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古诗文知识与解题技巧整理
展开高考古诗文知识与解题技巧
第一部分 文言文
一、文言断句
【必备知识】
(1)专用名词。表示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等专用名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可以作为断句标点的依据。
(2)对话标志。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内句子的标点,则视内容和语气酌情而定。
(3)文言虚词。句首语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句末语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矣、耳”多表陈述句气,后边一般用句号。“也、者”多用作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4)文言句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奈……何?”等,也是断句的重要依据。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5)语法关系。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是问句则用问号)。
【解题技巧】
(1)通览上下文,弄清大意。要求断句的部分,与上下文的语意具有紧密关联性,因此,要弄清大意,必须关注断句部分的本身,也关注要上下文。叙事类的,弄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论述类的,弄清写的什么观点、什么论据等。
(2)利用依据,结合句意展开断句。依据句中的专有名词、对话标志、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句法关系等,结合语意内容展开断句。
(3)检查验证,修改断句。初步断句后,还要再结合句意、句式等,发现断句的错误,并对其进行修改。
二、文言实词
【必备知识】
(1)一词多义。
一个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逐渐从最初的意义引申出更多的意义,这个现象称为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①词的本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
②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为武器,后引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
③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也比喻“坏人的党羽、亲信”。
(2)古今异义
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如“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现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通假字。
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可以通用的现象。教材中都用“通”表示。如“倍”通“背”,意为“违背、背弃”。
通假字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音同(近)通假,如“蚤”与“早”读音相同,二是形似通假,如“说”通“悦”。
(4)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意动、动词使动用法等。
【解题技巧】
(1)两相比较,确认词义。高考采用课外、课外结合的方式考查实词意义,解题的基本方法是对两句中的相同实词的意义、用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确定异同。
(2)借助语境,确认词义。要把被解释的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段落中,根据相关词语、句子,理解其语境意义,做到释词有依据。
(3)分析词性,确定词义。有的实词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因此,可以根据词性变化来确认词语的意义。
三、句式翻译
【必备知识】
(1)判断句。文言文里谓语对主语进行某种判断的句子,常用语气语“者、也”、副词“乃、则”等来表示。
(2)被动句。被动句里,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文言文被动句常常借助“见”“于”“为”“为……所”等表示被动。
(3)省略句。省略句,就是省略了某种句子成分的句子,常见省略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4)倒装句。倒装句,指某个句子成分的位置发生改变,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解题技巧】
文言句试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清结构,把握特点。从外在形式入手,把握句式的结构特点。
(2)把握句意,调整转换。在明白句意的前提下,对句子的词序进行适当调整,然后翻译。
(3)补足成分,语意完整。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力求句意完整畅达。
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
一、诗歌形象
【必备知识】
(1)人物形象。
①诗中主人公形象。叙事类诗歌里的主人公形象,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如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②诗人自身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
(2)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诗歌描写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等景物。
意象,景物形象熔铸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也被称为“意象”。“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的、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画面,称为意境。
意境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动景类:活泼、热烈、喧闹、高亢、繁丽、富庶。
②静景类:恬静、幽静、清幽、静谧、明净、宁谧。
③悲凉类:渺茫、寥落、萧条、冷寂、孤寂、寂寥。
④苍茫类:辽阔、宏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
⑤细腻类:朦胧、缠绵、清新、清丽、淳朴、和谐。
(3)事物形象。
咏物诗,将事物人格化,或者用象征的手法,借助某种事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
【解题技巧】
(1)确认诗歌中的形象,根据诗人描写的具体内容,确认诗歌形象的类型,即是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中的哪一种。
(2)概括形象特征,人物形象,要根据诗歌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生活环境等,概括人物个性特征、心理特点等;景物形象,要根据其形态、色彩、声音等广泛的特征,发掘诗人的思想情感;事物形象,要依据创作背景、意图等,提炼事物形象的深层意蕴、象征意义。
二、思想情感
【必备知识】
(1)忧国伤时。讽刺昏庸腐朽,感慨山河沦丧,同情人民疾苦,担忧国家命运,斥责穷兵黩武。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身受排挤的愁苦。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离情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讽刺君王昏聩弃贤,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品格气节的自白,旁观者清的感悟,
【解题技巧】
(1)看作者、注释等,根据作者生活的时代、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等,分析思想情感。
(2)根据诗歌表达思想情感的显性语语,如“忧”“愁”“独”“喜”等形容词,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3)结合诗人的创作目的,发掘隐含的表层意思背后的深层意义, 如比喻意义、象征意义、言外意义、双关意义等。
三、表达技巧
【必备知识】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渲染、映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4)篇章结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启下、过渡、伏笔、铺垫等。
【解题技巧】
(1)审视全诗内容,根据诗歌表达方面的特点,指出其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2)结合相关词语、句子,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此种手法的。
(3)分析效果采用某种表达技巧的效果,如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使语言具有怎样的特色等。
四、语言特色
【必备知识】
炼字炼句,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句子,,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因为经作者锤炼的关键字词、句,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
(1)炼字重点。
①动词,传神显旨,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以实显虚,以乐衬哀;
②形容词,点出景物形象的特点,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达心情;
③副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④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表达舒缓、悠然、深沉、缠绵、委婉的情感;
⑤拟声词,使画面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炼句重点。
①采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语、拟声语表现事物动态、形态、状貌、色彩,声音特点等。
②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化动为静、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突出事物特点,营造意境。
③采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象征、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使诗人的情思深沉蕴藉。
(3)语言风格
①平实质朴,语言力求平淡,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
②清新明丽,诗中景物优美,色彩明丽,多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景物描写或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表达作者怡然喜悦的感情。
③飘逸绚丽,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缤纷的色彩,景象绮丽,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④含蓄隽永,诗歌或借景抒情,用景物的色彩与特征暗示(烘托)个人的情感;或语义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或用典故,借古人的事抒自己的情;或在对比中表达个人的情感态度;或托物起兴,寄托个人情感。
⑤婉约细腻,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⑥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立意高远,笔力雄健,气概恢宏。
⑦雄浑壮丽,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在作者的笔下,有狼烟,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⑧悲壮慷慨,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⑨沉郁顿挫,用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里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以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音韵。
⑩浪漫飘逸,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真,无拘无束,变化万千。
【解题技巧】
(1)炼字炼句解题技巧。
①从词语的角度分析,抓住句中富有特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分析其描绘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抓住某种修辞手法,引入其运用情况,赏析其表达效果。
③从思想意蕴的角度分析,揭示诗句的深层意蕴,发掘诗句的人文情怀、哲理意蕴等。
(2)语言风格解题技巧。
①明确风格,根据诗歌表现出的语言个性,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风格。
②举例分析,结合有关词、句,具体分析这种风格,一般可从意象、手法、境界等角度分析。
③指出效果,指出这一风格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