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乙卷模拟试卷【含答案】
展开高考地理全国乙卷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毕业生流动情况差异较大,下图是2018年我国39所(其中一线城市14所)“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在不同等级城市间流动路径及比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018年我国39所“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 )
A.同等级城市内部流动 B.流向一线城市
C.新一线城市内部流动 D.流向二线城市
2.“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流向将会( )
A.促进不同等级城市均衡发展 B.增加流入城市的经济活力
C.促进不同等级城市等级提升 D.减少流出城市的就业机会
3.新一线城市为吸引更多的“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 )
A.调整“一流大学”学科建设 B.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
C.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市半汤镇。过去,这里的村民以传统农田耕种为生,守着青山绿水,过着贫穷的日子。2015年,安徽某企业整合当地的农田、湿地、林地、旧民宅、手工艺作坊等资源,重点打造“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三个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村。如今的“三瓜公社”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电商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带动周边众多的村庄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过去,当地村民生活贫穷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经验落后 B.农业结构单一
C.水稻单产较低 D.劳动力不足
5.该企业打造“三瓜公社”主要看中当地的( )
A.市场需求 B.科技水平 C.人力资源 D.生态环境
6.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三瓜公社”需要( )
①恢复当地部分手工艺作坊
②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规模
③对原有民居进行修缮恢复
④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趵突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趵突泉时写道,“池子中间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是济南泉水的枯水期,影响泉水喷涌的最直接因素是降雨。历史上喷出流量基本稳定,1971年后出现阶段性停喷。2003年后山东省政府提出“涵养鲁中水源,恢复趵突山泉”的设想。下图为趵突泉补给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依据材料,推测趵突泉停喷最多的时段( )
A.1-2月 B.3-4月 C.5-6月 D.10-12月
8.趵突泉补水恢复到清朝刘鹗所述“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周期长的原因是( )
①北部山区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②地势高处的含水层水体更新周期长
③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补水困难
④周边城市化发展快,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日,祁连山气象站记录的谷风出现的时间为( )
A.2点前后 B.6点前后 C.10点前后 D.13点前后
10.祁连山气象站记录的山风往往强于谷风,推测其原因是( )
①气候干旱②冰川作用③重力作用④昼夜长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地势特征是( )
A.南高北低 B.北高南低 C.西高东低 D.东高西低
二、必做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心是区域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来在互联网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其占地面积广、耗电量大。内蒙古乌兰察布有着“草原云谷”、“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空中三峡风电之都”等称号,在这里集聚了20多座数据中心,它与贵州数据中心形成了“南贵北乌”分布格局,乌兰察布正积极参与建设东数西算工程。下图是乌兰察布相关地理信息示意图。
(1)与贵州相比,指出在乌兰察布建设数据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2)说明乌兰察布数据中心集群发展的益处。
(3)随着各数据中心相继落户,对乌兰察布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4)简述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冰洋地区海浪(风的作用下)的生成和发展会受到海冰范围变化的显著影响。过去,该地区大部分海域长期被海冰覆盖,除甲海区外,海浪活动普遍较弱。近30年来,夏季北冰洋大部分海域海浪活动呈增强趋势,而甲海区增强不明显。下图示意北冰洋各海域1980年9月和2012年9月海冰范围。
(1)指出近30年来北冰洋各海域海冰范围变化的原因,并推测目前图示海域海冰季节变化特征。
(2)试对甲海区过去海浪活动较强但近年来增强不明显这一现象给出合理解释。
(3)说明近年来北冰洋各海域海冰变化与海浪增强的相互关系。
三、选做题:共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是对河南文旅最真实的写照。随着河南卫视“奇妙夜系列”节目持续引发网络热议,以河南博物馆为战略堡垒,深厚传统文化融合现代科技,孵化创新了很多爆款的线下网红文化产品,满足了“线上种草,线下消费”的需求,推动“流量”变“留量”,大大促进了河南文旅产业的发展,形成完善的度假区级的旅游产业生态系统。
分析河南文旅产业能够变“流量”为“留量”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
15.太阳能清洁、能量巨大、可再生,属于新能源。近年来,我国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存在很多问题,如在生态脆弱区或自然条件较好的湖泊、水库、湿地等大量建设太阳能电站会破坏生态环境,这些带着“绿色光环”的太阳能电站变成了脆弱大地的新伤痕。下左图示意江苏盐城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太阳能电站景观,下右图示意甘肃敦煌的太阳能电站景观。
分别指出生态脆弱区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湖泊等水域建设太阳能电站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1.B
2.B
3.D
4.B
5.D
6.C
7.C
8.B
9.C
10.B
11.A
12.(1)纬度高,气温低,利于散热;乌兰察布地质结构稳定,地震、洪涝灾害发生机率极少,安全性高;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丰富;草原地区地势平坦,铺设电线电缆容易,节省成本;距离北京较近,跻身北京一小时经济圈;交通便利,交通枢纽地位突出。
(2)可共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提升运算能力;可形成规模效益,提升知名度。
(3)促进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推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对外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城市等级提升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4)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排出大量的废热,会使当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加剧气候干旱;水资源消耗过大,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淘汰的设备(电子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干扰当地生态系统。
13.(1)原因:气候变暖。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厚度变薄,夏季范围减小,春季海冰消融提前,秋季海冰冻结推迟。
(2)过去较强的原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范围较小,开阔水域面积较大;受西风、中纬度锋面和气旋活动的影响,风浪较大;增强不明显的原因:初始开阔海域面积较大,升温速率较慢,开阔海域面积变化小;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北极地区气温升高较快,北半球高低纬度间的气温差和气压差减小,西风带势力减弱,海浪增强不明显。
(3)海冰对海浪:气候变暖,海冰消融加速,冰面范围缩小,开阔海域面积扩大,利于海气之间的动能传递;海冰消融,厚度变薄,对海水波能传递的阻碍减小,利于海浪形成与发展;
海浪对海冰:海浪增强,使海冰进一步破碎,加速海冰消融。
14.河南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吸引力强;文旅产品类型多样,可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网络等媒体技术的宣传,提升了知名度;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等。
15.生态脆弱区:破坏了地表土壤和稀疏的植被,加剧荒漠化;发电站周围空气温度高,严重影响周围生物生存等。水域:覆盖大面积光伏板、水体太阳福辐射量减少,水温改变,影响水域生物生存;建设中会破坏湖中植被;减少水鸟的栖息地等。两类区域都可能存在:废弃的太阳能电池板,含有大量污染物。
01卷【决胜高考·抢分冲刺】逐鹿2023年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卷(全国乙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01卷【决胜高考·抢分冲刺】逐鹿2023年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卷(全国乙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表中时段II最可能是,喀喇昆仑山苔藓植物种数峰值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3卷【决胜高考·抢分冲刺】逐鹿2023年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卷(全国乙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03卷【决胜高考·抢分冲刺】逐鹿2023年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卷(全国乙卷)(原卷版),共7页。
地理(全国乙卷A卷)(参考答案)——2023年高考地理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全国乙卷A卷)(参考答案)——2023年高考地理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灭鼠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