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2: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旨(过关测试)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2: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旨(过关测试)教师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假如电视台正筹备开拍以下节目,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中考复习之散文阅读(过关测试)
考点2: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一、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一)(2021·广东潮阳·一模)
贫困户
郑俊甫
①去年年初的时候,单位在扶贫驻点村开展了一项“一对一帮扶”活动。我接到了任务,帮扶对象是一个女孩。
②女孩从小父母就不在了,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女孩很懂事,也知道用功,高中毕业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学医。
③女孩的扶贫项目很简单,我只需要帮她准备资料,申请扶助资金就可以了。但是领导不这么认为,领导觉得扶贫不单单是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也很重要。于是,我加了女孩的微信。女孩很腼腆,很内向,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才同意每天晚上八点以后,跟我在微信上聊聊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兼而发上一条朋友圈,算是给过去的一天画上一个句号。
④女孩的朋友圈和她的生活一样,清汤寡水,每次都是两张图,一句话,图片的拍摄地点大都是在教室或者图书馆。作为主角的女孩,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像是书本上藏着她所有的远方和希望。
⑤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学生嘛,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家也许都这样吧。久了,又觉得不解,大学的生活难道不是斑斓多彩、摇曳多姿的吗?为什么要把日子过成素描的样子?
⑥那天,我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每天都是这样学习到很晚吗?”她“嗯”一声,又在微信里发出一个摇头的表情包,说:“也不是,有时候……嗯……也跟同学出去玩儿。”
⑦“可我从来没见你在微信里发过。下次跟同学一起出去的时候,也发个朋友圈好吗?”我提醒道。
⑧女孩不吭声儿,半天,才小心地回了一个字:“嗯。”像是躲在街角,怕被人撞见的一只猫咪。
⑨可是一连几天,我还是在朋友圈里见到她清心寡欲、静坐读书的样子。困在我的朋友们发布的关于一顿美食、一场电影、一件华服抑或一段诗与远方的旅行的动态中间,她的朋友圈动态像是闯进鹤群的一只小鸡,格格不入。
⑩我觉得有必要跟她认真谈一谈了,这样压抑的生活,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于是,我就问了,很郑重很严肃地问了。我问她为什么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快乐,也是生活的调料和颜料啊!
⑪女孩又一次沉吟良久,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说:“我是贫困户,我花的钱都是助学金和扶贫资金,怎么可以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行?那不是太不懂事了吗?”
⑫原来如此。我觉得自己太大意也太失职了。一对一帮扶了这么长时间,每天自以为很贴心地嘘寒问暖,竟然不知道对面的那个人在想什么,不知道她的内心背负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⑬我把女孩的情况向局领导做了汇报。领导是个有点儿文艺情结的中年男人,他叹了口气,说:“多善良的女孩呀!心地善良才会背负这么大的心理包袱,总觉得欠了别人什么。以后要做的,就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顿了一下,领导又盯着我,挥着手强调说:“我说的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不是打消她心底的那份善良。明白吗?”
⑭我点了点头,然后上网淘了两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一边临时抱佛脚,一边寻找着突破口。为了改变她的观念,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相当长的时间,跟她聊生活的本质和扶贫的意义。聊到最后,我总结了一句话:“除了个别好吃懒做的寄生虫特质的人,大部分人的贫困都不是自身的错,而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这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有权利站在阳光下笑,站在草地上歌唱,也有权利把笑声和歌声传达给更多的人。”
⑮女孩显然认可了我的观点,慢慢地,她开始在朋友圈分享她的快乐了。她坐在校园的餐厅里,开心地啃着一只鸡腿;她走在那个城市的小巷,用心地拿镜头捕捉着经年的建筑和爬满高墙的青藤;她跟朋友骑着单车,穿行在城市自由的风里;她举着一张电影票,大瞪着一双美丽的写满倾诉欲望的眼睛。
⑯我每次都在下面点赞,顺便听她分享一些快乐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很小,很不起眼儿,但却洒满了阳光,让人在冬日里每每念及,心生温暖。
⑰帮扶任务结束那天,我给她留言说:“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把生活过成雨后彩虹的样子。”她很快就回复了,三个字:“谢谢您!”她的话后面,跟着两个可爱的表情,一个是“加油”,一个是“微笑”。
(选文有删改)
5.选文中,“我”在帮扶女孩时,主要做了哪些事?★★★
6.选文的第②段属于什么叙述方式?简析其作用。
7.赏析下面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作为主角的女孩,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像是书本上藏着她所有的远方和希望。
(2)困在我的朋友们发布的关于一顿美食、一场电影、一件华服抑或一段诗与远方的旅行的动态中间,她的朋友圈动态像是闯进鹤群的一只小鸡,格格不入。
8.假如电视台正筹备开拍以下节目:“精准扶贫”、“人物·故事”、“芳华时代”、“青春无悔”,你会向哪个节目组推荐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推荐的理由。
【答案】
5.①帮女孩准备申请扶助资金的资料。②加女孩微信,了解女孩的学习、生活情况,嘘寒问暖。③学习心理学,帮助女孩打消心理负担。④鼓励女孩坚定方向,快乐生活。
6.①插叙②作用:补充交代了女孩的身世,为下文写女孩腼腆、内向,心理负担重做铺垫,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
7.(1)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让读者了解女孩的长相、装扮,写出女孩的朴实、简约,表现了她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冀。
(2)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女孩朋友圈动态的单调,突出女孩因为是贫困户而心理负担重,为下文写“我”从精神层面帮助女孩真正脱贫做铺垫。
8.示例一:推荐文中的“我”参加“精准扶贫”节目。因为“我”在扶贫工作中认真负责,用心主动,关心、理解扶贫对象,不断地反思自己,调整工作方法,帮助女孩从生活上和精神上实现了“脱贫”。
示例二:推荐女孩参加“芳华时代”的节目。因为女孩虽然是贫困户,但是不因贫困而放弃,不被命运所研磨,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自强不息,从生活上和精神上脱贫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芳华”。
【解析】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③段“女孩的扶贫项目很简单,我只需要帮她准备资料,申请扶助资金就可以了”,概括为:帮女孩准备申请扶助资金的资料;
根据第③段“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才同意每天晚上八点以后,跟我在微信上聊聊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概括为:加女孩微信,了解女孩的学习、生活情况,嘘寒问暖;
根据第⑭段“我点了点头,然后上网淘了两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一边临时抱佛脚,一边寻找着突破口”,第⑭段“他们有权利站在阳光下笑,站在草地上歌唱,也有权利把笑声和歌声传达给更多的人”,概括为:学习心理学,帮助女孩打消心理负担;
根据第⑯段“我每次都在下面点赞,顺便听她分享一些快乐背后的故事”,第⑰段“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把生活过成雨后彩虹的样子。”概括为:鼓励女孩坚定方向,快乐生活。
6.本题考查分析记叙顺序及作用。根据第②段内容“女孩从小父母就不在了,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女孩很懂事,也知道用功,高中毕业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学医”可知,这段介绍女孩的身世及经历,属于插叙。“女孩从小父母就不在了,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补充交代了女孩的身世,为下文写女孩腼腆、内向,心理负担重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先选取赏析角度,再分析其作用。
(1)“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让读者了解女孩的长相、装扮,写出女孩的朴实、简约,表现了她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冀。
(2)运用对比,把“我的朋友们发布动态”与“她的朋友圈动态”作对比,“她的朋友圈动态像是闯进鹤群的一只小鸡”,把“她的朋友圈动态”比作“一只小鸡”,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描绘了女孩朋友圈动态的单调,突出女孩因为是贫困户而心理负担重,为下文写“我”从精神层面帮助女孩真正脱贫作铺垫。
8.本题考查分析内容体会人物形象,个性化回答问题的能力。
可以推荐“我”参加节目,理由如下:根据第⑤段“久了,又觉得不解,大学的生活难道不是斑斓多彩、摇曳多姿的吗?为什么要把日子过成素描的样子?”可知,“我”在扶贫工作中认真负责,关心、理解扶贫对象。
根据第⑩段“我觉得有必要跟她认真谈一谈了,这样压抑的生活,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第⑫段“原来如此。我觉得自己太大意也太失职了”,第⑭段“为了改变她的观念,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相当长的时间,跟她聊生活的本质和扶贫的意义”,第⑯段“我每次都在下面点赞,顺便听她分享一些快乐背后的故事”可知,“我”不断地反思自己,调整工作方法,帮助女孩从生活上和精神上实现了“脱贫”。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推荐文中的“我”参加“精准扶贫”节目。
可以推荐女孩参加节目,理由如下:根据第③段“作为主角的女孩,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像是书本上藏着她所有的远方和希望”可知,女孩没有因为家庭贫困而放弃生活,积极努力的读书。根据第⑮段“女孩显然认可了我的观点,慢慢地,她开始在朋友圈分享她的快乐了”可知,女孩在“我”的扶贫工作下,从生活上和精神上脱贫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芳华”。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推荐女孩参加“芳华时代”的节目。
(二)(2018·江苏盐城·中考)
外婆的世界
李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②我在阿尔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③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④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我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密密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橱馆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地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⑤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地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尔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她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据脱一切团境,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⑥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拉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系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加迷宫。于是地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有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⑦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陶大哭。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⑧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一一奇异的,难以想象的孤独的世界,如蚕茧般的世界。
⑨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地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⑩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根布条。终于痛哭出声…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外婆每天趴在阳台上等我回家;②我带她出去闲逛;③我解开外婆系在门上做标记的布条;④我上班时将地反锁在家里;⑤我看到外婆系在门上的布条,痛哭出声。
【解析】本题考查了概括事件的能力。先明确要求,概括“我”与外婆”写了几件事,文章围绕““我”与外婆”记叙的段落是②-⑩段,②段外婆每天趴在阳台上等我回家,③④段我带她出去闲逛。⑤---⑧段写我”与外婆的冲突,,外婆偷跑出去,记不得家门,在门上系布条做标记;我怕外婆走丢,解了布条,收了钥匙,将其反锁在家,第⑩段写外婆走后,我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根布条,我被感动了痛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的词。(3分)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运就看见外婆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答案】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期盼我回家时的神态,表现了外婆在陌生城市的孤独和对我的依赖。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就是通过加点的的字来说明作者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本题中,加点的字“眼巴巴”意思是“形容急切地盼望。”是对外婆的神态描写,其作用充分表现了外婆对我的依赖,侧面反映了外婆在这陌生城市的孤独。
(2)将句子画线的内容改成“这里有各种颜色的鱼……”,好不好?为什么?(3分)
在水族馆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答案】不好,因为不合说话者的身份,通过对外婆质朴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在面对新鲜事物时的惊奇和意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表达的辨识能力。仔细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与改后句子,会发现前者是分说,后者是总结性的,显然后者书面语比较强,不是外婆能说得出来的,不符合身份。
3.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和离开时都在门把上系了布,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在“我”家生活期间,外婆是为了通过布条找到我的家,离开时,是为了提醒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在门把上系了布的目的,我们可以从第⑤段“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地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第⑥段“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得知,是为了自己能找到“我”的家。外婆离开时再次系上布条,主要是她担心我,怕我找不到家门,可见外婆依然挂念我。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4分)
【答案】①奇异的世界。她出来闲逛,喜欢东张西望,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②难以想象的世界。她,总是糊里糊涂,也记不住回家的路;③孤独的世界,她在陌生的城市,没有朋友,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是孤独的。③如蚕茧般的世界。她想回到家乡,那里有她思念的食物,有她思念的旧人,但又舍不得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回忆外婆在陌生城市的生活状况,从第④段中外婆对路边花的喜爱、算命的评论、观鱼的表现,可见对新事物的好奇,从第⑤段中记忆力时好时坏,令人难以想象;从第⑤至⑧段总想偷偷回家,可见其孤独,想偷偷独自回家又怕回来找不到家门;想回老家又舍不得离开孙子,可见其情绪的复杂。
5.发挥想象,在文章结尾加上一段“我”对外婆的真情告自。(不少于40字,4分)
【答案】外婆,对不起,是我太自私了,我没有能力弟带你离开这里,却希望你在我身边,忽视了你孤独与无助,忽视了你对故步的思念,让你受苦了,希望回到故乡,你的世界能够不再孤独。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阅读拓展题,可以围绕“外婆在陌生城市生活孤独与无助,不得不离开孙子”这一客观而又无奈的事实,表达“我”对外婆的内疚之情和希望外婆回到家乡生活安逸的祝福。
(三)(2020·四川简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谷雨
张静
①小城的谷雨天,细雨蒙蒙。真应了“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的诗情画意。这是我很喜欢的节气之一。雨声落,百谷生,一个散发着五谷香气的湿润名字,多么美好!
②少不更事时,曾仰起头问爷爷,为何叫谷雨?大字不识几个的爷爷竟然像教书先生一般,很文气地问我,“娃呀,知道清明吧?”我使劲点点头。他又接着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天,言雨生百谷,万物皆清新。”
③哦,我似懂非懂地和了一声。
④很快,我也像在谷雨中疯长的草木一样,出落成婷婷少女。渐渐懂得,在那贫穷落后的年代里,乡亲们一年到头两只手在地里不停歇地刨着,沟边的洼地、坡地收成完全靠老天爷的恩赐,旱了涝了都会颗粒无收。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将所有美好的希望和惦记,都铺排在更迭而来的一个个节气里。比如谷雨,他们即便一个大字都不识,却懂得所有的生命,都将在谷雨中苏醒,在谷雨中生长。
⑤北方少雨。谷雨来时,小雨在下,小风在飘,乡亲们分外珍惜这一场场落在春天的雨,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几乎全都出动。你瞧,南边的麦田里,水肥跟上的麦苗一天一个模样,可那麦地里的杂草疯了似往上蹿,乡亲们自然不愿意这些草儿和庄稼争肥水,他们戴着斗笠,披着塑料布,蹲在地里,一丛一丛,一根一根地将杂草拔掉。
⑥于是,田埂上,沟壑里,乡亲们劳作的影子像随意散落的蜗牛一样,远远近近,影影绰绰地铺开来。大家都懂得,在这干涸贫瘠的北方,谷雨贵如油。这谷雨来了,仿若乡亲们种植在地里的希望和收获也就近了,这一幕,很深很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想起,总有一些酸楚和甜蜜一起涌上心头。
⑦谷雨的雨,是最懂人性的。你瞧那雨,软软的,密密的,如丝线,如针尖,如茸毛,偷偷地落下来。落在河中,滴成一图图涟漪,搅动了一池春水;落在泥土里,润酥了一垄垄的麦苗、一棵棵的果树、还有那一圃圃的种子和幼苗。在雨中,杏花、桃花次第凋谢,碧绿的叶子罩满了树身,还有黄豆大的、毛茸茸的果子爬满了枝头,大江南北,渐渐呈现出一片清新而美妙的世界。
⑧谷雨天,我家最先忙起来的是父亲。他一头扎进后院的柴棚,从墙上取下整整闲置了一个冬天的犁铧、耙子、撅头和锄头,先是细心地擦去上面厚厚的一层灰尘,然后舀上一勺清水,蹲在地上,在窄窄的磨石上一件件地磨起来,磨得油光生亮。是哦,谷雨时分,种棉,种豆,点瓜,哪一样能离开这些农具?父亲娴熟而老练地用它们翻土、耙刨、锄草、下种,做得一丝不苟。这些乌溜圆的种子,撒落到土里,一同撒落的,该是一份淳淳的希望和等待。这份朴实的心意,种子怎会不懂呢?你瞧,它们一个个在春天里争着破土发芽,也定然在秋风里抢着挂果成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定的。
⑨若干年后,我也总在谷雨的时候,带着儿子回乡下。我牵着他的小手来到田野深处,告诉他,绿幽幽的、一望无际的是麦苗,黄灿灿的、蝶花飞舞的是油菜花。待到了父亲的菜园子,看着那些翠生生的幼苗,儿子的惊奇写满了脸。我一字一句教给他,韭菜、蒜苗、菠菜,那一旁掀开的塑料薄膜里,是父亲蔓下的辣椒和红薯苗,破了土,一株株在雨水里翠绿油亮。我总是像当年父亲教我记着节气歌一样,教给他“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 ;教给他“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教给他“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的农谚。我要让他懂得,我的亲人们都在这片田野上,这一生,他们都会和节气一起不离不弃,相守到老。
⑩如今,又是一年谷雨天,父亲老了,弟弟成了几亩田园的新主人,翻地,播种,锄草,打药全是新式农具。父亲的锄头、犁铧、洋镐,在满身疮疤之后,都被柬之高阁。可这地里的庄稼,一季一季,一茬一茬,依然沿着一个个节气清晰的脉络,顺理成章地将庄稼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传统延续下来,成为庄稼人永恒的生活节拍。
1.从全文来看,围绕“谷雨”,作者回忆叙写了哪几件事?请分点概括作答。★★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第⑥段末尾,作者为什么会说“总有一些酸楚和甜蜜一起涌上心头”?
(2)请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⑨段引用了许多农谚,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情感真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①小时候,爷爷回答我什么是谷雨。②谷雨天,乡亲们在田间辛苦地劳作。③父亲在谷雨天整理农具,并用它们来耕种。④若干年后,我在谷雨时带儿子回乡,认识农作物,教他节气歌。
2.(1)北方干涸少雨,常会因旱涝而颗粒无收,乡亲们整年在田间辛苦地劳作,这些都让我感到酸楚。谷雨珍贵,润泽了禾苗,来年的收获有了希望,所以感到甜蜜。
(2)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柔软、细密的特点;用“偷偷地”将春雨拟人化,写出了雨的善解人意;采用多个短句,使语言明快,更有节奏感。
3.①表达了农人对好收成的期盼(或: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表现了“我”对这些农谚记忆深刻,充满感情。②让孩子懂得亲人们与土地、节气不离不弃的深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4.①尽管时代、土地主人、劳动工具变了,但节气没变,庄稼人生活的节奏没变。②庄稼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传统思想代代相传。③表达了作者对庄稼人的勤劳品质和经验智慧的赞美。
【解析】
1.考查线索梳理。本文以“谷雨”为线索,围绕谷雨来组织材料。第②③自然段写小时候,爷爷回答我什么是谷雨。第④⑤⑥自然段写谷雨天,乡亲们在田间辛苦地劳作。第⑧自然段写父亲在谷雨天整理农具,并用它们来耕种。第⑨自然段写若干年后,我在谷雨时带儿子回乡,认识农作物,教他节气歌。第⑩自然段“如今,又是一年谷雨天”转入现实,回忆结束。
2.(1)考查内容理解。要结合上文进行理解。第④⑤⑥自然段,先写了劳作的背景:北方少雨,干涸贫瘠,常会因旱涝而颗粒无收,乡亲们分外珍惜着谷雨,好容易盼到雨水,还要与杂草作斗争,在谷雨中把争肥水的杂草拔掉,这种靠天吃饭的辛苦、得到收获的渴望让我感到酸楚(辛酸凄楚)。而“水肥跟上的麦苗一天一个模样”,“这谷雨来了,仿若乡亲们种植在地里的希望和收获也就近了”,乡亲们看到希望,所以感到甜蜜。
(2) 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一般具体从这四个角度入手:修辞手法、人物描写、词语句式、深刻含义,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语,还要写出具体的表达效果。本句从修辞手法看,连用三个比喻,把谷雨比作丝线针尖茸毛,写出谷雨的细密闪烁柔软的特点,“偷偷地落下来”还用了拟人,赋予雨人的温情,表现了人们对谷雨的喜爱之情;从句式上看,“你瞧那雨”后,用了五个短句,全是描绘性质的,语言明快,富有节奏感地渲染出春雨的绵密柔软特点。
3.考查理解内容。这些农谚是当年父亲教我的,带着我对父亲、故乡的深深情感;农谚里的“一垄添一碗”“一棵能收一大筐”“能长好疙瘩”都是农人对好收成的期盼,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教孩子农谚是希望孩子懂得农人与土地与节气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懂得亲人们(爷爷、父亲、叔叔等)与土地、节气不离不弃的深情;多句农谚丰富了节气的内容,扩展了农人与节气土地的关系,体现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4.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主题把握。由最后一段的庄稼“一季一季”依然沿着“节气”的脉络延续下去,可知:尽管时代、土地主人、劳动工具变了,但节气没变,庄稼人生活的节奏没变。庄稼人仍在秉持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传统,还是那样的勤劳与朴实,顺应天时勤奋地劳作“成为庄稼人永恒的生活节拍”既是对庄稼人的勤劳品质的赞美,又是对庄稼人的把握天时的经验智慧的赞美。
二、 段落内容理解与概括
(一)(2020·江苏镇江·模拟)
草 木 深
晓 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我那时不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去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或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⑧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苦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⑨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运用比拟修辞手法描写村庄里草木遵从秩序、不知偷懒、不偏倚等特点,意在歌颂草木般勤劳、质朴的农人。
B.文章运用连续的动词刻画对象,如“开疆拓土”“攻占”“带”“披”等,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
C.结尾写到“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呼应开篇中有关村庄、草木皆服从于秩序的议论,首尾圆合,突出了主旨。
D.本文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草木与村庄、草木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质朴而真挚。
【答案】A
【解析】“意在歌颂草木般勤劳、质朴的农人”错。
2.请概括第⑦段的主要内容。(2分)★★★
【答案】草木赐予人们生活资源,使原本贫穷的生活拥有了快乐。
【解析】第⑦段的主要内容,是突出草木在人们生活贫穷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是突出父母亲应对贫穷生活的作用,所以,陈述对象应该是草木,而不是父母亲。
3.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草木却占领了其记忆的一端?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
【答案】
①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1分)②草木带给村庄安详;(1分)③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1分)④在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1分)⑤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1分)
【解析】首先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如“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等,然后从中概括出答题要点。
4.文章中“我”对“草木”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概括分析。(4分)
【答案】①对草木曾经是忽视、嫌厌(或“厌倦”)的,以为它们的存在是不必要的;②后来因草药治愈我喉咙痛而觉得草木“神秘”,认为它们身上蕴藏着强大的力量;③再到后来体验到草木是获取快乐的源头,是战胜生活苦难的力量;④最后产生皈依草木深处的心愿。(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要概括分析情感的变化,首先要筛选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苦难”“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等,然后概括出情感的变化。
(二)(2021·湖北·武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粮食
①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②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③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④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⑤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⑥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⑦“猪娃子耶,回来哟!”
⑧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⑨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⑩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⑪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⑫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⑬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5.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6.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7.分析第④——⑧段中“养猪送猪”的细节的作用。
8.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旨。★★★
【答案】
5.种粮食的人知道吃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或粮食是非常重要的)。
6.(1)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2)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2分)
7.细节具体而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以及与粮食的密切关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情感,与下文在机器时代和化肥激素盛行的时代,人们对粮食的忽略蔑视糟蹋甚至贪婪、凶恶形成对比。
8.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解析】
5.此题考查了概括段意的能力,认真阅读第一段,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可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为:种粮食的人知道吃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6.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篡改”的本义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原文或歪曲原意。根据第九、十段的内容来思考可知“篡改”指的是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点睛: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
7.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养猪送猪”的细节表现了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以及与粮食的密切关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情感,与下文人们在机器时代和化肥激素盛行的时代,对粮食的蔑视、糟蹋甚至贪婪形成对比。
8.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句子来确定主旨。文章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 文章主旨概括
米的恩典
甘典江
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⑩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⑪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⑫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⑬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⑭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⑮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达了对米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
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
解析:选C C项,“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错误,文中使我突发恐惧的原因是:要是哪天人们没有了粮食怎么办。“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错误,原文是“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2.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3分)
【答案】“恩典”原指帝王的恩赐和礼遇,现泛指恩惠。文中的“恩典”有以下意义:①“米”丰富了中华文化;②“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③“米”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④生产稻米的梯田,给人以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大米的“恩典”指大米给予我们的恩惠,梳理文章思路可知,答案信息集中于文章前半部分(①~⑥段)。由《说文解字》《易经》的解读可知,大米丰富了中华文化;“民以食为天”,大米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大米从土地中孕育化生,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由第⑥段内容可知,生长米的梯田给人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3.请概括文章的主旨。(4分)★★★
【答案】本文表达了对米的感恩和敬畏之情。(2分)指出物质富裕后不能过度物质消费,敬畏粮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安宁。(2分)
【解析】概括文章主旨,可以结合文中的“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等内容分析。
4.文章由“米”主要联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4分)
【答案】①土地;②广义的“米”的类型;③米的交易与人们的生活;④米的命运;
⑤米的“远亲”—麦子;⑥敬畏粮食,感恩故乡。(每点1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摘选文中写到的与“米”有联系的内容,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逐一筛选作答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 说明文阅读 考点2:把握说明中心,概括说明内容(过关测试)教师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 说明文阅读 考点1: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过关测试)教师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行文线索(过关测试)教师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赏析第1段中画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