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088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088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088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作“间断平衡”,指一个生态在达到平衡之后,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生物学家将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之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第一轮是以英国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逆向时期。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最多是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这是增长的“蹦移”。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毕,而要走出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唯有创新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交替期,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能动性,主动清除那些不合时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冗余,来为新技术的成长壮大开辟空间,留足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迎来几十年连续的增长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政府2013年以来矢志不渝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一方面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另一方面创造出人人都有可能、有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以为,这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摘编自冯俏彬《即将到来的大变革》)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断平衡”是指在平衡状态下,进化的齿轮一旦被某种因素触发,各部分会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产生。
B.人类社会从漫长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已经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答案】A
【解析】B项,时间错位,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发生在工业时代。C项,“经济逐年衰退”于文无据。D项,“全面释放”错,选项范围扩大,原文是“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
C.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轮全球化遭遇本国人民的抗拒,经济逐年衰退,进入了逆向时期。
D.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4段用三个“蹦移”审视新旧时代的变革,分析了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等的巨大作用。
B.文章在论证技术的“蹦移”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打破平衡态的重大作用。
C.文章用普通人可享用的工业制成品远超帝王权贵为例,是为证明现代普通人比古代帝王的生活质量还高。
D.文章在最后一段提出了我们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的观点。
【答案】C
【解析】C项,文章以此证明信息技术时代创造财富的速度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化如果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就会变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或更换一批演员。
B.假以时日,因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可以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
C.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只有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走出经济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
D.既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又为人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答案】A
【解析】A项,原文是“最多是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这说明“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是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情况,还可能不会出现,或出现其他情况。另外,“变化一种发展形式”和“更换一批演员”是同时出现的,不能用“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它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它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很大吗?他们的形状、生物、化学、神经、生态、历史、政治、科学、技术、艺术、音乐、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的。
…………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的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巨大卫星卡戎是它的伙伴之一。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这些行星均已被发现有更多的卫星甚至卫星群相伴随。——编者注)。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茫茫宇宙中,究竟哪些恒星周围可能存在类地行星和外星生命?美国天文学家日前列出一份包含1 822颗恒星的目录,将利用“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按英文缩写简称“苔丝”)对它们进行详细观测。
“苔丝”是美国航天局4月发射的一个系外行星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寻找太阳系外宜居的类地行星。它的探测采用“凌日法”,原理为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可观察到恒星微弱“变暗”。按计划,它将观察宇宙中40万颗恒星。
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报告说,他们根据初步观测结果,列出了一份含有1 822颗恒星的目录。这些恒星是明亮的冷矮星,温度大约在2 700开尔文到5 000开尔文之间,其中最近的恒星距离地球只有6光年。它们周围可能有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存在于温度等条件合适的宜居带中。
“苔丝”能够观测目录中227颗恒星周围的整个宜居带,就是说有效观测范围不仅限于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可能处在的轨道位置,还包括更远的类似火星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摘编自《天文学家列出可能孕育外星生命的恒星目录,包含1 822颗恒星》,新华社2019年3月28日)
材料三:
探测火星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人类探测火星的热情却从未熄灭。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2020年我国将发射探测器,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曾表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绕、落、巡”探测,这在国际上前所未有,难度极大。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认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的启示。他表示,火星和地球是太阳系里的“兄弟姐妹”,研究两者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
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生命,这也是让科学家牵肠挂肚的谜题。研究表明,远古时代火星上曾有湿暖气候和流动水;2018年,科学家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增强了人们寻找火星生命的信心,也让人们看到了在火星上生活的希望。
此外,对火星本底磁场长期演变的探测,对研究地球磁场的长期演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火星地形、地貌特征与分区,表面物质组成与分布等开展研究,则有助于了解火星的起源与演化。
(摘编自《2020年探测火星,我们准备好了吗》,《科技日报》2019年3月2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茫茫宇宙中,每个星系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在恒星以及它们周围那些行星上都存在生物。
B.太阳系的每个行星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圆周的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C.“苔丝”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凌日法”来寻找太阳系外宜居的类地行星,它已观测到宇宙中有40万颗恒星。
D.2020年,我国将发射探测器,对火星进行首次探测,一步实现“绕、落、巡”任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答案】D
【解析】A项,“在恒星以及它们周围那些行星上都存在生物”表述错误,原文为“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由此可知有否生物只是想象,还不确定。B项,“它们被迫做圆周的运动”表述错误,原文为“做近似圆周的运动”。C项,“它已观测到宇宙中有40万颗恒星”表述错误,原文为“按计划,它将观察宇宙中40万颗恒星”,未然变成已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恒星可能被众多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包围,许多恒星群可能在外围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在接近中心处有类地行星。
B.美国天文学家利用“苔丝”观测了许多颗恒星,发现这些恒星距离地球最近的仅仅有6光年,它们周围可能有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存在于宜居带中。
C.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分别有卫星甚至卫星群相伴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是温暖的内太阳系。
D.科学家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足以证明,远古时代火星上曾有湿暖气候、流动水、初级生物,让人们看到了在火星上生活的希望。
【答案】
【解析】D项,“这足以证明,远古时代火星上曾有湿暖气候、流动水、初级生物”,原文无据。
6、人类对于火星乃至宇宙的探索,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研究火星和地球的异同,可以互为参考,有利于保护地球;
②逐渐形成对宇宙的正确认识,获取太空资源,有利于人类未来发展;
③寻找可能存在的类地行星,有可能拓展人类生存空间;④寻找外星生命,满足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
【解析】材料一表明人类对外星生命充满了好奇心;材料二说明了现在可观测到的可能孕育生命的恒星个数;材料三表明研究火星和地球的异同,可以从中借鉴保护地球的经验,同时人类对于火星及宇宙的探索,很可能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有利于人类未来发展。整合以上信息,可得出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中国天眼”身在洼地,但在科学家眼中,它心系深空,是一座“天空实验室”。到现在为止,应该没有天文学家上过太空,但他们却是最了解宇宙的一群人,靠的是什么?
不少人小时候尝试过用曝光的胶片观看日食,还有动手能力更强的,用两个放大镜自制过光学望远镜。望远镜就是天文学家了解宇宙的必备工具。但射电望远镜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光学望远镜,它不能直接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用数据说话。
天文学家利用“天眼”开展工作,有点类似移动靶射击运动,需要不断地选取目标、瞄准目标射击、分析结果。
据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介绍,第一步要考虑望远镜频率是否合适、灵敏度是否足够、目标是不是在可视范围内,以便确定观测源的坐标,形成观测列表。第二步是望远镜控制部门执行观测。如何精确控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的目标?简单地说,一是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二是驱动电机控制望远镜的“姿态”。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公转,这样的观测比移动靶射击复杂得多,要不断地修正望远镜的位置,不断地瞄准目标,并确保一直命中靶心。第三步是通过编程来分析数据。外表安静的“天眼”,内心澎湃,每秒最高传输数据38 G。海量的数据,基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能,所以天文学家都是“程序员”,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连线”。
前辈科学家发现的物理定律,我们在物理实验室里做实验,结果都能验证定律为真。在“天空实验室”里呢?那可不一定。
天文学跟物理学密不可分,大尺度时空结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如黑洞、脉冲星等)都是以广义相对论为重要理论基础的。前人依靠头脑做实验,得出了理论,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后人如何验证呢?这些天体质量惊人、距离以光年计,对应的物理参数和空间都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只能用“天空实验室”来验证。
在“天空实验室”里,天文学家除了重复烦琐的观测、验证,都保留一颗期待的心——比如找到某个能解释一些奇怪天文现象的关键,或是发现目前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真到了那一天,科学理论又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选自《走进“中国天眼”》,有改动)
材料二: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刺穿“光年之外”,能洞悉宇宙“前世”……“中国天眼”开放运行的一年,成果即入选《自然》十大科学发现。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说,天文学是个开放的学科,不少“天眼”早期成果都有国际专家参与,面向全球科学界开放后,外国科学家可以独立或以首席专家身份主导一些研究项目,有潜力的探索性项目也会得到支持,在望远镜时间分配上会有更激烈的竞争。
据李菂介绍,“天眼”在很多领域具备超强“发现力”:发现气体星系的数量有望在过去的基础上提高10倍,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有望翻倍,有望发现新的星际分子……这使它可以验证很多科学规律,在引力理论,星系演化,恒星、行星乃至物质和生命的起源等方面,都具备突破的潜力。
“天眼”研究的领域有意思吗?拿脉冲星来说,它们的密度,每立方厘米相当于1万艘万吨巨轮的质量压缩起来。那是一个地球上无法想象的、类似科幻小说《三体》里“水滴”的世界。从脉冲星中遴选出脉冲信号稳定的毫秒脉冲星,将来有望应用于星际导航。
在中外读者对《三体》改编的动画作品更新保持期盼的时候,科幻作家刘慈欣对“中国天眼”同样充满期待:它对人类认识宇宙有重大意义,具备了探寻“地外文明”的条件,“希望能有划时代的发现”。
探寻“地外文明”,用科学家的话说叫“搜寻星际通信信号”,确实是“天眼”的科学目标之一。
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演化等领域充满了未知,许多问题有待科学家通过探索与研究去解决。
20世纪后半叶,射电天文学方兴未艾,接连涌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四大天文发现。这些发现看上去高深而遥远,却在某些方面“洞悉”了未来。天文学家在研究中的副产品转化成了今天的无线局域网技术。
回溯原初宇宙,揭示更多宇宙奥秘,这是建造“天眼”的原动力,也是终极目标。离原初最近,才可能离未来最近。从这个意义上说,洞穿未来的“天眼”是人类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利器。
(选自《中国“天眼”世界共享》,有改动)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电望远镜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光学望远镜,前者不能直接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用数据说话。
B.只要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就可以精确控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的目标。
C.“天眼”获得的海量数据,天文学家一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能,所以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连线”。
D.通过“天眼”找到某个能解释一些奇怪天文现象的关键,是在“天空实验室”里的天文学家的愿望。
【答案】B
【解析】B项中“只要……就”太过绝对。原文说的是“一是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二是驱动电机控制望远镜的‘姿态’。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公转,这样的观测比移动靶射击复杂得多,要不断地修正望远镜的位置,不断地瞄准目标,并确保一直命中靶心”,可见,要不断修整不断瞄准,确保一直瞄准,而不是“可以精确控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的目标”。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眼”观测要不断地修正望远镜的位置,不断地瞄准目标,是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公转。
B.“天眼”发现气体星系的数量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望提高10倍,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有望翻倍,有望发现新的星际分子。
C.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演化等领域充满了未知,许多问题有待科学家通过“天眼”去探索与研究去解决。
D.天文学家在研究中的副产品转化成了今天的无线局域网技术,这并不能体现“天眼”研究的价值。
【答案】D
【解析】D项中“这并不能体现‘天眼’研究的价值”错误,根据原文“这些发现看上去高深而遥远,却在某些方面‘洞悉’了未来。天文学家在研究中的副产品转化成了今天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可知,并不是只有天文学上的研究成果才算研究价值,天眼研究的成果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也是其研究价值的体现。
9、下列各项理论或定律,能够在中学物理实验室得到验证的一项是( )
A.平行时空理论 B.宇宙大爆炸 C.机械能守恒定律 D.黑洞理论
【答案】C
【解析】A项,这个理论还处于假说状态,不但中学物理实验室无法验证,目前也没有任何实验室能验证。B项,这个理论仍处于理论状态,没有实验室能够验证。C项,该理论是中学物理“能量守恒”等相关知识章节,可以通过中学物理实验室验证。D项,该理论可以验证,但目前唯一的黑洞照片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拍摄到的,中学物理实验室无法验证。
10、两则材料论述的都是关于“中国天眼”话题,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材料一侧重于“中国天眼”工作原理、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侧重于“中国天眼”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可能取得的科学突破对人类科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1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中国天眼”的价值。
【答案】①加大对天眼观测、控制和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②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支持有潜力的探索性项目;
③坚持初心,牢记回溯原初宇宙,揭示更多宇宙奥秘的终极目标。
二、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古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今有“嫦娥”奔月、太空行走,人类对太空由最初的传说、幻想,延展到如今“____________”的考察研究。而要真正飞向太空,去星际旅行,就需要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第一代环控生保技术,就是我国载人航天过程中正在使用的“携带供给型”。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目前国际空间站和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使用的也是这一技术。第三代属于生物再生技术,主要针对星际长期驻留,在空间站运行期间也会尝试,比如中国航天员未来在空间站很可能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
( )。这是首次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的“人与环境”大型国际试验,在试验规模、参试人数、持续时间和技术要求上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志愿者来说,180天的密闭试验意味着外面的世界___________,却又远在天边。舱内的物质闭合度非常高,氧气达到100%,水达到99%,食物达到7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都得依靠他们所种植的植物和设备来_________。试验期间,志愿者在密闭舱内克服各种困难,与舱外科研人员协同配合,_________地完成各项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脚踏实地 近在咫尺 自给自足 日复一日
B.实事求是 近在咫尺 自力更生 日复一日
C.脚踏实地 触手可及 自力更生 长年累月
D.实事求是 触手可及 自给自足 长年累月
【答案】A
【解析】①先看第一空:“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此处语境说的是人类对太空由最初的传说、幻想,延展到如今实地考察研究,原文又用引号进行提示,用“脚踏实地”更恰当。②再看第二空:“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形容手一伸出去就能触摸到。第二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外面的世界离自己距离很近,但因为是密闭试验,所以不是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且此处应与后文的“远在天边”对应,应选“近在咫尺”。③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力更生:形容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第三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绝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都得依靠志愿者自己所种植的植物和设备,故填入“自给自足”最恰当。④日复一日:意思是过了一天又一天。长年累月: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第四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志愿者与舱外科研人员协同配合一天又一天地进行任务,因为只有180天,所以不是“长年累.月”,故填入“日复一日”最恰当。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代采用物理化学再生,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B.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即使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C.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但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D.第二代采用物理化学再生,即使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答案】C
【解析】原句:成分残缺、用词不当。“属于”缺少宾语中心语,“……也”关联词使用不当,“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和“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是转折关系,此处应用“虽(然)……,但(是)……”,应改为“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但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选项的第一个分句对应前文的“第一代环控生保技术”,本题选项中都谈到了“第二代采用物理化学再生”或“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但采用物理化学再生”缺少宾语中心词,故排除A、D两项。选项的后两个分句均用到了关联词语,B项中“即使……,也……”表假设,根据材料可知,“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是已然情况,不应再使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据此排除B项。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的前瞻性探究就是“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
B.“绿航星际”试验需要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这就是核心任务
C.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构成了“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
D.“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进行前瞻性探究
【答案】D
【解析】具体分析,后文提到“这是首次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的‘人与环境’大型国际试验”,而“这”是近指代词,所以前面应围绕该试验名称这一中心话题进行叙述。再分析选项。各选项内容都与试验任务有关,从话题侧重点上看,A项强调“前瞻性探究”是“核心任务”,与后文“这”指代的内容不一致,故排除;从连贯性上看,B项中的“这”指的是任务本身,与后文表达不连贯,故排除;从表意上看,C项强调的对象是“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而非试验,故排除;D项承接上文语意,既表明了试验的核心任务与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有关,以“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开头,又保证了与后文的话题一致,表意具有连贯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中国天眼”捕获到来自遥远矮星系的快速射电暴样本,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科研人员还借用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境来展示这一天文学重大成果:脉冲信号随时间和亮度起伏,构成了背景的江山,真实的系列脉冲,如水流迤逦蜿蜒穿过群山。画面壮丽而富有动感,美不胜收。
人们发现,科学的琴键也演奏着人文的旋律。科学追求卓越,这一丰富心灵、感受审美的过程,本身就与人文相通。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从纷繁杂乱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找出自然宇宙中的和谐统一。人们在科学中感受幸福,源于探索自然的好奇、发现真理时的满足和验证未知的兴奋。从这点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媲美。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答案】科学带给人的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的好奇、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
【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①结构混乱。“源于”的主语应是“幸福感”,而不是“人们”,故应将“人们在科学中感受幸福”改为“科学带给人的幸福感”。②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探索”,再“验证”,最后“发现”。正确语序为“探索自然的好奇、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
16、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构成:本体为“科学也有人文之美”,喻体为“(黑白的)琴键也能演奏(美妙的)旋律”。
表达效果:喻象新奇,表达生动。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对科学家来说,宇宙中的脉冲星是很迷人的。它们的体积非常小,小的脉冲星直径一般只有几十千米,跟宇宙中动辄直径上万千米的天体相比,身材简直弱不禁风。但是,__________,能量却非常大。目前全世界观测到的脉冲星,_____________,将来,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希望观测到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说起来,银河系外脉冲星的信号频率和手机的频率差不多。______________,就仿佛接了一个10万光年外的电话。
【答案】个头这么小的脉冲星(或“脉冲星个头虽然小”) 都在银河系以内 如果人类能够接收到银河系外脉冲星的信号
【解析】①处,根据转折连词“但是”以及下文的“能量却非常大”可知,此处应承接上文的内容,强调脉冲星体积小;故可填“个头这么小的脉冲星”或“脉冲星个头虽然小”。②处,下文说“将来……有希望观测到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据此可知此处应填“都在银河系以内”之类的内容。③处,上文说“银河系外脉冲星的信号频率和手机的频率差不多”,下文说“就仿佛……”,由此可判断出,此处应填一个与“银河系外脉冲星的信号”相关的假设句,故可填“如果人类能够接收到银河系外脉冲星的信号”。
【期中真题】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三概括分析,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