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素养全练(十二) 文言文阅读 (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素养全练(十二) 文言文阅读 (教师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分类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文结合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素养全练(十二) 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醉翁亭记》选段,完成第1~4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①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名之者谁( )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觥筹交错( )
(4)树林阴翳( )
参考答案(1)命名 (2)寄托 (3)酒杯 (4)遮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参考答案(1)野花开放,有—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突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醉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答案B
解析B项,“突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一句有误。
4.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参考答案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二)阅读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完成第1~4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
(2)居无何,上至( )
参考答案(1)驻扎 (2)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将以下骑送迎 出郭相扶将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答案C
解析A项,将:主将/助词,不译;B项,且:将要/况且;C项,之:动词,到;D项,固:完全/顽固。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参考答案把守军营门的官兵对跟随天子的车队说:“将军有令,在军营中不能赶着马车奔跑。”
4.文中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三)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选段,完成第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 (2)忠之属也( )
参考答案(1)参与 (2)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肉食者谋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
C.战于长勺 所患有甚于死者
D.登轼而望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答案B
解析A项,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凭借;C项,在/比;D项,表承接/表转折。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B
解析B项,“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错误。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二、课外文言文分类阅读
第一类 劝喻讽谏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传》)
注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A.败吴于姑苏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阖庐病创将死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吴王将许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乃兴师北伐齐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答案C
解析A项,在/比;B项,发病/羞辱;C项,答应;D项,攻打/砍伐。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2)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参考答案(1)(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
(2)(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来请求讲和。
3.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参考译文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在姑苏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趾,吴军退却。阖庐创伤发作,很严重,快要死的时候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庐就死了。夫差继位吴王以后,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士兵。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践就带领残兵败将栖息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来请求讲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伯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和越国议和以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齐国。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猫 说
[明]薛瑄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铦①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其未驯也,絷维②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己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絷。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③起而捕之。比④家人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
已则伈伈泯泯⑤,饥哺饱嘻⑥,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己⑦也,犹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⑧之曰:“天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遂笞而放之。
注①铦(xiān):锋利。②絷维:系缚。③遽(jù):突然。④比:等,待。⑤伈(xǐn)伈:恐惧。泯泯:茫然无知。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⑦匿形致己: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⑧数(shǔ):责备,斥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 )
(2)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 )
(3)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
参考答案(1)一起,共同 (2)恰逢,正好 (3)舍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C.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C
解析例句中的“而”表转折。A项,“而”表并列;B项,“而”表承接;C项,“而”表转折;D项,“而”表并列。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参考答案我正非常奇怪呢,但是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就跑。(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
4.《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优点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却把他的缺点发挥到极致的人,这种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后患无穷。
参考译文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因为它还不驯服,(就)用绳子绑着等,等候它驯服。
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都)屏息不敢出洞有一个多月。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仆人想抓住打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便放了它。
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任何作为。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
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越)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它没有什么作为的。”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像以前一样横行。我正非常奇怪呢,但是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就跑。(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数落它道:“老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不管缺点,还有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材啊!”便鞭打它后将它放(赶走)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贾(ɡ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侍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 )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3)知时有利不利也( )
(4)吾尝三战三走( )
参考答案(1)贫困 (2)谋划 (3)时机 (4)逃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分财利多自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至于负者歌于途
C.召忽死之 辍耕之垄上
D.生我者父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D
解析A项,要/和;B项,被/在;C项,代词/动词,去、往;D项,……的人/……的人。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参考答案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参考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认为屈辱而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待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理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②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岂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③子弟,使无愆犯,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戒勖:劝诫勉励。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夫功臣子弟多无才( )
(2)皆反,其故何也( )
参考答案(1)德行 (2)缘故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答案B
解析例句: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表顺承;B项,连词,表转折;C项,连词,表修饰;D项,连词,表并列。
3.翻译句子。
此岂非臣下之过欤?
参考答案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
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
。
参考答案希望臣子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让他们成为君子
参考译文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太宗说:“你说得对!”
第二类 刻画人物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关中书院学程①(节选)
[清]李颙
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纲目》。阅讫②,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跽③,痛自责罚。如是,日消月汰④,久自成德。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是“日新”,无则便是“虚度”。昔有一士自课⑤,每日必力行数善,或是日无善可行,晚即自恸曰:“今日又空过了一日。”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摘编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商务印书馆)
注①“关中书院学程”是由书院主讲李颙制定的,对书院学者每日学习、修身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的准则。②讫:终止、完毕。③跽:长跪。④日消月汰: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⑤课:督促。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 )
(2)即意念无差( )
参考答案(1)反思 (2)差错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参考答案我如果也做到这样,就不担心比不上古人了。
3.选文对书院的学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参考答案要每天反思自己的意念是否有差错,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过失,自己是否有每天都做善事。
参考译文每晚到了出更的时候,在灯下读《资治通鉴纲目》。读完,仍静静地坐着,默默地反思今天意念的正邪、言行的得失,如果有一念稍有差池,一言一行稍有过失,就烧香长跪,自己对自己进行责罚。像这样,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即使意念没有差错,言行没有过失,也一定每天晚上想想我今天做了几件好事,有做,那么就是过了新的一天,没有,那么这一天就是虚度的。从前有一个人自我监督,每天都一定要做几件善事,有时这一天没有做善事,晚上就会很悲痛地说:“今天又虚度了一天。”我如果也做到这样,就不担心比不上古人了。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尽言方养亲( )
(2)必持以遗老母( )
参考答案(1)正 (2)给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 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答案D
解析例句:介词,因为;A项,介词,用;B项,介词,把;C项,介词,按照;D项,介词,因为。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答案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魏公太息而许之。
参考答案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参考译文任元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经常生病,不曾离开母亲身边。任元受自言自语:“老母亲有病,她生病的原因,或许因为天气燥热闷湿,或许因为话语稍多,或许因为忧喜稍多。我早晚伺候,没有什么顾及不到的,母亲心中的事都能够想到,不用把脉就可以知道。所以用药一定有效果,即使名医也比不上。”张魏公做都督,想征召他做幕僚。任元受极力推辞说:“我正侍奉母亲,假使能够得到一个神丹可以延年益寿,一定拿来送给母亲,不把它想给都督。怎么能够舍弃母亲而参与都督的军事呢?”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甘父②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乃募能使者( )
(2)径匈奴,匈奴得之( )
参考答案(1)出使 (2)抓住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头为饮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月氏遁而怨匈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无与共击之 何陋之有
D.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答案A
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把”的意思。B项,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C项,之,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无实义;D项,于,跟、和/比。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参考答案张骞这个人性格坚强而有毅力,度量宽大,对人讲信用,蛮人很喜爱他。
4.请写出选文中能突出表现张骞对国忠诚的两个语句。
参考答案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配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张骞这个人性格坚强而有毅力,度量宽大,对人讲信用,蛮人很喜爱他。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因此减少困乏……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第三类 叙述事件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记游定惠院
苏 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园已易主( )
(2)晚乃步出城东( )
(3)以后会未可期( )
参考答案(1)更换 (2)步行 (3)预料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此木不为人所喜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往憩于尚氏之第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D.时何氏方作堂竹间 方其远出海门
答案C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递进;B项,介词,表被动/介词,向,对;C项,介词,在;D项,副词,正/副词,当。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以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答案A
解析A项,“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错,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4.本文以写小事细节见长,且笔法细腻,读来情趣盎然。请品析文中的画线句。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参考答案这句的意思是“我们醉睡在小板楼阁上,微微醒来,只听得来作客的崔老成弹奏着雷琴,一会儿如悲风乍起,一会儿如晓月初升,琴声清脆有力,意境深远,好像并非人间”,作者将琴声比作悲风乍起、晓月初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琴声的清脆有力。
参考译文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非常繁荣茂盛。每年海棠花开的时候,一定带着客人置办酒席,我已在海棠花下醉了五次了。今年又同参寥等两三个人到这里游玩,但园圃已换了主人了。这个新主人虽说是市镇人,然而因为我的缘故,所以对这园子还能培育整治。山上有很多老枳树,木的质地坚韧,形体瘦削,枳树的筋脉都历历可见,就像老年人的脖子,枳树花白而圆,就像颗颗珍珠叠加在一起,颜色、香味都不同一般。但这树不被人们喜爱,往往被人们稍微砍去一部分;但由于我的原因,这树还能不被砍伐,得以保存。大家喝过酒,去到姓尚的住宅外休息。姓尚人家也是市镇人,但住处却整洁、宽敞,就如南方吴越人家一般;此处的竹林花园都叫人喜爱。我们醉睡在小板楼阁上,微微醒来,只听得来作客的崔老成弹奏着雷琴,一会儿如悲风乍起,一会儿如晓月初升,琴声清脆有力,意境深远,好像并非人间。晚上于是走出城东,买了大木盆,意思是用它来盛水、浸瓜和李子。接着,沿着小沟岸而行,到了姓何和姓韩家的竹园。当时姓何的人家正在竹林间盖房子,地基已开辟好了,于是在竹园下摆起了酒席。有个主簿叫刘唐年的,送来油煎的糕饼,名字叫“甚酥”,味道美极了。客人似还想饮酒,而我忽然兴致全无,于是就径直归去。路过姓何的小园圃,要了一丛橘树,移种在雪堂西边。一起来作客游玩的徐得之,即将到闽中去了,以后能否见面很难预料,于是要求我记下这次游玩的经历,为了使他日后见面拍掌而笑有个纪念。当时就参寥子一人不喝酒,只是用枣汤代酒。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2)未尝不叹息痛恨( )
(3)愿陛下亲之信之( )
(4)不私于物( )
参考答案(1)这里表示原因 (2)痛心、遗憾 (3)希望 (4)用私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参考答案(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 ”,【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 ”。(用原文语句填空)
答案汉室之隆 立身成败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参考答案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参考译文【乙】君子立身为人,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所处环境的影响。陛下在贞观初期,励精图治,注重名节,不存私欲,乐于施与,亲近重用君子,疏远贬斥小人。现在却恰恰相反,亲近小人,疏远君子,疏远君子是敬而远之;亲近小人,是轻信重用。太近就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太远就不知道别人的正确。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C项,句意为:(千里马的)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见:显现。故选C项。
2.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答案A
解析例句,“而”,表转折,却,但是,然而。A项,而:表转折,却,但是,然而。B项,而:表示修饰。C、D两项都是表顺承。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项错误,乙文段阐述了人才应如何发展自己,并未洋溢着作者的不平之气,而是洋溢着作者对人才应培养自己才德的期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答案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参考译文【乙】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品德是千里马的品性中原本就具有的,它不像气力,气力虽然出生时就具有,但还有待于后天的培养。因此,把千里马当作千里马,了解它不能使他的品性有所提升,不了解它也不会使它的品性受到损伤。品性的修养在于千里马自己,而是否能使千里马驯从则在于人。辱没在喂马的人手里,是没照顾好。死在马厩里,那是不爱惜啊;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不能体现出来,既那是没计算好食量啊。韩愈所说的千里马,按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马的本领就体现出来,不按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马的本领就消失了。好像日行千里的权力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从于人的。这样的千里马虽然还是千里马,但是它本来所拥有的东西不就会失去很多了吗!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申 父 母 之 戒
答案申/父母之戒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
(2)意与日去( )
(3)乐人之乐( )
(4)数郡毕至( )
参考答案(1)使……增长 (2)消失 (3)以……为乐 (4)全,都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参考答案(1)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2)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中学到了哪些。
参考答案【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需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而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地论证做人要厚道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参考译文【乙】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⑦而无为⑧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战?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⑦优游:悠闲自得。⑧无为:清静自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伛偻提携( )
(2)泉香而酒洌( )
(3)杂然而前陈者( )
(4)则必即丰乐以饮( )
参考答案(1)弯腰曲背,指老年人 (2)清 (3)错杂的样子 (4)就,靠近,到
2.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 所欲有甚于生者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 无丝竹之乱耳
D.醒能述以文者 君子深造之以道
答案B
解析B项,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3.将选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参考答案(1)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2)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参考答案【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等都可)
参考译文【乙】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送天台陈庭学①序》(节选)
[明]宋濂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②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③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④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注①陈庭学:从四川来到南京求学的有志后生。②顾:但是。③逮:等到。④耄(mào):八九十岁。泛指老年。
1.用斜线(/)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
欲 如 庭 学 之 游 尚 可 得 乎?
答案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略无慕艳意 略无阙处(《三峡》)
B.足肤皲裂而不知 而予齿益加耄矣
C.当余之从师也 腰白玉之环
D.而予齿益加耄矣 精益求精
答案C
解析C项,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
参考答案(1)因为我心中有足以为乐的事,就不感到衣食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2)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
4.本文也是赠序,作者宋濂当时地位显赫,但能激励提拔后进。说说这些赠序的劝勉能让后生乐于接受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以自身经历来鞭策对方。②尊重对方,态度谦和。
参考译文【乙】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四、文言文结合阅读
(十七)文言文阅读
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曹操比于袁绍 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B.利尽南海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C.信义著于四海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而乡邻之生日蹙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项,相比/挨着。B项,物资/利益。C项,信用/守信,诚实,说真话。D项,一天天/一天天。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然操遂能克绍 寻向所志,遂迷
B.贤能为之用 梅花为寒所勒
C.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犹鱼之有水也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含义。A项,都是“竟然”。B项,都是“被”。C项,都是表转折的连词。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参考答案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您呢?
4.选文中诸葛亮论述的理论依据可以用《三章》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参考答案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2.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参考译文我听说积少就能成多,积小就能成大,因此圣人无不是积累暗淡的微明而达到光明,从微贱的地位一步步地达到显贵的。所以尧由诸侯而升为天子,舜从在深山中耕种兴起,都不是一天而达到的,是逐渐达到的。话由自己说出,就不能再去堵塞;行为由自己做出,也无法再来掩盖。言和行是治理国家最重大的条件,君子之所以能感动天地的也是言行。所以积善在自己身上,就好像人日渐长大而自己不觉察。
(十八)文言文阅读
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 )
(2)沉鳞竞跃( )
参考答案(1)季节(时节、时令) (2)鱼
2.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作答。在结构上,每句都是四个字,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在景色描写上色彩鲜明,景物和动物一静一动,相互结合;内容上,阅读全文可知,前半部分描写山川之美,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喜悦之情;最后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表达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慧庆寺玉兰记
戴名世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②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③有可感者,故记之。
注①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②幽潜:指幽居避世。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1.下列与“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B
解析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解答时,先明确题干中虚词的含义。本题干中“以”的解释为“因为”。A项,为了;B项,因为;C项,认为;D项,用。故选B项。
2.下列句子与“为人所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先明确题干中句子的句式。本题干中的句式为被动句。文言句式“……者”“……也”为判断句式,所以A、B、C三项均为判断句式,D项为被动句。故选D项。
3.翻译下面句子。
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参考答案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凭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
4.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通过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
参考译文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所以那里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过去并无二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素养全练(一) 字音、字形 (教师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素养全练(五)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教师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素养全练(十一) 议论文阅读 (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