卵细胞的机会是1/2,这样的话,也就是说每4个交叉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的卵细胞才有一个和含Y的精子结合的机会,因此要形成1%的XBDY,需要有4%初级卵母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了1次交换。
【点睛】熟练掌握遗传规律中的性状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熟练的推倒遗传的亲子代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1、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图是排尿反射过程,abcd表示不同的神经元。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
(1)b受到较强刺激时,神经纤维由于_____使得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动作电位,并以_____的形式传导 。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b神经元兴奋后可以把信号传递给_____(从图中字母acd中选择)神经元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成人适时排尿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调节
(3)若P处受损膀胱将_____(选择填写“能够”或“不能”)排出尿液,图中c属于_____神经系统。
【答案】(1) ①. Na+内流 ②. 电信号(局部电流) ③.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④. acd
(2) ①. 反射 ②. 大脑皮层 ③. 分级
(3) ①. 能够 ②. 自主或外周
【解析】
【分析】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
【小问1详解】
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b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并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由图可知,b神经元兴奋后可以把信号传递给a、c、d神经元。
【小问2详解】
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部位,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则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小问3详解】
若P处受损,则排尿反射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因为脊髓中存在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故仍然能完成排尿反射,图中c属于自主或外周神经系统。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射的结构基础,人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对于反射弧,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理解和应用,难度适中。
22、为了改善城区河流的水生生态环境,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在水面上设置了许多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就是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1)。图3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了生物群落。图4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__________和栖息空间。生态浮床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以上事实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图1中的食草性鱼类作为消费者在该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表示某底栖动物种群数量Nt+1/Nt比值与时间(t)的关系图,当t为a→b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当t为c→d时,该底栖动物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
(4)在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图3中缺少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请用文字和→的形式表示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4中C代表的含义是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假如图4中的a、c、d代表的能量值分别为n、36%n、48%n,则该动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
【答案】(1) ①. 垂直 ②. 食物 ③. 间接
(2)物质循环 (3) ①. 衰退型 ②. 大于
(4) ①. 光合作用 ②. 无机环境→丁 ③. 甲→丙
(5) ①. 生长发育繁殖 ②. 64%n
【解析】
【分析】1、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其处理污水具有简单有效、花费少、耗能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同时浮床还可以美化环境。
2、分析曲线图2: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出生率等于死亡率;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分析图3:图3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故图中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
4、图4中,A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B为同化量,C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为呼吸散失的能量。
【小问1详解】
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生态浮床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以上事实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小问2详解】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小问3详解】
当Nt为a-b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当Nt为d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小问4详解】
在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中碳,其中主要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图3中,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还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
【小问5详解】
分析图丙可知,图丙中C代表的含义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某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该动物粪便中的能量+该动物同化的能量。假如图丙中的a、c、d代表的能量值分别为n、36%n、48%n,则该动物同化的能量=a-c=n-36%n=64%n。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3、油菜素内酯被认为是第六类植物激素,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其能促进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农药在植物体内的降解和代谢。用油菜素内酯处理后,许多参与农药降解的基因(如P450基因和红霉素抗性基因)的表达和酶活性都得到了提高,在这些基因指导下合成的蛋白酶能把农药逐渐转化为水溶性物质或低毒甚至无毒物质,有的则被直接排出体外。根据以上信息,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PCR扩增获取目的基因,首先要制备2种引物,为__________酶提供结合位点,并从引物__________端(填“5’”或“3’”)开始拼接单个的脱氧核苷酸。
(2)在构建重组质粒1时,最好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酶切产物__________。将构建的重组质粒2与用__________处理的受体细菌混合,从而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菌,且在受体细菌内__________,该过程称为转化。
(3)培养菌落的实验过程中,应向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菌筛选出来,它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按功能),图中将受体细菌的菌液接种到培养基上的方法是__________。
(4)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Taq酶或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②. 3’
(2) ①. 自身环化(反向连接) ②. Ca2+ ③. 维持稳定与表达
(3) ①. 红霉素 ②. 选择 ③. 稀释涂布平板法
(4)探究油菜素内酯能否促进土壤中农药的分解(探究油菜素内酯对土壤中农药的分解作用或探究油菜素内酯对土壤中农药的分解是否有影响或探究油菜素内酯基因的表达产物对土壤中农药的分解作用)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采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②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⑤表示筛选过程。
【小问1详解】
扩增:用PCR扩增cDNA,首先要制备2种引物,以便为热稳定DNA聚合(或Taq)酶提供结合位点,并从引物的3′端开始拼接单个的脱氧核苷酸。
【小问2详解】
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两端的粘性末端是相同的,可能出现自身环化现象,所以研究者使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能有效防止目的基因出现自身环化现象。转化是将构建的重组质粒2与用Ca2+处理的受体细菌混合,从而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菌,且在受体细菌内维持稳定与表达。
【小问3详解】
重组质粒抗性基因是红霉素基因,因此在培养基中加入红霉素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图中将受体细菌的菌液接种到平板上,用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小问4详解】
由题意知,油菜素内酯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其能促进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农药在植物体内的降解和代谢。本实验是探究油菜素内酯能否促进土壤中农药的分解。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重庆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重庆A卷)(全解全析),共18页。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浙江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浙江A卷)(全解全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 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天津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天津A卷)(全解全析),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