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九师联盟湖北省期中考试九师联盟
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B.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A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苍蝇吸食动物血液,则属于消费者,若从动物粪便中获取营养物质,则属于分解者,A错误;
B、硝化细菌可以利用氨氧化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
C、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蚯蚓等属于分解者,C错误;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绿色植物再利用,D错误。
故选B。
2. 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如图表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
B.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虾蟹、小型食肉鱼、大型食肉鱼
C. 若该地存在铅污染,则图示生物体内铅含量最高的是鸟
D. 红树林防风、潮侵蚀海岸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示意图,其中浮游植物是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食肉鱼→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食肉鱼→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食肉鱼→大型食肉鱼→鸟、浮游植物→虾蟹→小型食肉鱼→鸟、浮游植物→虾蟹→小型食肉鱼→大型食肉鱼→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蟹→小型食肉鱼→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蟹→小型食肉鱼→大型食肉鱼→鸟。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A正确;
B、次级消费者占有的是第三营养级,有大型食肉鱼、小型食肉鱼、虾蟹,B正确;
C、铅是重金属,可沿食物链进行富集,因此最高营养级鸟的体内铅含量最高,C正确;
D、红树林防风、潮侵蚀海岸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即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3. 如图为某生态金字塔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布在生态金字塔基层的都是绿色植物
B. 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原因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C. 生物量金字塔每层代表每个营养级所含有机物的总干重
D. 若图示表示数量金字塔,则此图不适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一般而言,生态金字塔呈现正金字塔形。
【详解】A、分布在生态金字塔基层的都是生产者,但不一定都是绿色植物,A错误;
B、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故能量金字塔呈现正金字塔形,B正确;
C、生物量金字塔每层代表每个营养级所含有机物的总干重,通常也是正金字塔形,C正确;
D、不是所有的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数量都呈现金字塔形式,如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数量较少,消费者数量较多,D正确。
故选A。
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主要发生在生物群落之间
B. 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进行
C.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细胞的各种有机物
D. 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详解】A、物质循环主要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B错误;
C、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错误;
D、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加快有机物分解,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D。
5.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发现,茶树在受到侵害时会释放“求教信号”——顺-3-己烯醇,吸引害虫天敌前来驱避害虫,同时周边健康的茶树一旦接收到该信号,就能在体内生成顺-3-己烯醇糖苷这一“防御武器”并储存起来,提前激发自身的免疫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题干可得出一条食物链:茶树→害虫→害虫天敌
B. 顺-3-己烯醇是一种化学信号,害虫天敌和其他茶树可以识别该信号
C. 根据顺-3-己烯醇的作用特点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单向的
D. 提取受侵害茶树的顺-3-己烯醇,为其他茶树做防虫处理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C
【解析】
【分析】茶树在受到害虫侵害时会释放信号物质顺-3-己烯醇,这属于化学信息,该物质一方面可吸引害虫天敌前来捕食害虫,另一方面可传达信号给周围茶树,未受害茶树接收到该信号后,就会提前激发自身的防御响应,说明顺-3-己烯醇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题意显示,茶树在受到害虫侵害时会释放信号物质顺-3-己烯醇,该信号物质可吸引害虫天敌前来捕食害虫,可见题中存在的食物链为茶树→害虫→害虫天敌,A正确;
B、顺-3-己烯醇是一种化学信号,受害虫侵害的茶树释放的顺-3-己烯醇,可吸引害虫天敌前来驱避害虫,同时周边健康的茶树一旦接收到该信号,可见,顺-3-己烯醇是一种化学信号,既可直接传递信息给害虫天敌,又可传递信息给其他茶树,B正确;
C、受害虫侵害的茶树释放的顺-3-己烯醇既可直接传递信息给害虫天敌,又可传递信息给其他茶树,可见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不是单向的,C错误;
D、顺-3-己烯醇是一种化学信号,提取受侵害茶树的顺-3-己烯醇,可激发茶树的自身免疫响应,为其他茶树做防虫处理属于生物防治的内容,D正确。
故选C。
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B. 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后,依然能保持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D. 引入新物种到一个生态系统,使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荒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A错误;
B、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依然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
D、引入新物种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使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错误。
故选B。
7. 十八大报告正式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列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列关于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的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B.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可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C. 人口剧增以及人类活动能够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D.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导致温室效应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即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2、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植被被破坏等。
【详解】A、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
B、生活污水先净化后再排放有利于防止水体污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
C、人口剧增,对水的需求量增大,人类活动还有可能会破坏水资源,故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危机,C错误;
D、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引起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D正确。
故选C。
8. 生态工程可以帮助我们构筑健康的生态体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原理
B. 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低效益、可持续
C. 生态工程应用了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D.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体现了自生原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详解】A、协调与平衡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其意义是使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因此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B错误;
C、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C正确;
D、自生原理包括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繁殖和自我设计等一系列机制,在湿地修复过程中,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体现了自生原理中的自我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B。
9. 从传统发酵到现代大规模生产的发酵工程,不同微生物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酿制葡萄酒时,发酵装置不进行严格灭菌仍能获得良好的发酵效果
B. 酿制的葡萄酒中乙醇浓度不太高是因为较高浓度的乙醇会抑制酵母菌的生命活动
C.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要先通气培养后再密封发酵
D. 葡萄酒暴露在空气中易变酸是因为醋酸菌能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酿制葡萄酒时,发酵液属于缺氧、酸性环境,大部分杂菌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因此,发酵装置不进行严格灭菌仍能获得良好的发酵效果,A正确;
B、由于较高浓度的乙醇会抑制酵母菌的生命活动,酿制的葡萄酒中乙醇浓度不太高,B正确;
C、乳酸菌是厌氧菌,不能进行通气培养,C错误;
D、葡萄酒暴露在空气中易变酸是因为氧气充足、糖源缺乏是醋酸菌能利用乙醇产生醋酸,D正确。
故选C。
10. 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它“闻着臭,吃着香”且易于消化吸收,深受大众喜爱,其制作方法广为流传。腐乳需加盐腌制,其生产过程一般分为前酵期(培菌)和后酵期(装瓶后常温条件下放置,自然发酵3个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B. 民间制作腐乳时,发酵好豆腐上布满了菌落,这些菌落属于同一物种
C. 腐乳“闻着臭,吃着香”且易于消化吸收是由于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D. 生产过程中加盐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答案】B
【解析】
【分析】腐乳的制作原理: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青霉、酵母、曲霉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正确;
B、民间制作腐乳利用了空气中的毛霉孢子,不需要灭菌。发酵菌种除毛霉外,还包括多种微生物,因此豆腐块上的菌落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C、腐乳“闻着臭,吃着香”且易于消化吸收,腐乳易被人体吸收是因为豆腐中的成分发生了如下变化:蛋白质水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C正确;
D、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D正确。
故选B。
11. 发酵食品是中国传统食品中一个重要的类别,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有泡菜制作技术的相关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雍中。”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酵初期,水槽内有气泡产生是因为微生物有氧呼吸产生了CO2
B. 盐水注入泡菜坛前,煮沸所用盐水的目的是杀灭细菌和除去部分溶解氧
C. 发酵过程中的无氧环境、发酵液的pH上升可抑制其他杂菌生长
D. 若罐口密闭不严会导致需氧腐生菌生长繁殖,使泡菜腐烂变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制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制作泡菜
泡菜制作影响因素:①泡菜坛的选择:应选用火候好、无裂痕、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的泡菜坛。②控制腌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③防止杂菌污染,严格密封。
【详解】A、泡菜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和大肠杆菌,进行有氧呼吸,利用氧产生CO2,所以水槽中有气泡产生,A正确;
B、盐水注入泡菜坛前,煮沸所用盐水的目的主要是杀灭细菌,其次又可除去部分溶解氧,B正确;
C、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无氧环境、发酵液的pH下降可抑制其他杂菌生长,C错误;
D、罐口密闭不严,氧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生长繁殖,促进需氧腐生菌的生长繁殖,导致泡菜腐烂,影响泡菜的质量,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时,在火焰附近倒平板 B.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培养皿盖放在一边
C. 接种环灼烧后,应立即在火焰附近蘸取菌液 D. 倒入培养基的培养皿不能立即倒过来放置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②特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己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详解】A、琼脂在45℃以下会凝固,因此待培养基冷却至不烫手时,在火焰附近倒平板,否则会凝固导致倒平板失败,A错误;
B、倒平板时,不能将打开的培养皿盖放在一边,否则会容易染菌,B错误;
C、接种环灼烧后,应先冷却,再在火焰附近蘸取菌液,否则容易烫伤菌种,C错误;
D、倒入培养基的培养皿需待其凝固后再倒过来放置,D正确。
故选D。
13. 如图为某实验小组进行平板划线法接种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区域④最可能出现单菌落 B. 划线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
C. 最后一次划线应与第一次划线相连 D. 进行连续划线的目的是使菌种聚集
【答案】A
【解析】
【分析】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
【详解】A、最后一次划线最容易获得单菌落,故图中区域④最可能出现单菌落,A正确;
B、划线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边进行,防止杂菌污染,B错误;
C、平板划线法接种时最后一次划线不能与第一次划线相连,否则不易得到单菌落,C错误;
D、进行连续划线的目的是使菌种稀释,进而分离得到单菌落,D错误。
故选A。
14. 有报道称,自酿果酒如果在消毒杀菌方面做得不够完善,会存在大肠杆菌超标等情况。某同学对样品中大肠杆菌进行计数时,吸取不同稀释度的样品各0.1L,分别涂布到三个伊红美蓝培养基中(已知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黑色),每个稀释度接种3个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对平板上的黑色菌落数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每毫升样品中大肠杆菌数约为( )
稀释倍数
101
102
103
平板
1
2
3
1
2
3
1
2
3
黑色菌落数()
441
388
404
74
76
78
29
25
27
A. 7.6×104个 B. 7.6×103个 C. 2.7×104个 D. 2.7×105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详解】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时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结合表格数据可知,应选择稀释倍数为102的培养基进行计数,3个平板上的黑色菌落平均数C=(74+76+78)÷3=76个,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体积V=0.1mL,因此每毫升样品中大肠杆菌数=(C÷V)×M=76÷0.1×102=7.6×104个,A正确。
故选A。
15. 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工程一般用半固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
B. 发酵工程的产品可以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C. 若产品是菌体,可用萃取、蒸馏、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提取
D. 在发酵工程中,发酵条件变化不会影响代谢途径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有两类:一类是代谢产物,另一类是菌体本身。
2、产品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一般不同;①如果产品是菌体,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②如果产品是代谢产物,可用萃取、蒸馏、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提取。
3、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
4、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
【详解】A、发酵工程应用于生产实践一般用液体发酵,可以连续培养,提高产量,A错误;
B、根据分析,发酵工程产品可以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可以是微生物本身,B正确;
C、发酵工程的产品如果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C错误;
D、在发酵工程的发酵环节中,发酵条件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D错误。
故选B。
16. 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含量高于细胞分裂素含量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B.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用到的培养基主要为液体培养基
C. 外植体通常要用70%的酒精消毒30 min, 5%的次氯酸钠消毒30 s
D. 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幼苗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pH、光照等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特定的培养基将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详解】A、生长素含量高于细胞分裂素含量有利于根的分化,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A错误;
B、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用到的培养基主要为MS固体培养基,B错误;
C、外植体需要消毒,通常要用70%的酒精消毒30s,然后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 3次, 5%的次氯酸钠消毒30 min后,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 ~ 3次,C错误;
D、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幼苗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pH、光照等条件,D正确。
故选D。
17.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尝试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番茄(2n)和马铃薯(4N)杂交,希望培育出一种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的“超级作物”。下列关于“超级作物”培育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体细胞杂交前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C. 马铃薯细胞与番茄细胞完成融合的标志是再生出细胞壁
D. 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马铃薯细胞与番茄细胞进行融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详解】A、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关键是细胞膜的融合,其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体细胞杂交前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B正确;
C、马铃薯细胞与番茄细胞完成融合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C正确;
D、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灭活的病毒用于动物细胞融合,D错误。
故选D。
18. 如图表示某学习小组利用正常的小鼠细胞进行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①~④表示相关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可以使用机械法或酶解法改变细胞的通透性
B. 过程②为原代培养,培养细胞1一般会发生接触抑制现象
C. 培养细胞2需要贴附于基质表面生长,直接用离心法进行收集
D. 进行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详解】A、过程①可以使用机械法或酶解法使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A错误;
B、过程②为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会出现危机,绝大部分细胞会出现生长停滞,即会发生接触抑制现象,B正确;
C、培养细胞2时,一般会出现接触抑制和贴壁生长现象,需先用胰蛋白酶等处理,后才能用离心法进行收集,C错误;
D、进行细胞培养时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B。
19. 动物细胞融合是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下列关于动物细胞融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动物细胞融合
B. 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不同
C. 两个单倍体细胞融合后,形成的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D. 若将两种细胞放置于培养基中进行两两细胞融合,共有3种融合类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融合是指在自发或者诱导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合并为双核或者多核细胞的过程。目前人们已经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诱导细胞融合,包括:病毒诱导融合、化学诱导融和电激诱导融合。利用融合细胞进行科学研究或医药生产。
【详解】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融合,进行生产单克隆抗体,所以需要进行动物细胞融合,A正确;
B、动物细胞融合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组织培养利用的是细胞全能性的原理,二者原理不同,B正确;
C、如果单倍体细胞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两个单倍体细胞来源不同,其中含的染色体组也不同,融合后没有同源染色体,仍然是1个染色体组;如果单倍体细胞含多个染色体组,那么融合后也是多个染色体组,而不是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若将两种细胞(假设为A型、B型)放置于培养基中进行两两细胞融合,会出现AA型,BB型,AB型三种类型,D正确。
故选C。
20. 如图表示获得能分泌人生长激素奶牛的克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A中只含有人生长激素基因
B. 重组细胞的遗传物质与细胞A完全相同
C. 细胞B是卵母细胞,①过程表示去核处理
D. 进行细胞培养时定期更换培养液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核移植:是一种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入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母细胞内的技术。 具体程序是:(1)核供体准备:将胚胎或体细胞制成单个胚胎细胞或单个体细胞。(2)核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3)核移植:将单个胚细胞或体细胞注入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4)细胞融合:将二者在一定融合条件下 进行融合,而后培养。(5)核移植后卵母细胞的激活:将融合后的胚胎在一定条件下激活并培养。 (6)核移植胚胎培养:核移植胚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使 其发育成早期胚胎,进行移植或冷冻保存。
【详解】A、细胞A中除了含有人生长激素基因外,还含有奶牛自身基因,A错误;
B、重组细胞保留了细胞A的核遗传物质和细胞B的细胞质内遗传物质,B错误;
C、图中为核移植过程,细胞B是受体细胞,即卵母细胞,需要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处理,C正确;
D、进行细胞培养时定期更换培养液的目的是清除细胞的代谢产物,防止其对自身造成危害,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21.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内不同组分能量的类型、所占比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阴影部分表示生长、发育、繁殖所需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一处面积可能错误的是_____(填图中字母),原因是_____。
(2)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该用两营养级之间的_____比值表示,图中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用图中字母表示为_____。
(3)图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中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是_____(用图中字母和文字表示)。
(4)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流向不完全相同,举例说明:_____。
【答案】(1) ①. a1 ②. a1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该部分能量往往大于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所消耗的能量
(2) ①. 同化量 ②. (a2+b2+c2+d2)/(a1+b1+c1+d1)×100%
(3)c1+消费者摄入量中的粪便量
(4)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直接摄取有机物、利用能量;对最高营养级生物来说,能量不会再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1、 a2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b1、 b2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c1、 c2表示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1、 d2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
【小问1详解】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两大去向,大多数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他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故图中的a1面积应该大于b1+c1+d1之和。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该用两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比值表示,图中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用图中字母表示为(a2+b2+c2+d2)/(a1+b1+c1+d1)×100%。
【小问3详解】
下一营养级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故图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中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是c1+消费者摄入量中的粪便量。
【小问4详解】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流向不完全相同,如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直接摄取有机物、利用能量;对最高营养级生物来说,能量不会再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点睛】熟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图示的相关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能流动在各个营养级中的流动过程以及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2. 同学甲以新鲜的葡萄为材料,用如图1所示的发酵装置来制作果酒、果醋;同学乙为了探究培养时间与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关系,将从葡萄皮上成功分离出的野生酵母菌分别接种于3个盛有等量同种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并放置在转速分别为210r/min、230r/min和250r/min的摇床上培养,结果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排气口要连接一根长而弯曲的胶管,其目的是______;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通常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原因是______。制作葡萄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______℃,原因是______。
(2)用图1的装置酿酒结束后,若要直接转入果醋发酵,具体的操作方案为______。在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中,发酵液pH的变化分别是______。
(3)由图2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图2中培养8h后,3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限制因素是______(写出一点)。
【答案】(1) ①. 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②. 利于发酵初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并防止发酵旺盛时发酵液溢出 ③. 18~30 ④. 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
(2) ①. 打开充气口,通入无菌空气,接种醋酸菌,同时升高温度 ②. 下降、下降
(3)在一定转速范围内,摇床转速越高,酵母菌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或培养液中氧气含量越高,酵母菌种群密度越大)
(4)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大量减少)、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下降等
【解析】
【分析】果酒的制作是利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的温度是28℃;果醋的制作是利用醋酸菌,醋酸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生长的温度为30-35℃。
【小问1详解】
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排气口要连接一根长而弯曲的胶管;因为发酵前期酵母菌要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并且后期发酵酵母菌会产生CO2,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通常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原因是利于发酵初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并防止发酵旺盛时发酵液溢出。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的温度是28℃,制作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故制作葡萄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18~30℃。
【小问2详解】
果醋发酵是利用醋酸菌,醋酸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生长的温度为30-35℃,若要直接转入果醋发酵,打开充气口,通入无菌空气,接种醋酸菌,同时升高温度。在制作果酒的过程中,酵母菌会产生酸性CO2气体,故发酵液pH下降,在制作果醋的过程中,醋酸菌会产生醋酸,发酵液pH下降。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转速为250r/min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比其他两组的大,说明在一定转速范围内,摇床转速越高,酵母菌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或培养液中氧气含量越高,酵母菌种群密度越大)。
【小问4详解】
培养8h后,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大量减少)、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下降,3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不再增加。
23. 芥酸会降低菜籽油品质。油菜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如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及大量花粉()等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花药经过程① _____成为愈伤组织,该过程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光照;经过程③ _____ 成为再生植株。
(2)愈伤组织细胞的特点是_____(答两点)。
(3)花药和花粉都能培育成再生植株,体现了这些细胞都具有_____ 。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育种方法是 _____ ;其与方法1相比的优点是_____ 。
【答案】(1) ①. 脱分化 ②. 不需要 ③. 再分化
(2)没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分裂旺盛、高度液泡化
(3) ①. (发育的)全能性 ②. 单倍体育种 ③.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③或②④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过程,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①、②表示脱分化过程;③、④表示再分化过程。
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优点是获得正常个体为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小问1详解】
花药为配子,过程①为脱分化,花药成为愈伤组织,该过程不需要光照;过程③为再分化,愈伤组织形成再生植株。
【小问2详解】
愈伤组织细胞的特点是没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分裂旺盛、高度液泡化。
小问3详解】
花药和花粉都属于配子,能培育成再生植株,体现了这些细胞(发育的)全能性。分析题图:经过程②④形成的是单倍体幼苗,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筛选得到人们所需的低芥酸油菜新品种( HHGG ),这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方法1为杂交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24. 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上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能够与人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介导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科研团队以RBD为靶位点,开发抗新冠病毒的单抗药物,获得了206种抗RBD 单克隆抗体。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得抗RBD单克隆抗体,科研人员将从新冠患者血液内提取到的RBD片段多次注射到小鼠体内,其目的是 _____,然后与 _____细胞进行融合,该细胞的特点是_____ 。
(2)为获得杂交瘤细胞,需要将融合后的细胞放置在_____ (填“鉴别培养基”或“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将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通常需要加入血清,其作用是 _____。
(3)科研人员用SPR(如图1)检测分子间的结合能力,以检测单克隆抗体的中和作用(中和作用指抗体与病毒结合,并阻止病毒吸附、感染细胞的效应)。实验过程如下:
对照组:将纯化的新冠病毒RBD固定于传感器芯片,在缓冲液中加入纯化的ACE2,流过传感器,通过接收器检测ACE2与RBD的相对结合量;
实验组:将纯化的新冠病毒RBD固定传感器芯片,在缓冲液中加入待测的物质,待结合稳定后在缓冲液中加入纯化的ACE2,流过传感器,通过接收器检测ACE2与RBD的相对结合量。
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①实验组中应加入待测的_____,分析图2可知 _____的作用效果最佳。
②最终科研人员选用了中和作用最强的单抗,并与另一种单抗进行了联合使用,为确保联合使用发挥更强的效果,两种单抗识别RBD的具体位点应 _____ (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1) ①. 获得能够产生抗RBD抗体的B淋巴细胞 ②. 骨髓瘤 ③. 能够无限增殖
(2) ①. 选择培养基 ②. 补充未知成分,利于细胞生长
(3) ①. 单克隆抗体 ②. 抗体2 ③. 不同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用特定的抗原免疫,从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诱导与培养好的骨髓瘤细胞融合→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对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将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大规模培养或者注射小鼠腹腔中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小问1详解】
单克隆抗体的核心是获得能无限增殖的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获取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所以将从新冠患者血液内提取到的RBD片段多次注射到小鼠体内,其目的是 获得能够产生抗RBD抗体的B淋巴细胞;一段时间后与能够无限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诱导融合。
【小问2详解】
为获得杂交瘤细胞,需要将融合后的细胞放置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未融合的细胞、融合后具有相同核的细胞均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将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通常需要加入血清,其作用是补充未知成分,利于细胞生长。
【小问3详解】
①抗原抗体能特异性识别结合,结合题干可知,实验组中应加入待测的单克隆抗体,能与纯化的新冠病毒RBD结合,由题意可知,图2中的相对结合量是指ACE2与RBD的相对结合量,相对结合含量越小,意味着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效果越好,因此单抗2的作用效果最佳。
②为确保联合使用发挥更强的效果,两种单抗识别RBD的具体位点应不同,否则会造成两种单抗竞争同一个RBD结合位点,影响效果。
湖北省十堰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十堰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红松种子是贮食动物, 关于下列四幅图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练习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练习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用PCR扩增下面的DNA片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