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1物质的化学变化
展开西藏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1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单选题
1.(2020·西藏·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稀盐酸中:Na+、Ba2+、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Mg2+、C1-
C.在氯化钾溶液中:Na+、Ca2+、
D.在氯化铵溶液中:K+、Cu2+、OH-
2.(2020·西藏·统考中考真题)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丁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甲一定是化合物
D.该反应中乙与丙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是14:11
3.(2020·西藏·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食醋用于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D.铜丝用于制作导线
4.(2021·西藏·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是一种处理汽车尾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B.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改变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每个丁分子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
5.(2021·西藏·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青稞酿酒 B.滴水成冰 C.瓦斯爆炸 D.钻木取火
6.(2021·西藏·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在密闭容器中将一定质量的煤隔绝空气加强热
B.在试管中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
C.向一定量的KOH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
D.向等质量的Mg、Al、Fe粉末中加入过量的10%稀盐酸
7.(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分子总数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总数都不变
D.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8.(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对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至关重要。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牛粪燃烧 C.铁丝织网 D.汽油挥发
9.(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A.用CO气体还原一定质量的Fe2O3
B.将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C.向MgCl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D.在密闭容器内加热汞得到氧化汞
二、实验题
10.(2020·西藏·统考中考真题)实验室现有稀硫酸、稀盐酸、石灰石、锌片等药品及相关仪器,请结合图的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欲用装置F收集氢气,应该从装置F的_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气体。
(3)某气体只能用E装置收集,则该气体不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易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B能与空气反应
C密度与空气接近
(4)若用图中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11.(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甲、乙、丙三组对比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观察到小木片燃烧,小石片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__________。
(2)乙:b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气泡和__________。通过a和b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知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的分解中作__________剂。
(3)丙:对比c和d试管中的现象,可知金属活泼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三、填空题
12.(2020·西藏·统考中考真题)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宏观物质世界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请根据图所示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甲)是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__。
(2)图(乙)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的数值是______________,该原子形成的阳离子符号是____________,该元素与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
(3)图(丙)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3.(2021·西藏·统考中考真题)戴口罩是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措施之一。一次性医用口罩绒布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C3H6)n],随意丢弃易引起白色污染。某兴趣小组尝试用焚烧法对口罩绒布进行处理,并将燃烧产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1)聚丙烯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3H6)n+9nO26nCO2+6nX,X的化学式为______。
(2)为“看见”CO2与NaOH的反应,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说明两者发生反应。
(3)将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全部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吸收液。乙同学对吸收液的成分产生兴趣,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吸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Na2CO3、NaHCO3的溶液均呈碱性;CaCl2溶液呈中性。
②NaOH与NaHCO3能反应。
③Na2CO3+CaCl2═CaCO3↓+2NaCl;2NaHCO3+CaCl2═CaCO3↓+2NaCl+H2O+CO2↑
【猜想假设】
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______
猜想三:Na2CO3、NaHCO3
猜想四:NaHCO3
【实验探究】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 | 取吸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 | ______ | 溶液呈碱性 |
2 | 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为红色 | 猜想______成立 |
【交流反思】
实验结束后,为了对吸收液进行无害化处理,丙同学向吸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五、计算题
14.(2021·西藏·统考中考真题)将硝酸钠(NaNO3)和硝酸钡[Ba(NO3)2]的混合物29.1g放入烧杯,加入100.0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94.2g硫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忽略溶液的损失),称得滤液的质量为200.0g。请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沉淀质量为______g;
(2)所得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15.(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独立完成“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建造。建造舱段使用的新型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是由颗粒状的铝和碳化硅(SiC)复合而成的。
一位科技爱好者自研了一种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为了分析其中铝的质量分数,该科技爱好者取了10g样品溶于足量稀硫酸,所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已知:碳化硅既不溶于水和酸,也不与二者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样品中的铝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气体质量为__________g。
(2)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完整解题过程)。
六、推断题
16.(2021·西藏·统考中考真题)北京冬奥会将于2022年举行。如图所示,“五环”中相交两环中的物质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其中A、B、C、D分别是NaOH、Fe、CuO、CuCl2中的一种,C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1)C的化学式是______;
(2)写出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A与B的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17.(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现有A、B、C、D、E五种初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其中A为红色金属单质,E的水溶液呈浅绿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D可以与稀盐酸反应,该反应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反应。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A选项错误;
B、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因此不能大量共存,故B选项错误;
C、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Na+、Ca2+、NO3-,既不会产生气体也不会产生沉淀,可以大量共存,故C选项正确;
D、氢氧根和铜离子会产生氢氧化铜沉淀,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氨气,因此不能大量共存,故D选项错误;
故该题选C。
2.B
【详解】A、由图可知,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则丁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物质甲的质量在反应后减少,属于反应物,物质乙、丙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属于生成物,即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C、由B可知,图中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反应物,所以甲一定是化合物,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该反应中乙与丙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38%−10%):(40%−18%)=14:11,选项正确,故选B。
3.C
【详解】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具有吸附性,选项错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的物理性质,升华时吸热.选项错误;
C、食醋用于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醋酸能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醋酸盐,为其化学性质,选项正确;
D、铜丝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为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故选C。
4.A
【详解】由处理汽车尾气的微观示意图可写出方程式为:;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说明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故A说法错误;
B、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每4个分子变化成了3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改变,故B说法正确;
C、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2=1:1,故C说法正确;
D、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每个丁分子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5.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青稞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滴水成冰,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瓦斯爆炸,瓦斯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钻木取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6.C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酸碱中和反应溶液pH的变化进行分析;
D、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镁、铝、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及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
【详解】A、在密闭容器中将一定质量的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A错误;
B、锰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无变化,但由于有氧气逸出,固体的质量不断变小,锰的质量分数会不断的变大;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则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应该是先上升后不变,该量的变化与图象不相符;故B错误;
C、氢氧化钾溶液pH大于7,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的过程中,碱不断消耗,碱性不断减弱,pH不断变小,恰好反应时pH=7,直至过量pH小于7,图像正确;故C正确;
D、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镁>铝>铁,活动性越强,反应速度越快,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氢气的质量,观看斜率,斜率越大,反应的越快;由于等质量的Mg,Al,Fe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由大到小的是Al>Mg>Fe;故D项错误;
故选:C。
7.A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由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反应前后的分子个数都是4个(包括1个未参加反应的氧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总数都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甲为甲烷,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8.B
【详解】A、玻璃破碎,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牛粪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丝织网,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汽油挥发,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9.D
【详解】A、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但不会减少到0,故选项图像对应不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将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故选项图像对应不正确;
C、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少,氯化镁反应完全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的质量又逐渐增加,故选项图像对应不正确;
D、在密闭容器内加热汞得到氧化汞,反应前后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对应正确。
故选D。
10. 试管 集气瓶 b A BC或BF CaCO3+2HCl=CaCl2+H2O+CO2↑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是试管,故填试管;
仪器②是集气瓶,故填集气瓶。
(2)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用装置F收集氢气,氢气应从短管,即b管进入瓶中,故填b。
(3)B装置为排水法收集气体,使用该方法收集的气体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能与空气反应且密度与空气接近的气体也必须选择排水法收集,故填A。
(4)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条件下的反应,应选择固液常温发生装置,即装置B,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即装置C或F,故填BC或BF;
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1.(1)可燃物
(2)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催化
(3)Mg
【详解】(1)甲:观察到小木片燃烧,小石片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填:可燃物;
(2)乙:b试管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b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大量气泡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中a试管中的小木条不复燃,b试管中的小木条复燃,对比可知,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催化;
(3)丙:实验中可观察到c中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比d快,由此可知金属活泼性较强的是镁,故填:Mg。
12. 35.45 13 Al3+ AlCl3
【详解】(1)元素周期表小方格最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填:35.45。
(2)图(乙)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则X=2+8+3=13,该原子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阳离子符号是Al3+,该元素与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铝元素化合价+3价,氯元素化合价-1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学式为AlCl3,故填:Al3+;AlCl3。
(3)图(丙)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反应物是氢气和氯气生成物是氯化氢,故化学方程式,故填:。
13. H2O 气球胀大 Na2CO3 溶液变红 一 或
【详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由化学方程可知,反应前有6n个碳原子、12n个氢原子和18n个氧原子,反应后有6n个碳原子、12n氧原子,因此6nX中含有12n个氢原子和6n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X的而化学式为H2O;
(2)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无明显现象,但瓶内二氧化碳气体被吸收,使瓶内压强减小,小气球胀大说明反应发生;
(3)猜想假设: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当恰好完全反应时,吸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碳酸钠。
实验探究:
步骤1:取吸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实验结论为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所以实验现象为溶液变红。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题干信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氯化钙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为红色,说明与氯化钙反应后溶液还呈碱性,而氯化钙为中性,则还有氢氧化钠,所以猜想一成立。
交流反思:
向吸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和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14.(1)23.3g
(2)解:设参加反应的硝酸钡的质量为x,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y。
x=26.1g
y=17.0g
则所得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分析】(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29.1g+100.0g+94.2g﹣200.0g=23.3g。
(2)
见答案。
15.(1)0.6
(2)解:设样品中铝的质量为x,
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为×100%=54%;
答: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为54%。
【详解】(1)由图可知,当样品中的铝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气体质量为0.6g,故填:0.6;
(2)见答案。
16.(1)NaOH
(2) CuCl2+2NaOH=Cu(OH)2↓+2NaCl 置换反应
【分析】根据“五环”中相交两环中的物质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A、B、C、D分别是NaOH、Fe、CuO、CuCl2中的一种,C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所以C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会与氯化铜反应,所以B是氯化铜,氯化铜会与铁反应,所以A是铁,D是氧化铜。
【详解】(1)由分析可知,C的化学式是NaOH;
(2)B与C的反应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A与B的反应是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7.(1)FeSO4
(2)Fe+CuSO4=FeSO4+Cu
(3)置换
【分析】A为红色金属单质,则A为铜,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则B为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D与C反应生成铜和E,E的水溶液呈浅绿色,则C为硫酸铜,D为铁,E为硫酸亚铁,代入检验,验证合理。
【详解】(1)由分析可知,E为硫酸亚铁,其化学式为FeSO4,故填:FeSO4;
(2)C与D反应,即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故填:Fe+CuSO4=FeSO4+Cu;
(3)D为铁,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
云南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1物质的化学变化: 这是一份云南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1物质的化学变化,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流程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1物质的化学变化: 这是一份新疆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1物质的化学变化,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1物质的化学变化: 这是一份天津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1物质的化学变化,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推断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