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含答案)
(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上)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上)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真题再现,同“嘱”嘱托,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怠慢疏忽,知识清单,课后练习,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导航】▶ 课内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及考查情况 ◀
一、(2019年广东省)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岳阳楼记范仲淹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属予作文以记之 (2)去国怀乡 (3)宠辱偕忘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二、(2018年广东省)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走送之 (2)礼愈至 (3)腰白玉之环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C.“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 “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D.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三、(2017年广东省)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躬耕于南阳 (2)夙夜忧叹 (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分内之事。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显身扬名。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 探究分析:近三年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考查命题解密
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考查题型主要有以下三种:文言词汇解释题;文言句子翻译题;综合分析选择题。1.文言词语解释题
2.文言句子翻译题近几年广东中考语文“文言翻译”的题型均为主观题,分值为4分,其设问形式都是“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考查的文言翻译句子列表如下:(1)题型解读:
3.综合分析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题中的选项涉及的内容包括文章的内容分析、写作特色、文章主旨、语句赏析、人物形象等。一般题干为: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近些年广东中考综合分析选择题具体考查内容列表如下:
♦七年级上册(一) 《咏 雪》(《世说新语》)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 )讲论 ( )文义( )。俄而 ( )雪骤( ),公欣然 ( )曰:“白雪纷纷 ( )何所似( )?”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可拟( )。”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 )风起。”公大笑乐。即( )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寒雪日内集”是咏雪的直接原因。D.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
解析:“儿女”指的是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陈太丘与友期( )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 ( )去,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 ( )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
元方曰:“君( )与家君 (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
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过了正午,那朋友还不到,太丘舍弃(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那人)才到。
到了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讲礼节。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大门。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字里行间都表现了作者对陈元方的赞许之意。B.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D.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解析:“陈元方喜不自禁”错误。
(三) 《论语》 十二章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 (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 )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 )乎?” (《学而》)②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为 ( )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 )不习乎?” (《学而》)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③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为政》)④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为政》)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⑦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雍也》)⑧子曰:“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 )如斯夫,不舍( )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 ( )在其中矣。” (《子张》)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好的一面学习,他们那些不好的一面就要改正。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从意愿,不会超过法度。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则中“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C.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D.第十则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
解析:第十则讲时间流逝得快。
(四) 《诫子书》诸葛亮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夫( )君子之( )行( ),静( )以 ( )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 ( )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 ),非志 ( )无以成学。淫( )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有办法
慢( )则不能励( )精,险( )躁( )则不能治( )性。年( )与( )时驰( ),意与日去( ),遂( )成枯落( ),多 ( )不接世,悲( )守穷庐( ),将复( )何( )及( )!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恬淡寡欲就没有办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没有办法成就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凉地守着破房子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衰残老去。
品德高尚的人的品行,是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 “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 “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解析:此句应是作者以父亲身份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努力成才,为社会所用。
(五) 《狼》蒲松龄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一屠晚归( ),担中肉尽,止( )有剩骨。途中两狼,缀( )行( )甚 ( )远。屠惧,投以( )骨。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复( )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 )两狼之并( )驱( )如故( )。
屠大窘( ),恐( )前后受其敌( )。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 )其中,苫蔽( )成丘。屠乃奔倚( )其下,弛( )担持刀。狼不敢前( ),眈眈 ( )相向。少时( ),一狼径( )去 ( ),其一犬( )坐于前 ( )。久之,目似瞑( ),意 ( )暇( )甚。屠暴 ( )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 )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 )其中,意( )将隧( )入以( )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 )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 )悟 ( )前狼假寐( ),盖 ( )以( )诱 ( )敌。狼亦黠( )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何 ( )哉?止增( )笑耳。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打算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禽兽的巧变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看见田野中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的高潮是屠户积极抵御狼,直到最后杀死狼。B.屠户利用田野柴草堆这个有利的环境,转而进行防御,直到主动出击,大获全胜。C.“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说明了狼的狡诈,想制造假象迷惑屠户。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明屠户不再迁就退让,转而作出与狼斗争的正确抉择。
解析: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屠户借助柴草堆,与两只狼形成对峙,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
(六)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及( )其家穿井,告 ( )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 ( )而传( )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 )之,闻( )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 ( )曰:“得( )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 ),不若( )无闻也。
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有人听说这件事并传播开来:“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3.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总结,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诫我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解析:目的不在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七) 《杞人忧天》(《列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 )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 )晓 ( )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 ( )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 ),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 )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 )耳,充塞四虚( ),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 )大喜,晓之者亦( )舍然大喜。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会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气体的。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导他。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原来就有的。B.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C.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D.“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杞人无根据地瞎担心。
解析:题目是编者加的,不是原来就有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真题再现,知识清单,课时讲练第一课时,通“返”返回,代指老人,击败打败,希望期望,没有多久,怎么为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下) (含答案),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从前当初,对某人说,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当道当权,研究儒家经典,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通“耶”语气词吗,只只是,粗略地阅读,指历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九下)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喜爱的东西,同时获得,讨厌憎恨,祸患灾难,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什么手段不用呢,不单不仅,这种心,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