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济南卷)(考试版)
展开2023年中考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化 学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Ca 40 Fe 56 Cu 64 Zn 65 Ba 137
第Ⅰ卷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首次在太空“会师”。下列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对神舟十五号船 B.长征二号F遥十五
箭组合体重要部段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粘贴保温层
C.神舟十五号停D.两艘飞船同时与
靠在天和核心舱 空间站进行信息代传
前向端口
2.化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发展新型能源能缓解能源危机 B.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能增加粮食产量
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D.煤炭中加入固硫剂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3.“珍爱生命,关爱健康”,从健康角度出发,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要均衡膳食才能更健康 B.大量摄入可溶性钡盐会使人体中毒
C.吸烟只损害自己的健康,不影响他人 D.霉变的食物产生黄曲霉素不能再食用
4.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过滤 B.倾倒液体
C.检查气密性 D.称量NaCl
5.下图是A、B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粒子都不显电性
B.A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C.B粒子是金属阳离子
D.A、B两种元素的离子能形成化合物
6.化学基本概念的构建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认知错误的是( )
A.结构观: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结构不同
B.转化观:氢氧化钙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氢氧化钠
C.守恒观:4gH2和16gO2充分反应后能生成20gH2O
D.微粒观: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分子
7.化学能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下列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项目 | 化学知识 |
A | “德”:节约水资源 | 地球上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 |
B | “体”:标枪逐渐由竹杆改为铝杆 | 铝合金硬度更大,减少了颤动 |
C | “美”:CO2使润湿的石蕊试纸变色 | CO2与水反应产生碳酸 |
D | “劳”:用洗涤剂或汽油都能除去油污 | 均是乳化现象,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被水冲走 |
A.A B.B C.C D.D
8.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即变成纯水
B.碱溶液的pH>7,则pH>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在氯化钾溶液稀释的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不变
D.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中取出10g溶液,则取出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
9.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增大氧气浓度可以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B.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
D.用水灭火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10.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钠都含有OH-,因此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因此铝制品在空气中比铁制品更容易被腐蚀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单选选对得2分)
11.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图中对应的四种物质),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B.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3 :2
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2: 7 D.物质丙和丁都属于氧化物
12.已知某溶液X是下列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取三份等量的该溶液,分别向其中滴加Ca(OH)2溶液,稀盐酸,Ba(NO3)2溶液中的各一种,产生的现象如表所示。则该溶液X是下列各项中的( )
加入的物质 | Ca(OH)2溶液 | 稀盐酸 | Ba(NO3)2溶液 |
实验现象 | 沉淀 | 无明显现象 | 沉淀 |
A.Fe2(SO4)3溶液 B.CuCl2溶液 C.Na2CO3溶液 D.CuSO4溶液
1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操作方法 |
A | CO2 | CO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铁 |
B | Cu | CuO |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
C | NaOH溶液 | Ca(OH)2 | 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 |
D | FeSO4溶液 | H2SO4 | 加入过量的铁粉 |
A.A B.B C.C D.D
14.将一定质量的锌粉加入到某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分别向滤渣和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结合实际现象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B.滤渣中有一定含有铜单质
C.滤液一定是蓝色溶液 D.滤渣质量一定大于所加锌粉的质量
15.室温时,向盛有9.3g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粉末的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7.1g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下列判正确的是( )
A.生成CO2的质量为2.2g B.原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4.6g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1.7g D.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
第Ⅱ卷 共50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16.(9分)Ⅰ、物质分类是一种化学研究方法。按要求从氢气、碳酸钠、二氧化碳、氧化钙、盐酸、硫酸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___________; (2)一种能做干燥剂的氧化物___________;
(3)水溶液显碱性的盐___________; (4)一种强挥发性酸___________。
Ⅱ、一般情况下,塑料具有质轻、易加工成型、不导电、不传热、抗腐蚀等优点,在包装领域广泛取代了金属、木材、纸张、玻璃、皮革等。但是由于塑料不易自然降解,导致了“白色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1)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品袋、包装袋等大部分是用聚乙烯塑料制成的。聚乙烯是由许多乙烯分子连在一起,聚合成大分子后得到的。乙烯(C2H4)属于___________(填“有机物”“无机物”之一),碳、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元素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_(写元素符号)。
(2) “塑战速决”Beat Plastic Pollution。旨在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下列措施不符合该主题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露天焚烧塑料垃圾,减少白色污染
B.外出就餐,尽量不用一次性塑料餐具
C.加强废旧塑料制品回收和开发利用
D.推广可重复使用、易降解的塑料包装材料
(3)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开发利用的材料有很多,如A金属材料、B无机非金属材料、C有机高分子材料、D复合材料等。聚乙烯塑料属于上述材料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
17.(8分)(1)第24届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也是观察中国科技创造的一扇窗口。科技冬奥彰显出“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①冬奥会的新场馆建设中使用了大量的铝合金,主要是利用了铝合金___________的性能(写一点性能)。
②冬奥会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可减缓温室效应,渗透节能环保的理念,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少开私家车 b.夏天将空调温度调得很低 c.使用节能灯照明
③冬奥会提供的高品质直饮水中可溶性钙、镁离子的含量很低,它属于___________(选填“硬水”或“软水”),该直饮水都经过二氧化氯(C1O2)消毒处理,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2)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联合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M点的意义___________。
②t1℃时,向50g水中加入10gNa2CO3固体,经搅拌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___________g。
③将t2℃时相同质量的Na2CO3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此时所得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之一)
④t2℃时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a2CO3。
18.(12分)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实验。(提示:盐酸中挥发出的少量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①上述方法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
②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③将CO2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的pH将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之一),洗气瓶中溶液的质量与之前相比会_____ (填“增大”“减小”“不变”之一)。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剩余废液中,常含有少量盐酸,欲检验盐酸的存在,可选择_______溶液进行验证(填“硝酸银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氢氧化钠”之一)。
(2)化学小组的同学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测定某不纯氧化铁样品(杂质为少量单质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实验方案,所选仪器按“A→D1→B→D2→D3”的顺序连接,通过反应前、后装置D2浓硫酸洗气瓶的质量变化来测定该氧化铁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已知:3H2+Fe2O3高温2Fe+3H2O;D1、D2、D3为3个浓硫酸洗气瓶)
①在加热或点燃氢气实验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______ ,以免发生危险。
②用装置D1除去H2中混有的水蒸气,目的是____ _。
③取10g氧化铁样品,经过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装置D2浓硫酸洗气瓶的质量增加2.7g,则该氧化铁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
④充分反应后,装置B大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为 ,固体物质的质量是____ g(计算结果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⑤若将氢气改为一氧化碳进行实验,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具体改进方案是 。
19.(12分)I.实验室中有两瓶没有贴标签的红色粉末,已知是铜粉和氧化铁粉末中的各一种,小丽和小强想用化学方法确定各是哪种物质,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1)小丽各取少量两种红色粉末,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稀盐酸,振荡, 观察到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则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
(2)小强从下列四种试剂中选取了一种不同类别的试剂,也成功鉴别了上述两种红色粉末。则小刚所选的试剂是 (填选项序号之一)。
A.H2SO4溶液 B.MgCl2溶液 C.AgNO3溶液 D.NaOH溶液
II. 实验室中现有一种固体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Mg、Na2SO4、Na2CO3、BaCl2、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现象做出判断并回答:
(1)产生的气体B是______(写名称),写出其产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滤渣D中含有的物质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______ 种。
(4)写出步骤③中一定发生的一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混合物A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及不存在的理由________ 。
20.(9分)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腐蚀性极强,可作酸中和剂、配合掩蔽剂、沉淀剂、沉淀掩蔽剂、显色剂、皂化剂、去皮剂、洗涤剂等,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氢氧化钠溶液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 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2)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过程中容易发生变质。为除去该NaOH溶液中的杂质,小明同学向其中加入了适量的试剂X,出现白色沉淀,恰好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从而得到了较为纯净的NaOH溶液。请判断他所选的试剂X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_(填选项序号之一)。
A.HCl溶液 B.H2SO4溶液 C.Ca(OH)2溶液 D.BaCl2溶液
(3)欲测定100g某氯化镁溶液中MgCl2的质量,小明同学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①当加入NaOH溶液50g时(即图中A点),烧杯中溶液里大量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当加入NaOH溶液100g时(即图中B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求该氯化镁溶液中MgCl2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
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长沙卷)(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长沙卷)(考试版),共8页。
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深圳卷)(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深圳卷)(考试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的浓盐酸 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济南卷)(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化学(济南卷)(参考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