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文本阅读专题05 根据具体语境 品味语言特色(教师版)
展开考点5:根据具体语境,分析语言特色
【考情梳理】
★词语的赏析★
★句子的赏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先判断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根据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具体赏析。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先判断该句的描写对象和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语境,根据该描写方法的一般作用进行赏析。
3.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1)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
(2)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抒情性散文常考)
(3)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议论性散文常考)
【答题规范】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4.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对比、衬托、抑扬、铺垫、伏笔、照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5.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专项练习
一、(2022·辽宁沈阳·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三中学)校考二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手中棍”
张金刚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有些突兀。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拉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以前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正好给生病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
③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④“娘,我回来了!”年少的我还没进院门,就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料,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猛扭头,直起腰,全然不顾正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向母亲告了我一状。
⑤我生怕被母亲逮住摁在墙角,用细柴禾棍抽打,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她停步喘口气时,还不忘将搅棍横在嘴边,转着圈儿地啃光粘在上面的玉米面,边啃边嚷:“小兔崽子,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惊道:“不好,疙瘩煳了锅了!回来再找你算账!”一担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⑥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煳锅的味道。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我“哦”一声坐下,埋头扒拉饭。如今,母亲已没心力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至今,我也没告诉母亲,那唯一一次与同学打架,是因为他啃着方便面,骂不远处垂涎欲滴的我是“穷鬼”。
⑦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母亲曾坚持了几十个秋天。一来,可以泡酸枣醋;二来,酸枣核可卖钱贴补家用。
⑧母亲说:“一进山就弄根棍儿,可以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可以‘打草惊蛇’,免得被吓着,还可以敲掉酸枣叶和干了的酸枣。更重要的是,出山时,天慢慢黑了,或赶上阴雨天,扛着酸乘不好走,这棍儿就顶大用了。”
⑨听母亲一说,我打心里心疼她、佩服她,并感恩那不计其数陪母亲进山、出山“顶大用”的棍子。有时,如果酸枣摘得不多,母亲手里、肩上可能会多几根木棍:那种细长、顶端带个木钩的,用桶从井里打水时用;那种细长、不带钩的,用作打枣竿、打核桃竿、夹柿子竿;那种粗长、直溜的,用作铁锨把、镰刀把、锄把;那种细而轻巧的,陆续多弄些,用来搭菜架,插篱笆,做蒸箅;以棍当尺量脚做鞋……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
⑩近年,我回老家次数多,常拿起那些老木工具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每次干活儿,我都会穿上母亲用了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的那双布鞋,觉得踏实、舒服。我拎起提水木钩,去井边“哗啦啦”打一桶井水,似打捞起无数清甜的岁月。扛起长竿去打枣、打杏、打核桃、夹柿子,忆起了和家人树上树下一起劳作的欢愉;拿起铁锨、锄头、镰刀下地干点碎活儿,用着格外趁手。回来后,我将它们靠在墙角或挂在墙上,突然想到那些母亲从山里淘回的、已被磨得溜光水滑的木棍,已再也不能被她拿在手上使用,不由得黯然神伤。
⑪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地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
⑫母亲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80岁老母亲的随手之物,从不离其身边。母亲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内。她坐在院里,还不时挥挥手中的木棍,哄哄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她只能一手拉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拉着我——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
1.请按时间顺序概括文章情节,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1) → (2) → 母亲从山中带回大小不一的木棍,用作生活和劳动的工具。→(3) →木拐棍成了80岁老母亲的随手之物
2.分析文中画线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1)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母亲”的心理活动)
(2)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我”的心理活动)
3.结合选文分析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文第⑨段划线句子。
5.结合上下文分析本文第③段加点字“舞”的表达效果?
“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6.文中母亲的“手中棍”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答案】
1.小时候,因为在学校打架,母亲用搅棍“打”我。 母亲进山摘酸枣,总备根木拐棍。 母亲拄着我给她准备的大拐棍去医院化验室。
2.(1)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狠狠地” “打来”“轻轻落”来表现母亲既想给我教育,又舍不得打的心理。写出母亲对“我”的爱。
用“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通过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老母亲病后反应迟缓,表现了“我”为母亲的衰老而心疼的心理。
3.交代了上了年纪的母亲拄着木棍住院的情况,开篇点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更自然地为下文写木棍引发的回忆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母亲的木棍多,功能多,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表达“我”对母亲的赞美。
5.“舞”本意是跳舞,这里将母亲使用木棍的样子写成“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母亲使用木棍时的自如,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写出了“我”对母亲的赞美。
6.第一层级:理解角度单一,只能从表面上理解“手中棍”。
示例:母亲的“手中棍”是母亲年老有病后的拐棍,是母亲操持家庭、下地劳作的工具。
第二层级:理解角度多样,能涉及两重意蕴。
示例一:母亲的“手中棍”不仅是母亲的拐棍,操持家庭、下地劳作的工具,更是母亲勤劳持家的形象见证。
示例二:母亲的“手中棍”不仅是母亲操持家庭、下地劳作的工具,更是母亲勒劳持家,爱儿子的形象见证。
第三层级:思维全面,理解有深度,能关联多个层面。
示例:母亲地“手中棍”不仅是母亲操持家庭、下地劳作的工具,也是母亲勤劳持家、关爱儿子的见证,更是儿子回报母亲的象征。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概括。结合题意,可根据时间顺序找出答案区间,然后进行概括性作答。
根据已知情节定位情节区间,“母亲从山中带回大小不一的木棍,用作生活和劳动的工具”,该情节出现在第⑨自然段,因此第一、二空的答题区域在第⑨段之前。
结合第⑤⑥段中“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和“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分析,可概括出第一空的情节为,母亲用搅疙瘩棍打我。
结合第⑦⑧段中“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一进山就弄根棍儿,可以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分析,可概括出第二空的情节为,母亲弄根棍进山摘酸枣。
结合第⑪段中“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分析,概括出第三空情节为,母亲住院后拄着木棍行走。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探究。注意结合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进行分析。
(1)结合关键词“狠狠”和“轻轻”二词,狠狠表示程度深,而轻轻指动作轻柔,母亲想要狠狠的打我但是最后落手动作轻柔,体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2)结合“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进行分析,母亲划拉半天,写出母亲动作不再灵活,结合前文中“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形成鲜明的对比,原先的母亲勤劳能干,现在的母亲动作迟缓,第①段中写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体现出我对母亲的心疼。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拉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进行分析,可概括出母亲因病入院,依靠木棍和我行走。结合“‘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进行分析,可概括出体现我对母亲的心疼。第①段直接写出母亲手中拉着木棍与标题母亲的手中棍内容相仿,照应标题;结合第③段中“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内容前后联系,由现在母亲手中棍引出年少时光,为下文作铺垫。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结合“那种细长、顶端带个木钩的”“那种细长、不带钩的”“那种粗长、直溜的”“那种细而轻巧的”进行分析,语句结构相似,内容相仿,可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母亲木棍之多,结合“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分析,体现出母亲的辛劳,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赞美。
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应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母亲将棍子舞在手上,“舞”本义指跳舞,在这里指棍子被母亲支配自如,体现出母亲对木棍运用的灵活。结合“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分析,母亲用棍子支撑家庭,体现出母亲的勤劳和作者对于母亲的赞美。
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梳理概括。
手中棍在文中多次出现。结合第③段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分析,可知手中棍是母亲辛勤劳作的工具,体现母亲的勤劳。
结合第⑥段中“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分析,母亲舍不得打自己的孩子,是母亲对孩子爱的见证。
结合第⑫段中“她只能一手拉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拉着我——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分析,我现在成为年迈母亲的支撑,是我对母亲的爱的象征。
二、(2021·云南曲靖·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不开花的苹果树
崔修建
①那是一棵十分特别的苹果树,栽种在菜园子里五年多了,它还从来没有开过一朵花,我多么希望即将来临的这个春天,它能开出一些粉红的花朵。
②这棵苹果树,原本生长在村西的草甸子里的,孤零零的,站在那些肆意疯长的茅草中间,流露着莫名的忧伤。看到形单影只的它,父亲便立刻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它很像村里无儿无女的老薛头。于是,父亲决定将它移植到屋前的菜园子里,成为那些蔬菜瓜果的邻居。
③被施了农家肥,浇足了水,喷撒了杀虫药,再加上父亲不时地修剪,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④“这么好的一棵苹果树,明年一定会结出香甜的苹果。”我抚摸着它粗壮的枝干,开始憧憬起来。
⑤它却始终没有开花,只是一年又一年地粗壮着枝干,一年又一年地茂密着叶子,在四季轮回里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仿佛从未听到过有关开花的召唤。
⑥那天,母亲要杀掉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招待远方来的亲戚。这只老母鸡上了年纪,现在几乎不下蛋了,尽管它原来是一个下蛋能手,但如今落到被淘汰的结局,似乎是注定的,我也爱莫能助。
⑦那一棵始终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根须却一直在泥土里与豆角、茄子争抢养分,浓密的树荫还遮挡了不少辣椒该享受的阳光,我对它越来越失望了,建议砍掉它算了,就像母亲淘汰那只不再下蛋的母鸡一样,不必再犹豫了。
⑧父亲却执意留下它,理由是:再等等,或许它现在还不想开花,还想无拘无束地疯长两年,等某一天它突然想开花了,没准儿会开出令人惊讶的花呢。
⑨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苹果树不肯开花的确切原因。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至于是否开花,或者何时开花,它并不关心。再说了,谁规定了一棵苹果树就一定要开花结果?难道它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愿活一回吗?别的苹果树喜欢开花就尽管开花好了,它只想尽情舒展自己的绿叶,为何要被责怪呢?
⑩突然间,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敬佩起来: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倾听春风,笑对秋风,安然若素地迎接着四季的风霜雪雨,除了没有开出人们熟悉的花朵,没能结出人们想象的苹果,别的什么也不缺少啊,即便是有些遗憾,也无妨啊。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遗憾呢?何况这棵苹果树又活出了独特的自己,没有走进那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
⑪如是一想,我便释然了,不再期盼着苹果树开花,反而觉得不开花的它更可爱,活得有想法,有个性,淡定而洒脱。或许父亲和母亲也是这么想的,不然,他们早就听从邻居们的劝告,将它当作生火的烧柴了。
⑫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我和朋友一起去锦州游玩,到路边的一个果园买刚上市的苹果。那一树树红通通的苹果,令人口舌生津。蓦然,我想起那棵一直不开花的苹果树,便请教那位热情的果农,是否他也遇见过不开花的苹果树,他说当然碰到过,碰到了,就砍掉,倒出位置给开花的苹果树……
⑬我能够理解果农如此干脆利索的选择。在我家菜园子里的那棵苹果树,是幸运的,虽然我曾期待过它开花,但我很少抱怨它的不开花,还渐渐地理解了它,一点点地欣赏它了。
⑭与一位教哲学的老教授聊天时,我又提到了那棵不曾开花的苹果树,老教授感慨:那真是一棵有性格的苹果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自由自在,根本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坦然地活自己,这样的一生也是富足的。
⑮时光流转,见过种类繁多的开花的树,唯有那一株没有开花的苹果树,在我的心陌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季季枝繁叶茂,在我出神的凝望与遐思中,那棵神奇的苹果树,竟开出一朵朵绚丽无比的意念之花,引我朝着生命的深处,一步步地执著走去。
7.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适合的语句。
孤零零的苹果树,让人可怜→①_____________→不开花的苹果树,让人失望→②________________
8.请对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9.文章第⑨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谈谈这棵“不开花的苹果树”和紫藤萝分别带给作者哪些关于“生命”的思考。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答案】
7.楚楚动人的苹果树,让人期待 从容独特的苹果树,让人可怜
8.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苹果树在父亲精心的照管下生长的状态,为后文写“我”期待它开花结果的内容做铺垫。
9.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苹果树一直不开花”“我”也找不到原因,引出下文由“不开花的苹果树”所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内容上:苹果树一直都不开花“我”也没找到原因,思考后明白“不开花的苹果树”其实更令人敬佩,不开花也许遗憾,但能从容地做自己,更让人欣赏。(意思对即可。)
10.本文中,“不开花的苹果树”让作者明白,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些许遗憾,能坦然洒脱的面对,做独特的自己,不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谛。材料中遭遇不幸后又重新盛开的紫藤萝让作者感悟到,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分析】
7.本题考查梳理事件及人物感情。
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可知“孤零零的苹果树,让人可怜”,“不开花的苹果树,让人失望”为第⑦段的内容,因此①空答题区域为第③~⑥段,根据第③段句子“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第④段句子“我抚摸着它粗壮的枝干,开始憧憬起来”可概括为“楚楚动人的苹果树,让人期待”;
②空的答题区域为第⑧~⑬段,根据第⑩段句子“突然间,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敬佩起来”“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倾听春风,笑对秋风”等概括为“从容独特的苹果树,让人敬佩(可怜)”。
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再分析其妙处。
从“懂得感恩”一词,可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这是描写苹果树生长的样子。本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描写苹果树生长的优美姿态,既表明了父亲对它的精心照顾,也为下文“我”期待苹果树开花结果做了铺垫。
9.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题干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段落的位置判断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因为第⑨段位于文章中间,其结构上一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一般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进行分析,根据第⑨段句子“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苹果树不肯开花的确切原因”可知,这是承接上文“苹果树一直不开花”,“我”也找不到原因。再根据第⑨段句子“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至于是否开花,或者何时开花,它并不关心”引出下文由“不开花的苹果树”所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最终明白“不开花的苹果树”其实更令人敬佩,不开花也许遗憾,但能从容地做自己,更让人欣赏。
10.本题考查阅读比较。分析材料中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可知,人即使遭遇不幸,也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要积极面对生活的挫折与磨难,勇敢前行。分析本文中“不开花的苹果树”带来的关于“生命”的思考,需要结合文中“苹果树不开花”的经历,感悟出生命的独特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如第⑩段句子“即便是有些遗憾,也无妨啊。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遗憾呢?何况这棵苹果树又活出了独特的自己,没有走进那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第⑭段“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自由自在,根本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坦然地活自己,这样的一生也是富足的”第等,提炼出作者由“苹果树”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人的生命中或许会有遗憾,但是应该做自己,保持坦然的心态,不疾不徐活出生命应该有的样子。
三、(2021·广东深圳·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怎一个“愁”字了得
高洪波
①乡愁与童年焊接。当我脱口说出这句话时,故乡的青纱帐、瓜园和黏豆包;故乡田野上潺潺的渠水,以及鸣叫不止的绿蝈蝈、“山叫驴”;故乡的厚达半米的冬雪,甚至还仿佛嗅到了点燃鞭炮时弥漫于冷空气中的火药味儿,听到那被鞭炮声震落于树梢的雪粉们滑落时的窸窣声……
②故乡冬季最让人惦记的是黏豆包。山海关外的黏豆包,黏年同音,透着喜庆,加上香甜的红豆馅,芳香略酸的黏黄米面,底下衬以深绿的苏子叶,咬一口美妙无比。尤其是冻得梆硬的黏豆包放进炕上老奶奶的火盆烤过之后,用小手拍下沾上的草木灰,这时托在手上的豆包有一层焦壳,一口咬下,沁入舌尖的是热辣辣的芳香味道。其中有豆馅与红糖混合的滋味,有黏黄米发酵后的气息,像米酒。尽管那时我从没喝过,但这种混合气息似乎就像酒一样醉人,尤其对一个贪婪的饥饿如狼的草原少年!
③吃完火烤豆包,嘴唇肯定是沾满草木灰的,用那冷且硬的棉衣袖口一擦,便开心地冲向漫漫雪地去追逐打闹了。
④如果说黏豆包的滋味属于冬天和白雪,属于火盆和春节的话,而香瓜与甜杆儿则注定属于碧绿的夏天。香瓜的学名叫甜瓜,因为本身成熟后特有的芳香,在我的故乡都叫它“香瓜”。记得乡下进城卖瓜的马车上,照例铺满碧绿的高粱叶子,香瓜们惬意地躺在松软的高粱沙发床上,向小城少年传递香甜的气息与梦想。夏天炎热时节,能吃上一个脆甜的香瓜,是莫大的享受。
⑤甜杆儿是我们最喜爱的小吃。它是一种甜汁饱满的高粱品种,有甘蔗的甜,皮却不像甘蔗那么厚硬,啃起来十分方便。用牙齿逐一剥下甜杆儿绿色的外皮,露出的是同样嫩绿的芯,一口咬下,甜水立刻顺舌尖流入喉底,反复咀嚼后吐出渣滓,吃法与甘蔗近似。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把竹竿状的甜杆握在手中,让它幻化为孙悟空的金箍棒,朝冥想中的白骨精一路打去;或者当成一把解放军的冲锋枪,向假想敌无情扫射。一根甜杆儿,甜蜜着多少草原小城孩子的童年!
⑥下面我要说一种更特别的食物“姑蔫儿”,一度我认为它的学名是灯笼果。因为它成熟后的葡萄状的果实有一层坚韧柔软的外衣,剥开后是苹果味儿黄莹莹的果实,这层金黄色的外衣极像灯笼。这种美味的小浆果,吃时不用洗,因为有一层天然的外包装。“姑蔫儿”外形如葡萄,味道类苹果,有极好的口感,在故乡产量极低,故而显得珍稀。所以儿时的“姑蔫儿”几近一个味道的传奇,每每把玩许久方才入口。
⑦北京这几年瓜果市场上不乏“姑蔫儿”,十几元一斤,我便大包地买回家,剥去软皮,一洗便是一大碗,逐一吃开去。奇怪的是再也没有昔日吃“姑蔫儿”的快乐,也许是供应太充足的缘故吧!
⑧可见乡愁的触发,也需要适当的场景和适时的道具,不光是吃“姑蔫儿”,即便是香瓜,也再没吃出当年的口感。不知是品种的退化还是年龄的增长。舌尖上的乡愁,现在已不易觅到,或许这乡愁一如远逝的岁月和童年,怅望中的怀念已远胜于实地踏勘乃至重回故乡。
⑨日暮乡关,怎一个“愁”字了得!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1.作者通过对童年时期几种食物的回忆来叙写乡愁。请你默读文本,用笔在文章中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12.“贪婪”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贪得无厌,渴求而不知满足”,但用在“尤其对一个贪婪的饥饿如狼的草原少年!”这个句子中却毫不违和,请你结合文意,对这个词进行赏析式批注。
13.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后,曾被多家微信公众号推送。某家微信公众号推送时,把第⑦段删去了。你认为能不能删去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
14.阅读此文时,你发现同桌小鹏在结尾处做了一个质疑式批注:“作者记忆中的童年是快乐的,为什么结尾又说是‘愁’呢?”请你细读文章,认真思考,写下你的回答。
15.读完此文,不禁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的《故乡》。同样都是写故乡,请你比较本文第一段与《故乡》选段,说说两段文字在情感上的不同点。
(甲)
当我脱口说出这句话时,故乡的青纱帐、瓜园和黏豆包;故乡田野上潺潺的渠水,以及鸣叫不止的绿蝈蝈、“山叫驴”;故乡的厚达半米的冬雪,甚至还仿佛嗅到了点燃鞭炮时弥漫于冷空气中的火药味儿,听到那被鞭炮声震落于树梢的雪粉们滑落时的窸窣声……
(本文第一段)
(乙)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节选自鲁迅《故乡》)
【答案】
11.①醉人 ②脆甜 ③珍稀/传奇
12.“贪婪”在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现出黏豆包的气息对“我”的吸引力很大,表达了“我”吃烤黏豆包的渴望十分强烈。
13.不能删。本段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童年吃“姑蔫儿”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和故乡的怀念。描写本段是为了引出下文写乡愁,为揭示文章“乡愁”主旨作铺垫。删去后与下文衔接不当,所以不能删。
14.作者的“愁”是因为童年最喜爱的食物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口感;是因为逝去的岁月与童年生活一去不复返;是因为即使实地踏勘、重回故乡,也找不回童年的快乐。
15.甲段通过写故乡的景物,表达了“我”对故乡的强烈怀念和赞美之情。乙段通过写回故乡后的感受,表达了“我”对旧制度、旧生活的悲哀失望和对新生活的希望向往。
【分析】
1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从第②段“其中有豆馅与红糖混合的滋味,有黏黄米发酵后的气息,像米酒。尽管那时我从没喝过,但这种混合气息似乎就像酒一样醉”可以看出,黏豆包的“醉人”;
②从第④段“夏天炎热时节,能吃上一个脆甜的香瓜,是莫大的享受”可以看出。香瓜的特点是“脆甜”;
③从第⑥段“在故乡产量极低,故而显得珍稀”可以看出,“姑蔫儿”的珍稀。
1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贪婪”一词含贬义,在此贬义褒用,指“我”特别爱好吃烤过的黏豆包,蕴含黏豆包对我的吸引力之大,流露出“我的”喜爱之情达到渴望的程度。
13.本题考查对选材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选材是否围绕中心,其次结构上是否合理。从内容看,本段突出了童年吃“姑蔫儿”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和故乡的怀念,紧扣本文的主题。从结构上看,与上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写乡愁做铺垫,删去后,上下文不能衔接。
14.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从文章开头来看“乡愁与童年焊接。当我脱口说出这句话时,故乡的青纱帐、瓜园和黏豆包;故乡田野上潺潺的渠水,以及鸣叫不止的绿蝈蝈、‘山叫驴’;故乡的厚达半米的冬雪,甚至还仿佛嗅到了点燃鞭炮时弥漫于冷空气中的火药味儿,听到那被鞭炮声震落于树梢的雪粉们滑落时的窸窣声……”,作者所说的“愁”,不是忧愁,不是悲伤,而是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和怀念后的每种滋味,而主体部分的选材——冬天的黏豆包和白雪、夏天的香瓜、甜杆儿和“姑蔫儿”,也印证了这一点。本文的第⑧段“可见乡愁的触发,也需要适当的场景和适时的道具,不光是吃‘姑蔫儿’,即便是香瓜,也再没吃出当年的口感。不知是品种的退化还是年龄的增长。舌尖上的乡愁,现在已不易觅到,或许这乡愁一如远逝的岁月和童年,怅望中的怀念已远胜于实地踏勘乃至重回故乡。”具体表达了“愁”的含义:因无法吃出童年的滋味,无法回到童年,无法找回童年的快乐而愁。
15.本题考查语段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题干中明确要求“从情感”角度谈不同。甲文开篇就说“乡愁与童年焊接”,接下来,写了许多故乡的景物,可见,作者表达的是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乙文写感想和感受,“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表达了对旧制度旧社会的失望和悲哀;三个“不愿意”和“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2021·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觅记忆的声音
柳萌
①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每个地方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声音。这些有特点的声音,即使在黑夜里听到,都会让你准确地判断,你此刻在什么地方。
②比方,我家乡宁河青青稻田里,夏日那一片清脆的蛙声;比方,我去过多次的北戴河,傍晚那海浪扑石的涛声;比方,我游玩过的川地成都,茶馆堂倌冲水的壶声;比方,那年独坐莫斯科河边,白桦树在风中摇曳的响声;比方,漫步音乐之都维也纳,无处不闻的优美琴声等等,都成了我记忆中的声音,只要一想起这些地方,那声音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我的耳边轻轻地回响。
③这次来到广州番禺,眼前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充满现代感。城市充沛的活力,犹如南方的阳光,灼开了我昏花老眼,我真想看看,早年芭蕉树丛的景色;然而,触目可见的只是零散芭树,倒是有众多新鲜花木,不时拥到我的眼前。旧景不再,旧情依然。
④在参观空闲小憩时,在一家茶厅饮茶赏乐,听着优美的广东音乐,立刻让我不由得想起,第一次听到的这南国的声音。那声音比之现在听到的,好像更悦耳、更美妙、更抓心。更充满化不开的韵味儿。是呵,那伴过轻盈舞姿的《步步高》还在吗?那让人遐想的《饿马摇铃》去哪里了?那《平湖秋月》的旋律还那么优美吗?我在询问更想寻觅。我询问的是广东音乐,我寻觅的是我的生活。
⑤我第一次到广州,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10月。火车到达的时间是在晚上,走出灯火辉煌的火车站,像到每个陌生城市一样,我想捕捉异样的景色,然而,我看到的却别无二致,在失望中忽然听到,那唯有广州才有的声音——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还有那噼噼啪啪的木屐声。于是我兴奋地跟同伴说:“广州这座城市太有意思了,用独特的美妙声音,向远方客人问候!”这声音是生活的交响,这声音是远古的足音。这声音中的景色,如同一小幅油画,保存在我记忆的相册里。
⑥后来我又多次来过广州,广州的高楼多了,广州显得洋气了。然而,那噼噼啪啪的木屐声,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木屐被柔软塑料鞋代替;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只在餐厅里会偶尔听到,街头响起的大都是流行乐曲。我只是遗憾,却并不惆怅。时代的进步,生活必然变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彼此间多些宽容,才会和谐。而我,依然怀念那逝去的记忆中的声音。
⑦这次来到广州番禺,那噼噼啪啪的木屐声,同样在任何地方都未听到,原以为,那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大概也不会再飘出来了,谁知在那个休憩的茶厅,却举办了一次广东音乐演奏专场,而且还有醇厚的女声伴唱,着实让我过了把广东音乐欣赏瘾,当然,比这更欣慰的是让我知道,早年记忆中的广州的声音,并没有在这块土地完全消失。
⑧除了这古老的广东音乐,在番禺,我还寻找到了另一种乐音,它比之柔美的广东音乐,更有着震撼心魄的巨大力量,这就是番禺人冼星海的乐音。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出生于番禺榄核镇一个渔民之家。可能是这块土地的乐音,滋养了他的音乐天赋,闯荡过的纷繁的大千世界,开阔了他的眼界和心胸,他用跟乡贤们同样的音符,谱写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我曾经在晚霞落尽的壶口,借助微弱的光亮欣赏瀑布,那壮阔的阵列,那震撼的响声,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兵马,挟带着锐不可当的气势,扑面而来而后又渐渐远去。此时我分明清晰地听到了,黄河的吼声,太行的号声,让一个不肯屈辱的民族,昂首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星海是可敬的,番禺应自豪。
⑨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表述声音。我发现当代的番禺人,更喜欢用新的声音,倾诉对新生活的感受。这新的番禺的声音是大夫山公园的潺潺流水声,是沙湾活动中心的击乐声,是建设工地搅拌机的轰鸣声……这声音寄托番禺人的无限向往,这声音滋润着番禺人的心田。
(有删改)
16.作者到广州寻觅到的声音以及当时的感受是不同的,阅读全文,补写下面的表格。
17.作者认为,“每个地方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声音”,那么,在作者看来,广州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8.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伴过轻盈舞姿的《步步高》还在吗?那让人遐想的《饿马摇铃》去哪里了?那《平湖秋月》的旋律还那么优美吗?
19.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只是遗憾,却并不惆怅”?
20.下面的链接文字选自语文教材中的《壶口瀑布》(作者梁衡)一文,请你将链接文字与本文第⑧段中的划线句对比,概括壶口黄河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各自抒发的情感。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答案】
16.①流行乐曲,偶尔听到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 ②遗憾,但并不惆怅 ③广东音乐、冼星海乐音、新的番禺的声音 ④欣慰、震撼
17.①亲切热情、古朴而有生活气息,如传统广东音乐悠扬舒展的柔美与噼啪的木屐声;②因时而变,有时代气息。如木屐声渐渐消失,流行音乐盛行,现当代番禺人用新声音倾诉感受;又如柔美的广东音乐孕育出震撼壮美的星海乐音。
18.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续用了三个疑问句构成排比,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广东音乐无限怀念(追忆)与热爱。
19.“遗憾”是因为作者深深怀念的那些广州声音几乎完全消失。“不惆怅”是因为作者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变化。
20.共同点:水势大(锐不可当)、壮阔。本文主要突出壶口黄河之水气势盛大,表达了对《黄河大合唱》与冼星海的由衷赞美。链接文字通过写石头的形状,侧面写出水流之巨,水力之大,又以水喻人,赞美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分析】
1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第⑥段内容“那噼噼啪啪的木屐声,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木屐被柔软塑料鞋代替;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只在餐厅里会偶尔听到,街头响起的大都是流行乐曲。我只是遗憾,却并不惆怅”得出:①处应填“流行乐曲,偶尔听到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②处应填“遗憾,但并不惆怅”。
根据第⑦段“那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大概也不会再飘出来了,谁知在那个休憩的茶厅,却举办了一次广东音乐演奏专场,而且还有醇厚的女声伴唱,着实让我过了把广东音乐欣赏瘾,当然,比这更欣慰的是让我知道,早年记忆中的广州的声音,并没有在这块土地完全消失”得出:广东音乐,感受是“欣慰”;根据第⑧段“在番禺,我还寻找到了另一种乐音,它比之柔美的广东音乐,更有着震撼心魄的巨大力量,这就是番禺人冼星海的乐音”得出:番禺人冼星海的乐音,感受是“震撼”。据此③处应填“广东音乐、番禺人冼星海的乐音”,④处应填“欣慰、震撼”。
17.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⑤段“我看到的却别无二致,在失望中忽然听到,那唯有广州才有的声音——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还有那噼噼啪啪的木屐声。于是我兴奋地跟同伴说:‘广州这座城市太有意思了,用独特的美妙声音,向远方客人问候!’这声音是生活的交响,这声音是远古的足音。这声音中的景色,如同一小幅油画,保存在我记忆的相册里”得出:亲切热情、古朴而有生活气息,如传统广东音乐悠扬舒展的柔美与噼啪的木屐声;
根据第⑥段“然而,那噼噼啪啪的木屐声,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木屐被柔软塑料鞋代替;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只在餐厅里会偶尔听到,街头响起的大都是流行乐曲。我只是遗憾,却并不惆怅。时代的进步,生活必然变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彼此间多些宽容,才会和谐”概括得出:因时而变,有时代气息。如木屐声渐渐消失,流行音乐盛行。
根据第⑧段“除了这古老的广东音乐,在番禺,我还寻找到了另一种乐音,它比之柔美的广东音乐,更有着震撼心魄的巨大力量,这就是番禺人冼星海的乐音”得出:现当代番禺人用新声音倾诉感受,又如柔美的广东音乐孕育出震撼壮美的星海乐音。
18.本题考查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三个疑问句在一起构成排比,根据“我在询问更想寻觅。我询问的是广东音乐,我寻觅的是我的生活”分析,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广东音乐无限怀念(追忆)与热爱。
19.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根据“那噼噼啪啪的木屐声,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木屐被柔软塑料鞋代替;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只在餐厅里会偶尔听到,街头响起的大都是流行乐曲”分析,作者深深怀念的那些广州声音几乎完全消失,所以遗憾。根据“时代的进步,生活必然变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彼此间多些宽容,才会和谐”分析,作者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变化,所以不惆怅。
20.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根据“那壮阔的阵列,那震撼的响声,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兵马,挟带着锐不可当的气势,扑面而来而后又渐渐远去”,写出黄河水势大(锐不可当)、壮阔。根据“此时我分明清晰地听到了,黄河的吼声,太行的号声,让一个不肯屈辱的民族,昂首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星海是可敬的,番禺应自豪”分析,表达了对《黄河大合唱》与冼星海的由衷赞美。
链接材料根据“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分析,侧面写出了水势大(锐不可当)、力量强;根据“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分析,以水喻人,赞美了黄河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以水喻人,颂扬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据此写出共同点及抒发的感情即可。
五、(2021·宁夏石嘴山·统考一模)
拜谒李时珍
静静的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雨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宁静。
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路,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李时珍,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加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子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矍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绝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下来,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清矍此般忧戚的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的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的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②。
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心灵温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慢慢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
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
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着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瘠;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注:①畦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
B.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
C.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护百姓的感人场景。
D.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号,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22.文中写“我的表叔”对刻画李时珍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3.“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赏析加点的词语“枯瘦”。
24.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
2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
21.A
22.①有助于李时珍形象的具体化,让读者对李时珍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②衬托李时珍形象的高大。③体现李时珍医者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答出2点即可)
23.“枯瘦”一词,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
24.野外采药、编纂《本草纲目》、为百姓治病。(答出2点即可)
25.医学成就和影响跨越时代;成为医道仁心的象征;心忧百姓、不慕荣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分析】
21.A.由④段“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可知,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引出圣者李时珍,烘托李时珍的形象。故选A。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是一个老迈的中医。“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氳着浓浓的药香”“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从表叔的生活日常中,可以看到李时珍的影子,这有助于李时珍形象具体化,让读者对李时珍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写表叔行医,写表叔的忧戚,体现了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的传承。⑥段“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写表叔受到人们的恭敬,从侧面衬托出李时珍形象的高大。
23.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枯瘦”,干瘪消瘦,常用来形容人。结合语境,这里形容瘟疫弥漫的村庄。“枯瘦”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
2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从⑽段“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中概括为“山野采药”;⑾段“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概括为“编纂《本草纲目》”;⑿段“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等语句概括为“为百姓治病”。
25.本题考查句子含义。从理解关键词语入手。“永远的经典”形象地写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医学上的成就和影响;符号,具有代表意义的标识。称李时珍为“一个符号”,突出了他在医学上的地位,是医道仁心的象征;“一个民族的魂魄”赞扬了李时珍心忧百姓、不慕荣华、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他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句话是对李时珍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从词义的角度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情感。
格式:加点词语的原意为……,这里指……,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词性的角度
①判断词性→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的形象、品质等。
A.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叠词:运用了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从修辞的角度
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格式:加点词语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达了事物/人物……的特点/情感。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①运用的描写手法→②描写手法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格式:××词是××描写,该词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修辞手法
赏析思路
比喻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拟人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夸张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xx的xx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
排比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xx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
反复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xx内容,增强了表达效果。
反问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
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xx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分类
类别
特点
作用/答题规范
根据描写对象分类
环境
描写
自然
环境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
④衬托人物……精神品质;
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⑥揭示主题。
社会
环境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风、民俗等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人物
描写
外貌
描写
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风度、习惯、特点等。
作用:
①反映人物心理;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
运用了(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语言)描写,写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表达了……情感。
语言
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动作
描写
又称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心理
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神态
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根据描写角度分类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觉。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
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寻觅到的声音
感受
第一次到广州
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噼噼啪啪的木屐声
兴奋
中间多次到广州
①
①
这次到广州
③
④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6 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词句含义(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6 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词句含义(含解析),共21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5 根据具体语境 品味语言特色(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5 根据具体语境 品味语言特色(含解析),共2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4:品味语言特色,领悟词句含义(过关测试)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考点4:品味语言特色,领悟词句含义(过关测试)教师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加点词语,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