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2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
展开专题二 地表形态的变化
(2022·江苏徐州模拟)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其南岛西部沿海有一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是由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下图为“薄饼岩”景观图和新西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推测新西兰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及两侧板块的移动方向( )A.生长边界 东北、西南B.生长边界 西北、东南C.消亡边界 东北、西南D.消亡边界 西北、东南2.“薄饼岩”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A.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C.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外力侵蚀D.内力抬升—外力侵蚀—沉积作用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新西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属于消亡边界,再由图中新西兰南岛上山脉走向,可以判断板块碰撞挤压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D正确,排除A、B、C。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薄饼岩”,是由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的。其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先经历沉积作用形成硬石灰岩和软砂岩,之后由于受到板块挤压,地壳产生抬升,沉积岩层出露地表,受到地表外力的侵蚀,才形成图示景观。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022·浙江模拟)图示为我国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主要为( )A.断层 B.褶皱 C.地垒 D.火山4.图示甲处的主要地貌类型最可能是( )A.断层谷 B.背斜谷 C.峡谷 D.向斜谷
【解析】 第3题,读图分析,该地区岩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但是没有出现断裂和错动位移,由此判断该地质构造为褶皱,而不是断层和地垒,B正确,A、C错误;图示没有显示熔岩的喷发,因此不是火山,D错误。故选B。第4题,读图分析,从地质构造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从地貌看,甲处地势比两侧低,为谷地;因此甲地的地貌类型最可能是背斜谷。故选B。
(2022·青海西宁一模)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以高、险、陡峻著称,其中海拔1 611米的必鲁图峰是世界沙漠之最,被誉为“沙漠珠峰”。沙漠底部多泉眼,地表有湖泊,周边地区断裂发育。在这里登顶远望,沙漠、绿洲风光尽收眼底,壮观至极。下图示意当地新月形沙丘链景观和风向玫瑰图。据此完成5~6题。
5.沙丘链缓坡主要朝向( )A.西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东北方6.推测必鲁图峰成为世界最高沙峰的关键原因是( )A.地壳抬升表土沙化B.盛行风携带沙尘沉积增高C.地下水丰富,沙丘湿度大D.气候冷暖波动频繁
【解析】 第5题,据玫瑰风向图可知,该地盛行西北风,在盛行风影响下,沙丘链缓坡即迎风坡主要朝向西北方,A正确,故选A。第6题,必鲁图沙峰底部多泉眼,地表多湖泊,地下水上涌、水汽蒸发引起沙丘表面湿度增大,固沙性增强,随着沙尘持续堆积,使其成为最高沙峰,C正确;地壳抬升表土沙化,不会形成新月形沙丘链,A错误;盛行风携带沙尘沉积是形成沙丘的必要条件,但不一定使必鲁图峰成为最高沙峰,B错误;气候冷暖波动与沙山的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2022·河北张家口三模)下图是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某地一次灾害过程评估的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种灾害最有可能是( )A.洪涝 B.地震 C.泥石流 D.滑坡8.甲最可能是( )A.坡面堆积 B.坡向C.坡面侵蚀 D.坡度
【解析】 第7题,由图中径流量、植被覆盖率、陡谷等条件可知该地最有可能的自然灾害为泥石流,C正确。第8题,读图可知,由甲和陡谷能得出“地质地形”的结论,则甲最可能是坡面堆积状况,而地表堆积碎屑物的多少是形成泥石流的物质基础,A正确;泥石流形成与坡面朝向关系不大,B错误;坡面侵蚀、坡度影响泥石流的形成,但相对于坡面堆积,不是最可能的因素,C、D错误,故选A。
(2022·浙江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核心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图中甲处(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一、地质剖面图判读的五大技巧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1)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说明地壳下沉,没有受到挤压力或拉张力作用。(2)岩层弯曲,说明岩层受到挤压力作用。(3)岩层平直但有断层出现,说明受到强大张力作用。
2.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特点(1)有弯曲→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2)有断层线→断层地质构造。(3)有岩层上下错位→地垒或地堑的地质构造。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1)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2)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3)侵入岩层的岩体→侵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
4.分析岩层缺失原因若某岩层缺失,一种情况是形成该岩层时,地壳上升,没有形成该岩层;另一种情况是该岩层形成后,由于地壳上升,将该岩层全部侵蚀掉。5.判断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层谷、断层崖、断块山等。注意: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壳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技巧点拨:地质景观类题目分析。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的张裂运动
考向一 结合地质剖面图考查地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2022·安徽合肥一模)研究地层是人类了解地质历史的主要途径。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四个岩层中相对较老的岩层为( )A.① B.② C.③ D.④2.据图可知该地遭受明显侵蚀的次数为( )A.1 B.2 C.3 D.43.图示地质剖面没有记录的地质作用为( )A.火山喷发 B.岩浆侵入C.断裂下降 D.流水侵蚀
【解析】 第1题,根据沉积岩形成的先后顺序,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可以判断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最老的岩层是位于最下面的④岩层。D正确,故选D。第2题,根据图中岩层接触面状态可以判断,图中地下岩层有两处不整合面,说明该区域以前岩层有两次升降运动,再加上地表,该区域遭受明显侵蚀的次数是3次。C正确,故选C。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有一处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和火山灰,说明可能有过火山喷发活动和岩浆侵入,A、B错误;图中没有断层结构,说明该区域岩层没有发生过断裂下降或上升运动,C正确;图中地表有溪流,可能存在流水侵蚀作用,D错误。故选C。
考向二 结合地质地貌图,考查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2022·高考样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地貌示意图,A、B、C为地质年代依次变老的沉积地层。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地质构造与地形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背斜谷 B.乙——向斜谷C.丙——背斜山 D.丁——向斜山5.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区域以内力作用为主B.中部地区属于同一水系的流域范围C.西部区域古今地形倒置显著D.区域至少存在两对水平方向挤压力
【解析】 第4题,甲处有河流流经,可知是河谷,沉积地层地质年代从中心向两侧岩层变老,属于向斜,综合来看是向斜谷。乙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可知为山谷,沉积地层地质年代由老向新,属于背斜,此处为背斜谷。丙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可知为山谷,从地层新老关系看是背斜,因此为背斜谷。丁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根据地层新老关系看是向斜,故此处为向斜山。第5题,背斜的初始形态为山地,背斜谷的存在说明东部区域以外力作用为主。根据等高线分布来看,甲与丙之间有一山岭,图中两条河流可能是同一水系也可能是不同的水系。西部地区的地形为向斜谷,保持着原始的向斜谷地形,因此古今地形是保持一致的。图中西部地区向斜为东北—西南方向,受东南—西北方向的挤压力,东部地区向斜为西北—东南方向,受东北—西南方向的挤压力,表明该区域至少会存在两对水平方向上的挤压力。
(2022·全国甲卷)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城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2)题。
核心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一、外力作用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分析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
【名师提醒】 某个区域的地貌,往往是多种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例如,南美洲南端地貌破碎。影响的外力:风力侵蚀、海浪侵蚀、冰川侵蚀等。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方面进行分析。(1)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3)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明显。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方面的影响。(1)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侵蚀、溶蚀作用。(2)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3)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4)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1)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2)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三、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区别
四、典型外力作用的地貌1.河曲地貌根据河流的弯曲状况,判断凹岸凸岸(看岸勿看河),熟悉凹岸凸岸特点:(1)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为主,河岸陡立;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为主,河岸平缓。(2)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底层水流趋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
2.河流湖泊的顶托作用顶托是指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易发生顶托作用的地区:(1)支流汇入干流处:如黄河下游汇入的支流——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干流河床淤高,遇黄河涨水,支流来水就受到顶托。(2)河流注入湖泊处:湖水水位增高,挡住流入的河水,使河水不易下泄。(3)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的成因之一就是潮流的顶托作用。
4.风力堆积地貌(1)形成机理: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或者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风力减弱,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等。(2)地貌类型及分布:沙丘(垄)及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区及沙漠边缘,其次是沿河、沿湖及沿海地区。(3)风向判断: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为风向。如下图所示:
考向一 结合等深线图考查流水作用(2022·湖北襄阳模拟)黄河入海口西北侧某海域(右图1)以淤泥质海岸为主。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影响下,该海域冲淤变化显著,但海岸线稳定。某科研团队对该海域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右图2为1976—2014年研究区内5 m和10 m等深线包络面积(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研究区域内5 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变化最小的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2.1976—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 )A.持续淤积 B.持续侵蚀C.先淤积后侵蚀 D.先侵蚀后淤积
3.据图推测2002—2014年黄河流域( )①降水量减少 ②水库泄洪量增加 ③森林覆盖率增加 ④耕地面积增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图中5 m等深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5 m等深线包络面积与海岸线间距离呈正相关,图示4个时段包络面积的变化可直接反映与海岸距离的变化。1976年的包络面积为60 km2,1986年的包络面积为110 km2,1996年的包络面积为115 km2,2002年的包络面积为110 km2,2014年的包络面积为70 km2,结合①②③④时段所跨的年份数,即可求出②时段,区域内5 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变化最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据图可知,1976—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5 m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呈现由小到大再变小的变化趋势,说明5 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经历了由近到远再到近的过程,5 m等深线距海岸的距离由近到远,说明海岸附近淤积加重,海水变浅,据此可
推测研究区近岸海域先淤积变浅、后侵蚀变深,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02—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5 m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特点,说明该海域5 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减小,泥沙淤积减少,侵蚀加剧,进而可推测黄河口入海泥沙量减少,最可能是流域森林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少,流域降水减少,流量减少,到达入海口的泥沙来源减少,而耕地面积增加,不合理地开垦耕地会导致水土流失量增加,黄河口入海泥沙量应增多,水库泄洪量增加,黄河口入海泥沙量也会增多,研究区近岸海域应该变浅,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应增大,综上可知,①③对,②④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考向二 结合区域图考查外力作用塑造地貌及特点(2022·福建泉州二模)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左图示意新疆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分布,右图示意②观测点雅丹地貌的空间形态及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推测该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A.西北风 B.东北风C.东南风 D.西南风5.左图中①、②、③三个观测点开始发育雅丹地貌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①③ D.③②①
6.研究发现,河流在罗布泊②地雅丹地貌形成过程中有较大影响,其影响包括( )A.河流堆积扩大雅丹总体面积B.河流堆积减小雅丹相对高度C.河流侵蚀削低雅丹单体顶部D.河流侵蚀拓宽雅丹单体范围
【解析】 第4题,雅丹地貌通常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间歇性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表现为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读图可知,罗布泊地区长条形土墩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延伸,并且西北和东南侧有山地阻挡风力,因此排除西北风和东南风,A、C错误;该地位于新疆地区,南部有青藏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对该地的影响,西南季风对该地影响小,D错误;在罗布泊东北地区山地有缺口,东北风经过狭小山口吹入,由于两侧山地影响,狭管效应,使东北风力加大,长期侵蚀形成的。B正确,故选B。第5题,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罗布泊当地沉积物主要是由
西侧的塔里木河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由图可看出,罗布泊最大范围能够覆盖①观测点,后来由于塔里木河来水减少,导致罗布泊面积逐渐变小,向西萎缩。①观测点最先出露地表受到风蚀,然后是②观测点,而③观测点离缩小的罗布泊最近,最后出露接受风蚀,形成雅丹。A正确,故选A。第6题,读图可知,②观测点的位置最靠西,离塔里木河最近,因此河流带来泥沙形成的堆积物使地势逐渐升高,从而减小了该地雅丹的相对高度。B正确,故选B。
2022·湖南高考)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核心考点三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a处 B.b处C.c处 D.d处
(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一、地形对其他自然要素影响
二、地形对人文要素影响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成本低、时效高”的原则。因此,建设成本(工程难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选择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结合地形状况分析评价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第一步,以型定方式。即根据地形类型确定交通运输方式。平原区各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遥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
第二步,以资(金)定级量。山区,资金少、技术水平低时,先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交通线路短,密度小;资金多、技术水平高时,除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外,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建设高等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铁,交通线路增长,密度增大。第三步,考虑地质灾害和山洪等对交通设施的制约。
3.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发展林业或养殖业。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一定程度受地形影响。4.地形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一般情况:工业生产需要地势平坦的地方,有利于厂房的建设和货物、产品的运输,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工业比较密集。特殊情况:对环境或资源要求严格的工业,多建在山坡上、山麓或者山洞里。
考向一 结合分布图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及规模影响(2022·福建模拟)土族传统村落大多分布于青海河湟地区的川水、浅山、脑山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此地群山起伏,河流广布,地形复杂多样。下图示意土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土族传统村落具有的建筑特点是( )A.高墙合院 B.尖顶木屋C.白墙黑瓦 D.宽门大窗2.影响河湟地区河谷两岸土族传统村落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土地面积C.土壤肥力 D.生态环境3.图中四处聚落规模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土族传统村落所在区域(青海河湟地区),气候寒冷,高墙合院可防风避寒,A正确;尖顶木屋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典型民居,尖顶有利于雨水滑落,木屋有利于通风散热,B错误;白墙黑瓦是我国江南水乡的民居特点,与山水田园风光相映成趣,C错误;宽门大窗利于采光和通风,不符合该地的环境,D错误。故选A。第2题,如图,河流北岸(阳岸)村落数量多,且较高海拔处也有分布,而南岸(阴岸)村落数量少,且仅分布在低海拔处。说明气候(热量)条件是影响河湟地区河谷两岸土族传统村落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A正确;两坡的土地面积相差不大,土壤肥力材料没有提及,南坡植被覆盖率更高,生态环境好,B、C、D错误。故选A。第3题,丙处位于河流北岸(阳岸)低海拔地区,气候相对温暖、临近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较为肥沃,适合居住和耕作,因此聚落规模大,C正确;甲、乙海拔高,坡度大,土地规模较小,离水源地远,AB错误;丁位于河流南岸,阴坡,光照条件较差,湿气重,居住条件差,规模小,D错误。故选C。
考向二 结合区域图考查地形对农业的影响(2021·海南卷)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马蹄形山弯中的小山村,村前是开阔而肥沃的土地,村后是群山峻岭。平山有“北方的鱼米之乡”之称。据县志记载,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下图为西柏坡区位图。据此完成4~5题。
4.西柏坡所在区域( )A.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B.位于黄土高原C.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 D.河流汛期在五六月5.平山形成“北方的鱼米之乡”的主要地理要素是( )A.地形、河流 B.技术、降水C.土壤、植被 D.水文、习俗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位置可知,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以东,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A错误。太行山以东为华北平原,B错误。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C正确。华北的汛期应出现在7、8月份,D错误,故选C。第5题,材料中提道: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结合图中位置可知,平山位于太行山东侧河流冲积扇平原,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适宜农耕,成为“鱼米之乡”,A正确。平山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与技术、习俗关系小,B、D错误。植被对“鱼米之乡”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A。
(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2.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的答题方法(1)自然灾害的分布
考向一 结合统计图考查地质灾害成因(2022·江苏泰兴模拟)秦巴山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形成受到地形、气象、水文、植被、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读图完成1~3题。
1.推断秦巴山区9°~15°区域坡度较小而地质灾害较多的原因是( )A.坡地堆积物最多 B.人类活动影响较大C.植被覆盖率高 D.径流速度较快2.对秦巴山区南北坡地质灾害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降水量C.海拔高度 D.岩石风化程度3.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A.悬崖峭壁处分布较多 B.深山腹地分布较多C.断裂带处分布较少 D.山谷地区分布较多
【解析】 第1题,一般坡度越小处堆积物越多,9°~15°区域不属于坡度最小处,A错误;植被覆盖率越高,护坡作用越好,越不易发生地质灾害,C错误;9°~15°区域坡度较小,径流速度较慢,D错误;9°~15°区域坡度较小,径流速度较慢,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因素使其不易发生地质灾害,推断可能是受人类活动(修路、盖房等活动)影响较大,破坏坡体的稳定性,导致地质灾害多发,B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秦巴山区南面坡向地质灾害多于北面坡向,秦巴山区南面坡向属于阳坡,太阳辐射较强,岩石风化程度较高,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多,因此南面坡向地质灾害多于北面坡向。与A、
B、D关联较大,而南北坡海拔高度相同影响最小,C正确。第3题,图甲可知,坡度25°~30°区域地质灾害最多,不是坡度越大的悬崖峭壁地质灾害越多,A错误;深山腹地植被覆盖率高(由图丙可知植被覆盖率高地质灾害少),人类活动少,地质灾害少发,B错误;断裂带处会形成众多堆积物,容易导致地质灾害多发,C错误;由图丁可以看出地质灾害多沿河流分布,山谷地区多河流发育,地质灾害多发,D正确。
考向二 结合统计图考查区域泥石流的成因(2022·山东威海二模)2020年7月6日,四川西昌官坝河发生泥石流。该地区在泥石流发生之前的7天内均为阴雨天,降雨总量为422.2 mm。泥石流暴发往往取决于短历时雨强(通常大于30 mm/h)和前期土体含水状况等因素。下图示意西昌官坝河泥石流发生前后累计降雨量与降雨强度统计。据此完成4~5题。
4.官坝河泥石流发生时( )A.降雨强度达到最大B.累计降雨量已达到最大C.沟谷坡降达到最大D.土体含水率达到过饱和5.此次泥石流暴发短历时雨强相对较小,是因为该地区前期( )A.降水强度小 B.降水量多C.降水不稳定 D.蒸发量大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泥石流发生时,降雨强度和累计降雨量都没有达到最大值,A、B错误;沟谷坡降由地势落差决定,是固定不变的,C错误;由材料可知:泥石流暴发往往取决于短历时雨强和前期土体含水状况等因素,前期由于连续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偏高,因此泥石流发生时,土壤含水量已达过饱和状态,D正确。第5题,前期降水强度小的话,就不容易诱发后期的泥石流,A错误;前期连续7天均为阴雨天气,降雨总量达422.2 mm,可知前期降水量大,导致土壤含水量上升,从而诱发泥石流,B正确;降水的不稳定与泥石流暴发短历时雨强较小关系不大,C错误;前期蒸发量大的话,土壤的含水量会降低,在后期短历时雨强小的情况下,不容易诱发泥石流,D错误。
(1)概念: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2)形成: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特点:河流谷地可以发生多次淤积和下切,从而出现多级阶地。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一级阶地,向上的另一级阶地称二级阶地,以此类推。阶地级序通常由下向上标记,年龄越来越老、完整性越来越差。这是由于低阶地形成期较晚,形态保存比较完整,而高阶地往往残缺不全。
2.分析河流阶地形成的思维过程
3.河流阶地的地理意义阶地是农业发展、聚落选址、建筑布局、沉积矿床及研究地质活动等的理想或重要场所。(1)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无论生活用水还是生产用水,水量都有保障。(2)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3)阶地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4)阶地往往与河流沉积作用有关,河流从上游携带的泥沙,含有多种重金属砂矿,如金、锡在阶地沉积富集形成矿床。
(2022·陕西咸阳一模)地质时期,新疆喀什河中游发育了4级阶地(如图T1、T2、T3和T4),呈两侧不对称分布。2015年在河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下图为喀什河谷断面与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从T4时期至今,河流下切速度( )A.总体加快 B.逐渐减慢C.先快后慢 D.一直不变2.推测T3时期,古人类选择该遗址生存主要是由于( )A.沿河而居,便于捕鱼 B.水草丰茂,宜于放牧C.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D.地势较高,气候凉爽3.喀什河谷两侧阶地的不对称发育,反映本区经历了( )A.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B.基岩差异性风化C.人类翻耕表层土地 D.地壳差异性升降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T4阶地到河面,阶地之间的坡度逐渐增大,说明河流下切的速度在逐渐加快,A正确,故选A。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2015年在河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说明古人类食物来源中没有鱼类以及农作物,A、C错误;T3时期该遗址所在位置靠近河流,地势较低,水草丰茂,易于放牧,能提供大量的畜产品,B正确,故选B。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左岸没有T1阶地,右岸有T1阶地,说明两岸地壳差异性升降,D正确,故选D。
(2022·广东新高考)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4~5题。
4.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5.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12 旅游地理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12 旅游地理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十二旅游地理,构建体系·理思路,基础考点·自诊断,核心考点·课堂研,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影响区域环境,旅游安全防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10 区域协调与区域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10 区域协调与区域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构建体系·理思路,基础考点·自诊断,核心考点·课堂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8 农业与区域农业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8 农业与区域农业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构建体系·理思路,基础考点·自诊断,核心考点·课堂研,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微点八农业覆盖技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