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人口(单元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课件 2 次下载
- 第一章 人口(核心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课件 4 次下载
-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单元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课件 2 次下载
-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核心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课件 4 次下载
- 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核心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课件 4 次下载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单元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展开Cmpulsry Curse Vlume 2 Chapter 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考点 KEY POINT
本考点主要考察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了解以及城乡土地利用的差异性。
1.土地利用--乡村内部结构形成
历城村( )A.居住用地所占的比重始终最多B.公共用地集中分布在村落中心C.土地利用类型增多,分化增强D.空间形态由分散型变为集聚型
根据材料,历城村所处的冀南平原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因此历城村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农业用地,不是居住用地,A错误;读图公共用地有小学、村委会、广场等,并不是分布在村落中心,B错误;两幅图对比,历城村土地利用类型增多,新增了工业用地、楼房住宅用地,并且楼房住宅分布在村落最北面,工业用地分布在村子的西面,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分化,C正确;历城村空间形态仍然是集聚型,D错误。故选C。
历城村所处的冀南平原是我国商品粮基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开始出现利用农闲兼业(以近距离打工为主)的农户。图为历城村村落土地利用变化简图。
历城村的农户兼业化( )①增加当地农户经济收入②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迁入③提高当地的城镇化水平④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升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历城村农户利用农闲兼业,近距离打工,能够增加收入,①正确;历城村是农业为主,就业机会不多,不会吸引周边人口迁入,②错误;虽然历城村出现电缆厂、楼板厂等工业,但经济水平并不高,而且农户兼业只是在农闲时,不会促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不能提高当地城镇化水平,③错误;农民兼业打工,可以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提高人口素质,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正确。故选B
2010年以后历城村建设用地的增长极少,主要影响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经济发展C.交通条件D.国家政策
建设用地主要指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非农用地,2010年以后其增长极少,分析原因:自然条件不会影响建设用地变化,A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该村经济发展是向好的,还出现了加工厂,建设用地应该会增长较多,B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该村交通状况有所改善,应该会增加建设用地,因此C不符合题意;由于该村所在的冀南平原是我国商品基地,因此可能由于国家政策加强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限制了建设用地的增长,而导致其增长极少,D符合题意。故选D。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不同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空间布局。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
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居住区
图中最有可能是低级住宅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图中②沿着公路延伸且位于城区,应为批发轻工业区,①位于商业区和批发轻工业区的外围,占地面积最大,最可能为低级住宅区,A正确,B错误;③位于城市外围,临近铁矿石、煤炭产区,最可能为工业区,C错误;④远离城区,且靠近机场,应为郊区,D错误。故选A。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商业区
该区域商业中心最有可能位于( )A.甲B.乙C.丙D.丁
此题中共有三幅图,第一幅图反映了地块图层甲乙丙丁,与第三幅图拟建地铁站图层叠加可知,甲乙两地块可能成为地铁站,地铁建成运营后站点周边地价将随之上涨,但上涨后的地价很难超过50。结合第二幅图地价图层,可知甲处地价为50,而乙处地价仅为10,可见商业中心最有可能位于地价最高的甲处。所以选A,BC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某区域不同信息的图层。地铁建成运营后,站点周边地价将随之上涨,但上涨后的地价很难超过50。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工业区
图中最有可能是工业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由上题可知,③位于城市外围,临近铁矿石、煤炭产区,最可能为工业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因素变化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模式--扇形模式
图中字母分别代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为中心商务区B.b为低级住宅区C.c为高级住宅区D.e为批发与轻工业区
读图可知,图中城市功能区呈扇形分布,a位于城市中心,是中心商业区,A正确;b位于城市外缘,沿铁路线分布,交通便利,是工业区,B错误;c在城市中心附近和城市外缘均有分布,且所占面积最大,是居住区,并非高级住宅区,C错误;图中e区域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地带,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往往被高级住宅区占据,D错误;故选A。
图示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征: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工业区沿铁路延伸其他功能区呈放射状向外辐射,判断为扇形模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导致b处用地类型与c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距离市中心远近B.交通通达度C.自然环境D.人口密度
图中bc与市中心的距离相似,但b地位于公路干线和城市外环路的交汇处,两地交通通达度不同,导致b处用地类型与c处不同,主要是交通通达度的差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读“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
图中能够代表住宅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图,图中①和②两地地租高,应属于商业用地;③地地租较低,分布在商业用地外围,应属于住宅用地;④地地租最低,应属于工业用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变化
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
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的主要变化特点是( )A.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均减少B.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均增加C.核心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大于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D.外围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小于核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
读表可知,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轨道交通线路通达的核心城区,居住用地占比减少,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占比增加;轨道线路通达的外围城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占比均增加,说明核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减少,外围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增加,A错误;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工业用地占比均增加,说明工业用地面积增加,B正确;核心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比重大于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的比重,C错误;外围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比重小于核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比重,D错误。故选B。
城市的道路交通建设会改变沿线地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读我国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的变化表
影响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居住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租水平和交通通达度B.消费习惯和市场距离C.地租水平和消费习惯D.交通通达度和市场距离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取决于该方式能够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后,由于外围城区交通通达性增强,地租较核心城区低,故核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减少,外围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增加,所以影响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居住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地租水平,A正确;从消费习惯和市场距离影响看,核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应增加,故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
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结构--意义(目的)
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成都市空间发展战略有利于( )①优化主体功能分区②保护区域生态环境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④强化行政区域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中部地区推动城市优化空间形态,优化主体功能分区,①正确;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都已绿色发展为核心,能够保护区域生态环境,②正确;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可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③正确;对于行政区域管理的影响较小,④错误。所以选A。
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更加宜居,成都市推动差异化空间功能布局,确立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城镇化的了解,城镇化推进的意义,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的问题,城镇化的地区差异性。
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里建筑密集, 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5.城镇化--进程阶段
5.城镇化--进程阶段几种表现对比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多和规模逐渐扩大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现阶段扬子江城市群( )A.总体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城市化水平总体较低D.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图中显示,现阶段扬子江城市群各城市人口比重约65%~83%,总体城镇水平较高,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A、C选项错误。城市群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暂时还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错误。城市群各城市中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工业化动力很强,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D正确。故选D。
子江城市群涵盖南京、苏州、扬州等八大沿江城市。该区经济发展基础好,是江苏省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左图“扬子江城市群分布图”,右图为“扬子江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统计图”。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城市人口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幅示意图所代表的城市化进程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
①阶段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中心和郊区,是最早的城市化阶段,②阶段人口由城市中心和乡村流向郊区,是郊区城市化阶段,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发展阶段,③人口由城市中心和郊区迁向乡村,是逆城市化阶段,是城市化的后期阶段,故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③,A正确,故选A。
下图为城市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人口流动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流动方向。
第②幅图所代表城市化阶段出现的典型现象是( )A.城市化B.郊区城市化C.逆城市化D.再城市化
②阶段人口由城市中心和乡村流向郊区,是郊区城市化阶段,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发展阶段,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针对第③幅图所代表的现象,可行的措施是( )①扩大城区规模②美化城市环境③优化城区产业结构④完善城区基础设施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③人口由城市中心和郊区迁向乡村,是逆城市化阶段,是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主要是城市中心出现城市病导致,解决的措施有:治理环境,美化环境;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的交通等基础设施,②③④正确,应发展新区或建设卫星城,而不是扩大城区规模,①错误,故选D。
5.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镇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破坏
在有些城市,尤其是人口超过百万,甚至千万的大城市,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建设通风廊道对城市的影响是( )A.加剧城市热岛效应B.降低能源消耗C.解决城市内涝问题D.减少休憩场所
建设通风廊道使空气流通,利于散热,缓解城市热岛效应,A错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夏季可以减少空调使用,降低能源消耗,B正确;可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但不能解决,C错误;增加湿地公园,增加休憩场所,D错误。故选B。
城市通风廊道能够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将城市通风廊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并加以实施。下图为贵州省贵阳市某区城一级通风廊道剖面示意图。
5.城镇化--进程地区差异性
5.城镇化--中国城镇化
我国推进中小城市城镇化,有利于( )A.促进中小城市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B.改善大城市居住环境,提高大城市的生活品质C.促进产业向乡村转移,减轻中小城市环境污染D.大力挖掘资源潜力,促使乡村人口向大城转移
推进中小城市城镇化,中小城市的人口数量会增加、产业数量会增加,从而经济得以增长,A正确;推进中小城市城镇化,并不能改善大城市居住环境和提高大城市的生活品质,B错误;中小城市城镇化是促进人口、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不是向乡村转移,也不是向大城市转移,C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是今后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引导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如图示意1964﹣202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是( )A.城镇化水平较低,速度慢B.人口向城镇集聚,乡村人数减少C.城镇化水平高,且速度快D.中小城镇的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我国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为63.89%,处于中等水平,从1964年18.3%增长到2020年63.89%,说明我国城镇化速度快,AC错误;在这56年间,我国建制市和建制镇的数量增加,城镇化率大幅度提升,乡村人口减少,B正确;中小城镇数量增加,中小城镇规模扩大不如大城市明显,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的应用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以及其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6.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绘制人口热力图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和RSB.GPS和GISC.RS和GISD.RS和DE
人口热力图的绘制需要利用遥感(RS)技术测量,而图形最后的合成叠加则需要用到GIS技术,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人口热力图是根据测得的热力值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实时描述人群分布、密度的统计图形。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某城市8时和20时的人口热力图。
根据人口热力图,可以( )A.统计该市人口数量B.确定城市用地类型C.分析城市人口迁移方向D.预测城市人口增长率
2.人口热力图反映了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情况,根据人口密度可以确定交通、商业区等用地类型,但是不能统计人口数量、人口迁移方向,也不能预测城市人口增长率,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以及地域文化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表现。
关于土掌房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房屋设计为平台房顶,因为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排水B.在平台房顶晾晒稻谷,因为气温高,便于晾晒C.用土、石、木作为建筑材料,因为地震较多,防震性能好D.屋顶覆土洒水锤实,因为降水多,减少下渗
土掌房位于我国云南地区,降水较多,A错误;在平顶房顶晾晒谷物,主要是当地地形起伏大,平地较少,房顶平坦,利于谷物的晾晒,B错误;用土、石、木作为建筑材料,为了便于就地取材,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防震作用,C错误;云南降水多,洒水锤实,减少孔隙,减少雨水下渗,D正确。故选D。
云南双柏县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背山面水,全村房屋墙连墙,层叠而上,百家相连,你家房顶就是别人家庭院和晒谷场。主要建筑材料是土、石、木,屋顶上层覆土,经洒水锤实,形成平台房顶。图1示意土掌房景观,图2示意云南双柏县气温和降水分布。
7.地域文化的特点和表现
7.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肇兴古镇的侗寨分散为5个村寨,主要是由于( )A.气候湿热B.大风频繁C.地形限制D.水运便利
古镇村寨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主要源于该地区的地形限制,全县位于峡谷中的狭长盆地,地形分布有限,聚落分布分散。C正确。肇兴古镇覆盖范围有限,因此交通、风力、气候条件差异小,不是影响分散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肇兴古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狭长盆地中,由5个侗族村塞组成。鼓楼作为议事聚会,集会场所设在二楼,设有火塘、围栏,下层为无隔断的立柱结构,呈开放式。图为肇兴古镇村寨分布和塔型鼓楼示意图。
盆地中塔型鼓楼的底层立柱极高,主要是为了( )A.减轻洪涝灾害B.方便居民进出C.便于利用水源D.防御外敌入侵
鼓楼的底层立柱极高,下层立柱开放无隔断,主要是为了减轻洪涝的危害。当地地处盆地,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容易爆发洪涝灾害,A正确;方便居民进出应以一层为主,B错误;对合理利用水资源意义不大,C错误;开放的格局无法防御外敌及野生动物,D错误。故选A。
7.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相比很多现代城镇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创造灿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推测华盛顿中轴线可能分布( )A.国家美术馆商业广场B.交通枢纽站国家档案馆C.金融办公区城市公园D.行政机构标志性纪念碑
依据表中信息,华盛顿是美国首都,城市的中轴线的主要功能有景观轴、纪念轴,与其它欧洲城市相比不具备交通轴功能,排除B;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经济色彩不浓,排除AC;结合美国首都名称源于纪念该国的第一任开国总统,可判断该中轴线所处位置与该国行政机构标志性纪念碑有关,D正确;故选D。
围绕轴线进行空间布局是人类城市规划重要方式,不同的城市中轴线在历史发展、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文化内涵和城市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性。相比北京城市中轴线,欧美城市中轴线方位更具灵活性。下表是世界名城中轴线主要指标比较。
表中欧洲城市中轴线方向布局的根本原因( )A.地形地势走向B.城市规划理念C.历史文化传承D.城市沿河布局
依据表中信息,巴黎、柏林中轴线的的主要功能具备了交通轴、景观轴、纪念轴,属于功能齐备的复合轴,方向方位均为自东向西,这主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导致城市中轴线沿地形分布,A正确;城市规划理念也难于成为城市中轴线方向布局的根本原因,B错误;由于“欧美城市中轴线方位更具灵活性”,因此受历史文化和河流分布的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A。
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核心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这是一份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核心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共8页。
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复习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这是一份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复习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体系构建,专题突破,考情速递,知识梳理,能力提升,01考情速递,思维导图,难点突破,4城镇化,04专题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质课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城镇内部空间的变化,改善环境状况,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