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随堂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汉代,丝绸和香料分别从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A.亚欧国家间商业贸易繁荣 B.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
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2.《吐鲁番出土文书》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其中整理的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约163件,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可见隋唐五代时期
A.经济史的史料全面完善 B.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商业贸易的主体多元化
3.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B.政府市场监管强化
C.城市商业形态转变 D.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4.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一个贸易网络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在欧亚初现 B.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欧洲与东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5.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
A.商品经济 B.农业经济 C.资本主义萌芽 D.官营手工业
6.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7.嘉靖朝的《广东通志初稿》中记载:“我朝互市,立市舶提举司以主诸番入贡。旧制应入贡番,先给与符簿。凡及至,三司与合符,视其表文、方物无伪,乃津送入京。”这说明明朝
A.朝贡贸易受到严格管理 B.政府严格限制私人贸易活动
C.政府大力发展官方贸易 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8.桑弘羊曾向汉武帝提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如下,据此可知,这一计划的执行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反映了汉代国力衰退
C.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 D.说明政府对商业禁止
9.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人阶级得以形成,其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一局面出现于
A.商代 B.西周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0.在明中叶兴起的城镇中,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这说明当时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在城镇中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D.城市经济中手工业比重增加
11.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C.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12.宋代江南地区民间因财产纠纷而闹上公堂的诉讼已普遍,催生了“诉学”和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诉师的机构及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铺"(学校)。官府规定“书铺"须在政府注册,由官方发给牌记(执业证书)。材料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B.科举制度改革催生民间办学之风
C.司法传统有向近代司法制度转型的可能 D.政府有效管理促使民间维权意识的觉醒
13.如表是宋朝国家专卖的五种形式。据此可知,当时宋朝专卖政策( )
形式1 | 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全部由国家进行。 |
形式2 | 国家给予专业生产者以本钱,产品由国家收购后出卖,或者转租商人销售。 |
形式3 | 进口舶来品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掌握,后转卖给商人出售。 |
形式4 | 商业经营许可政策,准许生产者出售给商人,由商人销售,国家向两者征税。 |
形式5 | 国家不干涉生产和流通,仅采取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 |
A.让利于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B.规范了市场经济的有序经营
C.确立了中央财政的优势地位 D.解决了冗费带来的财政压力
14.《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后期的饮茶之风时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说明当时
A.茶叶长途贩运发展艰难 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D.全国范围贸易网络形成
15.下面是关于古代中国某时期货币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A.强国对小国经济控制加强 B.商品交换推动统一市场形成
C.封建经济由开放倾向保守 D.政治局面影响货币发展走向
16.有学者指出,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和矿物;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黑奴。据此可知( )
A.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的贸易往来 B.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C.新航路开辟使得三角贸易逐渐盛行 D.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汉时期,中日贸易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日方来华朝贡,中方回礼馈赠。民间贸易是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以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但输入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时期,中日间使节往来频繁,派唐使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当时官方贸易据主导,并呈现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随遣唐使的废止而衰微下去。
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交恶,官方贸易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时绘、扇子、刀剑等也深受国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弭倭寇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中日官方贸易终于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同时明清政府厉行海禁,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致使两国的民间贸易也只能以走私这种畸形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黄尊严、王芳《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日贸易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详解】汉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丝绸和香料从中国、东南亚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反映当时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排除C项;汉朝时期,西方“普遍"使用中国的丝绸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材料“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体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通过商业契约来约束商业的发展,使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B项正确;A项错在“全面完善”,排除;材料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贸易主体的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唐朝中期到宋中后期,商铺的设立地点逐渐突破了坊市界限,这说明城市的商业形态出现了转变,C正确;题干信息并未涉及到经商方式,排除A;题干显示的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弱化而非强化,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城市商业而非农村,排除D。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世界市场”包括“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近代,随着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B项正确;当时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欧洲与东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排除C项;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东西方贸易以官方途径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A正确;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相当于自然经济,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叶以后,排除C;官营手工业不属于“新型经济”,排除D。
6.D
【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行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朝统治者采取的应对措施,正好能体现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改革,D正确;宋代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侵街钱、侵街房廊钱”应属于罚款,而不是税收,B项错误;题干主旨是政府处理占道经营的方式变化,而非占道经营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排除C。
7.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朝贡体制下诸番进贡手续十分繁琐,说明朝贡贸易受到严格管理,A正确; BD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外贸易的严格管理,C排除。
8.A
【详解】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官管盐铁的计划,这个计划将有利可图的盐铁等重要手工业收归国家专营,执行起来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国力的“衰退”,B项错误;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政府“禁止”商业,D项错误。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到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0.C
【详解】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正确;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不能直接体现出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情况,排除A;资本主义萌芽表现为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未体现,排除B;题干只列举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没有对经济结构比例关系进行比较,排除D。
11.B
【详解】根据材料“蚕桑与丝织市镇”“有米粮专业市镇”“纺织丝市”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地区性专业分工明显,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市镇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C
【详解】从题干可知,宋代的司法诉讼逐渐走向专业化,而且政府对于司法诉讼有一定的制度章程,这种司法传统有向近代司法制度转型的可能,C正确;诉讼的出现以及专业化不等于社会风气的恶化,排除A;题干中的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科举制改革的结果,排除B;现有诉讼行业的发展这一事实,然后才出现了政府的管理,D颠倒了因果,排除。
13.A
【详解】根据材料“全部由国家进行”,“国家给予专业生产者以本钱,产品由国家收购后出卖,或者转租商人销售”等信息可以看出宋代政府专卖制度的多元化,表明封建政府让利于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A项正确;专卖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非为推动市场经济的规范化经营,排除B项;材料没有数据表明专卖制度确立了中央财政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专卖制度所带来的财政税收解决了财政压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由材料“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可知,北方的茶叶多从南方运来,体现了南方和北方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茶叶长途贩运发展状况,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地区贸易,没有体现城市内部的坊市分区制度,排除C项;材料以北方人饮用南方所产茶叶为例,体现了南方和北方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但不能得出全国范围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D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图片反映了秦国统一后经济统一的措施,故D正确。A项,题干反映了国家统一后的经济统一,小国此时已被统一,故排除。B项,推动统一市场的因素为国家大一统,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封建经济的保守倾向,排除。
16.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巴格达的码头汇集了来自世界众多地区的商品,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的贸易往来,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有官吏管理,交易有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围绕“市”、“草市”组织材料,考查学生对“市”、“草市”概念内涵的理解。
(1)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分析比较能力。把材料二与材料一进行比较,“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即可得出“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答案。
18.(1)特点:起源较早,历史悠久;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影响明显;官方为主导;前期以官方贸易为主,后民间贸易日益发展;双向交流互补;发展具有曲折性。(答出任意三点)
(2)意义:密切了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早期日本的社会发展(促进早期日本的封建化);促进了中日两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古代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答出任意三点)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早在西汉时期,中日贸易开始出现。”可分析出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到隋唐时期,......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交恶,官方贸易大为减少。”可分析出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影响明显;根据材料“民间贸易是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可分析出官方为主导;根据材料“......当时官方贸易据主导,”“......官方贸易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可分析出前期以官方贸易为主,后民间贸易日益发展;根据材料“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时绘、扇子、刀剑等也深受国人的喜爱。”可分析出双向交流互补;根据材料“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弭倭寇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中日官方贸易终于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可分析出发展具有曲折性。
(2)意义:结合材料古代中日贸易密切了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可分析出促进了早期日本的社会发展(促进早期日本的封建化)、促进了中日两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密切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古代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当堂检测题,共6页。
高中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达标测试,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