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第3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四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第4章地球上的大气及其运动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及其运动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第7章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七章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第10章产业区位因素第十章产业区位因素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第5章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第五章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
展开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在我国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类特殊而罕见的湖泊,其湖面有时呈现出奇特的粉红色,这类湖泊被称为“玫瑰湖”,是一种季节性的“赤水”景观(受水温、盐度、水量等因素影响,含有红色色素的卤虫、藻类等生物大量繁衍)。巴丹吉林沙漠有中国分布最密集的“玫瑰湖”群(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巴丹吉林沙漠中“玫瑰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C.河流水 D.地下水
2.巴丹吉林沙漠中“玫瑰湖”最可能出现“赤水”景观的月份是( )
A.2月 B.4月
C.8月 D.11月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黑河水经大断裂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沙漠湖泊群,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D正确;湖泊群地处沙漠腹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A错误;冰雪融水和河流水均不是其直接主要的补给水源,B、C错误。故选D。第2题,注意材料信息“受水温、盐度、水量等因素影响,含有红色色素的卤虫、藻类等生物大量繁衍”。8月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地下水对湖泊群的补给多,湖泊面积较大,且8月气温高,湖泊水温较高,有利于卤虫、藻类等生物大量繁衍,最可能出现“赤水”景观,C正确。
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地势最高的内陆湖。湖面海拔约3 821米,终年不冻。湖泊周围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乌鲁族人至今还生活在由芦苇捆扎而成的漂浮岛上。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漂浮岛
3.的的喀喀湖终年不冻的原因有( )
①纬度低,气温高 ②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③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④群山环绕,阻挡冷空气侵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的的喀喀湖水位最高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由图1可知,的的喀喀湖所处纬度在南纬15°附近,纬度较低,气温高,①正确;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热资源丰富,②正确;西侧沿岸有寒流流经,受高大山脉阻挡,该地受洋流影响较小,③错误;东西两侧有高大山脉,受冷空气影响小,④正确。故选B。第4题,由图1可知,的的喀喀湖位于南半球,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故其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该地1月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最大,湖泊水位最高,A正确。
(2021湖南长沙一中月考)读尼日尔河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5~6题。
5.尼日尔河的一大水文特征:下游有两次洪峰,而上中游则只有一次。6—9月的雨水使上游出现洪峰,洪峰向下游缓慢移动,洪峰要在次年1月才到达下游。这使得下游在当地降雨造成的洪峰到来之前出现一次“过早”的洪峰。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上建有许多水库 ②地势平坦,水流缓慢 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越向下游流量越小 ④下游水量过大,中游水量不易下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造成尼日尔河出现上述水文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 ②上游和下游多地形雨 ③中游气候相对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④中游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主要是因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越向下游流量越小。故选B。第6题,尼日尔河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中游地区气候相对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动物饮用水、种植区引水灌溉等消耗水量多。故选C。
(2021湖北宜昌调研)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下图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完成7~9题。
7.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 )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乙河是L湖重要补给水源
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8.对L湖东、西两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主导风向
B.湖水盐度
C.沿岸坡度
D.土壤肥力
9.该湖湖泊水位最高时( )
A.德干高原的河流处于汛期
B.乌兰巴托的日出时间越来越早
C.西双版纳正在举办泼水节
D.开普敦附近海域风平浪静
答案:7.D 8.A 9.A
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甲河位于西北内陆地区,主要依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多,夏季输入L湖的泥沙最多,A错误;由图中等高线可判断,甲河流入L湖,其流量变化不受L湖影响,B错误;乙河从L湖流出,湖泊补给河流,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C错误,D正确。第8题,当地的主导风向主要是西北风,L湖东、西两岸主导风向差异不大,A符合题意;该湖西侧有甲河补给淡水,又有乙河起到排盐作用,西侧湖水盐度较低,适宜芦苇生长,东侧湖水盐度高,不适宜芦苇生长,B不符合题意;从湖泊水位高低可以判断坡度,西岸沿岸坡度小,适宜芦苇生长,东岸坡度大,不适宜芦苇生长,C不符合题意;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D不符合题意。第9题,该湖泊主要靠甲河补给,甲河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夏季流量大,该湖泊水位最高时为北半球夏季;德干高原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处于汛期,A正确;夏季为6、7、8三个月,乌兰巴托的日出时间可能越来越早,也可能越来越晚,B错误;西双版纳泼水节在4月,C错误;开普敦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夏季正值南半球的冬季,开普敦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附近海域风浪大。
江苏中部的盐城沿海一带是我国海相沉积地貌发育最特殊、潮滩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滩涂上广泛发育的潮沟,像是一排生长在金黄地平线上的树林,有“潮汐森林”之称。其中南部的条子泥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面积广阔,坡度平缓,潮差大、潮流强,潮水中含沙量大,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下图示意盐城滨海湿地(围垦区)潮沟分布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中“潮汐树”和“潮汐森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潮汐树”的树杈向陆,根部向海
B.“潮汐森林”整体沿海岸线分布
C.“潮汐树”主沟与海岸线大致垂直
D.“潮汐树”的形成主要因涨潮冲刷
11.图中“潮汐森林”萎缩的原因是( )
①大规模围垦 ②互米花草入侵 ③潮汐作用减弱 ④河流挟带泥沙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0.D 11.A
解析:第10题,落潮时滩面水流在向地势较低处汇集的过程中,冲刷出的一道道潮沟,越靠近海面汇集的水量越多,侵蚀能力越强,冲出的潮沟越宽越深,形成树根,所以“潮汐树”的树杈向陆,根部向海,其主沟与海岸线大致垂直,A、C不符合题意;落潮时水的流速大,侵蚀能力更强,“潮汐树”的形成主要因落潮冲刷,整体沿海岸线分布,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第11题,由图可知,该区域有大面积的围垦区域以及互花米草泛滥区,受大规模围垦以及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1992年至2010年,“潮汐森林”逐渐萎缩,①②正确;潮汐作用主要受引潮力的影响,潮汐作用没有减弱,③错误;河流挟带泥沙减少,更有利于潮水的入侵,不会导致“潮汐森林”萎缩,④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6分。
12.(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丝绸之路”北路上的“明珠”赛里木湖(图1),位于中国新疆北天山山脉西部,湖岸为倾斜低岸,水草丰美,是优良的牧场。湖面海拔约2 071米,平均水深46.4米,面积约460平方千米,近年来有扩大趋势(图2)。赛里木湖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高山微咸水湖泊,湖水盐度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近年来湖水水体淡化趋势明显。湖里原本没有鱼,后来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凹目白鲑等冷水鱼,2000年首次捕捞出成品鱼,结束了赛里木湖不产鱼的历史。
图1 赛里木湖位置
图2 赛里木湖年平均面积变化示意
材料二 溶氧量指的是水中氧气的溶解量,是反映湖泊内有机物含量和湖水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赛里木湖溶氧量整体较高,且西北部高于东南部。
(1)推测赛里木湖湖水盐度分布的空间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2)分析近年来赛里木湖湖面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
(3)解释赛里木湖东南部溶氧量低于西北部的原因。(4分)
(4)说明赛里木湖面积扩大可能对湖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1)西部、北部盐度低于东部和南部。西部、北部河流汇入水量大,起到稀释作用;南部、东部河流汇入水量相对较少。
(2)流域内降水增多,地表径流汇入量增加;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量增加,入湖径流增加;湖区周边农业活动减少,湖水利用少;赛里木湖为内陆期,出湖水量少。
(3)西北部地表径流汇入量大,营养物质丰富,水生植物多,光合作用强,释放氧气多;东南部由于旅游开发和人工养殖等,湖水中溶氧量偏低。
(4)湖水水位上涨破坏湿地和草地,导致植被退化;草场营养物质及牲畜排泄物被直接带入湖泊,导致湖泊水质变差;湖岸侵蚀加剧,湖岸崩塌,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
13.(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涎流冰是寒冷地区特有的水文地质现象,是指居间不冻层地下水从地表裂缝溢流后,受低温影响冻结而成的积冰体。居间不冻层是永久冻土上方冬季也不会冻结的含水层。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布鲁斯(61°20'N,129°04'E)是涎流冰多发区,在布鲁斯东西走向的细长山谷南侧边坡底部常见涎流冰。图1为西伯利亚布鲁斯南侧边坡水文地质剖面图,图2为2018—2019年布鲁斯气温和积雪深度变化曲线图。
图1
图2
(1)说出该地地表积雪对涎流冰形成的作用。(4分)
(2)分析冬季该地涎流冰的形成过程。(6分)
(3)近十年来,该地年均温升高导致涎流冰面积扩大,对此作出合理解释。(5分)
答案:(1)作用:暖季,地表积雪融化,下渗补给地下水,为涎流冰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源;冷季,地表积雪具有保温隔热作用,使地下水不完全冻结,保证地下水能够正常流动。
(2)冬季居间不冻层水体受地形坡度影响流向边坡底部;冬季(地表土层冻结,使居间不冻层变成承压含水层,承压含水层压力增大促使)地下水从地表裂缝溢出;冬季寒冷漫长,溢出的地下水冻结,形成涎流冰。
(3)年均温升高,加剧了多年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多的地下水,为次年涎流冰提供充足的水源,在满足条件的地区出现涎流冰,有利于涎流冰面积的扩大。
解析:第(1)题,“涎流冰是寒冷地区特有的水文地质现象,是指居间不冻层地下水从地表裂缝溢流后,受低温影响冻结而成的积冰体”。据图2分析,该地积雪深度较厚,在暖季(大约是3月11日之后),地表积雪融化较快,积雪融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为涎流冰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源;“居间不冻层是永久冻土上方冬季也不会冻结的含水层”,冷季(大约是10月至次年2月),地表积雪具有保温隔热作用,使地下水温度不至于过低,不完全冻结,保证地下水能够正常流动,才可能形成涎流冰。第(2)题,据图1分析,图中岩层向左倾斜,结合图中居间不冻层上界和下界可知,冬季居间不冻层水体受地形坡度影响流向左侧边坡底部;冬季由于居间不冻层上界以上地表土层冻结,使居间不冻层变成承压含水层,承受上部岩层压力,承压含水层压力增大促使、加快地下水从地表裂缝溢出;布鲁斯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溢出的地下水冻结,形成涎流冰。第(3)题,该地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多年冻土区面积较大。近十年来,该地年均温升高,加剧了多年冻土融化,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多的地下水,为次年涎流冰提供充足的水源,在满足条件的地区出现涎流冰,有利于涎流冰面积的扩大。
14.(17分)(2021湖北武汉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南北向洋流对于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对两极地区气温产生深远影响。德雷克海峡平均风速自南向北增大,海冰主要分布在海峡南部。科考发现,近几十年来,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呈现“多→少→多→少”的周期性变化。研究表明,该海峡海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海冰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表层洋流流量,而洋流的强弱又对海冰数量产生影响。下图示意南半球表层洋流分布。
(1)从洋流分布的角度,说明南极地区气温较北极地区低的原因。(4分)
(2)分析德雷克海峡海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原因。(3分)
(3)说明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对秘鲁寒流及其沿岸气候的影响。(4分)
(4)解释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数年后又减少的原因。(6分)
答案:(1)西风漂流大致沿纬线流动,形成封闭环流,阻挡中低纬度海区暖海水向南极海域输送。
(2)南部纬度较高,水温较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南部风力较小,水流较慢。
(3)海冰增加,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的通道变窄,北上水流增多,使秘鲁寒流增强,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4)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使得西风漂流通过海峡向东的海水减少,海峡东侧水位降低,吸引巴西暖流来补充海水,使得巴西暖流等南下暖流增强,暖流带来的热量使得南极海域水温升高,从而导致德雷克海峡海冰减少。
解析:第(1)题,南极地区气温较北极地区低的原因应从洋流分布的角度进行说明。西风漂流大致沿纬线流动,形成封闭环流,阻挡中低纬度海区暖海水向南极海域输送,而北极地区有北大西洋暖流输送部分热量进入高纬度地区,使得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第(2)题,德雷克海峡海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原因应从纬度、盐度、海水流动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海水温度越低,盐度越低,海水流动速度越慢,海水越容易结冰。图中显示,德雷克海峡位于南半球,南部纬度较高,水温较低。与北部相比,南部气温和水温较低,蒸发较弱,海水盐度较低;海峡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明显,风力较大,而海峡南部受西风影响较弱,风力较小,水流较慢。第(3)题,图中显示,西风漂流到达南美洲南端附近时,分成两股海流,一部分沿南美洲西岸北上形成秘鲁寒流,一部分经德雷克海峡继续向东。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的通道变窄,北上水流增多,从而使秘鲁寒流增强;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寒流增强使得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第(4)题,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数年后又减少的原因应从洋流变化对海冰数量的影响方面进行解释。
专题04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三年(2021-2-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 这是一份专题04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三年(2021-2-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五年(2019-2023)专题04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五年(2019-2023)专题04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文件包含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五年2019-2023专题04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解析版docx、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五年2019-2023专题04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 3年(2021-2023)(北京专用)专题04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 3年(2021-2023)(北京专用)专题04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文件包含专题04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解析版docx、专题04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