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记叙文阅读 (含答案)
展开专题九 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读 诗 琦 君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喀嚓、喀嚓”的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都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了。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轿子在大厅停下来,他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给我们听,讲故事给我们听。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哥哥边听边表演:“‘砰砰砰’,孙传芳的兵倒下去了。”爸爸拍手大笑,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
“白鹤”是爸爸的坐骑白马。它英俊挺拔,一身雪白的毛。爸爸骑了它飞奔起来,像腾云驾雾一般。所以爸爸非常宠爱它,给它取名叫白鹤。一提白鹤,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爸爸教他的对子:“天半朱霞,云中白鹤;湖边青雀,陌上紫骝。”我不喜欢背对子,也没见过青雀与紫骝是什么样子。我喜欢听爸爸唱诗,也学着他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偏着头想了一下,问爸爸:“床前明月怎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么会下霜呢?”爸爸摸摸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屋子里会下霜,霜有时还会积在老人额角上呢。你看二叔婆额角上,不就有雪白的霜吗?”哥哥抢着说:“我知道,那叫作鬓边霜,是比方老人家头发白了跟霜一样呀!”
爸爸听得好高兴,拍拍哥哥说:“你真聪明。我再教你们两句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他解释道:“风吹在老树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下雨一般。月光照在沙洲上,把沙照得雪白一片,就像霜。但那不是真正的雨、真正的霜,所以诗人说是‘晴天雨’‘夏夜霜’。你们说有趣不有趣?”哥哥连连点头,一副深深领会的样子,我却听得像只呆头鹅。我说:“原来读诗像猜谜,好好玩啊!我长大以后,也要作谜语一样的诗给别人猜。”爸爸却接着说:“作诗并不是作谜语,而是把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用很美的文字写出来,却又不直接说穿,只让别人慢慢地去想,愈读愈想愈喜欢,这就是好诗了。”
我听不大懂,十岁的哥哥却比我领会得多。他摇头晃脑地唱起来了,调子唱得跟爸爸的一模一样。在我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可惜他只活到十三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长大成人的话,一定是位大诗人呢!光阴已经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爸爸和哥哥在天堂里,一定时常一同吟诗唱和,不会感到寂寞吧!我是多么多么想念他们啊!(选自《琦君散文》)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文主要回忆了“我”幼时和哥哥一起,听爸爸读诗(唱诗)、讲诗的事,表达了“我”对父兄深深的怀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概括内容,可以按照什么人做什么事的形式进行,本文中的人物有“我”、哥哥、爸爸,事情是“我”和哥哥一起,听爸爸读诗(唱诗)、讲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找文章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也可以从所叙述的事情中来体会,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我是多么多么想念他们啊”,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哥哥的怀念之情。
2.分析文中爸爸的形象。
参考答案:喜爱诗歌,对诗歌有独到的理解;对孩子富有爱心、耐心;引导孩子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兴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其次要分点回答,尽量答全面;三是答案语言要尽量精练简洁。比如下面这个句子:“爸爸摸摸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屋子里会下霜,霜有时还会积在老人额角上呢。你看二叔婆额角上,不就有雪白的霜吗?’”这里从动作、神态、语言三个方面写爸爸,表现爸爸对孩子的慈爱和善于引导教育孩子的特点。
3.为什么说“在我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
参考答案:十岁的哥哥能马上背出爸爸教给他的对子;能抢着说出诗歌的比喻手法;能深深领会诗歌的意境;能摇头晃脑地唱诗,调子跟爸爸的一模一样。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我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主要是因为哥哥的表现优秀,只要从文中找到哥哥表现优秀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从下面这些句子中:“一提白鹤,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爸爸教他的对子”“哥哥抢着说:‘我知道,那叫作鬓边霜,是比方老人家头发白了跟霜一样呀!’”“哥哥连连点头,一副深深领会的样子”“他摇头晃脑地唱起来了,调子唱得跟爸爸的一模一样”可以看出哥哥对于诗歌是有天分的。
4.文中多处描写了“我”作为小女孩的可爱情态。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句,并作批注。示例:语句: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批注:动作描写。“半捂”“埋”“瞄”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小女孩在爸爸跟前的可爱情态,很有画面感,好像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就在眼前。答案示例:语句: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批注:“跺脚”的动作描写,“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小女孩在父兄面前撒娇、任性的小女儿情态。
解析: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先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可爱的句子,再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加以欣赏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雨天的狂欢 李 成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时候,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毽子,那自己扎的羽毛毽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哦,这是个好地方!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有删改)
1.雨天“我们”有哪些“开心的事儿”?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屋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厘清文章思路,锁定相关语段及关键句进行概括。解答时,只要锁定“雨天”“我们”“开心的事儿”这些关键词并通读全文,找到与此相关的句段,然后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里百无聊赖,其实是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做铺垫,为写“狂欢”蓄势。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句段的作用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观点:不同意删去。然后具体说明理由:因为选文第②段画线处表面上看,是写“我”在家里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做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1)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一般什么情况下说“果然”?“果然”用在这里,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2)于是各人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为什么是“不自觉地”?你如何理解?)参考答案:(1)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时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2)“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依据句子后面括号内的提示并联系上下文思考、揣摩,即可得出答案。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参考答案: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从文章所写内容入手,加以分析理解,如从文中第③到⑤段的描写中,“狂欢”的含义,不仅仅在于表现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还在于表现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如果只是单纯从孩子这一方面去理解,答案就不完整了。
三、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完成第1~5题。【甲】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九一九年三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选段的内容。【甲】又见闰土【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2.【甲】文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甲】文中的“厚障壁”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3.【乙】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参考答案: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4.结合原文,回答问题。(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是高兴的;“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
5.【甲】文中闰土和【乙】文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参考答案: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让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变化)的原因既有自己的不争气,也有社会的冷漠、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还有让他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作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参考答案: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参考答案: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意对即可)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参考答案:“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5.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材料一】 骆宾王七岁时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材料二】 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答案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将其转换成了好诗。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1.记叙文六要素
2.记叙文分类(广义划分)
3.记叙人称
4.记叙顺序
5.记叙线索
6.修辞方法及作用
7.描写方法与角度
8.表现手法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父亲沉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⑥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轻生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失去生活勇气的念头。⑦接近联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进行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我悄悄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饭盒掀开,然后为我撕开筷子的封套。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饭盒,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胶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1.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我们知道文章主要交代了两件小事:一件是母亲向“我”兴师问罪时,父亲来到“我”的房间,看望“我”;另一件是高三那年接近联考的某个夜晚,父亲买来蒸饺,到学校找“我”,鼓励“我”好好活下去。据此可知,父亲总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给予“我”安慰和鼓励,父亲懂“我”,绝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帮助了“我”,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引导了“我”。参考答案:父亲总能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及时给予“我”安慰和鼓励,他深知“我”内心的想法,帮“我”战胜了困难和自我。所以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变式训练1.第⑩段说“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因为那句话,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得分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就记叙文来说,文章主旨我们一般可从开头句或者结尾句处获得。要理清文章的脉络,我们就要善于捕捉文章中的过渡句、照应句、总起句、小结句等犹如“路标”性质的语句。(2)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初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弄清题目的要求,锁定有效信息的具体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段,在某几段,散见于全文。
考点一 提取整合信息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3)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段落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4)归纳整合,对信息进行重组。对原文中能够表现题意的有关词语或句子,尤其是重点词句进行整合。整合方式有两种:一是合并同类项,二是分点列写(看分答题)。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2)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词句的表达效果。此题比较容易作答,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品味词语和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解答第(1)题,可以先解释“从来”一词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句,分析其效果,最后再指出删掉“从来”之后句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解答第(2)题,抓住“蹲在”“窃窃私语”等词语,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结合语境来看,作者写蒸饺在竹笼内排列的热闹情状,其实是为了烘托“我”的心理感受,答题时要指出来。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参考答案:(1)“从来”是“一直”的意思,表明了“我”一直矛盾的心理和做法:怕自己因缺少勇气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怕看到父亲伤心的面孔,不敢去面对。去掉了,语气上就弱了许多,不如原来的效果好。(2)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写出了蒸饺在竹笼内排列的热闹情状,衬托出“我”对“温热且快乐”的渴望,反映了自己对父亲给予自己心理抚慰的喜悦心情。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变式训练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总是”是“一直”“毫无例外”的意思,突出了父亲的细心体贴。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二 品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考向1: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得分技巧】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用词的角度入手。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答题模板该句运用“……”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从修辞角度入手。不同修辞方法的不同作用,见记叙文知识梳理“修辞方法及作用”部分。答题模板运用……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3)从表达方式入手。通常来说,议论句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情句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描写句可使人、景、物更加生动形象。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4)从表现手法入手。如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等。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特点或形象。(5)从句式角度入手。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答题模板句式(标点)+内容+情感。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6)从句子的位置入手:①位于文章的开头,或引起下文,或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或设置悬念;②位于文章的中间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③位于文章的结尾往往会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或者起到照应前文的作用。答题模板在结构上……(统领全文或承上启下等),在内容上……(为下文做铺垫,或与……构成对比等)。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向2: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得分技巧】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从思想情感或文章主题思想方面入手。分析词语所体现的情感倾向以及点明文章主题的作用。(2)从景物意境或人物形象方面入手。即先要判断这个词语的描写对象是什么,如果是景物,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了什么气氛;如果是人物,写出了人物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什么形象。(3)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注意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的情况。如朱自清《背影》中有“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句中的“聪明”一词就是褒词贬用,作者当时没体会到父亲的爱,因此自责。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4)从修辞的角度入手。如果词语运用了修辞,就不能忽视在修辞方面的作用。如比喻主要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则把物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赋予人的色彩;夸张的目的在于突出强调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等。答题步骤第一步:定位。认准词语属于以上哪种类别,找到深入分析的突破口。第二步:分析。对已“定位”的加点词进行类别属性的分析。如动词的作用是准确生动地描写了做某事的过程或者行为表现,表现人物某种情感;形容词的作用是生动描写了某物的状态,体现某种心理、情感等。第三步:糅合。弄清各类词语特殊的表达作用,再结合阅读过程中对句意、段意或文意的理解,综合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运用拟人修辞,赋予了小村庄和雪以人的情态,形象地表达出了济南的冬天那种暖和、安适、平静的气氛。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3.第③段详细描述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语段的作用。第③段详细描写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解答时,要注意抓住段中的细节描写,如“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分析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来看,这些细节表现父亲对“我”的关心,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从结构上看,为后文写父亲到学校来鼓励安慰“我”做铺垫。在答作用时,这两方面都要答到,不能偏废其一。参考答案:具体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细心呵护,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为后文写父亲察觉“我”要自杀到学校来鼓励安慰“我”做铺垫。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变式训练3.文章第①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第①段独句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同时总领下文。4.文章最后一段写“我”的表现,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文章最后一段写“我”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从侧面烘托了父爱的伟大。同时照应前文。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三 分析句段作用【得分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句段本身。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这是做题的第一个环节。通过阅读,明确作者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另外,要注意句段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2)抓住位置特点。要注意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开头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埋下伏笔等。中间段: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等。结尾段:总结上文、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感情、照应文题、呼应开头等。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3)审清题干要求。审题要关注三点:句段位置、答题方向、暗示性语言。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好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情感、表达等多个角度回答;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的角度作答。另外,注意题干的暗示性。如:文章第二段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答题模板该段叙写了……(内容),运用了×××手法,在结构上……,在内容上……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4.仔细揣摩第⑩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思路点拨此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解答时,我们可以抓住重要的细节,进行揣摩。首先是父亲对儿子“行军礼”的动作,这非比寻常,联系到上文儿子要自杀的情节可知,父亲希望儿子像军人一样坚强。其次,抓住父亲“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那句话,可知父亲希望儿子面对困难,坚强乐观。参考答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地面对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并以“行军礼”的动作表明对儿子的信任,会永远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变式训练5.结合第④段画线语句,揣摩父亲的心理。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参考答案:父亲把台灯只扭开一点点亮,坐在书桌前沉默不动,怕发出声响怕惊醒了儿子。“过了好一会儿”是对儿子依恋不舍。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四 揣摩人物心理【得分技巧】 1.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文中人物。2.联系上下文,抓住相关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推测。3.由事析情,由情入心。弄清人物的命运遭际,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答题模板×××想:……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5.文章标题为“父亲的轮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轮廓”的理解。思路点拨此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通常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字面意义,一是引申义或象征义。从字面意义上看,“我”在夜间不能清楚地看清父亲的面容,只能看个大致的“轮廓”;从深层意思来看,父亲的“轮廓”是留给自己最清晰最感动的印记,会一直鼓励着“我”勇敢地前行。从结构上看,“轮廓”也是文章行文的线索。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参考答案:父亲总是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在黑色的夜晚及时给予“我”光明和温暖,在这时候“我”虽然不能清楚地看清父亲的面容,只能看个大致的“轮廓”,但这“轮廓”是父亲留给自己最清晰的形象、最感动的印记,他一直鼓励着“我”勇敢地前行。“轮廓”也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变式训练6.作者以“父亲的轮廓”为题,有什么妙处?参考答案:“轮廓”是文章行文的线索,贯穿全篇,使结构紧凑。同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五 理解赏析标题考向1:理解标题的含义【得分技巧】可以入手的角度:(1)从一语双关中分析标题的含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2)从修辞方法中分析标题的含义。如《紫藤萝瀑布》这一标题,用瀑布来比喻紫藤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盛开时的壮观景象,使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之意得到了诗意的表达。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3)从寻找文章的文眼上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如《伤仲永》一文的文眼就是“伤”字,它是全文总领,表明感情基调。(4)从线索、设置悬念角度分析标题的含义。如《羚羊木雕》一文就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讲述了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5)从象征义入手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如《拔掉那颗蛀牙》以“蛀牙”象征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性格的畸形发展。标题告诉人们“爱”才能使人健康快乐,“爱”才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向2:分析标题的作用【得分技巧】可以入手的角度:(1)交代写作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2)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4)作为线索(或暗含线索)贯穿全文,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揭示主旨(或暗示主旨),如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绝版”一在于表明周庄的不可复制性,二在于表明作者对江南古镇周庄被现代商业日渐侵蚀的忧虑,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6)有的引用古诗,增添文章的诗意(或文学性),如《满架秋风扁豆花》。(7)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8)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如《不吸烟的007》。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2019·四川乐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田秀娟小区的门卫老李爱养花。人们出入小区路过值班室时,总会被他的花吸引,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或者停车看一看,脸上会渐渐浮上笑来。抱小孩的年轻母亲、姥姥或奶奶,走到门口,总会指着里面的花,笑着对孩子说,看看爷爷养的花多好看呀!这些年,小区里的门卫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拨儿又一拨儿。有和小区业主吵架被炒鱿鱼的,有嫌夜间值班辛苦离开的,还有和其他门卫老头儿处不上来离开的。只有老李,一直都在,就像小区里的一个标志。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老李今年六十多岁,瘦高,有点儿驼背,细长的眼睛,整天笑眯眯的①,说话慢条斯理。不管进出小区的人态度多么蛮横,车辆多么急吼吼的,他都不急不躁,如和煦的春风。有一阵,物业公司管理消防通道乱停车现象。老李他们几个门卫老头儿,轮换着在消防通道附近蹲守。看见乱停车的,赶紧制止。遇上胡搅蛮缠的车主,再赶上脾气火爆的门卫老头儿,争吵是避免不了的。但这样的事,从未在老李身上发生过。傍晚,我开车回来,老李正坐在我家车库前,守着消防通道值班。他指着汽车右轮胎说,这个轮胎气有点儿不足,抽空去打打气吧。我随口应着,停好车,跟他聊了几句。问他,晚上老值夜班,挺辛苦吧?他笑呵呵地答②,辛苦啥?人老了,本来觉就少。我夸他脾气好。他说,人嘛,不能老想着自己,多为别人着想,吃点儿亏,心里舒坦。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自打老李来了以后,门卫值班室的四面玻璃明显透亮了,屋内的花花草草多了起来。没什么名贵的花,就是吊兰、文竹、绿萝、蟹爪莲什么的,还有太阳花,我们都管它叫“死不了”。花盆也都是业主们废弃不用的,被老李拾来,派上了用场。也不知道老李给花上了什么肥料,那些花,就像一群正在发育的孩子,都憋足了劲儿地长。那些茎蔓,在玻璃窗上缠缠绕绕,还觉得不过瘾,最后都顺着绳子淘气地爬到屋顶上。屋里的衣架上,挂着用矿泉水瓶水培的吊兰和绿萝。矿泉水瓶经过精心修剪,拿绳子穿好,很有点儿艺术气息。我以为老李一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贤惠能干的老伴儿,三两个事业有成的孩子,有孙子或孙女欢绕膝下。其实不尽然。老李唯一的儿子以前跑货车,没料想,出了一次车祸,人没事,但钱赔进去不少。现在转行做了小生意。“有钱多花,没钱少花。”老李很知足。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几年前,老李的儿媳妇突发心梗意外离世,留下两个孩子。老李和老伴儿一把屎一把尿带大了两个孙子。“大孙子12岁了,最能吃啦!他奶奶做的手擀面,能连着吃三大碗。”老李用手比画着碗的大小,眼里堆满了笑③。老李最得意的就是他的两个孙子,宝贝疙瘩一样。他盼着儿子能娶个善良贤惠的媳妇,一家人和和睦睦过日子。我出差,朋友打电话说已经到了我家小区门口,从老家给我带来了蜂蜜。我让他把蜂蜜放在小区门卫值班室,给老李就行。几天后,我回来,在小区门口下车。我抬头看了值班室一眼,老李在里面冲我招手。我推门进去,他双手托着一大罐蜂蜜,递给我。我接蜂蜜的时候,吃了一惊——老李的左手,竟然缺了两个手指。我愣住了。老李笑笑说④:“年轻时给生产队铡草,出了点儿意外。其实,干啥活儿都不影响。”我的心倏地疼了一下,似刀尖划过。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尼采说,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去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这话,我很想说给老李听,可是,终究没说。那天,我经过门卫值班室,看到老朱在里面捣鼓花草,问他:“老李呢?”“在小区巡逻呢,他让我先跟花待会儿。”老朱哈哈大笑着说,“这个老头子,就是个花心大萝卜!”我忽然想起汪曾祺写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选自《成都晚报》,有删改)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那些茎蔓,在玻璃窗上缠缠绕绕,还觉得不过瘾,最后都顺着绳子淘气地爬到屋顶上。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茎蔓拟人化,“不过瘾”“爬”“淘气”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草在老李的精心照料下迅速生长、生机勃勃的特点,侧面表现出老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了“我”对老李的赞赏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定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这类题,首先判断出修辞方法,然后根据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结合文段内容,概括出景物特征,最后答出表达了人物(或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中,从“不过瘾”“爬”“淘气”等词语,可以判断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拟人修辞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句写出了花草在老李的精心照料下迅速生长、生机勃勃的特点。这间接地表现了老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老李的赞赏之情。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2.文中四次描写老李的“笑”,试结合描写老李“笑”的语句①~④分析其性格特点。①“整天笑眯眯的”:待人温和热情、真诚善良。②“他笑呵呵地答”:对待工作不辞辛劳、尽忠职守。③“眼里堆满了笑”:疼爱孙子,幸福乐观、热爱生活。④“老李笑笑说”:面对不幸遭遇,坚强、豁达,对生活充满希望。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的理解。解答这类题,要做到词不离句,要结合上下文思考。第①句,结合下文“说话慢条斯理”“不急不躁,如和煦的春风”“但这样的事,从未在老李身上发生过”,可以看出老李待人温和热情、真诚善良。第②句,结合“辛苦啥?人老了,本来觉就少。我夸他脾气好。他说,人嘛,不能老想着自己,多为别人着想,吃点儿亏,心里舒坦”,可以看出老李对待工作不辞辛劳、尽忠职守。第③句,从“有钱多花,没钱少花,老李很知足”可以看出老李乐观,热爱生活。从“老李最得意的就是他的两个孙子,宝贝疙瘩一样”看出老李疼爱孙子,幸福快乐。第④句,从“老李的左手,竟然缺了两个手指”看出老李遭遇过不幸。从“年轻时给生产队铡草,出了点儿意外。其实,干啥活儿都不影响”可看出他坚强、豁达。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结构上:紧扣标题(点明标题);首尾照应,照应开头“老李爱养花”。内容上:升华主旨,老李就是花的化身,他不仅爱养花,还积极创造美好生活,温暖他人。
解析:本题考查某些段落的作用。分析文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说。结尾段中引用汪曾祺写过的一句话,其中“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既与题目相呼应,又与开头“老李爱养花”相照应。“它们很温暖”表面说花温暖,实指老李用行动温暖着他人,老李跟花一样,温暖着他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表现了老李创造的美好生活。结尾既点明中心,又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4.将文章标题改为“老李”好不好?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好。原标题有以下妙处:①引发读者思考。“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用语新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交代文章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老李(标题中的“我”)和花展开的。③突显人物形象。此标题突出老李爱养花,爱生活,用花儿带给小区人们笑容和温暖的形象特点。④揭示文章主旨。面对生活的诸多不幸,老李仍能坦然面对,爱花爱人爱生活,赞美老李热心善良、坚强乐观的美好品质。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做出判断:不好。然后围绕题目的含义、作用,并结合文章主旨加以解说即可。“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这一标题不仅新颖,而且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围绕老李和花展开的表现了老李爱养花,爱生活,用花儿带给小区人们笑容和温暖的形象特点。表现了老李心地善良、坚强乐观的美好品质。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 [美]威廉·萨洛扬 ①凌晨四点,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中,突然,一阵轻敲窗户的声音惊醒了我,“阿兰姆。”一个声音在窗外轻轻叫唤道。
③我把头伸出窗外,揉揉眼睛。“你没看错,”穆拉德用亚美尼亚语说道,“是一匹马。你没有在做梦。如果你想骑的话,就快点出来。”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⑤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关于马的记忆,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骑马。但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中。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然而我们很诚实。我们因为诚实而闻名。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别说去偷别人的东西。⑥我知道穆拉德家没有马,他本人更不可能有钱买马。我猜测这匹马一定是他偷来的。然而,我对马太痴迷了。在我看来,偷一匹马来骑跟偷别的东西(比如偷钱)似乎是不一样的,也许这根本不算偷。⑦我迅速穿好衣服,然后从窗户跳到了院子里。穆拉德轻轻下马,把我扶到了马背上。⑧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乡间公路。空气无比清新。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真是爽极了。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⑨“阿兰姆,坐稳了。”穆拉德提醒我,然后,他双腿用力一蹬马的肚子,喊道:“驾!”白马后腿站立,前脚扬起,长嘶一声,然后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蹿了出去。马穿过田野,跨过灌溉沟渠,向乡间公路跑去……我们跑了一圈又一圈,马和人都大汗淋漓。⑩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得回去了。要不大家都起床了,我们的秘密就藏不住了。”穆拉德说道。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1.请从穆拉德的角度,围绕“白马”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①私藏白马→② →③ →④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发展的过程,用给出的第一个情节的表述形式表述出来即可。本文围绕着“白马”讲述了一个与“诚实”相关的故事。文章写堂兄因为贫穷与爱马,私藏了别人的一匹马,并在一个凌晨约“我”骑马并教“我”骑马,“我”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还想让堂兄私藏一年,但堂兄拒绝了,到了堂兄定下的期限,他又将养得更壮的马归还了主人。据此,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后三个空对应的内容,依次应为:约“我”骑马、拒不还马、归还白马。参考答案:②约“我”骑马 ③拒不还马 ④归还白马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变式训练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匹白马。2.本文围绕“白马”依次叙述了哪些情节?参考答案:穆拉德私藏白马、穆拉德约“我”骑马、穆拉德拒不还马、穆拉德归还白马。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2.(原创)从第⑧段找出自然环境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分析其作用,可从衬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等角度入手。选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是“空气无比清新”,联系“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真是爽极了”一句,可知其作用是衬托人物欢快的心情。参考答案:自然环境:空气无比清新。作用:烘托了“我们”骑马时无比欢快的心情。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一 理清行文思路【得分技巧】 理清行文思路,从以下几点入手:(1)抓住时间标志。(2)抓住地点转移。(3)抓住情节转换。(4)抓住角度变化。(5)抓住情感变化。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二 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得分技巧】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入手的角度有:(1)从环境描写本身入手。(2)从人物刻画入手。(3)从情节发展入手。(4)从文章主题入手。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3.下面两个句子都写“我”“无法相信”看到的情况。“无法相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判断。结合后文内容“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中。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来看,(1)处的“无法相信”是因为黎明前堂兄骑在漂亮的白马上,让“我”觉得意外,不相信眼前所看到的情景。再结合句子“我们很诚实。我们因为诚实而闻名。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别说去偷别人的东西”可知“我”没想过堂兄会去偷马。(2)处的“不敢相信”可理解为部落和堂兄都不可能买到白马,又不可能偷马,“我”不知道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参考答案:(1)因为黎明前堂兄骑在漂亮的白马上,让“我”觉得意外(惊讶),不相信眼睛所看到的情景。(2)因为贫穷,部落和堂兄都不可能买到白马,这让“我”觉得疑惑,不知道马是从哪里来的。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4.小说开头部分说“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为疯狂的一个”,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出三点即可)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别从“约‘我’骑马”“拒不还马”“私藏白马”三个方面入手。答题的关键要指出穆拉德的“疯狂”之处,如,文中写穆拉德对马的痴迷,他竟然不顾部落诚实的美誉,长时间私藏别人的马,可见其“疯狂”。此外,要注意括号中的提示“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参考答案:(1)穆拉德对马的痴迷到了狂热的程度,竟然不顾部落诚实的美誉,长时间私藏(偷)约翰·拜伦家的马。(2)穆拉德仅仅因为知道“我”非常渴望骑马,竟然在凌晨四点敲窗叫醒“我”,约“我”骑马,并连续几个星期都陪“我”骑马。(3)约翰·拜伦来穆拉德家做客时,穆拉德得知马主人在寻马,仍然不还马。(4)穆拉德和“我”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约翰·拜伦,穆拉德还是不承认私藏了约翰·拜伦的马。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5.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肯定了人们应该坚持以诚实为荣、是非分明的原则。B.鼓励解放孩子天性,让孩子率性自由成长的做法。C.倡导大人们用约翰·拜伦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D.教育孩子不能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丢弃诚实的美德。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通过穆拉德私藏白马,最终归还白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丢弃诚实的美德。据此可知,B项说法有误。文中的穆拉德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虽然他最终归还了马,但私藏别人的东西是可耻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自由,而损害了别人的利益。答案:B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三 把握文章主旨【得分技巧】1.从文章题目入手。有些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的标题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则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3.从分析人物、事件或概括段意入手。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在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段意来提炼。4.从分析文中议论句、抒情句入手。有的文章中的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5.对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类散文,关键要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主旨。6.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要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6.设想小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境或结局,并用简明的语言叙写出来。要求字数在50左右。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内容补写。首先,我们审读题干,知道要补写的是“小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境和结局”,字数限制是50左右。结合前文内容,联系“我的马回来了!而且,它比以前更强壮了”一句,我们揣测约翰·拜伦又来到穆拉德家的目的是暗示穆拉德的做法正确,同时略表谢意,穆拉德肯定会为此惭愧。补写时,把这一层意思表述出来即可。答案示例:此时,穆拉德红着脸,低着头,悄悄来到了父亲身边,在父亲耳边低语着什么……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四 补写文章内容 【得分技巧】解答补写题步骤为:(1)审读题干,寻找信息。这包括答题范围的信息,如第⑨段、第③段、结尾等;答题数量的信息,如30字左右、第一人称等;答题方向的信息,如从谁的角度,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怎样的描写方法。(2)研读文本,寻找联系。如补写人物心理,就要找出相关联的人物动作、神态等;补写小说结尾,就要梳理出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住人物性格发展轨迹。(3)进入角色,换位体验。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揣测有可能出现的动作、语言、心理、情节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7.(原创)穆拉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思路点拨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描写穆拉德的语句,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如凌晨四点,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中,穆拉德便来约“我”骑马,并且这马是偷来的,可见穆拉德热情友好。骑完马后,怕人发现,把马藏进“废弃的谷仓”,可见其细心周到。当“我们”骑马遇到丢马的约翰·拜伦时,穆拉德不慌不忙巧妙地回答了约翰·拜伦的问题,可见其机智沉着。最后,穆拉德把马养得更为强壮,归还了约翰·拜伦,可见其善良。参考答案:热情友好、细心周到、沉着机智、率性善良。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五 分析人物形象考向1:分析人物形象【得分技巧】(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认真分析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4)抓作者的评价。小说的人物形象,有时作者会进行评价,抓住这样的句子或词语,能够得到答案。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向2:判断小说的主人公【得分技巧】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人公,要抓住以下标志:(1)小说情节、结构围绕主人公展开;(2)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3)主人公是矛盾冲突的主体;(4)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2019·湖南湘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月白湖荡 余飞鱼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他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毛。小王叔叔笑道:“想骑?”棒子点点头:“当然。”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他牺牲了。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营长介绍给棒子。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骑兵营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信员啊。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扑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随着战斗的结束,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张叔叔不是什么通信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信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作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吹口哨,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 答案示例:“傻乎乎”“点头”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棒子在骑兵营营长面前装无知、呆笨的样子,以此来换取敌人的信任与放心,表现出棒子的沉着、机智。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2.按时间顺序,把小说情节归纳完整。(不超过50字)①棒子得知通信员小王叔叔被小鬼子杀害,下决心为他报仇。②新来的通信员张叔叔告诉棒子,新四军骑兵营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鬼子碉堡,希望棒子带路,棒子同意。③棒子发现新四军骑兵营是日军假扮的,将其带进新四军的苇丛中一举消灭,并活捉假扮新四军通信员的日本间谍大木三郎。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3.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答案示例:①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②照应标题“月白湖荡”。③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衬托了月白湖的宁静,与下文激烈的枪战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②渲染……气氛;③表达人物……心情(情感);④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⑧暗示(深化)作品主题;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本题来讲,对月夜湖荡幽静风光的描写,增加了小说的诗情画意;以声衬静,与下文枪战的激烈场面形成对比;同时,这段对月夜湖荡风光的描写也与标题“月白湖荡”形成了照应。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4.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棒子有哪些性格特征。答案示例:①细心:他从假通信员那儿听到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后,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和马一比,就知道自己遇到了东洋兵,从这里可看出他细心,善于观察。②机智沉稳:当他发现张叔叔的真实身份后,没有表现出慌乱,而是将计就计装成傻乎乎的样子将敌人引进新四军的包围圈,一举歼灭。③爱憎分明:对小王叔叔的爱和对日本兵的恨表现得十分分明。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跑着跑着就到了 王 纯①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我被选拔为学校的运动员。我爆发力比较强,擅长短跑,常常参加短跑比赛。到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越野赛,体育老师对我说:“万米越野赛,你也要参加!”我听了,惊讶地张大嘴巴,不情愿地说:“万米?我不擅长长跑啊!”老师笑笑说:“试试吧,就当作锻炼,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坚持不下来也不要紧。”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③跑着跑着,我竟然看到了终点!心中忽然升腾起一股莫名的力量,这时我加速奔跑,开始冲刺。因为经常练习短跑,所以在冲刺过程中,我所向披靡,一路超越了所有选手,冲到了最前面。当第一个冲到终点时,我自己都恍惚了:这是真的吗?周围响起欢呼声,体育老师跑过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让我刮目相看!”我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次胜利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④有时候,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但跑着跑着,就战胜了自己。蓦然回首,一切都成了身后的风景,你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了!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境界。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⑤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们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但不停地向前奔跑,跑着跑着就豁然开朗起来。记得多年前,我爱上了写作,每天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酝酿蜂蜜。我把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一个个写到纸上,心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文章能发表在报刊上,哪怕只有一篇,那该有多幸福啊!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报刊,一定有文字的馨香,闻一闻,会像酒一样醉人吧?就这样,我写着写着,真的闻到了像酒一样醉人的文字的馨香。于是我更加沉醉于写作。如今,我已经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很多文友向我请教写作经验,我只说了三个字:“写下去!”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⑥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资产过千万。有一次,当大家谈起小时候的梦想时,他说:“我小时候想,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这辈子就值了!”我笑了,想起作家莫言曾说过,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然后就是想娶石匠的女儿当老婆。⑦或许,我们不曾有过什么鸿鹄之志,以为自己是一只飞不高也飞不远的麻雀,但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⑧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所以就坚持跑下去吧!跑着跑着,就跑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1.(原创)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①~③段的内容。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①~③段,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可采用“何时何地,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格式进行表述。参考答案:“我”报名参加冬季越野赛,鼓足勇气跑了下去,创造了自己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但跑着跑着,就战胜了自己”的道理。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一 概括文章内容考向1:概括事件【得分技巧】 (1)标题拓展法。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首先要读懂标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概括为回忆了作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年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2)要素串连法。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将之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即可。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了在一个夏天,一个男孩冒险爬上山崖遇险后在他父亲的帮助下脱险的故事。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向2:概括情节【得分技巧】 (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较短篇幅或试题)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3)根据中心句或过渡句来概括。(适用于结构思路清晰的文章)①熟练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②根据已有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向3:概括段意【得分技巧】 概括段意,可遵循以下方法:(1)摘句法。直接摘引原句。(2)缩句法。有些段由一个长句组成,概括段意时,可将其压缩。(3)串联法。把层意合并归纳。(4)择要法。取主要层意为段意。(5)归纳法。在无法使用上述各法时,可把一段中的几层意思归结到一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段的段意。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加点成语的意思。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比喻赶得上或比得上。项,颈的后部。此处指作者以为他在跑步比赛中赶不上这些运动健将,难以超越他们。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变式训练1.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跑着跑着,就跑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参考答案:意思是做事只要坚持,就有希望成功。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二 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内涵考向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得分技巧】(1)语境推敲法。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2)善用修辞法。即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反语、双关、夸张等方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如《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是“愚蠢”的意思。(3)查找释句法。有些词语比较抽象,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查找。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向2:理解句子含意【得分技巧】 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把握两点:一是句子本身所表现的事物的特征以及它所表现的内在含意,二是要注意由此而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和看法。具体方法有:(1)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旨,思考其言外之意。(2)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3)善于确定句子中的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目的、作用或效果。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4)善于抓住造句中语序异常和上下句之间关系的特点,思考其效果及目的。(5)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运用换词对比法想一想为什么这里只有用这个词语是最妥帖的、最恰当的,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6)善于抓住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辨析其意味,思考其运用目的。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用原文语句)。“我”没想过自己能得长跑冠军,但是跑着跑着,就成冠军了。“我”没想过成为大作家,但写着写着,就 。 “我”的一个朋友小时候只想 ,但做生意做着做着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这既需要通读全文,又要仔细研读要求。样例给出的格式,前半部分是“没想到”的内容,后半部分是事件的结果。解答时,先找到相应的段落,然后摘引相关语句作为答案。如“我”成为作家一事,在第⑤段,事件的结果是“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有关朋友做生意成功的事例在第⑥段,起因是小时候只想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事件的结果是“做得很成功,资产过千万”。结论可以引用第④段或⑦⑧段的句子作为答案。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参考答案: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 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 做得很成功,资产过千万 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或: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所以就坚持跑下去吧!跑着跑着,就跑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或: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但跑着跑着,就战胜了自己)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4.赏析文中画线句。我爱上了写作,每天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酝酿蜂蜜。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一般从句子用词、句式、修辞和哲理等方面入手,如果运用修辞方法,首先要判断修辞,然后根据句子内容具体分析作用。抓住“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抓住“不停地”,可知突出“我”写作的勤奋。参考答案: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自己比作舞蹈着的蜜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爱上写作后每天积累素材、勤奋写作的情景。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5.(原创)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第④段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属于议论。议论在记叙文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抒发感情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段落的位置进行分析。参考答案:表达方式:议论。作用:画龙点睛,点明“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但跑着跑着,就战胜了自己”的道理。同时,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紧凑。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三 分析表达方式及作用【得分技巧】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各自的作用如下:(1)叙述的作用: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代人物的关系;②交代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③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④过渡转换上下文的意思。(2)描写的作用:①展现自然景色的风貌;②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及内心世界;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或具体环境;④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3)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它的作用是: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4)议论的作用:①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②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6.作者在叙事时是怎样安排详略的?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详略的安排,属于写作技巧的范畴。一般来说,与文章主旨关系密切的详写,与主旨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略写。文章的标题是“跑着跑着就到了”,所以,作者详写自己参加长跑得冠军的事,从开始时不情愿,到参加比赛后慢慢进入状态,再到最后终点冲刺摘冠,作者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详细具体,属详写;作者写自己写作和朋友做生意的篇幅相对较短,属于略写。参考答案:作者先详细叙述自己参加长跑得冠军的事,后又略写自己爱好写作、发表了600多万字文章的事和朋友做生意成功的事。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变式训练2.第③段中的“因为经常练习短跑”和第①段中的“我爆发力比较强,擅长短跑,常常参加短跑比赛”一句照应。3.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顺叙。使文章条理清楚,有头有尾,结构完整。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四 分析写作技巧【得分技巧】分析写作技巧,从三个角度入手:(1)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如《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描写了一树紫藤萝的壮丽。作者通过借景抒情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章启示我们不管遇到怎样的不幸,都要坚信生命的美好。该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和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我的叔叔于勒》中写到哲尔塞岛之行,为后文巧遇于勒做了必要的铺垫。(3)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主题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如《社戏》一文,详写行船、看戏与归航等情节,略写乡间生活及看戏的原因,这样不仅鲜明地突出了乡村少年纯朴善良、天真可爱的形象特点,也巧妙地交代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7.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说过一句话:“人的潜能其实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你不挖掘就永远不会知道。”结合董卿的话,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本的迁移拓展运用。主持人董卿的话语意在鼓励人们追求梦想,挖掘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这与文章最后一段的主旨相互照应。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极限究竟到何种程度,所以要勇于尝试,坚持梦想,一生执着于一件事,深挖隐藏着的潜能,积蓄能量直到成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参考答案: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自己其实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挖掘自己的潜能。只要坚持去做某一件事,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成功了。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变式训练4.学习本文,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写在下面。答案示例:(1)凡事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2)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但不停地向前奔跑,跑着跑着就豁然开朗起来。(3)战胜了自己,就会获得成功。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五 拓展探究感悟【得分技巧】此类题一般分为以下几种题型:(1)谈阅读感受启示。这是记叙文阅读的常见考题,主要形式有对描写对象、人物情感的感受,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要有层次。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观点一定要有正面的指导意义,且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2)结合选文推理和想象。中考命题,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动,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二是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进行合理的推理。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推理、想象。对人物思想活动、语言、动作的揣摩要紧扣人物特点、人物生活的时代,符合语境。对文章结局的推理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答题时,一定要在表述准确的基础上追求创新。(3)结合所给材料进行探究。在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的共同点,对共同点进行概述,或者对材料所述事件进行分析,找到结果和原因,提炼出观点,并由此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生活得出启示。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2019·湖北荆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 孟庆果①1 600年前,她出生在东晋谢家。陈郡谢家与琅琊王家齐名,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合称“王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们。②《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年冬天,谢安给几个孩子上课,他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随口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还没有来得及评价,一旁的谢道韫不慌不忙站起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因此被人们称赞为“咏絮之才”。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③转眼间,谢道韫到了出嫁的年龄,谢安把目光投向了能与谢家平起平坐的琅琊王家。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命运的走向却往往不遂人心愿。虽说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儿子个个风流儒雅,器宇轩昂,但谢道韫的夫婿凝之却略显愚钝。她与他精神世界不在一个层次,她是一朵立于寒风中灿灿的梅花,衣袂飘飘,青丝飞扬,骨子里透出一股淡淡的傲气;而他,是一棵躲在秋风里瑟瑟发抖的老槐,资质平平,皱褶里藏着迂腐和平庸。谢道韫很失望,“大薄凝之”。尽管对丈夫的畏畏缩缩不太满意,但她还是恪尽妇道。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④尽显魏晋风流的王家,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官宦、书画名流都喜欢在他们家诗酒唱和,谈玄论辩,兰亭集会。谢道韫很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得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⑤读书多的人,通身带着一股书卷气,慧黠幽默,清雅睿智,在俗世纷扰中自成一方天地,挡也挡不住熠熠闪烁的光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⑦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叛乱,会稽被围,城中大乱。作为会稽最高领导的王凝之,并不急着派兵,而是在府中设坛祭神,祈祷神灵保佑。任她磨破嘴皮子,他依然不为所动。后来城破兵败,王凝之被砍了脑袋,他们的儿子也被杀。谢道韫横刀在手,抱着年幼的外孙,杀出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手杀数人,乃被虏”。孙恩要杀她,谢道韫神态淡定,气势凛然,那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高贵。孙恩胆怯了,他对才女谢道韫以礼相待,护送其返回会稽。⑧战乱平息后,家园残破,物是人非,谢道韫把家里收拾干净,在堂上拉一素帘,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⑨谢道韫最令人钦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采,而是那种任波澜起伏宠辱不惊的淡定。这位魏晋才女,用一生阐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1.第⑥段加点词语各指什么内容?“精彩”是指:她能尽显才华。“无奈”是指:她的丈夫愚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词语的指代内容应在其前面段落的内容。通过阅读第①~⑤段可知,第③段写了谢道韫嫁给了迂腐和平庸的王凝之,其余段落写了谢道韫“咏絮之才”和为小叔子解围的故事,体现了谢道韫的慧黠睿智。综上,“精彩”应指谢道韫才华横溢,“无奈”应指她所嫁夫婿平庸。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2.研读文章第⑧段,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坐在素帘后的谢道韫此时的心境。参考答案:面对变故,内心坚定,心境泰然,从容淡定,优雅高贵。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境。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人物的经历进行揣摩。第⑦段叙述了谢道韫手提利刃,从容砍杀敌人的故事,第⑧段写了谢道韫在战事平息后教书育人,再由第⑨段中的“任波澜起伏宠辱不惊的淡定”等语句,可揣摩此时谢道韫虽然经历生离死别,但她心境淡然,从容淡定。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3.结合文中描写谢道韫的事件,在下面《三字经》横线处续写两句。谢道韫,能咏吟,巧论辩,勇杀敌(或善为师)。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题干中的“结合文中描写谢道韫的事件”标明所补充的内容应是文中对谢道韫相关事件的概括。“能咏吟”是对第②段事件的概括。第④段写谢道韫替小叔子解围,以自己的才华进行论辩,可概括为“巧论辩”;第⑦段写谢道韫横刀在手与敌人拼杀,可概括为“勇杀敌”;第⑧段写谢道韫素帘后教书育人,可概括为“善为师”。综上分析,选择两个作答即可。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4.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谢道韫的才情与性格,请任选一处赏析。
答案示例:(1)咏雪时,谢朗和谢道韫的回答对比,突出谢道韫的咏絮之才。(2)思辨时,小叔子理屈词穷,谢道韫旁征博引,突出谢道韫的清雅睿智。(3)战乱时,丈夫设坛祭神,谢道韫横刀在手,杀出重围,突出谢道韫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4)谢道韫的淡定、凛然与孙恩的胆怯对比,突出谢道韫的高贵气质。解析: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运用的赏析。所谓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关于本文的对比,在文中有很多,如写谢朗、小叔子、她的丈夫、孙恩等人物,在某个方面与谢道韫的表现形成了对比,作用便是突出谢道韫的优秀品质。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课时一
课时二
课时三
★5.现代国学大师余嘉锡先生曾评价谢道韫,说她“以一女子而有林下之风,足见其为女中名士”。请结合本文,说说你对“林下之风”的理解。参考答案:指有才华、有诗韵、有气度、有傲骨的名士之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林下之风”是后人对谢道韫的高度评价,应联系文中谢道韫的优秀品质进行作答。即指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而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
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叙文分类,叙事散文,哲理散文,记叙文六要素,感情线,记叙人称,第二人称,句式风格色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记叙文阅读指导-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指导-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叙文阅读导引,东湖三中程秀梅,★学习目标,★考题形式,授之以渔线索要分清,标题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基础相关)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基础相关)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什么叫做记叙文,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人称,例题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