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六(河北专用) 试卷 2 次下载
-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七(河北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三(河北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四(河北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一(河北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五(河北专用)
展开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chēng q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国一体、家国同心,始终是每个人内心不变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流淌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始终是中华民族(xīn huǒ)相传、战胜困难的文明逻辑。因此,新时代青年也一定会不惧坎坷、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传承这样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发这样强烈的家国担当。
(1)给这段文字中加横线的词语注音。
①逻辑 ②坎坷
(2)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chēng qǐ) ②(xīn huǒ)
【答案】
(1)①luó jí ②kǎn kě
(2)①撑起 ②薪火
【解析】
(1)①逻辑(luó jí):思维的规律。
②坎坷(kǎn kě):道路高低不平;事情不顺利或不称心,比喻十分不得志。
(2)①撑起(chēng qǐ):用手掌作支点支起身体或物体;支撑。
②薪火(xīn huǒ):指点燃火的柴草;燃火把;比喻学术传授不绝。
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钱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现初春“乍暖还寒”特点的写景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通过写夕阳西下时的边塞孤城之景,展现了战事紧张、戒备森严的场景。
【答案】
芳草萋萋鹦鹉洲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4)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萋、鹦鹉洲、缊袍敝衣、莺、燕、嶂”等字词的书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必须加强自我约束,否则,如果不能约束自己,沉溺其中,就会后患无穷。
B.自6月1日起,我国将降低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和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
C.要不要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D.工信部将加大宽带降费提速专项行动的力度,最近几天颇受关注。
【答案】C
【详解】A.语义重复,“否则”和“如果不能约束自己”重复,删去其一;
B.并列不当,“服装、鞋靴、护肤品”属于“日用消费品”,将“和”改为“等”;
D.成分残缺,在“力度”后加上“的消息”;
故选C。
4.综合性学习(7分)
(1)在新一届“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学校筹划举办“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下图是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倾向性阅读方式的调查数据统计,以下对图中主要信息概括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成年国民喜欢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阅读。
B.我国成年国民倾向于以纸质书籍或手机进行阅读。
C.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倾向于以多种阅读形式进行阅读。
D.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主要通过纸质书籍或手机进行阅读。
从下面三则学校食堂标语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并利用你学到的语文知识作赏析。(4分)
A B C
【答案】
(1)D
(2)示例一:我最喜爱A,这则标语化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喜闻乐见,易于师生接受。
示例二:我最喜爱B,这则标语引用《朱子家训》中的名句格言,形象地告诫人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衣食。
示例三:“剩饭”与“血汗”构成对比,突出了饭菜的来之不易,会给看到此标语的师生以强烈的心理冲击。
【解析】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分析画面中数据。
A.没明确图表的年份,没有体现出图中几种阅读形式所占比重的大小;
B.没明确图表的年份,没有体现出纸质书籍或手机进行阅读比重上的差异;
C.没有体现出图中几种阅读形式所占比重的大小;
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标语与表达运用。
观察图片可知,A标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是化用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意思是盘中的粒粒饭,都是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告诉大家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标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识记,被大家接受;
B标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意思是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这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衣食,不要铺张浪费;
C标语“倒下的剩饭,流走的是血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剩饭”与“血汗”构成对比,告诉我们盘中每一粒粮食都是广大农民面朝土背朝天,一颗血汗换一粒粮换来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浪费,应当备加珍惜,不要让广大农民的血汗付之东流,看到此标语,会给师生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光盘光荣,浪费可耻”的想法。
第二部分 阅读(5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5—6题。(5分)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①成古丘②。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③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①衣冠:代指世族、绅士。②古丘:坟墓。③槛:栏杆。)
5.两位词人同是登高感怀,都表达了_______,但甲词感情基调_______,乙词感情基调_______。(3分)
6.“悠悠”是古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具有极美的意蕴。请根据你对两诗的理解,简要归纳其表达作用。(2分)
【答案】
5. 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物是人非的感慨) 积极、慷慨 郁闷孤愤
6. 体现了时间(历史)的漫长久远,思绪的复杂深刻。
【解析】
5.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1)根据【甲】文“千古兴亡多少事”和【乙】文“往事悠悠君莫问”可知,都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2)根据【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感情基调是积极、慷慨;
(3)根据【乙】文“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可知,感情基调是郁闷、孤愤。
6.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悠悠”的意思是长久。【甲】文“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意思是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此处的“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乙】文“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意思是往事悠悠,早已不值一问,不如早回头,此处的“悠悠”,表示历史是无情的,就像东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许人类所为的一切只是这水的片刻停留,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两处都体现了时间(历史)的漫长久远,思绪的复杂深刻。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13分)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始,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父松病亟①,尝属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延平李侗老矣,尝学于罗从彦,熹归自同安②,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熹没③,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④立于学官。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注】①亟(jí):危急。②同安:地名。③没:同“殁”,死。④训说:训释解说。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尝属熹曰 属:____________
(2)尝学于罗从彦 尝:____________
(3)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致:__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慨然有求道之志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其为学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C.而以居敬为主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D.而道统之传始晦 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
(2)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
从选文和《送东阳马生序》中可以看出,真正的“为学者”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7.同“嘱”,嘱托 曾经 得到 竭尽
8. D
9. (1)我就要死了,你去侍奉他们,而且要完全听从他们的话。
(2)不惜远行数百里,徒步前往李侗处从学拜师。
10.①从小喜欢学习或树立求学的远大志向。②师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虚心求教。③结交有识之士(名士),勤勉地向他人学习。(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曾经嘱托朱熹说。属:同“嘱”,嘱托。
(2)句意为:曾经向罗从彦学习。尝:曾经。
(3)句意为: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得到其内在规律。致:得到。
(4)句意为:于是,朱熹竭尽自己的精力。竭:竭尽。
8.A.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间取独,不译;
B.代词,指朱熹/代词,这;
C.介词,把/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D.都是连词,表顺承;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
(1)即:就要;汝:你;事:侍奉;之:代词,他们;惟:只,全完;其言之听:宾语前置,应为“听其言”,听从他们的话。
(2)数百里:几百里;往:前往;从:跟从;之:代词,他。
1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①从本文第一段“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可知,朱熹从小喜欢学习,树立求学的远大志向;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幼时即嗜学”可知,宋濂从小喜欢学习。故概括为:从小喜欢学习或树立求学的远大志向。
②从本文第一段“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学有渊源……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可知,朱熹师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虚心求教;从《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可知,宋濂拜德高望重的乡之先达为师,故概括为:师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虚心求教。
③从本文第一段“熹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可知,朱熹不远几百里,结交名士,勤勉地向他人学习;从《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宋濂曾经步行百里外向先达学习,故概括为:结交有识之士,勤勉地向他人学习。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当初,朱熹年少的时候,慷慨激昂有追求道义的志向。父亲朱松病情危急时,曾经嘱托朱熹说:“籍溪人胡原仲、白水人刘致中、屏山人刘彦冲三个人,学问有渊源根底,我一向尊重敬畏他们,我就要死了,你去侍奉他们,而且要完全听从他们的话。”因此,朱熹的学问既能广泛地求索于儒家经典,又能普遍地结交当代的饱学有识之士。延平人李侗老了,曾经向罗从彦学习,朱熹从同安卸任归来,不惜远行几百里。徒步前往李侗处从学拜师。
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持身恭敬为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释解说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3题。(9分)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借助阅读,进入诸多不同时空的他人的世界,有益于知识的增广。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阅读却无形间让人们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献身的勇气,从鲁迅的杂文学得批判的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有更高尚的品德与追求。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选自随笔集《永远的校园》,有删改)
11.以下对上文的分析和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很不幸,因为他们无法拥有周围丰富的世界。
B.第③段提及鲁迅、歌德、拜伦等人,主要是论述并强调了读书的作用。
C.流传的书籍中既有劝善之作,也有毫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作用的作品。
D.第④段作者引用笛卡尔和雨果的话作为论据,论述了读书使人向善避恶。
12.第①段中说“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结合下文,这里“丧失”的具体内容指的是:(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__。(3分)
13.第④段中的画线部分是对“极大的可能”的阐释,是否可以删除?请简析。(3分)
【答案】
A
知识的增广 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 更高尚的品德和追求
不能删除。这段话既指出读书的人也有可能品德情趣并不高尚,又明确了书也未必都是值得读的好书,体现了语言的严谨周密。
【解析】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根据本文第①段“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可知,这里的“因为他们无法拥有周围丰富的世界”表述不正确,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故选A。
12.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能力。
结合第①段“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第②段“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借助阅读,进入诸多不同时空的他人的世界,有益于知识的增广”,第③段“更为重要的是,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第④段“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有更高尚的品德与追求”可知,这里“丧失”的具体内容指的是:知识的增广、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更高尚的品德和追求。
13.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作答时可先表态(不能删除),接着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它在句子里的意思,如果删掉后句子的意思有什么样的变化,最后总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即可。
“极大的可能”中的“极大”是程度副词,“可能”表推测,因此“极大的可能”的意思是很有可能,可能性的程度很高。结合句子“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可知,这里体现的是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很有可能是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不是这样的,也有一些书并非都是好书,如果去掉“极大的可能”则排除了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书,这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因此不能去掉“极大的可能”。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8题。(15分)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 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瘦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黛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月,有删改)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变化。(3分)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3分)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3分)
【答案】
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白发比作花白的芦苇荡,将岁月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
上大学后,“我”自以为是地打断父亲的言行,却不知道此举深深地伤害了父亲,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难受,更不明白父亲不予计较的宽容与苦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母亲一生都未曾离开过故乡,这里有她全部的亲情和牵挂,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将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甘心付出,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的品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想带父母远行、为他们买电动三轮做铺垫。
表面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长途汽车读书,远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儿女一路上在父母的呵护下,沐浴着亲情,学习成长,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人生。
【详解】
1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分析。
结合第③段“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第⑤段“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第⑥段“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第⑬段“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可见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把父亲的头发比作“花白的芦苇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因岁月而变得衰老的样子:“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将岁月拟人化,赋予岁月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随岁月流逝而满脸皱纹,衰老沧桑的样子。
1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⑤段“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第⑥段“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可知,上大学后,“我”自以为是地打断父亲的言行,却不知道此举会伤害父亲,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难受,更不明白父亲不予计较的宽容与苦心。
1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从内容上来看,“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写出了母亲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家庭,一生都未曾离开过故乡。由此可以看出母亲重视亲情、牵挂亲人,有着甘心奉献的朴实品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扬与感激之情。
从结构上来看,由下文第⑪段写的“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后想带父母远行和第⑫段写的“我”给父母买电动三轮车的事情可知,第④段写母亲“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也是为下文写这两件事做了铺垫。
18.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这个标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表层含义较为浅显,一般为标题的字面意思,深层含义则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来考虑。
由第②段中的“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和第⑤段中的“3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涂车“,第⑦段的“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涂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可知,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长途汽车去县城、省城读书、学习,逐渐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
由第⑨段的“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可知,标题的深层含义是指在父母的陪伴下,在亲情的关爱呵下,“我”一路学习成长,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更光明的未来,更美好的人生。这里的“春天”比喻光明美好的未来,“生命之车”比喻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呵护和关爱。
五、名著阅读(8分)
“青春岁月”精彩异常。请你参加名著中的“青春岁月”读书报告会。
19. 青春路漫漫,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每个人的青春路上,一定有一个陪伴前行的导师、同伴。请选择一人,结合阅读积累,聊一聊他如何在他人的帮助下走出迷茫的。(4分)
A.鲁迅(《朝花夕拾》) B.傅聪(《傅雷家书》) C.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 在“青春偶像”版块里,你向大家推荐了《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请在尼摩船长众多的品质中,择选一点,结合具体事例,写一段推荐语。(4分)
A.勇敢 B.正义 C.智慧
【答案】
示例1:鲁迅 鲁迅在仙台求学时受到日本狭隘民族观念学生的排斥,饱受弱国学生是低能儿的屈辱,“幻灯片事件”又让他对学医拯救像父亲一样国民的想法产生了怀疑,藤野先生严谨地治学,对他周到的关心和及时的帮助,给年少的鲁讯带来了温暖。在以后的岁月里,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精神也给了他与“反动文人”斗争的无穷力量。
示例2:傅聪 傅聪二十岁时,留学波兰,出国前在北京期间,被感情问题折磨得痛苦迷茫、不知所以。傅雷把亲身经历告诉儿子,“出国前后和你妈妈已经订婚,但出国四年间,对她的看法三番四次的改变,动摇得很厉害”,开导他在处理感情问题上要谨慎,要以学习和艺术前途为重。
示例3:保尔 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被肆虐的病魔完全束缚在床榻上,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丽达在他灰心丧气时安慰他,在他艰难写书时鼓励他,保尔最终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这一部著作。
示例:(我推荐尼摩艇长,)他的勇敢值得我们学习。当他在海底养珠场观看印度人采珠时,一条鲨鱼向采珠人扑去,尼摩艇长手拿短刀,挺身与鲨鱼搏斗,最后救下了采珠人。
(我推荐尼摩艇长,)尼摩艇长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难,向往自由。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我推荐尼摩艇长。)当潜艇触礁搁浅,遭到土著人的围攻时,他用铁栏杆通电的办法化险为夷,击退了土著人,尼摩艇长机智而富有智慧。
【详解】
19.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围绕“他如何在他人的帮助下走出迷茫的”回答。
示例:保尔 保尔通过哥哥阿尔焦姆认识了朱赫来。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上。朱赫来教保尔英国式拳击,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每当保尔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朱赫来便会及时地出现,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朱赫来的指引下,保尔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英雄。
20. 本题考查分析名著人物形象。在“勇敢、正义、智慧”中任选其一分析尼摩船长的形象即可。如,(我推荐尼摩艇长,)尼摩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反抗失败后的尼摩选择了归隐大海,他曾经对阿龙纳斯说“海上极度太平。海洋不属于暴君。在海面上暴君们还能行使不公平的权利,他们可以在那里战斗厮杀,把陆地上的种种恐怖都带到海面上来。但是,在海面以下三十英尺的地方,他们的权利就不起作用了,他们的影响就消失了,他们的势力消失得踪影全无”。他甚至宁愿葬身于大海深处,在安静、不受鲨鱼和人侵害的珊瑚坟墓里长眠。他定期地将装有金银财宝的箱子交给固定的联系人,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提供物质援助。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一个蛋从外面被敲开,注定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很可能是只鹰。
——电影《长津湖》台词
如果尽力地去争取了,即使没有成功,也会拥有了坚韧的铠甲,不再轻易惧怕未来的风雨。
——莫言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一次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提示和要求】(1)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例文
成功,需要靠自己
电影《长津湖》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一个蛋从外面被敲开,注定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很可能是只鹰。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破壳而出,成为生活中的雄鹰,就要靠自己。人生就是一场战争,而我们就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角。一个人,惟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不断强大、成熟,才会在这场从我们一出生便打响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神的儿子安泰要和敌人格斗时,只有脚不离地,源源不断的从母亲那里汲取能量才能获胜。而在这个秘密被敌人发现后,他被骗到空中,因得不到能量而被扼死。这个故事清晰的告诉我们:依靠自己,方能成功。
如果海伦·凯勒在失明和失聪后,仅仅依靠父母和别人的帮助来生活,那么她就不可能学会说话,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相反的,现如今的那些所谓的“富二代”, 虽然拥有很多的金钱,但这都是一时的得意,在这个残酷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没有实力,始终是要被淘汰的。所以说,父母所拥有的不是骄傲的资本,自己争取得到的才会持久。
在森林里,生长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觉得很幸福,因为有大树这个“保护伞”,它不用被风吹日晒。可是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群人,他们要把森林里长的最高大最强壮的树砍掉,这时小树苗很苦恼,很伤心,它觉得自己突然失去了依靠。小树苗不知道大树总有一天会被砍掉 ,不会永远是它的“保护伞”。小树苗也不知道,当它失去大树之后,它会接收到更多阳光的沐浴,会吸收更多土壤中的养分,自己会变得更强壮。
我们很多人就像这个小树苗一样,生活在家这个象牙塔里。在这里,父母会为我们安排好一切,我们过得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可是我们总会有离开家,离开父母的时候,难道我去上大学去工作的时候还要把父母带在身边吗?父母也会有老的时候,难道等到父母牙掉光了,拄着拐杖的时候,还要他们来照顾我们吗?
所以,松开拉着父母的手吧!让成长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身影。自己去飞翔,自己去描绘人生的蓝图,依靠自己,方能成功。
【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材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其写作过程是:先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然后围绕提炼出的观点进行写作,可写成记叙文,记叙的事例要能反映出材料的观点;也可写成议论文,直接阐述材料中提炼的观点。故材料作文审题的过程也是立意的过程,审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得出准确而新颖的观点。第一句台词,从“外面被敲开”“注定会被吃掉”,“里面自己啄开”则“可能是只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成长,更多要靠自己的力量”“依赖,永远不会让你成功”等观点;从“如果尽力地去争取了,即使没有成功,也会拥有了坚韧的铠甲,不再轻易惧怕未来的风雨”这句名言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尽力而为”“即使失败也有收获”“不惧未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奋斗,成功”“坚持成就未来”“风雨里的坚持”等观点。
二、选材示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辉煌的结果,而忽视了辉煌结果后面所隐含的艰辛过程;好多人也只想得到辉煌的结果而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要想取得辉煌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更辛苦的努力和劳动。我们不要只是羡慕别人的成绩或荣誉,而应该多了解别人的付出和艰辛。成功源于不断地奋斗,不断地放弃。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或他人成长的故事作为素材。如,一个人在家独立生活、照看生病的爷爷奶奶、独立做好一顿饭、一个人完成一次远行等,这些事例能表明“成长需要摒弃依赖思想,要自己去解决问题”等道理。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困难时的一些事例来阐述“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用信心和勤奋,一切皆有可能”等道理。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一(河北专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一(河北专用),文件包含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一河北专用解析版docx、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一河北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四(河北专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四(河北专用),文件包含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四河北专用解析版docx、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四河北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三(河北专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三(河北专用),文件包含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三河北专用解析版docx、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三河北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