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3
展开1.[2022·吉林市高三二模文综]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迅速崛起。明朝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严重的文官与皇权之争。明朝文官集团与皇权矛盾的发展( )
A.助推了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
B.使东林党人的势力得以发展壮大
C.为后来清军入关提供了契机
D.适应了统治集团权力分配的要求
2.[2022·永州市高三三模]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3.[2022·太原市高三模拟]18世纪初,康熙皇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经纬度测量及三角测量法进行全国性实地测量,测绘人员分赴全国各省,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收入图中,即《皇舆全览图》。康熙帝此举( )
A.体现了清朝文化政策开放包容
B.加速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转型
C.适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D.旨在推动西方科技在华传播
4.[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模]督抚是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也是各省最高监察官。时人指出:“(督抚)所劾不过小官,苟且塞责,大贪大恶反多徇纵”。有些钻营贪赎官员,“遇清介督抚,此辈立挂弹章;遇要钱之督抚,无不适逢其所好”。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官员贪腐之风盛行
B.地方监察制度存在弊端
C.中央没有独立监察系统
D.国家行政体制遭到破坏
5.[2022·安徽省鼎尖联盟高三4月联考]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廷允许各地开矿,但又派出大批宦官去做“矿监”“税使”,宦官们到处横征暴敛,使许多工商业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派太监孙隆到苏州检查征税情况,他设立名目众多的税项,使“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 。这反映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停滞
B.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
C.明朝皇权受到宦官钳制
D.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
6.[2022·甘肃省二模]16世纪中后期,明朝隆庆皇帝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泉州、漳州的民间商人出海,参与东西二洋的海上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事件的影响是( )
A.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B.民间贸易超过官方贸易
C.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
D.消除了沿海倭寇的隐患
7.[2022·吕梁市高三三模文综]据记载,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朝廷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试图挽救日渐式微的铜钱流通体制,但效果甚微。而清朝初年铸钱制度则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表现较为稳定,且出现了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这说明清代( )
A.自然经济瓦解速度较快
B.铜矿的开采量突飞猛进
C.国家治理能力有所提升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8.[2022·榆林市一模]清代前期,南方各地形成“一田二主”制度,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可以单独典卖。有些富裕的人甚至绅缙、土豪,往往置买土地使用权,再行出佃;也有的在购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 )
A.推动了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C.导致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
D.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产生
9.[2022·遂宁市三模]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黄宗羲认为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告诫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反映了明清之际思想家( )
A.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B.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0.[2022·青岛市高三二模]王阳明的弟子王艮,进行广泛的讲学传道。他“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沿途聚讲”,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 )
A.标志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社会
B.反映了当时生产关系的转型
C.瓦解了程朱理学的理论体系
D.推动了儒学思想趋向平民化
11.[2022·呼和浩特市一模]宋代蒙学出现专科知识教育的启蒙教材,内容包含了历史类、博物类、伦理类、起居礼仪类、家教类等。清代前期出现专门研究蒙养学、识字教学和儿童作文教学的教学论专著,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法理论与规范。这一变化反映出清朝前期( )
A.理学确立官学地位 B.学术文化高度繁荣
C.文化政策出现质变 D.国家体制调整强化
12.[2022·河南省新乡市三模]有学者对明清小说中徽商“贪财吝啬”和“乐施助人”的典型形象进行研究,发现凡是塑造“贪财吝啬”的形象时,小说往往将徽商作为故事主角,但塑造“乐施助人”形象时,大部分徽商不是顺笔带过的小人物就是无名无姓的铺垫人物。这反映了( )
A.明清商人的经济地位下降
B.明清徽商集团走向鼎盛
C.徽商形象取决于文学塑造
D.传统观念影响小说创作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2·河南省六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朝中叶官员丘濬向皇帝上《大学衍义补》,其中对货币问题的专门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现实的思考,折射出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进了海外贸易和移民潮的出现,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16世纪初,是钱与银的最后较量达到白炽化的时期。嘉靖年间,白银在社会现实中已经占据主币的地位。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将寻求的视野投向海外是很正常的。隆庆初年,明朝不仅以法权形式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而且还在福建漳州开海和在广东澳门开港。同时明代的赋役改革虽然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材料二 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力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摘编自马克·格里格拉斯《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背景及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的原因及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未能推动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原因。(3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或附以陆路)向都城或其他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
根据王朝都城的位置变迁、漕粮主要来源地的变化以及运河网络的发展,可将中国古代漕运系统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课时作业3
1.解析:中国古代皇帝将君主权力的一部分赋予宦官,使其干预朝政,形成宦官专权,皇帝受到的来自外朝文官集团的威胁,或皇帝个人权力与文官集团权力的对比是宦官专权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明代文官集团的崛起威胁到皇权统治,因此皇权借助宦官的力量维护统治,由此出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擅政的局面,A项正确。
答案:A
2.解析:由材料“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打破了清朝初年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三足鼎立的局面,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故选D项。
答案:D
3.解析:据材料“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收入图中”可知,《皇舆全览图》清晰呈现了中国地理状况,有利于清朝统治者对国家主权意识的认知,适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故选C项。
答案:C
4.解析:根据“大贪大恶反多徇纵”“遇要钱之督抚,无不适逢其所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督抚的监察权缺乏相应的独立性,清代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这反映了地方监察制度存在弊端,故选B项。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材料显示在明朝万历年间,宦官横行,使得工商业遭到破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宦官的权势主要来自于皇权,是君主专制的衍生物,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果,据此得出B项正确。
答案:B
6.解析:据材料“16世纪中后期,明朝隆庆皇帝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泉州、漳州的民间商人出海,参与东西二洋的海上贸易”,可知“隆庆开关”打破了原来的禁海政策,允许百姓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突破了朝贡贸易的非商业性,故选C项。
答案:C
7.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清政府处理同一件事,即疏通钱法,调整银钱的流通制度,明朝收效甚微,但是在清朝却有序开展,说明清朝政府对国家的治理能力较明朝时期更好,故选C项;自然经济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铜矿开采和银钱流通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钱进银退”不能说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由材料“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可以单独典卖”“有的在购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可知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土地使用权加快流转,佃农对地主的依赖程度减弱,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故选B项。
答案:B
9.解析:根据“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和主张,而这些主张是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故选A项。
答案:A
10.解析:王艮是陆王心学的传承人,其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种做法推动了儒学思想面向下层民众及普通民众,故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平民化和世俗化,故选D项。
答案:D
11.解析:由材料“专科知识教育的启蒙教材”“专门研究蒙养学识字教学和儿童作文教学的教学论专著,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法理论与规范”可知宋代的蒙学内容广泛,清朝的蒙学进一步发展成熟,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法理论与规范,结合所学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统治者通过教育进一步维护自身的专制统治,教育的发展体现出国家政治体制的调整强化,故选D项。
答案:D
12.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对徽商形成了刻板的“贪财吝啬”的印象,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侧重于描述徽商的吝啬,对他们的优点却轻描淡写,说明固有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小说的创作,故选D项。
答案:D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折射出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可知明朝时期白银在民间的流通已经得到了相关官员的重视;据材料一“人们将寻求的视野投向海外是很正常的”,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当时中国与西班牙、葡萄牙之间的海外贸易兴盛,使大量白银流入我国;据材料一“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可知明朝时期实行的一条鞭法改革采用赋役征银的方式也间接促进了白银的流通;最后,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为白银货币化的推行创造了市场条件。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已促进了海外贸易和移民潮的出现”,可知明朝白银货币化使社会对白银的需求大增,促使明朝政府进一步放开海禁政策,进而导致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使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据材料一“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可知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实现为赋役折银的赋税制度改革提供了客观条件;最后,白银货币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长期币制紊乱的货币体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在新航路开辟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广大的亚非拉地区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大量的贵重金属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可知大量的金银涌入欧洲是建立在欧洲殖民者对外扩张的基础上,也间接强化了欧洲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据材料二“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可知信贷和信托的发展促进了欧洲金融体系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可知白银大量流入欧洲为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为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材料二“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可知金银大量涌入欧洲使社会产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加速了教会的腐败,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材料二“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可知大量金银涌入欧洲导致社会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沉重打击了征收货币地租的封建贵族,加速了社会财富向资产阶级的流动,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明代白银货币化未能促使中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需要从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政治体制,使商业发展缺乏政治保障,而且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失去了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严重影响到了扩大再生产,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社会障碍;其次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失去了市场、劳动力和原料;最后思想上,传统儒家的轻商思想强调重义轻利,使商人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缺乏正面的社会环境。
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在民间的流行;政府推动。(共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货币体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赋役制度的变革;影响了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经济联系。(共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4分)
影响: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体系的变化;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增强了欧洲社会的竞争力;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引发通货膨胀,影响民众生活(共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3)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束缚。(共3分,每点1分,任答3点)
14.解析:首先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中漕运体系的中心转变,可以拟定一个论题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随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然后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结合各个朝代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演变历程,同时结合材料中中国古代漕运在各个时期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如:先秦到隋唐,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在北方,漕运系统以北方为主,以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中心,通过北方的河流或渠道构建漕运体系,以东西向运输为主。隋唐以后直到明清,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在漕运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方政治中心越来越依赖于南方的物资,漕运系统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最后对中国古代漕运进行总结升华,总之,中国古代漕运体系随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使漕运体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漕运体系对于巩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漕运体系随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2分)
阐述:先秦到隋唐,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在北方,漕运系统以北方为主,以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中心,通过北方的河流或渠道构建漕运体系,以东西向运输为主。隋唐以后直到明清,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在漕运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方政治中心越来越依赖于南方的物资,漕运系统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8分)
总之,中国古代漕运体系随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使漕运体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漕运体系对于巩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史实
结论
A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B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内阁”由此出现
C
明朝嘉靖年间,以往仅是中央临时委派至地方巡查安抚的总督和巡抚,已发展成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地方常设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加,行政效率下降
D
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时期
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
先秦到西汉
以长安为中心,以“关东之漕”为内容的漕运体系萌发
以长安为中心,以黄河、渭河和漕渠为运道,大规模从关东向关中漕运粮食物资,初步建立起全国范围的漕运体系
东汉到隋唐
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漕运体系蓬勃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使南北贯通,一个以洛阳为中心的全国运河网络和漕运体系随之建立起来
两宋
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漕运体系繁荣发展
以汴京或临安为中心而建立起的漕运体系,形成一个严密而有效的供给系统,源源不断地将各地粮食物质输送到都城所在地,同时也将中国古代漕运发展推向巅峰时期
明清
以北京为中心,以“江南之漕”为内容的漕运体系高度发展与终结阶段
大运河的重新开通和海运航道的开辟使江南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中心连接在一起,最终确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新漕运体系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1: 这是一份(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1,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0: 这是一份(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0,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9: 这是一份(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9,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