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中考秘籍课件第07讲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法与技巧 (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中考秘籍课件第07讲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法与技巧 (含答案),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解题思路,解题时注意的问题,主要探究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探究题是新课标中考命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往往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对身边常见物质或有趣的现象进行探究,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道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同时将探究结论应用在实际生活,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新课标中考的要求和方向。
实验与探究题考查的内容:
一、考查探究中提出问题或猜想的能力
二、考查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能力
三、考查解释和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的能力
认真读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找出题目中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
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
实验探究题的主要结构
1.提出猜想假设:根据实验的现象,从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提出假设。2.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提出的假设,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有效的对比实验,验证假设的合理性。3.反思与评价:根据实验的操作、装置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价,可以从节能环保、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等方面进行分析。
1、提出的猜想要准确合理,有利于方案的设计;合乎题意,不能存在漏洞,不能信口开河;2、设计的实验方案要紧扣提出的假设,选用的实验用品要恰当;实验方案理论上合理,实际上可行,操作上简便易行、安全,另外还要经济环保。3、结论一定是对假设的判定,交流评价一般是对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等方面的反思,是探究题中最难的地方。
1.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3.金属活动性的实验探究。4.酸碱盐等物质性质的探究。
5.物质是否变质的实验探究。6.物质组成成分的实验探究。7.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8.制取气体的实验探究。
题型1 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解题指引] 在解答这类题时,一般是不考虑空气中氧气和氮气之外的其它成分。要理解该实验探究的原理如图所示, 即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样通过有形的水柱体的体积来暗示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
[例1] (2019•淄博)以下四个实验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认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拉瓦锡用装置 (填写字母)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 反应,生成固态物质。人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对反应物进行了优化,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 (填“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2)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装置是 (填写字母),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是 (答一条)。(3)装置C、D的实验都用到了红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装置D中(试管容积为40mL),注射器活塞从10mL刻度处缓慢移动至 mL刻度处停止(误差忽略不计)。
【答案】(1)A;汞;化学。(2)B;反应前后气球的体积不相等。(3)4P+5O2 ═ 2P2O5;2。【解析】(1)拉瓦锡用装置A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汞反应,生成固态物质;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2)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装置是B,能使装置中的氧气充分反应,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是反应前后气球的体积不相等。(3)装置C、D的实验都用到了红磷,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 ═ 2P2O5;注射器活塞从10mL刻度处缓慢移动至:10mL﹣40mL2mL刻度处停止。
题型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解题指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所以,对于在一般的实验装置(即开放体系装置)中进行实验探究时,如果是没有气体的参与(或者生成),那么化学反应前后托盘天平的指针必然没有偏转(即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如果是有气体的参与(或者生成),那么化学反应前后托盘天平的指针就有可能发生偏转了;但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仍然是相等的。这时,只要设法把该开放体系装置转变为密闭装置,那么化学反应前后托盘天平的指针也就必然没有偏转。
[例2] (2019•东营)小英同学从资料中得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实验回顾】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素夫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在密闭容器里称量,发现总质量和煅烧前没有变化。 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拉瓦锡还通过这个实验研究了 ,成就了化学史上的另一经典实验。【实验重现】 小英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铁粉、活性炭粉、食盐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后,涂在用铁片折成的连续的Z形架表面,然后放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准确称量和细致观察。
(1)证明化学反应发生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有: , 。(2)此实验用氧气替代空气的主要目的是 。(3)实验室里现有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粉末,以及下列仪器:①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B 。
②利用上述药品、仪器:制取少量纯净氧气,其简易制取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能否组装一套制氧气的装置,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填“能”或“否”),并说明理由: 。【总结与反思】 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称量时打开了盖,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你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 。
【答案】【实验回顾】空气的成分或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合理即可)【实验重现】(1)铁片上的物质变红或有红色物质生成:天平平衡或质量不变;(2)加快反应的速率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等;(3)①锥形瓶;②CDHIA;2H2O2 ══ 2H2O+O2↑;否;二氧化锰是粉末状,无法实现固液分离;【总结与反思】有空气进入;(合理即可)【解析】【实验回顾】拉瓦锡还通过这个实验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或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成就了化学史上的另一经典实验;故答案为:空气的成分或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合理即可)【实验重现】(1)证明化学反应发生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有:铁片上的物质变红或有红色物质生成;天平平衡或质量不变;故答案为:铁片上的物质变红或有红色物质生成:天平平衡或质量不变;
(2)此实验用氧气替代空气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反应的速率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等;故答案为:加快反应的速率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等;(3)①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②利用上述药品,仅器:制取少量纯净氧气,其简易制取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CDHI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不能组装一套制氧气的装置,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因为二氧化锰是粉末状,无法实现固液分离;故答案为:①锥形瓶;②CDHIA;2H2O2 ══ 2H2O+O2↑;否;二氧化锰是粉末状,无法实现固液分离;【总结与反思】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我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有空气进入;故答案为:有空气进入;(合理即可)
题型3 金属活动性的实验探究
[解题指引] 首先,要熟记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此基础上要理解并记住其应用:(1)前强后弱;(2)氢前置换氢;(3)前置后,盐可溶,钾钙钠不能够。 同时通过化学反应的发生与否,结合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反推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一般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把活动性强的金属放到活动性弱的化合物溶液;通过反应时的明显现象,来判断反应的发生,进而反推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例3](2019•鄂州)小亮学完合金后,知道了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白铜中含有铜和镍(Ni)。他决定探究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1)[查阅资料]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NiSO4,并放出氢气。写出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猜想与假设]根据教材中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查阅的资料,对以上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作出猜想:猜想①Fe>Ni>Cu;猜想② 。(3)[实验探究]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表面无明显变化。证明 (填“猜想①”或“猜想②”)成立。(4)[拓展延伸]用铜片、NiSO4溶液和 ,通过实验探究也能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1)Ni+H2SO4=NiSO4+H2↑;(2)Ni>Fe>Cu;(3)猜想①;(4)铁片。【解析】(1)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2)猜想时,铁的活动性一定大于铜,故还可以猜想为Ni>Fe>Cu;(3)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镍,故猜想①正确;(4)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还可以使用铜片、NiSO4溶液和 铁片。
题型4 酸碱盐等物质性质的探究
[解题指引] 这类题目主要是结合问题情景,通过分析、提炼常见酸碱盐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来补全实验设计中的空白,或者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或者进行简单计算等等。要注意猜想、操作、现象的描述准确、精炼,绝不可出现错别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都要严格按照步骤正确的进行书写和计算,切不可丢三落四。
[例4](2019•葫芦岛)为了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操作】夹紧弹簧夹,将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中。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为 ,锥形瓶底部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操作】夹紧弹簧夹,将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中。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为 ,锥形瓶底部有白色沉淀生成。【废液处理】(1)将反应后锥形瓶内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B中,然后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充分混合后,烧杯内的液体为 色。(2)再向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请写出该烧杯内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个)。(3)最后烧杯内的无色溶液能否直接排放,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反思交流】上述实验活动验证了碱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实验操作】2NaOH+CO2=Na2CO3+H2O;烧杯中的石灰水进入锥形瓶内;【废液处理】(1)红;NaOH+HCl=NaCl+H2O;(2)氯化钙和氯化钠;(3)不能,该溶液可能为酸性溶液会产生污染。【解析】【实验操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少,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石灰水进入锥形瓶内;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
【废液处理】(1)因为烧杯内的液体显碱性,所以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充分混合后液体显红色;(2)再向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其中的反应可能有: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则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钠;该烧杯内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NaOH+HCl=NaCl+H2O;(3)溶液不中性的时候不能直接排放可能会污染水源。所以最后烧杯内的无色溶液不能直接排放,该溶液可能为酸性溶液会产生污染。
题型5 物质是否变质的实验探究
[解题指引] 这类题目主要是通过验证药品变质后的物质(即生成物)的存在与否,来推断说明药品是否变质;再通过验证药品的存在与否,或者是计算,来推断说明药品变质到了什么程度。解答该类题目要结合问题情景,分析、提炼药品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找出药品变质的方向和生成物;或者药品存在的验证方法, 根据生成物的特性及其特殊现象,找出验证生成物存在的方法。 最后,分析生成物存在与否,或者是药品还存在与否,或者是进行有关计算;来判定药品是否变质,或者是变质到了什么程度,或者计算变质后某一成分的质量分数等等。
[例5](2019•营口)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他们对溶质的成分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查阅资料】Ca2+和OH﹣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二:NaOH溶液完全变质【实验探究】(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小华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
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 (填化学式);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 (填字母)。A.CaCl2 B.Na2CO3 C.NaOH D.Na2CO3和NaOH【实验反思】(1)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步骤一中CaCl2溶液的是 (填序号)。(2)步骤二中用另外一种试剂代替酚酞溶液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实验探究】(1)2NaOH+CO2=Na2CO3+H2O;(2)一;:Ca(OH)2和CaCO3;C;【实验反思】(1)③④;(2)2NaOH+CuSO4=Cu(OH)2↓+Na2SO4(或NaOH+NH4Cl=NaCl+H2O+NH3↑)。【解析】【实验探究】(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2)步骤一: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步骤 二: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与金额溶液中有氢氧化钠,故猜想一成立;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量多了也会形成沉淀,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Ca(OH)2和CaCO3;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NaOH,故选C;
【实验反思】(1)氯化钡、硝酸钙都可以把溶液中的碳酸钠变成碳酸盐沉淀且不引入新的碱性物质,因此可代替氯化钙进行实验;氢氧化钙、氢氧化钡虽然与碳酸钠也能形成碳酸盐沉淀,但由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得接下来滴加酚酞检验氢氧化钠的实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因此不可代替氯化钙进行实验;故选③④;(2)利用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溶液形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或与铵盐如氯化铵等产生有氨臭味的氨气等物质代替酚酞,也可以检验出氢氧化钠的存在,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或NaOH+NH4Cl=NaCl+H2O+NH3↑)。
题型6 物质组成成分的实验探究
[解题指引] 对于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要结合所给出问题情景和常见物质的检验、鉴别方法,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认真地进行思考、推断、鉴别出药品的真实身份。 对于标签破损的药品成分的探究,还要注意分析标签上残留的信息,再结合题意,通过细致地分析、计算,最后将破损的标签残缺的信息补充完整,或者鉴别、推断出其主要成分的本来面目。
[例6](2019•本溪)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A和溶液B,并对固体A和溶液B的成分展开了探究。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①CaO+H2O=Ca(OH)2② (写化学方程式)。探究活动1: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小雨猜想是CaCO3;小亮猜想是CaCO3和Ca(OH)2小亮猜想含有Ca(OH)2的理由是 。[实验验证]1.小雨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自己的猜想正确。2.小亮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振荡,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 ,证明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评价]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小雨的实验不足以确定固体A的成分,理出是 。结合两位同学的实验,证明了小亮的猜想是正确的,由此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探究活动Ⅱ: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 Na2CO3猜想三:NaOH Ca(OH)2[讨论交流]结合对固体A成分的探究,同学们认为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 。[实验验证]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猜想三正确。
【答案】Na2CO3+Ca(OH)2═CaCO3↓+2NaOH。[猜想假设]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实验验证] 溶液变红色。[反思评价] 与盐酸反应生成气泡只能证明有碳酸钙,此现象无法证明是否有氢氧化钙。[讨论交流] 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则溶液B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和溶解的氢氧化钙。[实验验证]碳酸钠。
【解析】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①CaO+H2O=Ca(OH)2②Na2CO3+Ca(OH)2═CaCO3↓+2NaOH。[猜想假设]小雨猜想是CaCO3;小亮猜想是CaCO3和Ca(OH)2小亮猜想含有Ca(OH)2的理由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固体中可能含有没有溶解的氢氧化钙。[实验验证]2.小亮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振荡,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证明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评价]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小雨的实验不足以确定固体A的成分,理出是与盐酸反应生成气泡只能证明有碳酸钙,此现象无法证明是否有氢氧化钙。[讨论交流]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则溶液B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和溶解的氢氧化钙。[实验验证]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证明猜想三正确。
题型7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
[解题指引] 解答时可以根据燃烧的条件和学过的相关知识,充分挖掘实验图示中的有用信息,使用控制变量法、对照实验法等来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根据问题情景,按照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然后分析归纳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等。最后运用实验所得,进一步拓展与迁移,以便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例7](2019•永州)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 ①将所需仪器按照装置图连接起来; ②打开K1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③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冷水中;⑤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的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⑥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二氧化碳进入具支试管中;⑦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80℃的热水中;⑧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⑨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
[问题解答](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 。(2)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在实验步骤⑥中,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的实验现象是 。(4)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的实验步骤是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2)Na2CO3+2HCl=2NaCl+H2O+CO2↑;(3)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4)⑧。【解析】(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当具支试管中的氧气被排净后,会从支管进入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当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4)白磷具有可燃性,在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时,白磷即可发生燃烧,即步骤⑦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步骤⑧又与氧气接触立刻发生了燃烧。
题型8 制取气体的实验探究
[解题指引] 在进行制取气体的实验探究时,需要考虑原料的价格、变化是否容易控制、反应能否连续进行、反应的快慢、生成物的纯净以及是否生成造成环境污染的副产物、能否找到对应的反应装置等等。同时还要注意:1.要保证原料无毒或毒性小;2.探究在什么实验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反应容易达到,操作是否简便,实验是否安全、节能等等。
[例8](2019•温州模拟)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Na2O2)作为供氧剂。为了探究其反应原理,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过氧化钠在常温下与水、二氧化碳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氧气。
[设计实验]小南同学想通过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并验证反应产物。(1)C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2)通过上述实验,明明同学认为Na2O2与CO2反应除了生成Na2CO3和O2,还有可能生成NaHCO3.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理由是 。写出 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请说说呼吸面具或潜水艇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的最大的是优点 。
【答案】(1)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2)不正确,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没有氢元素;2Na2O2+2CO2=2Na2CO3+O2(3)操作简便,无污染;【解析】(1)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肯定有没反应的二氧化碳混合在氧气中出来,为了收集到纯的氧气,可以用氢氧化钠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2)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不可能生成碳酸氢钠,因为在反应前没有氢元素,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3)呼吸面具或潜水艇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的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无污染。
(1)敢于质疑,大胆猜想。科学探究题不仅要求学生结合题目进行科学猜想,而且还要求说出猜想的理由或依据,因此学生要善于从实验、生活、现象、图表、资料、图片等材料中发现问题。(2)提炼原理,学会迁移。科学探究题中的探究内容有些为教科书之外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从题给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从有用信息中提炼出规律和原理,并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未知的问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3)设计实验,分析推理。科学探究注重过程和方法,学生要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收集记录实验数据,或画出图像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解科学探究题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中考秘籍课件第08讲 中考化学计算题的解法与技巧 (含答案),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纯物的计算,题型4综合的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中考秘籍课件第06讲 中考化学推断题的解法与技巧 (含答案),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推断题的重要技巧,做推断题的思考方法,知识储备,推断题的解题思路,智慧闯关,题型2框图型推断题,表格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中考秘籍课件第05讲 中考化学流程图题的解法与技巧 (含答案),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具体操作,题型3石灰石工业,题型4制碱工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