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 文言文阅读(学历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 文言文阅读(学历案),共51页。
专题10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学历案)
【学习主题】
了解初中阶段所涉及到的文言文阅读的常考知识点(文言实词翻译、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断句、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的理解等),以及与其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能够根据题干要求准确高效地完成习题。
【课标要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为: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题型概述】
文言文阅读一般涉及到的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分值在13-14分左右。一般在“阅读理解”这个模块考查,一般情况下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出现,个别地区只考课内文言文或者只考课外文言文。
常见的题干示例:
(1)请翻译下面的实词。
(2)下面的词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3)请跟下面的句子断句,划n处。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5)请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恰当(不恰当)的一项。
(6)联系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
【学习目标】
①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②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③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文言断句”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④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句子翻译”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⑤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评价任务】
①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解释实词的意思;(检测目标①)
②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恰当的选项;(检测目标②)
③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划分句子节奏;(检测目标③)
④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翻译句子;(检测目标④)
⑤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运用恰当的语言答题;(检测⑤)
【学法建议】
①本知识点为中考中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点,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分值在13-14分左右,考试形式一般是采取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模式。课外文言文的内容和形式一般同课内的这篇文言文有关联,原则上文言文虽是没有学过的,但所考察的知识点一般还是在课内(即课内出现过的字词和用法)。从考察知识点来看,主要考察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翻译、句子翻译、断句、文章内容的理解等。考察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但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大。课内文言文的考查范围为整个初中阶段涉及到的,课外文言文不定,复习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做好笔记,标注出重点,这样才能在考前高效地去复习。
②通过自主复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①课本、复习资料(教辅、学案、知识清单)等;
②平时错误较多的关于此知识点的题目汇总。
二、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一:文言实词翻译(检测目标①)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实词,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错误较多的“文言实词”汇总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0·山东枣庄·一模)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⑥诏:皇帝的命令。⑦初:一开始,刚刚。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俄而雪骤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
(3)为魏郡太守________ (4)即以其言应诏_____________
2.(2021·安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___
(2)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_
(3)发大溪口 发:_____________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___________
(三)和同学们一起探究该知识点的答题技巧。
理解文言实词的答题技巧
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一些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以词的含义去理解古义,这就会闹出笑话。要注意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1)词义的缩小。就是古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大,而今义反映的事物范围变小。(2)词义的扩大。就是古义所反映事物的范围小,而今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变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而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3)词义的转移。就是在古文中是这个意思,而今义却是另一个意思,词义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要注意实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的不同意义。
3.注意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文言文中的名词可用作动词,形容词可用作名词,还有使动、意动等用法。
4.注意词的感情色彩变化。即古贬今褒,或古褒今贬,或中性向两极转化。
5.注意字词的通假特征。“通假”也叫“通借”,“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两个字的形体不同,意义也不同,由于读音一样或相近,古人就常用甲字来代替乙字,被借作乙字的甲字,就叫“通假字”。其基本类型有:(1)同音通假。如:满坐(通座)寂然,无敢哗者。(2)近音通假。如:河曲智叟亡(wáng,通无,读wú)以应。(《愚公移山》)(3)异音通假。(如果探讨它们的古音,也相同或相近。现代的读音不同是古今语音演变的结果)如:将军被(通披,音pī)坚执锐。(《陈涉世家》)
学习任务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检测目标②)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虚词,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错误较多的“文言虚词”汇总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1·湖南郴州·一模)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当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节选自《后汉书》,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当告之 已而之细柳军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其真不知马也
2.(2021·四川资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皆以美于徐公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败义以求生 可以为师矣
D.遂班军而还 康肃笑而遣之
(三)和同学们一起探究该知识点的答题技巧。
理解文言文虚词的技巧
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兼有空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
2.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考虑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断断。
3.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搭配关系不同,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
4.标志识别法。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5.结构互训法。文言文中多结构一致、前后对称的整句,往往处在相同位置的虚词其词性意义或功能用法也相同,所以知道了其中一个的用法,也可大致判断另外一个的用法。
6.关系分析法。判断虚词的用法更多的是看这个虚词在句中起的语法作用,它跟前后文构成什么样的意义关系,尤其是“而”“以”作连词用时,其意义关系往往比较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假设……,一定要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加以确定。
7.成语印证法。很多成语源自古诗文,凝固了很多文言现象,包括虚词用法的一些规律特点,通过一些熟知的成语来推知印证文言材料中的虚词用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学习任务三:文言断句(检测目标③)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文言断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错误较多的“文言断句”汇总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1·四川乐山·中考真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②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2.(2021·西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乖乖,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生好施与①,择其亲而贫、疏②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③皆有赡。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①施与:帮助。②疏:疏远。③嫁娶凶葬:婚嫁丧葬。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以养济/群族之人
(三)和同学们一起探究该知识点的答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断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学习任务四:句子翻译(检测目标④)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句子翻译,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错误较多的“句子翻译”汇总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19·福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乙】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造次:急遽,仓卒。 颠沛:流离困顿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2021·湖北黄冈·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三)和同学们一起探究该知识点的答题技巧。
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技巧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的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中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3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学习任务五:信息筛选(检测目标⑤)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知识点,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错误较多的“信息筛选”类题型汇总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①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②身节用,远③罪丰④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小人多欲则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司马光《训俭示康》节选)
【注释】①于:被。②谨:约束。③远:使……远离。④丰:使……丰足。
请概括【甲】【乙】两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
,
2.(2021·湖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⑪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⑪[郎中]宫廷的侍卫。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三)和同学们一起探究该知识点的答题技巧。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
主观概括型筛选信息题的解题步骤可以概括为:明确概括要求—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
1.明确概括要求。要对题干要求进行适当的分解,明确信息筛选的目标、答题的范围。
2.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根据题干要求的提示和原文的思路层次,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切记宁多勿漏。
3.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提取”,就是根据筛选的目标,从原文中提取出相关内容;“概括”就是用简练的语言对提取出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
三、课后检测(综合检测所有目标)
一、课内阅读
(一)(2020·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善:擅长
B.公亦以此自矜 矜:矜持
C.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
D.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尝射于家圃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其真无马邪(《马说》)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D.以钱覆其口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睨之”“但微颔之”,写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不屑一顾,陈尧咨因此不满。
B.“取”“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写出卖油翁倒油动作一气呵成,非常娴熟。
C.传神的对话描写是突出的写作特色之一,文章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D.在作者笔下,陈尧咨傲慢不逊,卖油翁内敛沉稳,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特征鲜明。
【答案】
1.B
2.C
3.A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义。B项“公亦以此自矜”意思是“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矜”是“夸耀”的意思。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
A.在/从;B.代词/加强反问语气;C.都是“于是”的意思;D.用/来;故选C。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A项中“不屑一顾”理解有误。“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卖油翁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故选A。
【点睛】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二)(2020·西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下列对文中句子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复行数/十步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寻/病终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
(2)黄发垂髫( )
(3)便要还家( )
(4)便扶向路( )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7.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根据课文内容,请概括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
,
,
【答案】
4.B
5.(1)对……感到惊异(2)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3)同“邀”,邀请(4)先前的
6.(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2)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7.(1)自然环境:美丽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平和;(3)生活状况:安居乐业;(4)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解析】
4.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朗读节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语法知识进行划分。B选项句意:又向前走了很多步,“数十步”是数量词,中间不能断开,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复行/数十步”;
故选B。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2)句意: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3)句意: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4)句意:就沿着原路回去。向:先前的。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的是自然环境,美丽富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的是社会环境,安定平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写的是桃源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劳作、服饰与外人无异,他们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老人和孩子的精神状态,他们无忧无虑,快乐自由。
【点睛】
参考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二、课外阅读
(一)(2020·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大铁椎传
[清]魏禧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①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②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选自《古代散文选》一书,有删节)
【注释】①(bì 1ì):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乐器。②栗:发抖,哆嗦。
8.与“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中的“负”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负荆请罪 B.负箧曳屣 C.负势竞上 D.负重致远
9.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
客 大 呼 挥 椎 贼 应 声 落 马 马 首 裂
10.大铁椎的勇敢是如何表现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一点即可)
,
,
,
【答案】
8.C
9.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10.①通过对大铁椎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大铁椎的勇敢;②通过贼的数量之多,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③通过描写贼的凶狠,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通过宋将军的神态、动作描写,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8.这道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例句:负,背。A.负:背;B.负,背;C.凭借;D.负,背;故选C。
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侠客大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故停顿是: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10.这道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根据“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客大呼”可知,这里通过对大铁椎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大铁椎的勇敢;根据“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可知,这里通过贼的数量之多,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根据“一贼提刀突奔客”“众贼环而进”可知,这里通过描写贼的凶狠,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根据“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可知,这里通过宋将军的神态、动作描写,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
【点睛】
译文:
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侠客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侠客,侠客大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侠客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侠客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二)(2020·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①。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高祖受禅②,转齐州剧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托缉萌夷,甚有恩惠。寻转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②,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注]①行检:品行,操守。②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③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悉:
(2)暴人禾 暴:
(3)人赖其利 赖: ,
1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东邻有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B.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C.轨受而饮之 公将鼓之(《左传·曹列论战》)
D.卒于家 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
,
(2)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
14.请简要概括赵轨“有行检”的两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10个字。
,
,
,
【答案】
11.(1)悉:全部,全都。(2)暴:践踏,损坏。(3)赖:依靠,依赖。
12.D
13.(1)我并不是要凭借这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2)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
14.①将桑葚送还主人。②赔偿百姓的禾苗。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赵轨派遣下人全部拾起还给它的主人。悉,全,都。
(2)暴人禾:践踏了百姓的庄稼。暴,践踏,损坏。
(3)人赖其利: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赖,依靠。
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其:代词,他的/副词,难道; B.以:介词,用 /介词,凭;
C.之:代指清水 /音节助词,无实义;D.于:在,介词/在,介词;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注意重点词语不能翻译错误。非:不是。以:用,借。侵:侵占。
(2)注意重点词语不能翻译错误。闻:听说。之:这件事。莫:没有人。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文中表现赵轨“有行检”的具体事例有:“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可以概括为:送还拾到的邻家桑葚;“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可以概括为:赔偿主人损坏的禾苗钱;此外,“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父老用清水送别他的事例,也可以从侧面表现他的“有行检”。
【点睛】
参考译文:
赵轨是河南洛阳人。他父亲赵肃是魏国廷尉卿。赵轨年轻时爱好学习,有操守。周蔡王请他做记室,(他)凭借清苦闻名。升迁为卫州治中。高祖接受帝位后,(他)转任齐州别驾,获得了有才能的名声。他的东邻家里栽种着桑树,桑葚落到他家,赵轨派遣下人全部拾起还给它的主人,劝诫他的各个儿子说:“我并不是要借这个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你们应当用这件事来诫勉自己。”在齐州任职一共四年,考核成绩连年最优。朝廷特使郃阳公梁子恭上奏皇帝后,高祖嘉奖了赵轨,赐给他三百件物品,三百石米,征召赵轨入朝。送别他的父老乡亲都热泪盈眶地说:“您在任何时候,未曾向我们索取一丝一毫,因此我们不敢用酒送别。您清洁如净水,请允许我们斟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接受,一口饮下。到了京都以后,被授予了原州总管司马的官职。在夜行的路途上,他手下的马脱缰冲入田中,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赵轨停下马,一直等到天明,寻访到庄稼的主人,赔偿了禾苗钱后才离开。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数年以后,升迁为硖州刺史,抚慰百姓,安抚少数民族,对他们恩惠有加。不久转任寿州总管长史。芍陂这个地方原有五门堰坝,已经荒废,没有修整。赵轨于是劝勉百姓和官吏,增开了三十六门,灌溉田地五千多顷,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任期届满后回到故乡,最后在家乡去世,当时年龄为六十二岁。
(三)(2020·湖北咸宁·中考真题)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新博士学黄老 闻:听说。
B.与语大说 说:通“悦”,喜悦。
C.士而耻此 耻:以……为耻。
D.有剽劫者过其门 过:拜访。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1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
【答案】
15.D
16.D
17.B
18.(1)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归家”译为“回到家乡”,“从”译为“跟着”也对;“益力”译为“更加卖力”或“更加出力”,也算对;把“讲学益力”译为“讲学更加努力/卖力/出力”,都算对。)
(2)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把“是家”译为“这家”亦可;“命中”译为“射中”也对;“多命中”译为“命中率(很)高”,也算对;把“无”译为“别”亦可;把“无自取死”译为“不要自己去找死”或“不要自寻死路”,都对。)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有剽劫者过其门: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过:经过。故D错误,选D。
16.本题考查我文言虚词。
A.虚词,表判断/虚词,表判断; B.那么/那么;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D.凭借/来; 故选D。
1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可知,陆九龄的门人弟子不乐意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故B错误,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遂,于是。从,跟从。益,更加。力,努力。(2)是,代词,这。射,射箭。多,多半。无,不要。自,自己。取死,寻死。
【点睛】
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年幼时聪颖端庄。年纪稍大时,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学说,不遵循礼法,他感慨叹息说:“这不是我乐意学的啊。”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跟他谈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献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阅百家书籍,日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陆九龄在乾道五年中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教授,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官的事务和武装力量,是一致的。士人如果以从事武备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法度,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他)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一定互相告诫说:“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陆九龄曾经说:“人的疑惑有难于凭借话语争辩的,言词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过一会儿,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三、对比阅读
(一)(2021·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女有归( ) (2)盗窃乱贼而不作( )
(3)潦之经吾宫也利( ) (4)已食三世矣(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
,
21.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
,
,
22.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
,
,
【答案】
19.女子出嫁 兴起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供养,谋生。
20.(1)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21.子罕依靠仁慈贤明的治理赢得民心。(意思对即可)
22.甲文孟子构想了一个“大道之行”的社会,乙文通过写宋国相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仁政,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解析】
1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女有归:女子出嫁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2)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3)潦之经吾宫也利: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已食三世矣: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食:供养,谋生。
20.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恶:憎恶;于:在;修:修明;庙堂:指朝廷;谓:说。
2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等内容可知,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宋国老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
22.本题考查对“仁”意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甲文中“大道”指“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文中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孟子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乙文中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由此可知,一国之君施行仁心、仁政,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国家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也提高了国家地位。
【点睛】
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
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
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去,司城子罕宴请他,然后停止喝酒。子罕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拆了它取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制止。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司城子罕说:“南边邻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两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加以制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不可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仁慈。贤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为他出力。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有功,而且还要为天下所耻笑吧!所以楚国放弃了宋国而击攻打郑国。孔子听说之后说:“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二)(2020·湖南怀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2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门外戏( ) ②元方入门不顾( )
③谏父曰( ) ④是负义也( )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捐祖于野 皆以美于徐公
B.下车引之 欲捐之
C.乃载祖归养 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 父不从,作舆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
26.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
,
27.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
,
,
【答案】
23.①玩耍 ②回头看 ③规劝 ④这
24.B
25.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②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26.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继而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乙文“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
27.甲文中的元方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讲礼守信”的传统美德;乙文中的原谷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我则继承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每次吃饭时都不浪费一粒粮食,写字时不浪费一张纸等。
【解析】
2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①句意为:在门外玩耍。戏:玩耍。
②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③句意为:好言规劝父亲说。谏:规劝。
④句意为:这是违背道义的。是:这。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介词,在/介词,比;B.之:都是代词,他;C.乃:副词,于是/副词,才;
D.不:副词,同“否”,表疑问/副词,不;故选B。
2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
①惭,羞愧。引,拉。②汝,你。何以,为什么。
2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甲文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乙文同样通过人物对话来写,原谷说“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的意思是以后也会像他们扔掉爷爷一样把他们扔掉。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这是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最后“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2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甲文中,元方懂礼识义,他以“无礼”、“无信”对父亲的朋友进行批驳,告诉了人们讲礼守信的重要性;乙文讲述的是原谷劝告父母赡养祖父的事,告诉我们要善待老人,我们都有老的一天,要给儿孙做表率。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努力学习,懂礼貌,孝敬老人,生活简朴。
【点睛】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原谷有爷爷,年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养儿育女,一辈子勤俭节约,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到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后悔(做那样的事),于是去把爷爷载回来赡养了。
(三)(2020·广西百色·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因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期在必醉 君与家君期日中
29.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3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答案】
28.B 29.D 30.C
31.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A.鲜:鲜嫩/少。B.既:已经/已经。C.因:于是/趁、乘。D.期:希望/约定。故选B。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断句和对句式的判断的能力。D.有误,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判断句,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为陈述句。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
C.有误,甲的内容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乙文是陶渊明为自己作的“传”,描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本题重点词有:
①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②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对。
【点睛】
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四)(2020·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②跪:蟹脚。③螯:蟹钳。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道: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
(3)学不可以已 已:________
(4)冰,水为之 为:________
33.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嘉肴 虽乘奔御风(《三峡》)
B.而寒于水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蚓无爪牙之利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D.蟹六跪而二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4.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5.下列关于【甲】【乙】两篇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从“嘉肴”谈起,用意不在于谈论“嘉肴”,而是为了用“嘉肴”类比“至道”,然后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甲文文末引用《尚书》中“学学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C.乙文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阐述学习应该做到: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D.两篇文章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甲文侧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乙文侧重学习的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态度。
3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答案】
32.道理 反思 停止 凝结
33.A
34.B
35.B
36.(1)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解析】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道:道理;
(2)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思自己。反:反思;
(3)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已:停止;
(4)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为:凝结。
33.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即使/即使;B.比/在;C.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善者”;D.表并列/表转折;故选A。
3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停顿应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选B。
3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ACD.正确;
B.有误,“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表述错误,应为“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故选B。
3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是故(因此)”“困(困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锲(用刀雕刻)”“舍(停止)”“折(断)”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甲:选自《礼记》 作者:戴圣 年代:西汉
乙:选自《荀子》 作者:荀子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思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五)(2020·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范仲淹)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⑤敛棺椁⑥皆所未具。公怃⑦然,即彻⑧宴席,厚赒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僚属:部属。②缞绖:(cuī dié),丧服。③亟:(jī),急迫地。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⑤赗:(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⑥棺椁(guǒ):下葬的物品。⑦怃:(wǔ),失意。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3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B.或异二者之为 或:也许
C.未举觞 觞:酒杯 D.卒于邠 卒:死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厚赒给之
B.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使毕其事
C.乃重修岳阳楼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D.满目萧然 公怃然
3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
B.甲文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
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
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
40.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
(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
41.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提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
,
,
,
【答案】
37.A
38.D
39.B
40.(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空闲/闲暇的时候,(范仲淹/他)率领部属登临楼阁,摆设酒宴。
41.①“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②列举人物并简述事迹。示例:杜甫: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然后又遭连夜雨,但他心中想的是天下寒士,愿为天下寒士的安乐牺牲自我。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根据语句的翻译,A项有误,“国”是“国都”的意思。
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代词,这件事的意思;后者是代词,他的意思。B项,前者是副词,表示推测,大概的意思。后者是代词,这的意思。C项,前者是连词,表示顺接;后者是副词,表示肯定的意思。D项,常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都是“……样子”。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主要内容的能力。其中B项理解有误。甲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的赞赏和珍惜。
4.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微,如果没有;斯,这种。(2)句中重点词语有:暇日,闲暇的时候。
5.本题考查筛选和拓展阅读的能力。第一问,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实质是关心百姓生活,是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从乙文中“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看出范仲淹对黎民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一致。第二问,只要列举出历代体现关心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生活疾苦的名士,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事迹即可。
(六)(2020·辽宁·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景公问晏子曰:“莅①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则其道也。”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③知乎?”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④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对曰“观之以其游⑤,说⑥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⑦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⑧,不掩欲以荣⑨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庸:怎么,哪里。④务:致力,专カ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指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荣:通“营”,迷惑。
4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策之不以其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善为国家者何如
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D.夫上土难进而易退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4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4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5.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1)【甲】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是“”(用原文回答)。
,
,
(2)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
,
【答案】
42.D
43.(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44.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5.(1)人才 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 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
(2)景公: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求教。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解析】
42.A.足:足够、充足/值得;B.之:指代马/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善:善于/好;D.进:在朝堂作官/在朝堂作官;故选D。
4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
(1)且:尚且。欲:想要。等:等同。安:怎么。
(2)以:凭着。数:几。取人:选拔人才。其:大概。
44.本题考查句子断句。依据句意“所以,通达时看他都做些什么事,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事,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可断句为: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1) 甲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故“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乙文中,从“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可知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
(2)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虽有贤能,吾庸知乎?”“请问求贤?”表明他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向晏子求教。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可见,他们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有眼无珠。
【点睛】
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齐景公问晏子说:“统治国家治理民众,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怎样行事?”
晏子回答说:“任用贤人治理国家,任用有才能之人治理百姓,就是他的办法。”
景公说:“即使有贤能之人,我怎么能发现呢? ”
晏子回答说:“有贤能而隐居,怎么能算做贤人呢?您也没有努力做这个,所以没有发现。”
景公说:“请教求贤的方法。”
回答说:“从他交游的人观察他,从他的行为来品评他。君王不要以美妙动人的夸饰之词判定他的品行,也不要以毁谤非议判定他的品性。像这样,就不会故意做出某种举动来扬名,也不会掩盖自己的目的来迷惑君王了。所以,通达时看他都做些什么事,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事,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最贤能的人,不轻易进身为官而容易引退;次一等的人,能轻易为官也轻易引退;再次的人,能轻易为官而不容易引退。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七)(2020·辽宁铁岭·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 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46.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B.必先苦其心志 莫能尽其忠节
C.然后能改 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
D.征于色 比迹于尧、舜
47.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
4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49.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
,
,
(2)魏徵的看法印证【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答案】
46.B
47.(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
48.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49.(1)从君的角度来说,初即位能励精图治,但安定后就骄奢淫逸;从臣的角度来说,刚被任用时想兼济天下,得到富贵时想保有名利。所以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会不及三皇五帝。(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46.考查一词多义。A. 任务,使命/任用,委派;B. 他,他的/他,他的;
C. 这样/然而;D. 在/和;故选B。
4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困,忧困;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有所作为。本句隐藏了主语:将被上天降大任的人。(2)见,发现;力行,身体力行;倦,疲倦。
48.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词辅助来断句。句意: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四夷宾服”“天下无事”是文言常用的四字句,句式整齐。“诚”为常用句首词。辅助断句为: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49.考查内容理解。【乙】文是太宗与魏徵关于前代君王治国不及三皇五帝原因的讨论。魏徵认为,君王初即位的“欲励精为政”到安乐时的“骄奢放逸”,是君王不能成就大业的原因。臣子由初任用的“欲匡主济时”到富贵时的“思苟全官爵”,是臣子不能辅助君王成就大业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不能“常无懈怠”,一国之治与不治,就在于君臣有无忧患意识,有忧患意识就兴盛,无忧患意识就衰亡,用【甲】文中的话说就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他们所任用的大臣,也都很贤德,然而和三皇五帝的时代相比,还是无法企及,为什么呢?”
魏徵回答说:“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然而,历代的帝王刚刚即位的时候,都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以尧、舜为楷模,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没有谁做到善终。至于臣子,在开始被任用时,都怀有匡扶君主、济世救民的宏愿,追慕古代良臣稷、契的风范。等到他们荣华富贵了,就开始处心积虑地盘算如何才能保住乌纱,苟全性命,没有谁能够做到尽忠职守。如果君臣双方都能不懈怠,铭记善终的道理,那么就可以无为而治,天下无忧了,这样做的话,自然可以超越古人。
唐太宗说:“正如你所说。”
(八)(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5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 ) (2)但少闲人( )
(3)以书邀余(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5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濯足于惠因涧 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 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 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 乃不知有汉
52.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
,
53.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
,
,
【答案】
50.(1)门 (2)只/只是 (3)信/书信 (4)拜见/拜访
51.A
52.(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喝(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然后喝水)。
53.答题角度一:甲文运用定点观察,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乙文采用移步换景,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
答题角度二: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
【解析】
5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月色入户:月光从门里射进来。户,古今异义词,门。
(2)但少闲人:只是缺少两个闲人。但,古今异义词,只,只是。
(3)以书邀余: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书,书信。
(4)谒辨才于朝音堂: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谒,拜访。
5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在/介词,在; B.动词,爬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C.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D.副词,便/副词,竟然; 故选A。
5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憩,休息;于,在;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
5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内容分析。
(1)感官角度。结合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这句具体描绘了庭中的月色,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描绘了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是眼前所见,视觉角度的描写。结合乙文“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可知,有视觉角度的描写,突出月色的清澈;结合“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可知,也有听觉角度的描写,用流水的声音侧面烘托了夜晚环境的幽静。
(2)观察角度。结合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描绘的只有庭院中的月夜景色,属于定点观察。结合乙文“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可知,作者一路前行,所感知到的景色是不断变化的,庐舍、灯火、草木、流水、佛寺十五座等,属于移步换景,通过交代游踪,展现了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
【点睛】
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学后反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 写作(学历案),共26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散文阅读(学历案),共37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 小说阅读(学历案),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