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检测卷( 含答案)
展开期末复习检测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祈祷(táo) 孤孀(shuāng) 门槛(kǎn) 气冲斗牛(dóu)
B.吟唱(yín) 哺育(bǔ) 修葺(qì) 心有灵犀(xī)
C.殷红(yān) 诘问(jié) 愧作(zuò) 颠沛流离(fèi)
D.纠纷(jiū) 累赘(zhuì) 赤裸(kē) 深恶痛绝(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
A.震悚 商酌 赢弱 耀武扬威 可歌可泣
B.矜持 吞噬 告馨 目不窥园 至死不懈
C.凛冽 惆密 钦佩 海市蜃楼 不耻下问
D.胆怯 概率 角逐 仙露鲸浆 毛骨悚然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登上象山远望,看到高楼林立、沧海桑田的壮丽景色,我心潮澎湃。
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上很受孤立,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很自负的人。
C.埃菲尔铁塔的名声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而这座高塔的设计者古斯塔
夫·埃菲尔本人却鲜为人知。
D.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科幻创作在中国出现热潮的深层原因,是人们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造成的。(将“造成的”删除)
B.爱国卫生运动期间,许多家庭积极行动,自觉增强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将“增强”改为“践行”)
C.一年来,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旅游环境秩序持续改善,排队时间过长、关键节点人员密集等基本得到解决。(在“等”后面加“问题”)
D.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医全程参与、全程发挥作用,不仅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也成为我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删掉“全程发挥作用”)
5.古诗文默写。(8分)
(1)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 ,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不惧艰险、锐意改革的豪迈誓言;“ ,
”(《望岳》)是杜甫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6.名著阅读。(4分)
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儿”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地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
(1)选文出自《骆驼祥子》,本书以 作为线索,可以说是祥子一生的记录。(2分)
(2)语段中“嘴慢气盛”的意思是 ;“坐上吧,瞧着给!”写出了祥子的 性格特点。(2分)
7.“尼山圣境”位于曲阜尼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你所在的班级组织去“尼山圣境”的研学旅行活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
(6分)
材料一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结合。
材料二当下,不少机构纷纷推出研学旅行项目,有的旅游项目重新包装一下就变成了所谓的研学旅行。很多情况下,将旅游行程单当作研学手册,将“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当作研学的核心——围绕实际问题进行学习;本该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变成了老师或者导游夸夸其谈,老师在景点的讲解和在课堂上的讲授没什么两样,没有做到让学生自主活动和研究。
材料三通过这次“尼山圣境”的研学活动,我了解到,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于此,2020年是孔子诞辰2581年,他的思想历经漫长岁月仍然熠熠生辉。沿着圣人的足迹,我实地感悟儒家礼乐文化,接受了思想洗礼,增强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研学旅行要避免“只有游没有学”和“ ",因为二者都失去了研学的真正内涵。(2分)
(2)材料三是某同学活动结束后的心得,请据此将下面的对联补全。(2分)
上联:体悟儒风韵味
下联: (只填序号)
A.指点千秋大业 B.携手诵读经典 C.弘扬礼乐文明 D.咏唱风流华年
(3)下图是“尼山圣境”的宣传标志,请结合画面说明其创意。(说出一点即可)
(2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焊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刷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著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般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著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怅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缠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炼着。
(有删改)
8.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9.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
10.本文语言蕴含丰富,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4分)
(1)那混看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2)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1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4分)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2.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4分)
“我”自称患有咽炎, →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
13.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1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的作用。(4分)
15.文中结尾“我想说,此刻,我陶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我陶醉”的原因。
(4分)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其从父兄①子先以贩葱为业,曾珍既止②,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选自《梁书·吕僧珍传》)
【注释】①从父兄:堂兄。②既止:回故乡做官。③常分:固定的职业。④明越:非分占有。⑤肆:店铺。⑥督邮廨:督邮办公的屋子。
1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私:对……偏心
B.但当速反葱肆耳 反:同“返”,返回
C.斯是陋室 斯:这
D.可以调素琴 调:调整
17.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19.请概括文中体现吕僧珍“平心率下,不私亲戚”高尚品性的事例。(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4分)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
21.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2分)
四、写作(50分)
22.成长路上,我们品尝过多少人生百味。妈妈的一碗热汤,同学递来的一块手帕,花儿的芬芳,浩瀚书海的墨香,“千里共婵娟”的情怀……带给我们许多感动。
请以“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
③说真话,抒真情,叙事完整;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B2.B33.C4.D
5.(1)马上相逢无纸笔(2)柳暗花明又一村(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1)祥子的奋斗和毁灭
(2)不善于语言表达,没有心机老实、本分、憨厚、实诚(意思对即可)
7.(1)只有讲没有研(2)C
(3)画面以中国传统艺术篆刻为设计理念,画面似篆刻盖下的一方印。以篆文的“尼”字,表示“尼山圣境”,体现了汉字的传统美与千年传承的篆刻的完美融合。
8.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反复这样写,突出了母亲善良、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
9.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一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10.(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
(2)“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状态。
11.“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之情;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的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12.学生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13.(1)彼此是指“我”和孩子们,重音强调“彼此”是因为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蜡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14.芬芳的蜡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芬芳的蜡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15.因为学生们寄来的蜡梅花;因为学生传递的那份特别的爱,他们的可爱与纯真;因为“我”与学生之间的情谊。
16.D17.B
18.(1)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了自己的身体。
(2)我享受国家厚重的恩惠,没有什么来报效朝廷。
19.不为从父兄子求官提供便利;不假公济私迁拆督邮署;不以到住在平民区的姊家为耻。(任答出两条即可)
20.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1.“敲”写出了因客人退退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因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01(含答案): 这是一份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01(含答案),共14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05(含答案): 这是一份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05(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识记•赏析,阅读•理解,运用•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09(解析版): 这是一份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检测卷09(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jué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一下颔联,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