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试卷)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检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试卷)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检测试卷,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试卷)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检测试卷 (期末试卷)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检测试卷一、填空。1、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是直角的要画上标记。( )边形 ( )边形 ( )边形( )个角 ( )个角 ( )个角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3、(1)389里面有( )个百、( )个十和( )个一。(2)30个十是( );6个百和4个一合起来是( )。4、在○里填或=。403○430 535○353 8米○80分米 90毫米○9分米598○958 773○737 365+197○600 632-198○4005、你能帮小朋友找到各自的家吗?在每幢房子旁边写上小朋友的名字。(1)玲玲家在学校的东南面,萍萍家在学校的南面,红红家在学校的西南面。(2)萍萍家的东北面是冬冬家,萍萍家的西北面是婷婷家。6、(1)画一条长15毫米的线段。(2)画出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二、计算。1、口算。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170-70= 40+500= 900-300= 408= 130-80=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60+90= 800+20= 1000-400= 79= 45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试卷(试题)-二年级下册数学浙教版,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下面的里填入合适的单位,写出钟面上的时刻,1098这个数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算术题,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问答题,想一想,智取智慧星,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会填,我来当老师,对的在,我会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