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18页。
    15.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第四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是如何论证分论点一、分论点二的。新课导入——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阿来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从师于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其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感情充沛。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此,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文题解读文章题目揭示了本文论题——“最苦与最乐”。题目将“最苦”与“最乐”两个截然相反的问题放在一起,对比鲜明,吸引力强。知识链接——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连接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和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读清字音监督( ) 悲天悯人( ) 恩惠( ) 达观( ) 契约( ) 卸却( )如释重负( ) 赔礼( ) shìpéidūmǐnhuìɡuānqìxiè解释词义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这里指自己跟自己的约定。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文章梳理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解析: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整体感知1、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解析:运用排比及设问,否定了贫、失意、老、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然后提出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之感。整体感知2、第3段开头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解析:举例论证。此处列举了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得出背负未来的责任是痛苦的这一结论。3、第3段“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中的“这个”指代的是什么内容?解析:联系上文,前面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整体感知4、第3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解析: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列举自己身边时常发生的事情,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整体感知5、第4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解析:(1)观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2)运用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将尽责任的快乐与不尽责任的痛苦进行对比,并引用古语、俗语、名言,充分论证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观点。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4段“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一句的理解。解析:逃避责任不是解除责任,如果一味逃避,不仅不会减轻痛苦,反而会因永远背负着责任而备受煎熬。整体感知7、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解析: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引用曾子的话,并列举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例子,进一步论证尽责任的快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8、结尾段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解析:说明了人不应当逃避责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会自然地压在人的头上,没法躲避,只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想躲责任,倒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了。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将道理说得清晰透彻,令读者易于接受的?解析:课文在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作者首先列举了对个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识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然后作者又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在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一方面,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孟子、曾子的话充当道理论据,来论证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论述层层深入,观点也更加鲜明深刻。文章主旨本文作者从最苦的事和最乐的事两个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人们人生在世,要对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文本特色1、设问开头,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本文开头在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这一问题之后,一连用了四个问句,连续提问,连续否定,句式简洁,语气干脆,且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和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2、论证严谨,思路清晰。文章开篇先提出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呢”,然后用了一连串设问句,先问后答,逐一否定,从而指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负着未来的责任;然后进一步论证尽责任最快乐;最后得出结论,论述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责任”二字来谈,从“不负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方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