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奴隶社会知识梳理 (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1729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1 02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奴隶社会知识梳理 (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1729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1 02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奴隶社会知识梳理 (1)
展开一轮复习·古代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2课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二):夏商西周时期五年高频考点: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 二、奴隶社会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一)政治(与选择性必修1第1课整合) 夏(约前2070-前1600)(1)建立:从部落到国家①禹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②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性质:公天下→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传亲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 (2)国家管理①夏王:最高统治者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地方: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3)夏王朝的灭亡:公元前1600年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2)发展:①政治变迁:多次迁都,定于殷②国家管理: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商王: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度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③商朝政治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王权受到限制(受制于卜人、方国首领、王国权相) (3)统治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4)灭亡:公元前1046年【拓展】夏商的历史:对历史传说和考古史料的态度历史传说:古文献中有一些神话色彩浓厚的传说,透过传说可以窥见中国从部落向国家转变的大致情况。故事传说是研究中国远古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考古资料:文化遗存、遗迹、遗址,以实物形态证实所处时期的历史面貌和社会发展状况,对于历史研究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史料: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建立西周,定都于镐京(2)国家管理: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①分封制:分封制原因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前朝贵族等内容周天子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周天子“授土授民”:其他地方则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诸侯权利: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义务: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评价积极①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②扩大了周王室的统治范围③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消极后期诸侯实力强大,威胁周天子的统治 ②宗法制:宗法制目的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①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②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评价积极:①宗法制与分封制互相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②有利于发扬尊敬祖先的传统。③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祖国统一消极:任人唯亲、重男轻女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③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分封制④选官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结果①贵族世代垄断高官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而遭到破坏⑤西周政治基本特征:“家国一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关系:互为表里),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3)法律与教化项目表现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①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②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法治思想的渊源夏商周: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4)灭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发了“国人暴动”,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前770,周平王东迁洛阳4.商周政体的共同特征:(选必1第1课)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②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二)经济1.特征: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时期。2.表现(1)农业:①生产工具: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石器锄耕,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②土地制度: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2)手工业: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②养蚕缫丝,丝织发达(3)商业:(选必1第15课、选必2第7课)时期表现夏货币:海贝、仿制贝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的仿制贝商商人出现贸易范围在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工商食官: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货币:开始出现铜铸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冶铜技术的长足发展,铜不易腐蚀、造价低意义: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商周出现契约(4)城市(选必2第10课)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①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三)思想文化1.文化遗址:(1)夏朝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2)商朝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选必3)(1)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自然观: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3)价值观: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4)人生观:《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处世观: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3.教育:西周“学在官府” (四)阶段特征1.经济(1)农业①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奠定了农耕经济的雏形。②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仍主要是木石工具③集体劳动(2)手工业:青铜铸造和丝织业发达(3)商业:①出现商人和人工铸币。②政府严格管理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进入青铜时代。 2.政治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②贵族政治,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③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神权色彩④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逐渐加强,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原始民主还有一定程度的遗存。⑤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3.思想文化①敬天保民,祖先崇拜,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②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③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意识,炎黄子孙)④形成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