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01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02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03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01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02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03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7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
    讲注




    文体知识清单 表一古代诗歌基本知识
    概念
    主题(主旨)
    主题(主旨)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 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
    意象
    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心中的物象。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在特 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 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文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 观色彩。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作者情感而有所变形的物象
    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 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如:雄浑壮丽、苍凉、恬淡闲适、雄奇瑰丽、清新自然、沉郁悲凉、萧瑟凄 凉、苍茫、高远等。中考试题中的“画面描述”题便是考查对意境的把握(提示:意象是意境构 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分 类
    从形式上

    ①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②乐府诗:歌、行、吟、引、曲
    ①律诗:五律、七律、排律;②绝句:五绝、七绝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①小令;②套数
    按题材
    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怀古诗、宫怨诗等
    按表达方式
    叙事诗、抒情诗(一说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写作 手法 (表达 技巧)
    表达 方式
    抒情
    直抒 胸臆
    即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于任何事物,而是直接鲜明地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 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
    寓情 于景
    间接抒情的一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 的抒情方式。其特点是: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所表达的情感不直接写出来。如《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
    借景 抒情
    间接抒情的一种。借景抒情即借助于描写的某种景物来抒发感情。其特点是:景、 情都明确地写出来。如《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描写
    景物 描写
    对景物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如《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 平云脚低"
    细节 描写
    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这种表达方式一般只在长篇叙 事诗中,如《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描
    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 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
    议论
    常见于直接揭示某种哲理的诗句中,如《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叙事
    这种表达方式较为少见,常见于长篇叙事诗中,如《木兰诗》《卖炭翁》等
    写作手法
    见[表二]
    修辞方法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的作用。如“布衾多年冷似铁”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 此而意在彼。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 事物的作用。如“瀚海阑干百丈冰”

    写作 手法 (表达 技巧)
    修辞方法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感时花溅泪”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设问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 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语言 风格
    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含蓄隽永
    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清新雅致
    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绚丽飘逸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粗犷豪放
    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风格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雄浑、豪放、沉郁、悲壮、俊爽、闲适、旷达、婉约、清新)

    表二古代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 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例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动静结合
    指描写景物时既有动态景物的描写,也有静态景物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虚实结合
    虚写即想象某种情境、景物,实写即写眼前真实的景物,二者互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如李商隐《无题》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 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正衬如《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反衬 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例如马致 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烘托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简言之,烘托即描写景物,以便达到“烘云 托月"“众星捧月”的效果。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 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表意。例如《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燕然”即运用了典故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例如《行路难》:“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提示:只呈现物象,而所象征的意思非常隐晦)
    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心志,而是借用某种事物,把自己的理想、志向、人格操守寄托于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歌 颂中。这种表现手法常见于咏物诗中,例如于谦《石灰吟》借写“石灰”表达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和 决心。(注意:借物抒情抒发的是情感,而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志向)
    比兴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 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常见于先秦诗歌中,例如《兼葭》《关雎》

    技注


    考点

    突点


    考点1   诗意理解 
    考点阐释
    诗意理解一般会涉及: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等等。对诗意的理解是诗歌赏析的基础,其他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乃至探究均以此生发。
    精题回放
    例1(2022·四川眉山) 请结合全诗(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说说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例2(2022·湖北荆门)  诗歌(杜甫《恨别》)第一句(洛城一别四千里)从       角度写离家之远,第二句(胡骑长驱五六年)从       角度写战争之久。
    解题方略
    诗意理解是古诗词阅读基础,该考点出现频率很高。诗意理解题怎么做?首先把读懂放在第一位,学会用“已知”解决“未知”,唤醒储备,迁移理解,这是基本方法。
    例1《送李侍御赴安西》,是一首送别诗。回忆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依依不舍、牵挂担忧等情感就是你的储备,是“已知”。回到诗歌本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里的“功名”值得关注,李侍御赴安西,诗人的送别中就有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等情感。据此可以回答问题。诗意理解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当然离不开诗歌本身,离不开诗题、注释和作者。这些工作做好了,答题便游刃有余。
    例2看题“恨别”,再看诗人杜甫,心中就有了一个大概认知。安史之乱,兴衰感慨,“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分别从哪一角度写离家之远、战争之久?显然诗中“四千里”是空间,指离乡远,而“五六年”则是时间,指战乱时间长。
    诗意理解离不开整体把握。2022年北京卷考查对《饮酒(其五)》的开头和结尾句意的理解,徐州卷对“共”字的理解,长沙卷对“剑”“扶桑”“云雾”等的理解,等等,答题时都要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能脱离语境,随意作答。
    【参考答案】例1:(示例)“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例2:空间   时间

     考点2 常识积累
    考点阐释
    常识积累包含作家作品、典故运用、诗歌风格等,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需要同学们花费气力,日积月累,夯实基础。题型表述比较多,如直接考诗词知识、典故运用,或者官职、地名及称呼等,灵活丰富。
    精题回放
    例1(2022·山东济宁) “忆秦娥”和“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分别属于这首词的                 和              。
    例2(2022·浙江宁波) 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南安军》(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
    解题方略
    诗词常识指作品所关涉的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如作家作品、典故运用、主题归类等。就作者而言,需要了解其所属朝代、称谓及作者生平等。作品则需了解创作背景、体裁特点等。常识的贯通,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举一反三,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
    此类题难度不大,功夫在于平时的积累。例1考查词的相关知识。词牌名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不同的词牌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上各不相同;标题是词的内容的概括。例2考查对诗句中典故所蕴含情感的分析能力,一课内一课外,注重迁移运用。
    如何有效进行常识积累?首先,做好随文积累。形形色色的文学常识散见于每首诗词中,需要立足教材,从教材中延伸和拓展,丰富知识宽度。其次,学会归类。一是可以朝代为主线,将同一朝代的文学知识和文学大家进行总结和分类,强化理解和记忆。二是可按照诗歌的题材——山水田园诗、咏物诗、爱情诗、边塞诗、羁旅诗、送别诗、咏史怀古诗等,进行“集约化”的阅读,触类旁通。第三,借助思维导图,整体梳理文学常识。从体裁角度,梳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律诗和绝句的特点,诗词曲的要义,豪放与婉约的代表,等等,梳理为思维导图,便于记忆,加强积累。还可整理“四书五经”“岁寒三友”“乐府双璧”“大小李杜”等导图。
    【参考答案】例1:词牌名  标题(题目)  例2:②  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③ 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

     考点3 秒点揣摩
    【考点阐释】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常见的妙点装摩题型多是对诗歌语言的赏析,如: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分析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贯析生动传神的“词语”或“诗很”;等等,都是常观的题干表述。比较词语或句子优劣,是诗歌语言赏析的变式,体现了较高的思维含量。
    【精题回放】
    例1(2022·汇苏苏州)讨人写云山(沈同《题(云山图》二首》),手法别致,富有情趣。清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何,作简要分析。
    例2(2022·湖北江汉油田等地)本诗(杜牧《秋霁寄远》)写“烟”着一“横”
    字(楼烟秋水上).《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解题方略】
    诗歌善于“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在客观上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所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准确理解诗歌百言,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例l中“谁道云忙山自闲”的“忙”与“闲”,拟人手法写云与山的变幻,表现出动静相宜的自然之美,诗人赋予云与山人的情态,山闲即我闲,我闲看山闲,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其次,要在完整表意层次范围内,上下贯通,前后关联。理解句或词的妙处。所2中“横烟秋水上”的“横”之英在哪里?可以结合下句“疏雨夕阳中”回答。因为是“秋需”,用刚停欧,湖面上水汽弥漫,“描”写出了烟波浩渺的壮阔。同样是写烟,“大漠抵烟直”的“直”,写的是沙漠之裂烟,写的是辽同苍凉雄浑的大满风光,“直”表现的是劲拔坚毅之美。诗歌欣贫与创作一样,同样需要想象的参与。诗歌中含有情感态度的关健词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这些关键词主要指动词、形容河和副词,它们进往活化了景象。暗示了诗人的情感以及指明意象的哀乐属性,费此可以读懂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出诗歌的言外
    之意。如“羌笛何须怨杨梆”的“组”,“一片美域万的山“的“孤”,这样的词语是全句或全诗的诗眼,狐住了它们,就踏上了理解诗句妙处的快车道。
    【参考答案】
    例1: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驶予了云与山人的愤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宣的情景、运用村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例2:本诗中“横”字生动摇绘出茫茫秋水之上水汽弥漫的景象,给人以苍凉之感:《使至富上》中“直”字生动描绘出无风时边关狼烟浓滚地聚集向上的景象,刻画了大漠的空矿、辽间。

     考点4 画面描绘

    【考点阐释】
    画而描绘类题目,考查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多以简答题形式呈现,偶有填空出现。“用自已的语言描述‘……’的画面”“诗中‘……’一句让人回味无穷,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等是常见的题目表述。
    【精题回放】
    例1(2022·江苏扬州)运用想象,描绘“宵外芭蕉窗里灯”(万俟咏《长相思·雨》)的画面。
    例2(2022·北京)“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汤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
    【解题方略】
    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诗歌的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发挥想象,丰富诗句的内容,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
    例1,描写对象是芭蕉和灯盏,诗人客居异乡,在雨夜,独坐室内,隔窗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孤灯照着离人,难以入眠。如果就句写句,只能读到窗外的芭蕉和室内的一盏灯,毫无诗趣。结合全词,增加其人、
    其境,发挥想象,画面丰富,美感自得。诗句扩展不离诗句,但又不能囿于诗句,以诗句为支撑,补充人物所处情境,非常必要。
    例2的画面想象,要求依据诗歌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
    这样的命题,别出心裁,颇具新意。试题检测对全诗的整体把握,但仍旧是画面描述,还要用自已的语言,考查赏析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语言概括组织能力,一石三鸟。
    描绘画面,对大家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描述能力都有要求。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但仅仅解释诗句是不够的,可以运用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描绘画面,使语言生动形象起来。
    【参考答案】
    例1:示例:诗人躺在床上难以入睡,听着窗外雨打芭蕉的声响,又望着窗内那一盏孤灯,灯光摇曳,诗人也不禁顾影自怜。
    例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丛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神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备感温馨。

     考点5 意境欣赏
    【考点阐释】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价值就凝结于诗的“意境”之中。如果离开了意境,就谈不上对古典诗词真正的审美欣赏。由于意境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因此常见题型有意象提取、意象组成、意象作用、意境概括、意境比较、意境欣赏等。意境品析以简答题形式为主。
    【精题回放】
    例1(2022・甘肃武威)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王维《鹿柴》《竹里馆》《辛夷坞》)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
    例2(2022·浙江杭州)“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范仲淹《舟中》)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
    【解题方略】
    例1回答王维的“诗画”之境,要结合具体语句,逐一分析其中的诗意和画面之美。
    喜欢《鹿柴》,“不见人”但听到“人语响”,以动衬静,写空山传语的空灵和静谧;三、四句描写落日余晖映人深林,映照青苔的画面,由声及色,以光亮衬幽暗,幽静空寂,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回味。同样,《竹里馆》和《辛夷坞》的诗情和画面,逐句分析,自然得出。
    例2赏析“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句的幽美意境。方法是先解释诗意,然后点出手法或特征,再写情感。从诗句中,我们不难读到拟人的手法、诗人惬意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简要阐述,意境之美顿现。
    欣赏意境美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展开合理的联想或想象,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描述,再概括画面的意境特征,如此才能切实感受诗人营造的意境,领悟主旨。
    找出意象,感受意象的内蕴,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所创设的意境。透过意象,感知意境,体味情感,是回答这类题的基本路径。因此,注意哪些词语可以成为意象,明确意象的特征,了解意象常用的特定寓意与内涵,体味“象”中之意,这些都是诗歌欣赏的基本功。
    无论是整首诗还是关键,务须审清题干,避免答案越界或不完整。
    【参考答案】
    例1:(示例1)我最喜欢《鹿柴》。一、二句写空山传语的空灵、静谧之景;三、四句由声及色,描写落日余晖映入深林,映照青苔的幽静之美。(示例2)我最喜欢《竹里馆》。幽深茂密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幽篁”“深林”“明月”与“独坐”“弹琴”“长啸”的人构成物我一体的一幅画面。(示例3)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到来,辛夷花绽开花蕾,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写辛夷花点缀寂寞的涧户,纷纷扬扬洒下片片落英。整首诗展现一幅花开花落的画面。
    例2:(示例)微风轻拂水面,波澜不兴,明月似有情意,伴随船儿前行。这两句诗营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考点6 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
    【常见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引用了……的典故,有何用意?
    3.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精题回放】
    例1(2022·河南·中考真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例2(2022·福建·中考真题)16.“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例3【2022★四川省泸州市】13.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屋主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方略】
    第一步,明确诗歌的题材。每一类诗歌题材都有自己特有的感情基调,把握诗歌题材的情感分类,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对诗歌情感做出判断。常见的诗歌题材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即事抒怀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例2 由“故乡声”判断是“羁旅思乡诗”,由此判断诗人的情感是思乡的 。
    第二步: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的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如例1,要了解白居易作为地方长官,“顿疏万物焦枯意”,是为农人大有的心得到缓解,标表现的是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第三步: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以及能够表露诗人情感的诗眼或议论抒情句子来分析,有时还要借助典故来理解。如例1由“稼穑丰”课判断是人的喜悦心情。
    第四步,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答题模式:通过 …… (诗歌内容),描绘了 …… 景物。展现了 …… 景象,抒发了 …… 感情。
    【参考答案】
    例1【答案】1.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
    例2“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
    例3.全诗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生趣盎然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考点7 形象塑造
    【考点阐释】
    理解诗词中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及其表达作用
    【常见题型】
    1.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歌中写了XX(事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3.简析诗歌中XX (事物形象)。
    【精题回放】
    例1【2022★四川省成都市】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例2【2018·湖北襄阳)】 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__________,后者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2分)(原诗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解题方略】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 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 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 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 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5)借助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揣摩人物。
    2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景物等。 分析事物形象首先要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 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 特点和内在品性;其次,借助表现手法,尤其是托 物言志,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 的“契合点”;最后,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 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参考答案】
    例1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考点8典故运用
    【考点阐释】
    考查考生对作品中用典手法的辨识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理解能力。
    【精题回放】
    例1【2022广西贵港】(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例2.【(2022•贺州)】.(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    的典故,表达    的感情。
    【解题方略】
    准确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有三:一是在平时的学习和读书中加强文化积累,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典故,二是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境遇和心情,三是结合所给诗词,准确把握诗人借助典故所表达的真实思想或情感。例1根据这句收的典故,在用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不难答出。例2借用鸿雁传书 表达思念故乡之情。
    【参考答案】
    例1.词中运用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罪的典故。这里作者用“冯唐持节”(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实现杀敌报国之志。
    例2鸿雁传书 思念故乡
     考点9 词句欣赏
    【考点阐释】
    对诗句中精美的词句或精当的词语的运用进行赏析
    【精题回放】
    例1(.(2022•广州))请阐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理趣。。
    例2【2022年湖北省孝感】 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中的叠词音韵和谐,意蕴深厚,请赏析“悠悠”一词。
    【解题方略】
    答题前仔细研读原诗,准确理解诗词主旨或情感;认真审读试题,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的赏析角度和相关要求,对原诗中相关的表现形式,(例如叠词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画面的建构、动静结合等手法的运用等)。注意不仅要分析其语言形式,更要结合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 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表现手法(托物言 志、动静结合、衬托等)、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方 式和抒情方式)。
    【参考答案】
    例1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例2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绵长。
     考点10 手法分析
    【考点阐释】
    对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辨识和分析
    【常见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4.X联运用了 XX手法,请简要分析。
    【精题回放】
    例1(2022•滨州)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例2【(2022•常德)】 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解题方略】
    辨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一般没有问题,分析其表达效果时,需对全诗主旨、意境和情感的准确把握为基础。例2除了正确辨识对偶,双关、比喻等修辞外,好要对作者当时的境遇及其思想有所了解,这与平时的文化积累很有关系。答题的时候,一般在准确辨析之后,需结合具体语境做解释,然后再结合全诗和作者经历写出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例1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剌”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剌”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
    例2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考点11 重点语句含义

    角度1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常见题型】
    1.诗句中“XX”一词的含义(意思)是什么?
    2.本诗中的词语“XX”是指 。
    3X联中的“XX”一词指的是什么?
    4.请结合“X X”一词,分析X联中作者所表达的 情感。
    【答题思路】
    1.了解本义
    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判断该词语是动词、形容 词、副词,还是代词、名词等。
    2.结合语境
    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的“抵万金” 的含义是什么?这里就要回答词语的比喻义一 家书的珍贵。像“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 事”,结合词的内容理解就不难理解它的含义,是 指收复北方,统一山河。
    【答题步骤】
    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
    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置。
    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
    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
    角度2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常见题型】
    1.“……”一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试做分析。
    2.“……”一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 的语言描绘出来。
    3.“……”这句诗该如何理解?
    4.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答题思路】
    常规的诗句理解题所选的诗句往往是被后人传 诵的名句,或者是主旨句,或者是情感句等,答题时要 判定该句是否有言外之意,是否与主旨或情感等 有关。
    1抓主旨
    辨别诗句是否是主旨句,如果与诗歌主旨有 关,要扣住主旨来答题。
    2.抓情感
    辨别诗句是否是情感句,如果与表现诗歌情 感有关,要结合情感答题。
    3.抓比喻义
    辨别诗句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如果使用了 修辞方法,要答出诗句的比喻义。
    4.抓典故
    辨别诗句是否运用了典故。如果诗句包括了 典故,要答出运用典故所要表达的寓意。
    5.抓诗眼
    辨别诗句中是否有诗眼等关键字词。如果有 一些非常关键的词语,还要答出该词语的含义。
    策注


    备点


    古诗阅读,门道很多,学者著作林林总总,阅读技巧千千万万,但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读得懂读不懂。读得懂,那些方法技巧,都是末技。读不懂,盲人摸象,连蒙带猜,总是不济。
    对于初中生,懂有两个层次。
    一是懂字面意思。因为诗歌语言的简洁性和思维的跳跃性,就字面意思理解的难度看,古代诗歌还稍难于古代散文。因此哪怕古人所言“老妪能解”的白居易的诗,我们同学今天读来,还是有些障碍和难度。你可能读得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得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你未必弄得懂“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今日维摩兼饮酒,当时绮季不请钱”等句的意思。若意思不通,那么题目所问,无论是形象感知、意境营造,还是情感体味,或是主旨领悟,你只能连蒙带猜了。因此,字面意思上,须下类似古文翻译的笨功夫,不一定字字落实,句句清通,但也要一字字读,一句句读,一首首读,读不懂处不能含混带过,翻词典,问老师,求甚解。每篇至少读个八九分明白。上百首这么啃下来,读诗功力自然精进。这个要求看似最浅,但对一般初中生,也最重要。此关一过,大多数中考古诗阅读题,便不再是难题。
    二是懂深层意蕴。古诗最能表现东方美学的含蓄之美,力主“词简味长,不可明白说尽”,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运用渲染、起兴、双关、象征、衬托、用典、反复、移情等方法,在字面意思后面再藏一层乃至几层意思。譬如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向秀和王质的故事,着“空”“翻”两个虚词,既抒发了对旧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怀念,也抒发了天人两隔的沉痛和怅然,既表达了对几十年时光倏忽流逝的感慨,又表达了恍若隔世的辛酸。再如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似不合常理,但如果按常理改成“独钓寒江鱼”,那么诗句描写的只是一个“钓鱼达人”,而其深层意蕴,作者生活之落寞、性格之孤傲也将消失殆尽。深层意蕴的理解,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反复读,出声读,想象着读,联系着读,才能逐渐读出滋味来。
    特注


    满点

    (2022·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解析】
    1.
    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从诗人对战斗场面以及对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刻画可看出诗人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2.
    考查对诗句的鉴赏。
    “角声满天秋色,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的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秋色”一词可理解为秋天的色彩,这个词点明了当时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肃杀的景象。
    结合“角声满天”“半卷红旗临易水”及“报君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了将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秋色”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悲壮及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
    (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6.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5.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6.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
    5.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6.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据此回答即可。
    (2022·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8.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
    【答案】7.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8.[示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分开之后,依然能彼此牵挂,友谊天长地久。
    [示例二]希望你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希望你在新的环境满怀信心,抖擞精神,开启新征程。
    【解析】
    7.
    本题考查炼字。此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远赴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历程里,努力奋进,攀登人生的顶峰。

    (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10.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案】9.B
    10.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解析】
    9.
    B.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故选B。
    10.
    考查诗句赏析。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
    闲来洗砚写云山。
    (二)
    侵晓溪山半是云,
    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
    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1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
    12.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13.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
    11.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12.B
    13.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解析】
    11.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示例: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
    12.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
    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故选B。
    13.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忙”和“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与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静止与云移动时的画面,诗人误认为山在移动,事实上是云在移动,山作为云的陪衬,衬托出白云的变化的动态美,故而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物我合一的情趣。

    (2022·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舟师
    [明]俞大猷①
    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④。
    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⑦。
    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
    【注释】①俞大戬:明代战功显著的抗倭名将。②东冥:东海。③扶桑:我国对日本的旧称。④翀:通“冲”,舞动的意思。⑤队火:排列成队的战船上的炮火。⑥河汉:指银河。⑦虬龙宫:比喻倭寇的巢穴。⑧景:通“影”。⑨背水阵奇:比喻抗倭水军战阵的精妙奇特。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
    B.“云雾”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
    C.“队火”“河汉影”写出了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
    D.“夕阳景”“归篷近”描绘了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的情景。
    15.请分析诗歌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
    阶段
    表现的情感
    战前(首联)
    坚信战争必胜的自信
    战中(颔联、颈联)

    战后(尾联)


    【答案】14.D
    15.①抗击倭寇的坚强斗志
    ②对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的歌颂
    【解析】
    14.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 “倚剑”:倚天之剑的省称,古人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 这里代指俞家水军。诗句“扶桑今在指挥中”译为:扶桑受制,胜券在握。首联表现了作者必胜的信心。故题干中表述的“‘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有误。
    B. 颔联译为: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陈列,旌旗翻飞,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所以云雾并非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是为了突出战士的士气,并非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表述有误。
    C.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 一串串炮火飞上天空,在银河里摇动着倒影; 喊声阵阵,气势镇住了群寇。写出了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并非突出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表述有误。
    D. 尾联写海战结束,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表述正确。
    故选D。
    15.
    此题考查诗歌情感。
    首联写水军雄伟气势,说明明水军稳操胜券;颔联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烘托战前气氛,进一步渲染了水军的声威和抗敌决胜的信心;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把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尾联写傍晚水军战士凯旋,肯定他们英勇作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保卫海疆、扫清来犯倭寇的战斗豪情。

    (2022·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6.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风灯”“宿鹭”“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17.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答案】16.     江月     跳鱼
    17.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刺”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刺”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
    【解析】
    16.
    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重在梳理出诗中的意象。意象即诗中出现的景物,可组成特定的意境。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由此可知,“江月”“风灯”都是其中的意象;“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的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此可见,“宿鹭”“跳鱼”也是文中的意象。
    17.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刺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刺”之响,是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022·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对曲中的“望”作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伤心”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一个“望”字,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的思索和深切的同情。
    (2)作者赴任救灾,看到百姓疾苦,心头沉重;望向西都,想到王朝兴亡,心生感慨,对百姓更增同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关键字的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个“望”字,从内容上说“望”的是西都,望到是“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再由“意踌躇”“伤心”可知,所望之间让诗人内心不平静,充满伤感。再联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作者由望而生发联想,由望而生情,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2)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此曲的背景以及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这首小令写于作者赴任赈灾途中。从“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可知,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因而“伤心”;
    再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诗人又由此联想到国家,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这就是作者“伤心”的另外一个原因!
    (2022·新疆·中考真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代是诗的时代”,这首五言律诗以叙事开端,交代了地点和事由,诗人将乘舟离开楚地去往蜀国,表达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
    B.颔联以雄健的笔力,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朵高高堆垒,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用多情的笔调,写出了家乡水的情深意重,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是: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故诗人是离开蜀地去往楚地,并非选项所说“离开楚地去往蜀国”。
    故选A。
    (2022·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
    B.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
    C.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
    D.尾联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
    【答案】C
    【解析】C.“日照虹霓似”写瀑布的色彩,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如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风雨闻”写瀑布的声响,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颈联描写的是晴天丽日时瀑布的美景,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022·北京·中考真题)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答案】
    1.  车马喧     真意
    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2022·山东东营·中考真题)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3.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4.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
    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答案】
    3.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4.AD
    【解析】
    3.
    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如烟,蜂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名,远离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
    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让人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思念。
    4.
    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
    B.“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
    C.“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
    故选AD。

    (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
    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
    C.诗人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汀沙云树”像在清水中洗浴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一个“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
    D.本诗通过对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
    (2)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
    (1)D
    (2)在酷热的五月仲夏傍晚时分,憩息茅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都映照在苍茫暮色里。
    【解析】
    (1)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表达了作者对优美的稚川山水风光的热情赞颂。从“隔水青山似故乡”可看出诗人还巧妙抒写了他的思乡之情;D选项说法不全面;
    故选D。
    (2)
    考查的是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然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一个“凉”字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是凉爽宜人,写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汀沙云树晚苍苍”一句写了两种景物,一是“汀沙”,即江中汀洲的白沙,一是“云树”,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这是诗人纵目远眺看到的景色。特点是“晚苍苍”,写出了汀沙云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的情景。据此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即可。
    示例: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
    8.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9.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8.“亭亭”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两个叠词富有音乐性,突出了松柏挺立不屈。
    9.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树的高洁,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解析】
    8.
    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意思是: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亭亭”是指松树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一词形容寒风的声音。作者运用两个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并且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勾勒出松柏傲立崖边的景象,突出了青松的傲骨。
    9.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
    “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然挺立;“一何劲”的意思是“多么地刚劲”,突出了松枝的刚劲;“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表现了松树的正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松柏的本性:挺拔、刚劲、正直。
    诗歌写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点,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同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从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2022·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线的a、b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案】
    (1)D
    (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示例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一个“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五津),充满深情厚意。本项说法错误;
    B.《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不是送别友人的诗。本项中“都是送别友人的诗”说法错误;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豪情万丈,胸襟开阔。本项中“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理解错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情感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022·江苏泰州·中考真题)阅读元好问的《阳兴砦①》,完成小题。
    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
    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
    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
    年年避营马②,几向此中行。
    【注】①阳兴砦(zhài)今山西阳曲县阳兴镇。金末,蒙古军入侵山西,作者曾避兵阳曲山中。②避营马:避骑兵夺马。
    (1)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2)品析诗中“年年”的表达效果。
    【答案】
    (1)     偏僻(或:险峻)     宁静(或:安宁、祥和)
    (2)“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来逃避。既表现鑫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描写了阳兴砦所处位置,和自然环境。要穿过乱石,从樵夫打柴的小道才能到达,足见其位置的“偏僻”;“戍城”点出了阳兴砦的功能——防守的重镇,“重岗”表现阳兴砦的外围环境,被一层层的山岗围绕,由此可见其“偏”和“险”。
    “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描写的阳兴砦的社会环境,民风淳朴,鸡犬相闻,好一派宁静的场景,这与外面兵凶战乱的状态仿佛就是两个世界,宁静而祥和。
    故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偏僻、宁静(祥和)的特点。
    (2)
    本题考查关键字句的赏析。
    “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来逃避。既表现金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
    所以“年年”也抒写战乱的情景和对家乡沦陷的悲愤无奈的心情,流露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战争的仇恨。

    (2022·广西贺州·中考真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____________的典故,表达___________的感情。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
    (1)     鸿雁传书     思念故乡
    (2)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答案示例二: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能从①整体画面感,②“平”“阔”,③“正”“悬”,④对仗角度等选取两个角度答题,意对即可。)
    【解析】
    (1)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目睹北归大雁,自然想起了“雁足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人。后遂以“雁足传书(鸿雁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作者借这一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一个游子的深切思乡之情。
    (2)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示例: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从描写角度看,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从词语运用上看,选用了“平”“阔”“正”“悬”等词语,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景色,并将一叶“行舟”置于这一大背景下,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且用“正”“悬”写出了顺风,又是和风,写出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用词准确而传神。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022·海南·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本诗颔联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
    14.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答案】
    13.     比喻     对偶
    14.示例:这一诗句告诉我们,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真正的英雄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里,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舍生取义。
    【解析】
    13.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危亡的国势比作狂风中的柳絮,将自身的坎坷经历比作雨中浮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山河破碎”为主谓短语与“身世浮沉(主谓短语)”相对应;“风飘絮”与“雨打萍”都符合“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颔联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
    14.
    本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及拓展延伸。
    本诗是文天祥在兵败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人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写作此诗以明志。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要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忠心将永垂史册。“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突出了诗人为国尽忠的崇高形象;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没有不肯屈服,愿意为自己的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誓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始终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国家与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甘愿为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

    (2022·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
    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
    C.“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
    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
    16.“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
    【解析】
    15.
    本题考查词的理解与分析。
    C.“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6.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轼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 ,“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2022·广西柳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首联中“浑”字的意思是①____,尾联中的“无时”应该理解为②____。
    (2)颔联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它在原作中是什么意思?后来衍生出什么新的意义?
    【答案】
    (1)     浑:浑浊(不清)     没有固定(确定、预定、既定、约定)的时间,即随时
    (2)诗句原意: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可不翻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字句的理解。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为“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浑”,浑浊(不清);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为“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无时”,没有固定(确定、预定、既定、约定)的时间,即随时。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此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古诗类。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1)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2)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
    【答案】
    (1)“处处”“飘飘”运用叠词,能够增加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处处”“飘飘”也写出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的场景,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包含诗人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
    (2)“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诗人却“益沾巾”,通过刻画诗人泪流满面、孤苦凄凉的人物形象,既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关心、同情和怜悯,也表达出自己年老体衰,漂泊在外,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处处”意为到处,指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飘飘”意为飘飘荡荡,指诗人飘飘荡荡,无地可居。燕子四处筑巢的场景和诗人何其相似,诗人写燕子居无定所,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同时也表达出对燕子的同情怜悯;“处处”“飘飘”运用叠词,能够增加文章音韵美、节奏美。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暂语船樯”,那被诗人寄予了同情的燕子好像也在表达对诗人的同情,似乎要来陪伴诗人,但是没多久就飞走了,“还起去”“穿花贴水”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本句塑造出诗人涕泗横流、孤苦无依的人物形象。结合首联“湖南为客”“两度新”以及颔联“识”“看”的两个动词,颈联的“飘飘”,都能表达诗人晚年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表达出诗人的漂泊之苦和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
    (2022·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田园杂兴(其八)[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睛。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①响到明。
    【注】①连枷: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戏木条构成。使用时,操作者将连枷把上下甩动,使连枷拍旋转,来拍打敲击晒场上的作物穗头,使之脱粒。


    诗中农人秋季收获打稻的场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场面平坦、霜后天晴、欢声雷动、昼夜不停的特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新筑场泥镜面平”意思是“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的像镜子一样”,据此概括出:场面平坦;
    “家家打稻趁霜睛”意思是“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据此概括出:霜后天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意思是“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据此概括出:欢声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意思是“农民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响声一直到天亮”据此概括出:昼夜不停。
    (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从本词的 _____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
    (1)     江城子     题材
    (2)“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这是词的词牌名是“江城子”。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从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
    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千骑卷平冈”的意思是: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以席卷而过的狂风来比喻疾驰的马队,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之多,行走之快,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壮志以及踌躇的英雄气概。

    (2022·青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曲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9.请从感官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表达效果。
    【答案】
    8.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
    9.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表现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解析】
    8.
    考查元曲主旨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第一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思是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作者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表现出了这首散曲的主旨。
    第二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句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于自己置身乱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对于现状有心思辨而无力改变的怆然与苍凉。
    9.
    考查句子的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意思是(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第一句是视觉描写,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着一“聚”字展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是听觉描写,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着一“怒”字形象地表现出那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的回响。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把河水人格化,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还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2022·山东临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答案】
    [示例一]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到出路而奋力划船,杂乱的划船和欢乐的说笑声,自然“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符合全词轻松欢快的基调。
    [示例二]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怎渡”。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出路,“怎渡?怎渡?”,慌张的问询和杂乱的划船,于是“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心理,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分析。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词作大意: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示例: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欢宴以后,兴尽回舟,却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辩识不出了,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于是与游伴奋力划船,划船声“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的描写,且行文流畅,前后呼应。

    (2022·辽宁·中考真题)依据对全词的理解,将下面的批注补写完整。
    减字木兰花•姚江阻雨
    [明]赵宽
    寒风吹水,微波鼓作鱼鳞起。
    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
    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
    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
    批注:
    (1)“横”与题目中的“阻”呼应,描绘出________
    (2)从“寒风”“客舟”“荒径”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1)客子苍凉秋雨中思归的景象
    (2)     羁旅愁思     凄凉寂寞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根据题目“姚江阻雨”,联系词文“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可知,本欲渡江却为茫茫秋雨所阻隔,客子只好泊船靠岸。客子观雨思归,描绘出客子苍凉秋雨中思归的景象。
    (2)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寒风”“荒径”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凄冷的风,荒凉的小路,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客船”暗示作者羁旅他乡不得归的游子;荒凉寂静之景不禁使客子漂泊他乡内心满是惆怅,内心凄凉寂寞,满是羁旅愁思。

    (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2.“_______________”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_______________”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
    13.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2.     山雨欲来风满楼     故国
    13.家园故国之愁,吊古伤今之感。
    【解析】
    12.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感知。“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中“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13.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家园故国的愁绪,以及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据此理解作答。

    (2022·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
    18.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
    19.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
    【答案】
    18.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19.“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解析】
    18.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可以从字词含义、诗文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是: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这两句偏重叙事描写“百花尽”,写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将“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写出植物在雨后凋零之景;而“莺乱啼”则写出雨后的生灵——莺,啼叫扰人心扉,杂乱而无韵律,借鸟声传达诗人因景伤悲,心烦意乱,因贬谪离家凄迷惆怅的精神状态,因此是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的写法。
    19.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诗歌情感分析。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意思是: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联系注释中“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因为作者一贬再贬的仕途失意经历,让作者心生愁意。被贬十年后刚回长安,随即又被贬到更荒僻的柳州做官,背井离乡,因此“宦情”“羁思”两种愁情一齐涌上心头,“共凄凄”。

    (2022·贵州铜仁·中考真题)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抓住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形容词,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答案】
    (1)     破     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
    (2)参考答案一: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参考答案二: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
    (1)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字词和诗句描绘的景象。
    首联写春望所见,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
    《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相关试卷

    专题13 散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3 散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3散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3散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小说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小说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2小说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2小说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名著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名著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1名著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1名著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17 古代诗歌赏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讲解与满分特训(全国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