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唐江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存在于东方历史上的从中国汉代至近代以丝绸和瓷器为主要贸易内容的商路和交通线,它既是一条海上交通线,也是一条贸易商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载体。只有开辟了交通线,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才能产生。汉代开辟的到东南亚、南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和世界发生了联系。有西方学者认为,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很少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只有在西方的冲击下才慢慢走向近代。这是典型的“冲击——反应”的观点。事实上并非如此,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与国外市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总是与历史变迁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涉及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优良的制度、良好的政策、正确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技术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东西方的交流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今天怎么强调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都不过分。中国对外贸易经过汉代以来的发展,到隋唐时期不断扩大,贸易交往有了世界性特征,对外贸易已经伸向世界。经济作用的力量远远大于文化作用的力量,更为持久有力。所以说,物质文化的交流对促进东西方社会进步的作用甚大。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明清社会500年多是停滞的,我们不认同这种观点,如果停滞的话,人口怎么会不断增长?只不过是自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相对较慢,而欧洲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发展迅速,中西发展差距逐渐增大,两者相较,判然有别。美国学者珍妮特所著的《欧洲霸权之前》也记载:“14世纪末中国明朝远洋航行的船只有约3500艘,其中1700艘以上为军舰,400艘以上为谷物运输船,当时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与其匹敌的海军力量。”
纵观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可知,凡是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从国外获得发展资源的国家就兴旺发达,财富就有较多的积累,社会发展与文明程度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中国不仅要自己谋发展,还要让沿线国家受益,这样“一带一路”才能走得更长远。
(摘编自陈奉林《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交汇》)
材料二: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至少应该分为国家政府层面与民间海商层面两种不同发展路径。明清时期国家政府层面的海上丝绸之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明清两代对外朝体系的确立,是建立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和平共处的核心宗旨之上的。这一点,我们从明清时期这种外交体制的确立者明成祖朱棣关于对外关系的一系列论述中,就可以十分清楚地得到印证。永乐七年(1409)三月,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明朝政府所奉行的这一系列对外政策和措施,充分体现了明朝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持的不用武力、努力寻求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之道的基本宗旨。到了清朝,这种外交基本宗旨基本上被继承了下来。
十五世纪后半叶至十六世纪,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有着长足的进步,商业活动及商人团体空前活跃,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开始突破官方朝贡贸易的限制,民间的私人海上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到了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中国沿海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及东、西洋各国,他们用中国内地的各种商品,其中尤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换取大量白银以及香料等奢侈品,为国内白银硬通货的稀缺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从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看,我们不难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着国家政府层面和民间商人层面两种发展路径,这两种路径基本上是沿着各自相互背离的方向发展,未能形成坚固的合力,也未能共同开拓本应属于中华民族应有的海洋文明,从而在近代以来的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东西方列强逐渐迈进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其侵略性日益增强,清朝以国家政府层面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体制土崩瓦解,本来属于和平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在强权面前反而被视为笑柄,备受指责。而民间海上商人的发展,没有国家政权的支撑,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挣扎状态。
(摘编自陈支平《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两种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海上交通线,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载体。只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才能产生。
B.经济文化交流对东西方社会发展的作用巨大,其中经济作用的力量不可小觑,持久有力,丝毫不亚于文化作用对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力量。
C.以美国学者珍妮特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明清社会500年多是停滞不前的,中西发展差距逐渐增大,两者相比较而言,判然有别。
D.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着两种发展路径,这两种路径未能形成坚固的合力,在近代以来的国际格局中也并没有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部分西方学者的“冲击——反应”的观点看来,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被动走向近代,极少和外部交流的相对闭塞的系统。
B.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明清社会500年多是停滞的,文章作者主要举出这一时期人口不断增长和海军力量较为强大两条主要论据予以驳斥。
C.万历年间的民间海商贸易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主要以国内商品换取大量外国的白银以及香料等奢侈品,并补充国内白银硬通货。
D.十九世纪中叶,民间海上商人层面的侵略性日益增强,而以国家政府层面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体制却土崩瓦解,沦为笑柄。
3.根据材料内容理解并推断,下列各项明显不属于“社会发展动力”概念范畴的一项是( )
A.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B.瓷器作坊承接欧洲商人的订单
C.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D.风力水车开始出现并投入使用
4.论述类文章经常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作用。
5.假如你是一名研究海洋史的历史专家,请你根据两则材料为21世纪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更好发展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赛,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坡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便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
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季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象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成事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踉踉跄跄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鲁镇的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这与深更半夜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半夜不息的灯光不仅是她生活艰辛的表现,也是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一线希望。
C.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甚至寄希望于何小仙,可见宝儿的死亡是单四嫂子的愚昧导致的。
D.小说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悚的图景,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四嫂子热切、焦虑地询问何小仙宝儿的病状,而何小仙却冷漠矜持、半吞半吐,这是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B.“何小仙”这个名字无疑是非常犀利的反讽,他神神叨叨地说半句话就闭上眼睛,不过是故作姿态的假高明。
C.小说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尽管非常简短,但却把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心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
D.小说中描写单四嫂子殷殷的爱子之情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如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
8.本文除塑造单四嫂子之外,还描写“老拱们”“何小仙”“店伙”“王九妈”“蓝皮阿五”等,他们的形象特点如何?描写他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这篇写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乙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绁②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③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现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景公在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
B.季平子和邱昭伯因为斗鸡赌输赢的事情冒犯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最终昭公大败逃至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
C.景公原本心悦孔子的主张,欲以尼溪田封赏孔子,但是在听取晏婴的进言之后,不问其礼,只给了他季孟之间的待遇。
D.景公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这只是一种说辞,目的是想委婉地打发孔子。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1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礼乐”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献池州牧
杜荀鹤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献给地方官,意图在于展示才华抱负,与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情感相同。
B.“江路静”与“郡城安”,写出凶年之后、戎装断绝的安定美好生活。
C.颈联“惊断莺声”景物描写具有衬托作用,表现劳动人民的勤于劳作。
D.本诗将丰富的内涵压缩于七律短幅中,语言清新通俗、平易近人。
16.诗人追求仁政,“仁政”在诗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楼台殿阁随地形而建,又互相呼应,宫殿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整。
(2)《岳阳楼记》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都应秉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回想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时威猛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今年的中秋和国庆撞了个满怀。月,朗照着国庆,也朗照着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刚刚经历一场( )的大疫,这让国人百感交集。我们和往年一样,在这个黄金周里出游、聚餐、举家赏月;和往年一样,五星红旗呼啦啦飘满街巷。但每一个人都深知,曾经习以为常的这一切,是多么珍贵,多么来之不易。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让很多国家的百姓仍痛苦地在病毒威胁中载沉载浮,然而,14亿人的中国——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喜欢扎堆的大国,却让( )的新冠病毒退避三舍。这是不折不扣的奇迹,_________________。国不安然,何以家为?家家欢颜,国有体面。抗疫中的忧愁与欢喜,家和国一起经历。从各级政府到每一个国民,都担当大任,没有人能( )。于是,_________________:在清风朗月中举家出游,在欢声笑语中推杯换盏。骄傲,属于每一个国民,属于那些曾经的逆行英雄,也属于更多曾经”宅”家的平凡百姓,他们都有一副赤子心肠,都有一份舍我其谁的家国担当。这一次骤来的新冠疫情,给了我们再一次从危机中洞察家国关系的(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彰显。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触目惊心 望风披靡 置之度外 契机
B.惊心动魄 望风披靡 置之度外 机缘
C.触目惊心 所向披靡 置身事外 契机
D.惊心动魄 所向披靡 置身事外 机缘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B.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彰显。
C.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彰显。
D.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15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及录取情况结束,国家机关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5年国考每个计划招录人员的竞争比例约为58.2:1。
21.从图中“近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平均竞争比”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30个字)
22.针对这一现象,请从国家招考和公民择业的角度分别指出其产生的原因。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我们将目光聚集于那些时代楷模时,敬意会油然而生。张桂梅用40余年的青春,扎根边疆教育,无私奉献,为许多女孩带去改变生活的希望;袁隆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在水稻研究领域,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诠释了什么叫大爱无疆;陈红军等戍边英雄用他们年轻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英雄人物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生命华章,其实还有许多平凡的人物也有自己亮丽的青春。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D 3.C 4.①引用观点放在文章或段落的结尾,能够较好的呼应前文,使观点变得具体而充实。比如材料一对美国学者珍妮特观点的引用;
②引用作为理论论据,能够具体直观地使用第一手材料进行论证,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比如材料二对明成祖谕内容的引用。 5.①积极参加以中外经贸活动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互利互惠,共同获益,获得各自需要的发展资源和财富积累;
②建立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氛围和政治环境;
③在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形成坚固的合力,共同开拓属于中华民族应有的海洋文明。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只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偷换概念,缩小范围。原文“只有开辟了交通线,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才能产生”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只是交通线的其中之一。
B.“丝毫不亚于”转述不当,扩大范围。原文“经济作用的力量远远大于文化作用的力量,更为持久有力”说明“远远大于”不能和“不亚于”混为一谈。
C.肯否失当,颠倒立场。原文珍妮特并不支持“中国明清社会500年多是停滞不前”这一观点。原文表述为“美国学者珍妮特所著的《欧洲霸权之前》也记载:‘14世纪末中国明朝远洋航行的船只有约3500艘,其中1700艘以上为军舰,400艘以上为谷物运输船,当时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与其匹敌的海军力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指代不明,张冠李戴。由原文“东西方列强逐渐迈进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其侵略性日益增强”可知“其”指的是东西方列强。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在作者看来,优良的制度、良好的政策、正确的想观念、先进的技术以及东西方的交流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C项“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并不是在执行一项良好的制度和政策,反而是加重了民营商业的负担,阻碍了社会发展。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引用论证的作用分析,大致可以从位置结构、论证特色和语言表达表达几个角度综合分析,同时注意还要结合材料,于文有据。引用论证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
材料一“美国学者珍妮特所著的《欧洲霸权之前》也记载:‘14 世纪末中国明朝远洋航行的船只有约3500艘,其中1700艘以上为军舰,400 艘以上为谷物运输船,当时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与其匹敌的海军力量。’”,这里引用别人的观点,放在段落的结尾,与前文形成呼应,同时也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具体;
材料二“永乐七年(1409)三月,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人等……祗顺天道,恪守联言,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这里引用是作为理论论据,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概括整合材料的内容观点,首先要从宏观层面确定两则材料共同的中心议题。然后根据题干情境确定概括筛选的依据,进而再分别从经济文化交流、国际政治外交原则、民间与官方协同配合三个角度整理概括即可。
根据材料一“纵观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可知,凡是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从国外获得发展资源的国家就兴旺发达,财富就有较多的积累,社会发展与文明程度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概括出:积极参加以中外经贸活动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互利互惠,共同获益,获得各自需要的发展资源和财富积累;
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国家政府层面的海上丝绸之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明清两代对外朝体系的确立,是建立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和平共处的核心实之上的。这一点,我们从明清时期这种外交体制的确立者明成祖朱棣关于对外关系的的一系列论述中,就可以十分清楚地得到印证”“明朝政府所奉行的这一系列对外政策和措施,充分体现了明朝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持的不用武力,努力寻求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之道的基本宗旨。到了清朝,这种外交基本宗旨基本上被继承了下来” 可以概括出:建立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氛围和政治环境;
从材料二“从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看,我们不难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着国家政府层面和民间商人层面两种发展路径,这两种路径基本上是沿着各自相互背离的方向发展,未能形成坚固的合力,也未能共同开拓本应属于中华民族应有的海洋文明,从而在近代以来的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概括出:在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形成坚固的合力,共同开拓属于中华民族应有的海洋文明。
6.C 7.D 8.总的说来,这类人物是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其中“何小仙”“店伙”属于盘剥者,装腔作势,怠慢病人;“王九妈”“蓝皮阿五”作为底层群众,存在恃强凌弱,缺乏真诚同情的问题。他们共同构成了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描写他们体现了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 9.①《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一—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漠然视之,这样的民众没有“明天”。②只是耽于幻想“明天一切会好起来”的如单四嫂子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③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散文类阅读中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这种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
C项,“可见宝儿的死亡是单四嫂子的愚昧导致的”理解错误,文章的主旨不是批评单四嫂子,而是反映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
故选C。
7.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散文阅读的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本题考的是后者,即赏析艺术特色概括.对否恰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D项,“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没有运用细节描写手法,也不能说明单四嫂子殷殷的爱子之情。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分析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首先明确“他们”指谁,然后在小说中找出有关“他们”言行的语句,根据他们的表现分析人物的形象的特点,再分析塑造这样的形象的作用。
本题,面对单四嫂子的求助,面对病危的宝儿,“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他们不但不急病人之急,反而是装腔作势,怠慢病人;面对死去的宝儿,面对失去儿子的单四嫂子,“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他们对单四嫂子没有同情,有的只是看客的心态。这两类人,无论是盘剥者,还是身份相同的底层人,他们对单四嫂子都缺乏同情,都是冷漠的看客心态。冷漠无情麻木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然后分析作者塑造这些人的作用,人物形象的作用要考虑人物对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的作用。由这些人物构成的社会就是单四嫂子生活的环境——冷漠无情,而这也是造成单四嫂子悲剧的最根本原因,也是需要我们疗救的痼疾,这就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
9.本题考查对作品主旨的把握和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解答本题,除了要把握文中一再出现的“明天”一词的具体含义外,还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来分析探究。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内涵以及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概括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再结合这些内容来理解作者以“明天”为题的目的。
从情节来看,小说是写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这对于单四嫂子来说,她所幻想的“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塑造人物形象来看,而面对单四嫂子的痛苦,冷漠的人们漠然视之,这样的人们不会有明天。
从主题的设置看,面对这些不可能有明天的人,作者恰恰又给这篇文章命名为“明天”,这里就寄寓了作者的期望,“明天”,代表将来,无论作者或主人公,都想在摆脱现实,逃往明天,而只有唤醒人们对黑暗社会的认知,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才能拥有“明天”。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10.B 11.D 12.A 13.(1)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复归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
(2)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能让这种行为成为习俗;四处游说求讨借贷,不能任用他们来治理国家。 14.①破费财产厚葬死人,耗费财力,不能使之成为习俗。②周王室衰落,“礼乐”制度时过境迁,不适合在当下施行。③孔子推崇的礼节过于繁琐,难以学习。④“礼乐”制度不适合用来改变风俗,引导民众。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依据语法结构,“乎”用于句中,相当于介词“于”,和后边“景公”构成介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三月”为时间状语,修饰后边的“不知肉味”,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说法错误,其中“庶子”不是用来称呼平民的,“庶子”应该是:(1)古称妾所生之子;(2)庶子,官名。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分析错误,正确的理解应是景公听后对重用人才的向往。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一日”,一旦;“克”,约束;“礼”,先王的礼节;“为”,实践。
(2)“以为”,“以……为”的省略;“乞”,求;“为”,治理。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依据原文“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可知,晏婴认为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
(2)依据原文“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可知,晏婴认为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不适合在当下施行;
(3)依据原文“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可知,晏婴认为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
(4)依据原文“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可知,晏婴认为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
参考译文: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八佾》)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颜渊》)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景公问孔子:“以前秦穆公国家小,地方又偏僻,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从监狱中启用百里奚,并授予大夫爵位,和他谈论了三天,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秦国这样就是称王也可以,称霸还算小的了。”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郿郈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乾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不可以此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接待孔子。
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上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5.A 16.①反对战争,体现仁政。直接抒发对“小康”的祈愿,叙述水陆交通安全,郡城不见戎装,表达对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
②重视生产,体现仁政。描写商贾往来不绝,百货畅行无阻,新麦得以收割,嫩桑得以采摘,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
③以民为本,体现仁政。想象背井离乡的流民,闻说家乡变化,不久远道还乡,安居乐业,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
④为官仁爱,体现仁政。这首诗献给当地官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钦敬和赞美,也是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意图在于展示才华抱负,与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情感相同”错误,本诗意在反对战争,赞扬地方官实施仁政,与传统干谒诗不同。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前四句“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意思是池阳像渔阳一样,一扫以往年成不好的气象,成了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小康社会。水路交通顺畅,郡城安定,不见戎装,“绝戎装”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反对,也抒发了对“小康”的祈愿以及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
“江路静来通客货”“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作者描写的视角一个是商业贸易,一个是农业生产,水路交通顺畅,贸易往来繁荣,老百姓辛勤收割小麦、采摘嫩桑,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表明官员们重视生产。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作者由眼前的国泰民安的景象联想到背井离乡的流民,也许他们听说家乡的仁政,不久就会回到家乡,说明作者以民为本,心系百姓,也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
由题目“献池州牧”可知这首诗是献给当地官员的。“大变凶年作小康”“郡城安后绝戎装”“江路静来通客货”“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等表达了对当地官员工作的钦敬和赞美,“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也表达了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说明官员为官仁爱。
17.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抱、钩、戈。
18.D 19.A 20.①和中华民族的家国理念息息相关。
②我们才有了这样的“双节”。
【解析】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或成语)的能力。
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本处形容大疫,是疫情给人的感受很深,所以选用惊心动魄。所向披靡:比喻力量(多指军事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望风披靡:形容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见对方的一点影子,没有交锋便溃败了。本处是在说新冠疫情的威力很大,所以选用所向披靡。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本处指每一个国民都担当大任,都在投身于抗疫之中,所以选用置身事外。机缘:机会和缘分。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多指向积极的方向。本处指从危机中洞察家国关系的机会,所以选机缘。
故选D。
19.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此题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缺与之匹配的主语;此处主语应是“中国人民”,故可排除C、D。二是“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彰显”句子结构与上文不能衔接,正确的语序应是“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故可排除B。
故选A。
20.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
第一处联系前文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喜欢扎堆的大国,却让所向披靡的新冠病毒退避三舍的原因,在根据后面说到家国之间的关系,所以本处可以填“和中华民族的家国理念息息相关”。
第二处后面用了冒号,并且“在清风朗月中举家出游,在欢声笑语中推杯换盏”是假日我们的生活,而本语段说的是中秋和国庆同期,所以本处可填“我们才有了这样的‘双节’”。
21.近几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平均竞争比逐年下降,国考降温。 22.提高了门槛,有效引导考生报考;公民择业更加理性,不盲目跟风了。
【分析】21.试题分析:根据图表写结论是表文转换的常见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舍弃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推断得出结论,注意,图表类题目解答时用词一定要准确。本题图表显示近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平均竞争比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
22.第2小题需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社会现实来回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点睛】这是一道图表解说的题目,图表解说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表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表头和极值,表头反应的是图表的重点,极值是表中的特殊部分,也是重点分析的对象,同类数据之间还要观察变化的趋势,分析事件的走向。如果是提出建议要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如本题图表显示近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平均竞争比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分析原因,注意题干要求“从国家招考和公民择业的角度分别分析”,如提高了门槛,有效引导考生报考;公民择业更加理性,不盲目跟风了。
23.例文:
青春作伴好劳作
树上夏蝉,不住鸣叫,扰人心绪。纤细的光透过密密的叶儿撒下,地上光斑跳动,空气中弥漫丝丝青涩的味道。
热,热极了,老式的电风扇“吱吱呀呀”地响着,桌上趴着的我已无心写作业。本来定好考试后外出游玩,却被爸妈给“绑”来了乡下的外婆家。偌大的老屋空荡荡的,无聊透了!难道这是我要的青春的模样?
“哎呀,不写作业就快来帮忙!”妈妈闪进屋内,二话不说就盖了个箬笠在我头上,把镰刀塞到我手中,将我赶到了收割的田地。
站在田埂上,热浪扑面而来,令人眩目,看看远处那三个黑点,定然是爸爸和外公外婆了。脱下鞋袜,卷起裤脚,一脚踏进了泥水中,那清爽又带着些黏稠的感觉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才出来这一会儿,已有密密的汗从身上沁出,痒得难受。
“割呀,傻站着做什么?”话语穿透我的耳膜。我立刻弯下腰,揪起一把水稻就割起来,一不注意用力过猛,差点就划到自己。不知机械地重复了多少次,手臂的肌肉酸疼,神经似乎在拉扯、断开,握着镰刀的手通红,一摸就疼。直起腰望望天,脑袋一片眩晕,差点就重心不稳摔倒了。累死了,我缓缓挪动脚步,走到一片干燥的草地,也不管脏不脏就躺下,每一块骨头都在叫嚣着舒服。美好的青春难道就要在这简单、重复的机械体力劳动中白白浪费吗?我在心里问自己。
几乎要眯着眼睡着了,余光瞥见了慢慢在稻浪中浮动的三个黑点。好像从一开始,他们就没停下过,他们年纪一大把能做到,我年纪轻轻反而不行?来自青春的不服输劲儿驱动着我爬起来,再次与那舞动的稻穗战斗。
“你们看看,小敏的表现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外婆大声喊起来。“那是,不看看是谁的女儿!”爸爸得意地附和。长辈们的夸奖给我带来了无穷动力,刚才的疲劳一扫而光。
我们带着一身疲惫与汗臭回到了老屋,那不久前还令我烦燥的电风扇如今多么可爱,它送来的凉爽的风,是对付出汗水的我额外奖励!
割稻、去壳、翻晒,一连几周的劳作已令我解锁了古铜色的新皮肤。那日中午,携着柴火味的饭香飘入鼻子,“来,快来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乐呵呵的声音传来。我坐在桌旁,细细咀嚼那白玉米饭的香甜,家人说说笑笑惊飞了屋外树上的麻雀。我回味着陶行知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暑假就这样流逝,虽没有空调冷饮,但有艳阳淬炼;虽没有游山玩水,但有挥汗如雨;虽没有麻辣鸡排,但有自己收割的稻米飘香!
挑战自我,磨砺自己。有青春作伴,劳作也变得意义非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围绕“青春”为话题,需明白“青春”的内涵。“青春”指青年时期,指年龄,年岁,指美好的时光。材料先是列举三个人物,张桂梅、袁隆平、陈红军,他们分别在中国的边疆教育、中国的农田、中国的边疆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彰显了他们的青春价值:创办了女子高中,改变了许多女孩的命运;禾下乘凉梦等伟大的梦想,彰显了大爱无疆;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诠释了军人的担当。“英雄人物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生命华章”,固然可敬可赞,但是“还有许多平凡的人物也有自己亮丽的青春”,令我们感动感佩。这为考生指明青春的方向,我们的目光不仅要聚焦于英雄人物,也要聚焦于那些平凡的人物,关注他们用自己亮丽的青春谱写了怎样的生命华章。能够谱写生命华章的青春必是将个人的青春与国家、民族、时代、责任、担当等结合起来,取得一定成绩,干出一番事业的青春。平凡的人物,用亮丽的青春,做出非凡的业绩,同样值得我们致敬。由此可知,亮丽的青春应该是昂扬向上、默默耕耘奉献、为人民国家安危奉献自己……总之,亮丽的青春不应该是消极的、怠惰的,更不应该是“躺平”其至“摆烂”的,只有青年人昂扬向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总之,文章中应该充满一种积极的思想并富有正能量。
本题要求写的话题是“青春”,要全面理解材料,需在材料的范围和提示下行文,切不可泛泛而论。考生在构思及写作时应该围绕青春进行选材,重点是要从积极的方面谈自己对青春的理解。
作文要求写成记叙文,记录值得致敬的平凡人的青春故事,彰显人物身上某种可贵的品质,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动与崇敬。选材角度非常多,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让亮丽青春熠熠生辉的普通人,如同学、朋友、亲人、老师、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医护人员、军人等作为写作对象,当然写作的对象也可以是自己,也可以如导语中所写到的各类时代楷模。
立意:
1.奋斗的青春最亮丽。
2.青春筑梦,争做先锋。
3.青春路上的奋进者。
4.舞动青春,飞扬梦想。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2-2023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2-2023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语言表达,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