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含答案第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含答案第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含答案第3页
    还剩6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含答案,共7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真题分类再回访
    课堂定时练规范
    —————————— 等级考真题·真体验·寻趋势 ——————————


    一、种群和群落
    1.[2022·山东卷]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2.[2022·浙江6月]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
    A.寄生 B.领域行为
    C.食物 D.天敌
    3.[2022·浙江1月]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4.[2022·山东卷](不定项选择)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5.[2021·山东卷]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6.[2021·山东卷]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7.[2021·浙江1月]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8.[2021·广东卷]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

    A.a   B.b C.c   D.d
    9.[2021·河北卷]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10.[2021·湖南卷]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a点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2021·浙江6月]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12.[2021·浙江1月]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
    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
    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
    13.[2022·山东卷]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下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__种。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22·广东卷]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
    天敌比例
    (%)
    A
    B
    523
    568
    103 278
    104 118
    36.67
    40.86
    14.10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态系统
    1.[2022·浙江6月]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2.[2022·广东卷]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
    3.[2022·湖南卷]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4.[2022·山东卷]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5.[2022·广东卷]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A.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6.[2022·浙江6月]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关注的问题。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行为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7.[2022·浙江1月]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  )
    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
    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8.[2022·浙江1月]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
    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
    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
    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
    9.[2021·广东卷]“葛(葛藤)之覃兮,施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10.[2021·浙江6月]下列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金字塔显示了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B.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食物链
    C.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D.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个体数量、生产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
    11.[2021·浙江1月]我省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繁茂,自然资源丰富,是高校的野外实习基地。设立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治酸雨
    B.保护臭氧层
    C.治理水体污染
    D.保护生物多样性
    12.[2021·河北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13.[2022·浙江6月]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对某种鼠进行标志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________________。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图形。
    (2)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______________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结构。
    (3)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产者的________________。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否相对稳定,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____________阶段的依据之一。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计算出该时期的______________。
    14.[2022·浙江1月,节选]玉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禾本科农作物,其生长过程常伴生多种杂草(其中有些是禾本科植物),杂草与玉米竞争水、肥和生长空间。回答下列问题:
    (2)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玉米蝗→乌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____________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________(A.可利用太阳能 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总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3)玉米栽培过程需除草,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实际操作时,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______________被淘汰。
    (4)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____________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如生产沼气等,客观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15.[2022·湖南卷]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16.[2021·山东卷]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21·广东卷]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18.[2021·河北卷]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全国卷真题·再回访·寻共性 ————————————


    一、种群和群落
    1.[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2.[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3.[2021·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4.[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
    (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5.[2022·全国甲卷]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6.[2021·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态系统
    1.[2020·全国卷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2.[全国卷Ⅱ]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3.[全国卷Ⅰ,31节选]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国卷Ⅱ,31节选]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专项分类强化练
    课内课外提能力
    ————————————— 选择题分类·高效提速练 —————————————


    题组一 回归教材强化基础类
    1.(选择性必修2 P6)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麦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 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
    B.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
    C.杂草株数应为整数,对照组数据有误
    D.实验组数据可信,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
    2.(选择性必修2 P12)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条件。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对甲乙两地的蝮蛇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B.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
    D.对生活在同一个湖泊中的鲢鱼和鲤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3.(选择性必修2 P20)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
    4.(选择性必修2 P20)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  )


    5.(选择性必修2 P29)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
    B.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6.(选择性必修2 P37)貂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成体重十多千克,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较大。它经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也捕食小型动物,在积雪环境下还能捕食大型动物。在我国,貂熊主要分布于寒温带针叶林,以下推测成立的是(  )
    A.狼和貂熊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B.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
    C.耳小、尾短、毛长不利于适应环境
    D.貂熊、猞猁、狼占有相同的生态位
    7.(选择性必修2 P44)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B.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8.(选择性必修2 P80)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B.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9.(选择性必修2 P80)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题组二 题干描述简约类(高频考查)
    1.[2022·泰州泰兴中学月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
    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2022·浙江温州二模]低碳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场馆建设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可以守护赛区的绿水青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制冷剂的使用可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B.厨余垃圾就地转化为有机饲料可为植物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C.剥离表土为赛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大量有机质、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
    D.“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运用了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3.[2022·南京三模]结合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对下列描述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包含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B.“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包含的食物链有3个营养级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只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体现莺与燕之间传递了行为信息
    4.[2022·北京东城一模]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黑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
    C.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
    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为CO2
    题组三 生产实践和生活应用类(高频考查)
    1.[2022·枣庄二模]某生活着水草、鲢鱼、鳙鱼和野鸭等生物的湖泊,由于排入工业废水导致污染严重。人们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B.鲢鱼和鳙鱼一般都喜居于水的中上层,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生态位
    C.由于湖底土壤条件的不同,苦草、黑藻分布在不同水域,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苦草大量繁殖后,浮游植物数量下降,底栖动物数量增加,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2.[2022·湖南高考考前信息卷]研究人员对塞罕坝林地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动物类群按食性分为4类,依次为A(19种)、B(18种)、腐食性(11种)、杂食性(7种),每个类群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及各土壤层中的平均密度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能量逐级递减的原理,代表植食性动物类群的最可能是A类
    B.不同深度的土壤层中动物类群不同,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针阔混交林的凋落物及土壤结构能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
    D.土壤动物对改良土壤的重要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2022·德州二模]沙棘是落叶灌木,根系发达且根上生有根瘤,具有耐旱、耐贫瘠和生长快的特性,人工沙棘林4~5年即可郁闭成林。某西北山地针阔林曾因过度开发退化为荒山,现用沙棘为先锋物种对荒山进行生态修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能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含水量
    B.退化荒山在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
    C.人工种植的沙棘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D.若时间允许,退化的荒山可能会演替为相对稳定的针阔林
    4.[2022·济宁二模]内生真菌生长在植物叶和茎的细胞间,感染植物并无症状。牧草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产物和无机盐;内生真菌能提高牧草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促进牧草的分蘖生长,同时产生一系列生物碱使昆虫拒食牧草,并能引起家畜中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生真菌与牧草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B.诱导牧草感染内生真菌可使人获得更多能量
    C.内生真菌的存在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题组四 情景信息类(中频考查)
    1.[2022·潍坊核心素养测评]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粪便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鼠兔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为研究鼠兔越冬种群大小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区域以洞口计数法(以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种群大小的指标)调查了鼠兔种群,以粪便分析法统计了鼠兔洞口留有的艾虎粪便,结果显示艾虎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艾虎种群密度,若再次捕获导致艾虎死亡不影响调查结果
    B.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样方大小及随机取样
    C.连续调查鼠兔、艾虎的种群数量,艾虎种群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
    D.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越大
    2.[2022·肇庆二模]清洁鱼不与顾客鱼生活在一起,但可从顾客鱼身上移走寄生物和死亡的皮肤并以此为食。在巴哈马群岛一暗礁处移走清洁鱼,引起一些鱼类皮肤病的发作和死亡率上升。清洁鱼和顾客鱼的种间关系与下列哪项种间关系相同(  )
    A.蚜虫吮吸植物的汁液
    B.瓢虫和班虻都会以蚜虫为食
    C.真菌帮助植物吸收营养,并从植物中获得营养
    D.狮子会在较小的食肉动物捕获食物后获取这些食物
    3.[2022·德州二模]蚯蚓是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主要的动物类群,研究发现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对病原体的抗性,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土壤中蚯蚓数量的增多不会改变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能改变土壤的结构从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
    D.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影响植物细胞内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
    题组五 图示模型类(中频考查)
    1.[2022·广州一模]唐鱼是华南地区的小型濒危杂食性鱼类,入侵物种食蚊鱼会捕食唐鱼。研究人员调查比较了入侵初期在不同生境中唐鱼种群的体长在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与无入侵取样点间的差异。(图中矩形代表体长集中分布区域,其内黑色横线表示平均值,垂直线段表示数值的变动范围,上下两端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体长与鱼龄相关)。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入侵初期,与溪流生境相比,农田生境中食蚊鱼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
    B.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有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
    C.无论在农田还是溪流生境,食蚊鱼入侵都可能降低了唐鱼的种内竞争
    D.相同生境里,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中唐鱼种群K值比无入侵取样点的低
    2.[2022·德州二模]如图表示两种生境下捕食者蝾螈对池塘中霍氏蛙、灰树蛙、蟾蜍种群数量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蝾螈的捕食作用导致霍氏蛙在竞争中的优势减弱
    B.因生态位不同,在无蝾螈情况下三个种群会长期共存
    C.实验可证明霍氏蛙种群数量受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D.干旱环境对蟾蜍种群数量的影响与其种群密度没有直接关系
    3.[2022·长沙二模]图甲表示某季度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图乙是将图甲中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假设种群Q1、Q2个体数为N1、N2,平均每个个体所含有的能量为W1、W2,则N1×W1>N2×W2
    B.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用图乙中的字母可表示为a、b、c、d、e
    C.图乙P中的c表示的是流入Q1的能量
    D.若图乙Q1中的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1则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4.[2022·江苏新高考基地联考]科研人员为研究江苏近海食物网的季节性变化,采用测量生物不同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13C、15N的含量、按公式计算等方法,获得部分生物的平均营养级,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3C和15N在生物群落中分别以CO2和含N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B.图中所有生物不能组成生物群落,但可组成完整食物网
    C.夏季三梭蟹的营养级为2.5,说明它同时占有第二、第三营养级
    D.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营养级差异较大,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改变有关
    题组六 不定项选择类(部分省必考)
    1.[2022·雅礼十六校二模]生态学家将生物大体上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制约种群数量的因素分为两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东北虎的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K对策的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R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C.R对策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
    D.有效保护K对策生物的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2.[2022·邵阳隆回二中月考]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常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黄河入海口处,潮间带到岸边高地的主要植被类型(芦苇生长在淡水环境)见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潮间带到岸边高地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特点反映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B.冲积平原上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因为潮间带没有各种植物
    C.岸边高地物种丰富度较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D.潮间带没有芦苇的原因之一是土壤含盐量高,不适合芦苇的生长
    3.[2022·湖南长沙一中月考]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夜行性植食动物,以树叶、果实为食。它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到树下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粪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粪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藻与三趾树懒存在捕食与互利共生关系
    B.三趾树懒同化的能量通过粪便流向了树懒蛾幼虫
    C.树懒蛾幼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D.一般情况下,三趾树懒种群不会因为天敌的存在而灭绝
    4.[2022·长沙三校模拟联考]如图为某海域渔获物(渔业捕捞的生物)的平均营养级和捕捞产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平均营养级指渔获物所处的营养级平均值
    A.海洋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B.生物个体拥有的能量与所处营养级呈负相关
    C.该海域高营养级的优势种可能逐渐被低营养级取代
    D.如果适当减少渔业捕捞,将有利于增加高营养级鱼类的数量
    5.[2022·潍坊二模]大树杜鹃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是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其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开花;且该树种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响大树杜鹃发芽率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林木郁闭度
    B.大树杜鹃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大树杜鹃有性生殖能力较低,积极进行人工繁育可有效促进种群数量增加
    D.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大树杜鹃的有效保护
    6.[2022·湖南高考模拟信息卷]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是中国生态环境安全和水源涵养的关键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该地区实施了大幅度的减畜工作。如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使草场退化,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B.减畜工程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
    C.修复退化的草场可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
    D.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

    —————————— 非选择题分类·规范提升练 ——————————


    类型一 回扣教材长句问答落实类
    1.(选择性必修2 P2“问题探讨”)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宣布: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讨论:
    (1)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2 P16“旁栏思考”)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这是为什么?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性必修2 P20“复习与提高”)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地区的草原上。1994年,我国普氏原羚的数量不足300只。近些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普氏原羚数量持续上升。据报道,2018年时其数量已达2 793只,但它们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在牧场围栏附近常可见到普氏原羚的尸骨,有的是狼捕食后的残骸,有的是被围栏上的刺丝勾挂致死的。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内。
    (1)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看,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处于隔离状态,这对该物种的延续有什么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建议大量捕杀狼等天敌以保护普氏原羚,你是否赞同这一建议?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多牧民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拆除牧场围栏,但之后却出现家畜被狼、狐咬死的情况;严控放牧可以为普氏原羚腾出空间,但是会减少牧民的收入。应该如何协调保护普氏原羚与保障牧民利益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性必修2 P40“思考·讨论”)分析群落的演替: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地衣被苔藓取代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性必修2 P41“旁栏思考”)有人说,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是永恒的。请结合群落的演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性必修2 P55“思考·讨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性必修2 P56“旁栏思考”)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与能量守恒定律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择性必修2 P57“旁栏思考”)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从能量金字塔来看,人口数量日益增长,这会对地球上现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性必修2 P58“旁栏思考”)生物量金字塔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是上宽下窄倒置的金字塔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择性必修2 P67“拓展应用1”改编)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择性必修2 P76“旁栏思考”)想一想,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存在的差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择性必修2 P84~85“思考·讨论”节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择性必修2 P87“思考·讨论”)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择性必修2 P87“旁栏思考”)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择性必修2 P93“批判性思维”)有些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生产建设活动,不一定都是人类主观上要对野生物种赶尽杀绝。例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造成某些野生物种栖息地的碎片化。这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择性必修2 P101“旁栏思考”)从协调原理出发,想一想,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择性必修2 P113“选择题1”拓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哪个层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二 概述析因推理探究综合类
    1.[2022·泰安二模]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高原鼢鼠是非冬眠动物,一年四季均有活动,其中春季以繁殖活动为主。其交配活动在初春进行,4月下旬是交配高峰期。
    (1)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高原鼢鼠进行防治,结果如下表。人工捕杀措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控制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为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据表分析,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只/hm2)

    (2)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为研究恢复过程中适量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对某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图1中CK(对照)、A、B、C、D表示不同土丘密度的区域,“点”表示土丘。图2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图1

    图2
    (3)基于上述研究及种间关系等,写出两点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2·深圳二模]研究表明土壤是生物圈的巨大碳库,储碳(主要指有机碳)量约是植被的2~3倍,是大气的2倍多。在人工造林前,研究人员需对区域不同植被的土壤碳库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浅层土壤中的碳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有机物,维持土壤碳库与大气CO2库平衡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缓解温室效应的角度考虑,适合选择图中的________进行人工造林。在实际进行人工造林时往往是不同树种结合,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
    (3)有研究表明阔叶林的凋落物归还量大于柳杉林,形成上图结果可能与凋落物的分解有关,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简要写出实验过程,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材料:洗净干燥的阔叶林表层凋落物与柳杉林表层凋落物、网纱袋、无植被空地、烘箱)。

    3.[2022·广州二模]某地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湿地经过修复后,底栖动物类群物种数、生物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得到较好恢复。其中,研究人员对该区域修复工程中不同时间的底栖动物类群和食物网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9月底栖动物类群情况

    11月底栖动物类群情况
    (1)湿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获取碳元素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9月,子陵吻虎鱼的营养级为________,其同化能量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之外,其余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11月,子陵吻虎鱼的营养级升高。结合题干信息,从营养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该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的实施,湿地恢复重建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会较长期相对稳定,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4.[2022·长沙雅礼中学月考]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过程。碳汇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请回答以下问题:
    (1)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碳循环具有________的特点。森林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外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管理不善发生森林火灾,森林也可能成为一种碳排放源。在热带—亚热带广泛种植的桉树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易受林火干扰。科研人员以桉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的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反映各组分在光合作用中固碳能力的差异)的影响,结果如下:

    ①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②由图分析可知,林火干扰减少了植被总的碳密度,其中重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减小量_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灌木碳密度;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影响差异不显著,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但是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效快速练(十三)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
    1.[2022·潍坊二模]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在我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多个点位均拍摄到云豹、金猫、豺等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域共存食肉动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对云豹、金猫、豺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
    C.雅鲁藏布大峡谷充足的食物是保证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前提
    D.鬣羚为了躲避天敌云豹而选择与其不同地域活动的现象,属于同域共存
    2.[2022·汕头二模]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m2)
    20
    18
    10
    平均产量(kg干重/hm2)
    2 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较丰富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种数最多
    3.[2022·湖南百校联考]土壤线虫与农作物健康和土壤群落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为研究不同种植条件对土壤线虫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或推测中,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线虫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
    B.与番茄连作相比,水稻—番茄轮作条件下,真菌和细菌的丰富度可能更高
    C.番茄连作条件下,土壤环境条件最不利于番茄生长
    D.轮作条件下,土壤线虫个数最少,因此土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低
    4.[2022·苏北七市三模]如图是某丘陵山地群落演替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相同
    B.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
    C.在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和乔木阶段物种组成完全不同
    D.与灌木阶段相比,乔木阶段垂直结构复杂,光能利用率高
    5.[2022·浙江宁波十校联考]在欧洲西北部,两种藤壶共同生活在同一岩礁型海岸,多数小藤壶成体生活在较高处,而藤壶成体在较低处(如图),出现在藤壶成体分布带的小藤壶幼体通常存活时间很短。研究发现,若将小藤壶幼体保护起来,使其不接触藤壶,则它们在潮间带各位置都存活得很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岩礁型海岸的两种藤壶种群进行数量调查
    B.将两种藤壶种群的数量汇总后可绘制两种藤壶种群的存活曲线
    C.藤壶在该地的分布型与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型相似
    D.栖息环境的分化减少了两种藤壶各自可利用的资源,不利于两种藤壶生存
    6.[2022·韶关二模]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图中的CO2缺了一个来源,生态系统是A、B、C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B.碳元素以CO2的形式进入A,B能加快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
    C.B1、B2、B3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或粪便的形式被C分解利用
    D.适当增加A、B、C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7.[2022·泰安二模]通过生态足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
    B.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D.我国人口基数大,生态足迹总量也大,这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8.[2022·聊城二模]大兴某赛事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赛事”的承诺,实现了“碳中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办赛事”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B.垃圾回收举措遵循了“循环”生态学原理
    C.低碳交通可防止该地区的碳循环平衡遭到破坏
    D.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
    9.[202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试卷二]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为m~n时,种群数量会逐渐趋向于m
    B.当种群数量超过n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当种群数量超过p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
    10.[2022·苏北七市三模]轮叶黑藻(冠层型水草)在富营养的情况下,迅速生长覆盖水面,比密刺苦草(草甸型水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有人开展不同密度团头鲂对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轮叶黑藻的遮蔽作用会引起水体底层光照不足和缺氧
    B.轮叶黑藻与密刺苦草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结果表明团头鲂更多地选食轮叶黑藻,不以密刺苦草为食
    D.根据结果推测该水体单位面积中团头鲂的K值大约为1尾
    11.[2022·枣庄二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某研究机构结合现有处理状况提出了下表所示的方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生活垃圾分类
    处置办法
    废品类可回收垃圾
    废品回收站
    厨余垃圾
    堆肥或生产沼气
    包装类垃圾
    卫生填埋
    有害垃圾
    专业化处理
    A.参与菜根、菜叶等厨余垃圾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属于消费者
    B.若筛选能分解塑料的细菌,选择培养基应以塑料为唯一碳源
    C.废旧电池若进入土壤,其中的重金属离子可能会出现在人体内
    D.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三、非选择题
    12.[2022·北京丰台一模]高原鼠兔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上的一种小型啮齿动物,其挖洞造丘、啃食牧草可能引起草地退化。科研人员拟通过植被调控来进行生态防控。
    (1)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高原鼠兔属于________。
    (2)披碱草是退化草地改良中常用的草种。科研人员在高原鼠兔分布密集草地建立围栏样地,设置鼠害草地、补播草地(即鼠害草地部分区域替换成披碱草)和人工披碱草草地三种样地,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
    ①通过测定有效洞口数来表示鼠兔的种群密度。图1结果表明,种植披碱草能________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

    图1
    ②高原鼠兔的食物组成为紫花针茅等植物。据此推测,补播草地和披碱草草地中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鼠害天然草地变为补播或人工草地后,原来低矮的草种被高大茂密的披碱草取代,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了改变。继续研究披碱草高度与鼠兔种群密度的关系,图2结果表明,随着披碱草高度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高原鼠兔喜欢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填“视野开阔”或“有高大遮蔽物”)的环境中。

    图2
    (4)上述研究表明,披碱草群落对高原鼠兔具有一定的生态防控效果。披碱草群落也可能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效快速练(十四)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
    1.[2022·惠州一模]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
    B.鳙鱼和浮游动物A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
    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
    2.[2022·浙江绍兴二模]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雨季时个体体重和种群密度都大幅增加。科研人员开展了野外人工降雨围栏实验,将相同体重的田鼠幼鼠置于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外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B.增加降水有利于羊草生长,从而改变了其在田鼠食谱中的比例
    C.实验结果能说明增加降水后克氏针茅的光合作用速率未发生改变
    D.增加降水使田鼠个体体重增加,这会导致环境容纳量比半干旱时低
    3.[2022·北京石景山一模]调查某森林群落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5个优势种与其他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同构成了森林群落
    B.调查乔木年龄结构时应采用样方法,选取1 m × 1 m的正方形
    C.香果树和野核桃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余3种接近衰退型
    D.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
    4.[2022·北京朝阳一模]研究者调查了川西北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地中生物组成情况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地植物和土壤中的小型节肢动物共同组成群落
    B.可用螨类数量评估不同区域高寒草地的退化程度
    C.植物种类多样性降低对不同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同
    D.土壤有机碳被微生物分解后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5.[2022·浙江杭州二模]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将昆虫绿豆象和能将卵排入其幼虫体内的寄生蜂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寄生蜂在第0~5个世代中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寄生蜂是影响绿豆象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
    C.图中a点对应的纵坐标值代表绿豆象的环境容纳量
    D.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波动与两者之间的正反馈调节有关
    6.[2022·广州二模]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某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受到了某种地质灾害的破坏。经过若干年的自然恢复,科研人员拟对该保护区中受破坏区域的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区域的原始群落进行生物量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应选在茂密的区域采集生物并分类测量生物量
    B.恢复群落的生物量一定比原始群落的生物量低
    C.生物量的高低可以反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D.判断恢复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需了解受破坏程度
    7.[2022·湖南百校联考]磷循环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某人工生态系统磷循环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含磷化合物,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植物磷、动物磷和早期凋落物磷中的某些含磷化合物相同
    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该生态系统不需要人工施加磷肥
    8.[2022·北京西城一模]多氯联苯(PCB)是人工合成、不易被降解的有机物,有强致畸性,青岛近海海域及生物体内PCB的含量如下表。叙述错误的是(  )

    A.PCB在生物体内积累造成生物富集现象
    B.根据结果推测鱼类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
    C.PCB扩散到远海水域体现污染具有全球性
    D.PCB污染说明生态系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
    9.[2022·泰安二模]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密度种群可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
    B.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组种群的种内竞争
    C.捕食风险减弱了低密度组种群的种内竞争
    D.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组的繁殖力降低
    10. [2022·淄博二模]生态系统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称为置位点,在置位点的范围内,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输入太高时发生正偏离,反之发生负偏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
    B.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结果影响和调节系统的输入
    C.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负偏离时,可通过正反馈回到置位点
    D.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偏离越大,反馈①、②的能力越弱
    11.[2022·苏、锡、常、镇调研二]生态位宽度是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指标。某学者对大兴安岭不同发育阶段的落叶松生态位宽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随落叶松的个体发育,其生态位宽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性变化
    B.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就越大
    C.研究中的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三个种群
    D.该研究的指标主要是落叶松植株的高度及种间关系等
    三、非选择题
    12.[2022·北京海淀二模]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确定它们的生态位是否有重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________法和实验法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和______________等,从而作出推断。
    (2)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新放置的二化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上寄生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科研人员在Y形管(见图2)的A侧和B侧放置不同“气味”的水稻植株,Y形管的底部放置稻螟赤眼蜂,得到稻螟赤眼蜂被吸引移向A侧或B侧水稻的百分率(见图3)。

    图2

    图3
    ①请仿照图3完成本实验的对照组处理及结果(选填a~d到虚线框Ⅰ和Ⅱ内,绘制预期百分率数据到虚线框Ⅲ内)。

    ②综合分析图3结果,概括本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请从生态位的角度,概括这两种害虫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真题分类再回访·课堂定时练规范
    等级考真题·真体验·寻趋势
    一、种群和群落
    1.A 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
    2.B 寄生、食物、天敌属于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因此本题选择B。
    3.B 据题干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推测它停止扩散的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错误;沙蝗种群的数量呈非周期波动,B正确;据题中信息不能得出C项所述内容,C错误;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4.BC 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5.A 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少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错误。
    6.B 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并且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相当于第一次标记的鼠有39-5=34(只),由此可以计算出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34×34÷15=77(只/公顷),B符合题意。
    7.D 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A错误;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在减小,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8.B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未达到K值,A错误;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此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B正确;c点和d点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C、D错误。
    9.B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
    10.B 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11.D 严格说来,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就可称之为周期波动,图中幼虫种群数量的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故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食物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之一,B正确;落叶松是生产者,该昆虫幼虫为初级消费者,两者间是取食和被取食(捕食)的关系,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C正确;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因此落叶松的种群数量不是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
    12.A 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
    13.(1)E 大 广 (2)200 (3)ABCD (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
    解析:(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的数量较多,即乙的种群密度大,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
    (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
    (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故选ABCD。
    (4)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④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14.(1)趋光 (2)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3)低  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 (4)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解析:(1)采用灯光诱捕法,利用的是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2)由题图可知,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荔枝园A,即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3)由题图可知,荔枝园A的节肢动物总数量以及害虫和天敌的比例均低于荔枝园B,可推知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均低于荔枝园B ,原因可能是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降低了害虫的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4)根据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原理,在荔枝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可以为果树提供氮肥,并通过竞争关系减少杂草的数量,避免使用除草剂;同时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二、生态系统
    1.D 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因此测定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
    2.C a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c能捕食a、b、e,属于消费者,A错误;b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c和f都能捕食生产者a、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C正确;d是植食动物,但由C选项解析可知,f属于杂食动物,D错误。
    3.B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4.A 该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水稻产量还显著高于普通稻田,而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因此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A正确;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B错误;该稻田增加了鸭子使得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因此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完全相同,C错误;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高,D错误。
    5.C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是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A不符合题意;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能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主要是热带雨林生态调节的体现,属于间接价值,B不符合题意;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旅游观赏价值,是直接价值的体现,C符合题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是其在碳循环等环境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D不符合题意。
    6.C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D 清理淤泥、疏浚河道可能会破坏水域中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故D符合题意。
    8.A 有害垃圾不能填埋处理,会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A错误。
    9.C 由题意可知,葛藤和灌木属于生产者,黄鸟属于消费者,山谷中有阳光、水、空气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同时还有附着在各种生物及环境中的微生物,其中部分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故选C。
    10.A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包括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A正确,D错误;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可含有多种生物,并不一定属于同一食物链,B错误;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并非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如英吉利海峡中的生物量金字塔,还有夏季温带森林中的数量金字塔、人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都不是按其数值大小依次排列的,C错误。
    11.D 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故选D。
    12.D 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13.(1)种群密度 年龄金字塔 (2)组成 时间 (3)生物量 顶极群落 总初级生产量
    解析:(1)标志重捕法是调查活动范围比较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捕获的个体中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来表示。(2)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因此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组成和季相的变化情况,可以研究群落的时间结构。(3)植物是生产者,测定某一特定时刻所有植物的干重即是生产者的生物量。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该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加上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
    14.(2)传递效率 B (3)辨别玉米和杂草 缺少光照 (4)途径
    解析:(2)题中提到的两条食物链分别有3个营养级和5个营养级,影响食物链中营养级个数的因素有生产者固定能量的多少以及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由于两条食物链的生产者都是玉米,则影响营养级个数的因素为能量传递效率。由食物链的概念可知,食物链的形成依靠的是捕食关系,由初级消费者通过捕食生产者来传递能量,然后又把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初级消费者成为生产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传递能量的媒介。(3)杂草中也有和玉米一样的禾本科植物,利用生物除草时,由于抑草生物无法辨认玉米和杂草,也会损害玉米,故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相对于下面的杂草在获得光照方面占有优势,从而抑制杂草生长。
    15.(1)样方法 (2)竞争 (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 (4)①③ (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
    解析:(1)由于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2)由坐标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单独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与福寿螺无明显差异,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明显下降,福寿螺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两者属于竞争关系。(3)据表中数据可见: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浑浊度增加,说明水质被污染,总N量、总P量增加,说明引起了水体富营养化。(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强,更适应富营养化水体,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本土田螺数量减少,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如果治理需在种群数量在K/2前防治,此时种群增长率没有达到最高,容易防控,故选①③。(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需要在引入前需要考虑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还需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测。
    16.(1)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2 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4)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1)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2)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M同化的能量-M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即3 281+2 826-3 619=2 488[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同化的能量÷M同化的能量×100%=386÷(3 281+2 826)×100%=6.3%。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流动。(3)海带和小型浮游植物均属于生产者,两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如果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海带和小型浮游植物之间的竞争会加剧,会使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4)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运用到海水立体养殖模式中,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应当考虑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以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目的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获得较高的收益。
    17.(1)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 (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3)碳释放 碳存储
    解析:(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18.(1)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2)“S” 环境容纳量 (3)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 (4)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解析:(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形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
    全国卷真题·再回访·寻共性
    一、种群和群落
    1.D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由于鱼苗在此期间没有进行繁殖,且鱼苗之间存在种内斗争、鱼苗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同时鱼苗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随着鱼苗的生长,个体重量逐渐增加,达到该种鱼的最大重量后可保持相对稳定,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种群总重量也小,随着鱼苗的生长,种群总重量逐渐增加,但由于空间、资源等有限,后期会不断有鱼死亡,因此种群总重量逐渐减小,甲曲线符合,D正确。
    2.A 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①③正确;森林群落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②错误;森林群落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④正确;群落结构的形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⑤正确;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除了光照,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⑥错误。
    3.C 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4.(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2)(S×n)/m (3)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解析:(1)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的实质是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二是样方的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三是样方的数量应适宜,样方数量过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样方数量过多,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大。(2)假设调查区域内种群数量为x,根据比例相同原则,x/S=n/m,故x=(S×n)/m。(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借助空中拍照技术实施调查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也相对简便。
    5.(1)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少 (2)样方法 标志(记)重捕法 (3)(物种)丰富度  (4)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土壤小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动物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当幼年个体数多而老年个体数少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上升,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双子叶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适合采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合采用标志(记)重捕法。(3)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4)该林地中,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的叶片、果实等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植物的存在还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进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动物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6.(1)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 (2)时间、位置(合理即可) (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而进化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出现差异的物种可以长期共存
    解析:(1)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应遵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原则。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竞争排斥发生在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竞争中,大草履虫处于劣势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增加,故当实验出现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两种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的雀科鸟经进化后能达到长期共存,说明二者在取食的种子方面存在差异,如取食的种子的大小不同、种子的硬度不同、种子的位置不同,还可以是取食的时间不同等。(3)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竞争排斥会导致某一物种灭绝,而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物种在生存空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出现差异,从而能减弱种间竞争而达到共存。
    二、生态系统
    1.A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得上一营养级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无机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归无机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通过各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
    2.A 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羊的数量远少于第一营养级牧草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远多于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故A正确,B、C、D错误。
    3.(1)果树→A→C C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A、B是果树害虫,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故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果树→A→鸟(C),其中鸟(C)处于第三营养级。
    4.(1)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
    解析:(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其自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可直接流向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专项分类强化练·课内课外提能力
    选择题分类·高效提速练
    题组一
    1.A 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样方数量适当,草本植物样方的面积一般为1 m2,样方面积适当,A正确,B错误;样方法是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目,然后再取平均值,故种群密度可以为整数,也可以为非整数,C错误;实验组中的杂草株数少于对照组,说明除草剂效果明显,D错误。
    2.B 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环境不同,导致K值不同,A错误,B正确;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接近0,死亡率升高时,出生率也升高,C错误;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
    3.C 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这个生物种群才会出现“J”形增长,A错误;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在K值附近波动,B错误;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不一定会在K值保持稳定,D错误。
    4.C 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段时间,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个体大量繁殖,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5.C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出该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6.B 狼和貂熊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貂熊主要分布在寒温带针叶林中,耳小、尾短、毛长有利于适应环境,C错误;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貂熊、猞猁和狼占有的生态位是否相同,D错误。
    7.B
    8.C 农作物秸秆、人、家畜粪便进入沼气池,被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分解,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农作物秸秆的过程是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A、B正确;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农作物秸秆、人、家畜粪便进入沼气池生产沼气,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D正确。
    9.B 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内,并不是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A错误;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沿食物链(网)进行,信息传递在生物群落内部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往双向传递,D错误。
    题组二
    1.C “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A正确;“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等杂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可与农作物竞争阳光等自然资源,因此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年龄结构,C错误;“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2.B 用二氧化碳制冷剂代替氟利昂等含氯氟烃类气体,有利于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A正确;由厨余垃圾转化而来的有机饲料不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B错误;剥离表土可以为赛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大量有机质、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从而快速恢复原有植被,C正确;张北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把张北的风转化为清洁电力,输向北京赛区,运用了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D正确。
    3.A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其中种间关系体现的是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包含的食物链有4个营养级,即“生产者→蝉→螳螂→黄雀”,B错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C错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没有体现莺与燕之间传递了信息,D错误。
    4.D 题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其中①过程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过程。②过程表示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的过程。③④过程表示物质、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流动过程。在碳循环中,⑤过程可表示各种生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图中黑色箭头单向流动,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循环往复,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A、B、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③④过程),D错误。
    题组三
    1.B 该地区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修复时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属于次生演替,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A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鲢鱼和鳙鱼一般都喜居于水的中上层,但其占用资源的情况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不一定相同,故生态位不一定相同,B错误;由于湖底土壤条件的不同,苦草、黑藻分布在不同水域,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D正确。
    2.A 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一般情况下,植食性动物数量比肉食性动物多,结合表中A、B类群的个体数占比可推测植食性动物类群可能为B类,A错误;不同深度的土壤层中动物类群不同,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与落叶松人工林相比,针阔混交林中的植物种类繁杂,凋落物及土壤结构更复杂,能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C正确;土壤动物改良土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3.C 沙棘是落叶灌木,根系发达且根上生有根瘤,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水,根瘤能进行固氮,因此沙棘能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含水量,A正确;退化荒山存在土壤条件以及种子等繁殖体,故退化荒山在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人工种植的沙棘通常呈均匀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性,C错误;若时间允许,以及气候条件适宜,退化的荒山可能会演替为相对稳定的针阔林,D正确。
    4.B 牧草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产物和无机盐;内生真菌能提高牧草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促进牧草的分蘖生长,促使昆虫拒食牧草等,由此可知内生真菌与牧草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A正确;诱导牧草感染内生真菌,内生真菌产生的一系列生物碱能引起家畜中毒,使人获得更少的能量,B错误;内生真菌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内生真菌产生的一系列生物碱使昆虫拒食牧草,由此可知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正确。
    题组四
    1.C 重捕时,捕获的艾虎死亡(数据未变)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所用方法为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B正确;艾虎可以捕食鼠兔,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应为鼠兔种群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而艾虎种群是后增后减,C错误;结合题意“艾虎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可知,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越大,D正确。
    2.C 清洁鱼和顾客鱼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蚜虫吮吸植物的汁液,属于寄生,A不符合题意;瓢虫和班虻都会以蚜虫为食,体现了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B不符合题意;真菌和植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真菌帮助植物吸收营养,并从植物中获得营养,体现了两者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C符合题意;狮子会在较小的食肉动物杀死猎物后到来并取代它,体现了狮子和较小的食肉动物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D不符合题意。
    3.B 由于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调查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一般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蚯蚓作为分解者可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植物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利于植物的生长,另外题干还说明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对病原体的抗性,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这两方面都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会增多,B错误;蚯蚓能改变土壤的结构,疏松土壤,导致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多,从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C正确;推测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作用于植物细胞的相关受体上,进而影响植物细胞内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D正确。
    题组五
    1.B 由题图可知,入侵初期,与溪流生境相比,农田生境中唐鱼平均体长更长,说明农田生境中唐鱼成体更多,故农田生境中食蚊鱼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A正确;由题图可知,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使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不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B错误;无论在农田还是溪流生境,食蚊鱼入侵都使得唐鱼数量减少,从而可能降低了唐鱼的种内竞争,C正确;相同生境里,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中天敌增加,环境条件改变,则其K值比无入侵取样点的低,D正确。
    2.B 分析题图可知,两种生境下有蝾螈与无蝾螈对比,无蝾螈捕食时霍氏蛙的种群数量均比有蝾螈捕食时多,说明有蝾螈的捕食作用会导致霍氏蛙在竞争中的优势减弱,A正确;无蝾螈时,池塘自然干涸与池塘水位维持相比,蟾蜍种群数量减少,灰树蛙消失,干涸状态下,三个种群不会长期共存,B错误;实验中反应出霍氏蛙种群数量既受蝾螈捕食的影响,也受池塘水位的影响,C正确;干旱环境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蟾蜍种群数量的影响与其种群密度没有直接关系,D正确。
    3.B 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根据图甲能量金字塔可知,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所以N1×W1>N2×W2,A正确;由图乙可知,b+c+d+e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图乙P中的c表示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流入Q1的能量,C正确;图乙Q1中a1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1表示呼吸消耗量,c1表示流入Q2的能量,若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则d1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正确。
    4.D 生物群落中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13C和15N在生物群落中分别以含C有机物和含N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错误;题图中纵轴上的生物缺少生产者和分解者,因此题图中所有生物不能组成生物群落,也不能组成完整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需含生产者),B错误;本研究中某种生物的平均营养级是以该生物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的含量为依据的,经统计计算获得的夏季三梭蟹的营养级为2.5,不能说明它占二、三两个营养级,C错误;由于某种生物在不同季节生态系统中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随气候、光照等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小黄鱼的食物来源可能会随季节发生改变,进而使统计结果中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营养级的差异较大,D正确。
    题组六
    1.AB 东北虎是哺乳动物,其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A错误;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B错误;R对策的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蝗虫受环境条件影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后代,使种群在特定的环境中占优势,C正确;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当其栖息环境受到破坏时,种群数量会减少,因此改善K对策生物的栖息环境提高其环境容纳量可有效保护K对策生物,D正确。
    2.AB 潮间带到岸边高地的主要植被类型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冲积平原上有土壤环境,因此冲积平原上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较高,C正确;芦苇生长在淡水环境,而潮间带的土壤含盐量高,不适合芦苇的生长,D正确。
    3.AB 绿藻与三趾树懒存在捕食关系,但绿藻利用的是树懒蛾死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故其与三趾树懒间不存在互利共生关系,A错误;三趾树懒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植物的同化量,不属于三趾树懒的同化量,B错误;树懒蛾幼虫专食树懒粪便,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正确;据题意可知,三趾树懒皮毛中的绿藻能帮助其躲避天敌,故三趾树懒种群一般不会因为天敌的存在而灭绝,D正确。
    4.CD 营养级与生物的体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大,A错误;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但生物个体拥有的能量与此没有必然关系,B错误;由图可知,随年份的变化,该海域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在逐渐下降,而捕捞产量呈上升趋势,说明低营养级的生物比例上升,故可推测该海域高营养级的优势种可能逐渐被低营养级取代,C正确;如果适当减少捕捞,则会有更多的能量流向高营养级,有利于增加高营养级鱼类的数量,D正确。
    5.AB 林木郁闭度影响光照、湿度等因素,属于影响大树杜鹃发芽率的非生物因素,A错误;大树杜鹃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属于对生态功能方面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大树杜鹃种子发芽率低,生长至开花时间较长,并且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导致了其有性生殖能力较低,积极进行人工繁育可有效促进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根据“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可知,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可提高大树杜鹃的发芽率,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措施之一,可有效保护大树杜鹃,D正确。
    6.ABD 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超过了草场的承载量,使草场退化,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正确;减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提高草地产草量,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B正确;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该地区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不一定能提高其稳定性,C错误;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由于草场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D正确。

    非选择题分类·规范提升练
    类型一
    1.(1)提示:通过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可以了解东北豹的生存状态和濒危程度,从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
    (2)提示: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提示: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龄个体也会被捕捉,影响鱼群的年龄结构,从而使鱼出生率降低,影响来年鱼产量
    3.(1)提示:普氏原羚种群被隔离后,不利于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对种群基因的多样性产生影响,从而不利于该物种的延续与发展
    (2)提示:不赞同,大量捕杀狼等天敌会使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另外,普氏原羚的天敌大都捕食老弱病残个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普氏原羚种群的发展
    (3)提示:可以通过政府补贴、转变放牧或经营模式等增加牧民收入
    4.(1)提示: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提示: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苔藓生长,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逐渐取代了地衣的优势地位。苔藓取代了地衣的优势地位,而不是“取而代之”
    (3)提示:能找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5.提示:演替并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和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利用率高
    6.(1)提示:遵循。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能量耗散系统,太阳能必须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中才能满足各营养级生物对能量的需求。但生态系统从属于“物理系统”,其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提示:不能。当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一部分热能,这部分热能一旦散失,就不可恢复,因此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7.提示:不矛盾。因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失到非生物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所以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既遵循逐级递减的规律,又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8.提示:从能量金字塔来看,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生存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随着人口数量的日益增长,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地球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恶化,甚至会崩溃
    9.提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因而某一时间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要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这时就出现了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形
    10.提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11.提示: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存在的差别,可以指导我们在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根据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2.提示: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13.提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等
    14.提示:绿水青山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5.提示:要特别警惕人类无意中铸大错。在进行生产建设活动前,要预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统筹考虑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因素,作出最合理的决策
    16.提示:我国西部地区缺雨干旱,土壤较为贫瘠,应该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树种,如沙棘、山杏、刺槐、小叶锦鸡儿等。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
    17.提示: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不同物种(如兔和小麦)之间遗传信息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遗传信息也有差异,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雄性不育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表明生物遗传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类型二
    1.(1)提高种群的死亡率,降低种群的出生率 降低环境容纳量 在每年5月进行人工捕杀的同时,采用水平沟的整地方式,并施加药物A (2)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生物量呈现增加趋势,群落的植物丰富度也呈现增加趋势 (3)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
    解析:(1)人工捕杀一般都是通过提高种群的死亡率,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控制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减少其生存区域,也就是减少了高原鼢鼠的环境容纳量。由题表可知,在造林整地方式中,水平沟整地效果最明显,在药物治理中,药物A的治理效果最好,人工捕杀的最适月份是5月,故综合起来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在每年5月进行人工捕杀的同时,采用水平沟的整地方式并施加药物A。(2)分析图1、图2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呈现增加趋势,群落的植物丰富度也呈现增加趋势。(3)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有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
    2.(1)植物残枝败叶、动植物遗体与动物的排遗物 生产者、分解者 (2)柳杉 单一树种抵抗力稳定性差,易遭受病虫害;人工造林时还应考虑对该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3)实验过程:①取洗净干燥的等量阔叶林表层凋落物与柳杉林表层凋落物,分别装入网纱袋,记为A、B两组。②在无植被空地挖2个等深度的坑,埋入叶袋。③相同时间后取出,冲洗叶片,干燥后称重并记录结果。结果:A组叶片减少量大于B组叶片减少量。结论:阔叶林碳积累量小于柳杉林的原因是柳杉林凋落物不易分解。
    解析:(1)浅层土壤中的碳主要来自植物的残枝败叶、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土壤中有机碳的输入取决于生产者,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取决于分解者,因此维系土壤碳库与大气CO2库平衡的关键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与分解者。(2)由题图可知,柳杉林中有机碳最多,因此图中柳杉林缓解温室效应效果最好。单一树种的人工造林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容易遭受病虫害等。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生态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因此人工造林时还应考虑对该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影响。(3)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等原则,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思路:①取洗净干燥的等量阔叶林表层凋落物与柳杉林表层凋落物,分别装入网纱袋,记为A、B两组。②在无植被空地挖2个等深度的坑,埋入叶袋。③相同时间后取出,冲洗叶片,干燥后称重并记录结果。由于是验证实验,实验结果是A组叶片减少量大于B组叶片减少量。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阔叶林碳积累量小于柳杉林的原因是柳杉林凋落物不易分解。
    3.(1)光合作用 (2)第三营养级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3)因为食物网结构复杂,主要食物来源由较低营养级变为较高营养级 (4)结构和功能 间接
    解析:(1)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食物链(网)进行传递。(2)据图可知,图示横坐标表示平均营养级,纵坐标是不同生物,在9月,子陵吻虎鱼的营养级为第三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及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3)据图可知,11月份的食物网结构复杂,主要食物来源由较低营养级变为较高营养级,故在11月,子陵吻虎鱼的营养级升高。(4)生态系统的稳定包括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故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1)全球性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2)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碳排放(或CO2释放量) 碳存储(或CO2吸收量) ②大于 一定的自我调节 灾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解析:(1)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热能+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2)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全球变暖主要是由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的,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CO2转变为有机物)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②结合图示可知,重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减小量大于灌木碳密度。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影响差异不显著。林火干扰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因此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
    高效快速练(十三)
    1.C 根据同域共存的概念分析,这些食肉动物之间是存在食物竞争关系的,因此其种群密度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A错误;云豹的个体数量较少,应该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雅鲁藏布大峡谷充足的食物是保证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前提,否则会因为争夺食物资源发生激烈的生存斗争,C正确;根据同域共存概念,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才属于“同域共存”,鬣羚为了躲避天敌云豹而选择与其不同地域活动,不在此概念范畴,D错误。
    2.D 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求调查结果准确,应严格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株丰富的区域取样,A错误;典型草原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不一定均大于荒漠草原,B错误;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清楚呼吸消耗的情况下,仅根据表中两种草原的平均产量,无法比较两种草原上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C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80×78.0%≈62,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00×49.1%≈49,草甸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60×25.0%=40,故比较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最多,D正确。
    3.D 调查土壤线虫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据图可知,与番茄连作相比,水稻—番茄轮作条件下,食真菌线虫和食细菌线虫个数较少,推测真菌和细菌的丰富度可能更高,B正确;番茄连作条件下,线虫个数较多,且植物寄生线虫比例最大,推测土壤环境条件最不利于番茄生长,C正确;据图可知,水稻—番茄轮作条件下,线虫个数最少,推测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质量防控线虫病害,故土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D错误。
    4.D 分析题图可知,过程①从草本阶段开始演替,过程②从乔木阶段开始演替,二者均在一定生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演替,因此均属于次生演替,但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不同,A错误;在演替过程中,各阶段优势种不同,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和乔木阶段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乔木阶段群落中有草本阶段的物种,C错误;与灌木阶段相比,乔木阶段群落结构较复杂,高大乔木的出现使得垂直结构也更为复杂,这可使群落更充分地利用光能,D正确。
    5.C 两种藤壶都附着在岩礁上,活动能力相对弱,不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数量,A错误;要绘制藤壶种群的存活曲线,必须观察一定数量的藤壶,从出生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错误;藤壶在该地的分布型与人类的集群分布相似,C正确;栖息环境的分化使得两种藤壶错位发展,有利于其生存,D错误。
    6.B 图中生产者自身呼吸以及化石燃料等燃烧均可释放CO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A错误;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以CO2的形式进入A生产者中,B消费者能促进物质循环,因而可加快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B正确;B1、B2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或下一营养级的粪便的形式被C分解者分解利用,而B3是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的形式被C分解利用,但不能通过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C错误;适当增加A、B、C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7.A 由题干信息“可定量地”可知,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而不是定性方法,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B正确;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C正确;我国人口基数大,生态足迹总量也大,这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D正确。
    8.C 该赛事采取的系列举措可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了生态足迹,A正确;垃圾回收举措遵循了“循环”生态学原理,B正确;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因此低碳交通不能防止该地区的碳循环平衡遭到破坏,C错误;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D正确。
    9.CD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为m~n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下降,逐渐趋向m,A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n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p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下降,逐渐趋向p,C错误;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即m,D错误。
    10.AB 由题干信息可知,轮叶黑藻属于冠层型水草,它的生长繁殖会覆盖水面,导致水体底层光照不足,使沉水植物等死亡,分解者分解这些遗体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继而导致水体底层缺氧,A正确;轮叶黑藻(冠层型水草)和密刺苦草(草甸型水草)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团头鲂密度的升高,轮叶黑藻的覆盖度在减少,推断团头鲂更多地选食轮叶黑藻,但仅凭题图实验结果还不足以判断团头鲂是否不以密刺苦草为食,C错误;根据实验结果无法推测该水体中团头鲂的K值,D错误。
    11.BCD 参与菜根、菜叶等厨余垃圾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若筛选能分解塑料的细菌,选择培养基应以塑料为唯一碳源,B正确;废旧电池若进入土壤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最终可能会出现在人体内,C正确;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厨余垃圾发酵产生沼气也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因此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12.(1)消费者 (2)①降低 ②披碱草与原有植物形成种间竞争关系,导致高原鼠兔可利用的食物资源减少 (3)空间/垂直 鼠兔种群密度减小 视野开阔 (4)物种丰富度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解析:(1)高原鼠兔以牧草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2)①有效洞口数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图1结果显示,补播草地(即鼠害草地部分区域替换成披碱草)和披碱草草地的有效洞口数显著低于鼠害草地,表明种植披碱草能降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②披碱草与原有植物(紫花针茅等)形成种间竞争关系,导致高原鼠兔可利用的食物资源减少,从而使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降低。(3)低矮的草种被高大的披碱草所取代,该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发生了改变。图2结果显示,随着披碱草高度增加,有效洞口数减少,表明鼠兔种群密度减小。由此推测,高原鼠兔喜欢生活在视野开阔的环境中。(4)大量种植披碱草可能会使其他物种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高效快速练(十四)
    1.D 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则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也不同,若以浮游植物B为食,则处于第二营养级,若以浮游动物A为食,则处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鳙鱼和浮游动物A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流向鳙鱼,适当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错误。
    2.B 野外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记重捕法,A错误;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增加降水提高了羊草生物量占比,田鼠食谱组成中羊草的比例也提高了,B正确;增加降水后克氏针茅的生物量占比基本未发生改变,但不代表克氏针茅的光合作用速率未发生改变,C错误;增加降水使田鼠个体体重增加,但植物的生物量也会提高,因此不一定导致环境容纳量比半干旱时低,D错误。
    3.D 群落包括相同时间一定地域内所有的生物,A错误;调查乔木年龄结构时可采用样方法,但由于乔木高大,样方应选取10 m×10 m的正方形,B错误;由图可知,香果树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余4种均接近衰退型,因此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C错误,D正确。
    4.A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高寒草地中的草地植物和土壤中的小型节肢动物及其他生物共同组成群落,A错误;由表可知,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加重,螨类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可用螨类数量评估不同区域高寒草地的退化程度,B正确;由表可知,随植物种类数降低,螨类、跳虫、昆虫的数量分别呈下降或上升趋势,C正确;土壤有机碳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被分解为CO2和其他无机物,被植物吸收,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D正确。
    5.B 绿豆象幼虫是寄生蜂的卵的寄生对象,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绿豆象的数量是影响寄生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即寄生蜂并非生活在理想条件下,因此寄生蜂在第0~5个世代中种群数量并非呈“J”形增长,A错误;外源性因素指影响种群密度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等,B正确;图中a点对应的纵坐标值是绿豆象种群最大数量,不能代表绿豆象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波动与两者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错误。
    6.D 测量时应注意随机取样,A错误;恢复群落的生物量不一定比原始群落的生物量低,B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生物量高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高,C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判断恢复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需了解受破坏程度,以便有更为科学的判断依据,D正确。
    7.C 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磷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据图可知,磷以有机物形式通过牧草、中草药和畜产品输出,土壤中的磷不足以维持该生态系统中磷的消耗,故该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施加磷肥,D错误。
    8.D 多氯联苯(PCB)是人工合成、不易被降解的有机物,有强致畸性,因此会在生物体内积累造成生物富集现象,A正确;有毒、难降解的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难降解的物质浓度越大,由表可知,鱼肌肉组织PCB平均含量最多,推测鱼类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B正确;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PCB从近海海域扩散到远海水域体现了污染具有全球性,C正确;PCB不易被降解,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但不能说明生态系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
    9.ACD 对于低密度组,捕食风险明显降低了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对于高密度组,捕食风险对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不明显,说明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A、D正确;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影响不明显,不会加剧其种内竞争,B错误;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C正确。
    10.CD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物质作为基础、能量作为动力、信息作为调节的信号共同作用,据此可推测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A正确;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结果反过来对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和影响的过程,B正确;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负偏离时,可通过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作用回到置位点,C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偏离越小,反馈①、②的能力越弱,D错误。
    11.ABD 分析题图可看出,随落叶松的个体发育,其生态位宽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性变化,A正确;由于生态位宽度是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指标,因此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就越大,B正确;研究中的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一个种群,C错误;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该研究的指标主要是落叶松植株的高度及种间关系等,D正确。
    12.(1)调查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种间关系 (2)褐飞虱单独存在时有利于新放置的二化螟虫体生长,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可减弱二化螟的种内竞争
    (3)① 

    ②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4)二者虽然会在同一水稻植株上取食,但所利用的资源不同,生态位发生分化,种间竞争不激烈,且褐飞虱还能帮助二化螟抵御天敌寄生
    解析:(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重点对观察法和调查法做出区分,观察主要是用眼睛看,通常是表面的、现象的,而调查是深入的、细致的,是更深层次的认识(调查离不开观察),因此调查法最符合题意。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不仅要研究它的栖息地,还要研究它的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本问为结论描述题(答题思路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具体影响”),探究的自变量为“已放置的生物是否有褐飞虱”,因变量为“新放置的二化螟的生长情况”。根据“单一变量”进行对照:①对比1、3组结果可知,褐飞虱单独存在时促进新放置的二化螟虫体的生长;②对比1、2组结果可知,二化螟单独存在时抑制新放置的二化螟虫体的生长,再对比2、4组结果可知,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可减弱已放置的二化螟对新放置的二化螟生长的抑制作用(二化螟的种内竞争)。(3)①设置对照组是为了排除Y形管A、B两侧、实验操作及环境等无关变量(非研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故A、B两侧应同时放置水稻(a)、二化螟卵(b),若稻螟赤眼蜂对A、B两侧趋向偏好相等,则说明上述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无干扰。②图3显示:水稻上的二化螟卵、二化螟均会吸引其寄生者稻螟赤眼蜂,而褐飞虱的存在可以减弱这种吸引。本题实验目的为研究二化螟、褐飞虱之间的关系,故实验结论应从二者间的关系角度作答,即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4)一般来说,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越激烈。但褐飞虱与二化螟虽可同时寄生于同一水稻植株上,取食部位却不同,生态位有差异(重叠较小),种间竞争不激烈,且褐飞虱还能帮助二化螟抵御天敌寄生。

    相关试卷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七生物技术与工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七生物技术与工程含答案,共7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五生命系统的稳态与调节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五生命系统的稳态与调节含答案,共1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四生命系统的遗传、变异、进化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项分层特训专题四生命系统的遗传、变异、进化含答案,共10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