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含详解),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拓展融合,元谋人,打制方法,渔猎和采集,2代表,养蚕缫丝,共同劳动,不平等,权贵阶层,私有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概念:指以_________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性文化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_______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________。(3)生产与生活。①能以_________制作简单工具。②从事___________,过着_____生活。③已经学会_____。
2.新石器时代:(1)概况。
3.原始社会组织的社会特征:(1)母系氏族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_________,成果共享。(2)父系氏族社会。①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_______开始出现。②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③_______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_________。
【知识补遗】原始社会的分期及代表(1)按社会组织划分:·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母系氏族社会:山顶洞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2)按生产工具划分:·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素养点拨】 1.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导致了父权制确立,氏族制度瓦解,加速了阶级的形成,为文明到来开拓了道路。而且,也为后来的剥削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2)炎黄部落:处于黄河中上游一带,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_________。(3)禅让: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确定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
2.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___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___继位,世袭制代替了_______。(3)国家管理。
【易错陷阱】夏朝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1)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是按地区来管理,禹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而是已具有国家的职能。(2)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三、商和西周1.商朝的兴衰:(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2)文字:河南安阳出土_______,是商人占卜记录,已是一种成熟文字。(3)国家管理。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2.西周统治:(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_______率众伐纣,建立周朝,都城在_____,史称西周。(2)制度:实行_______和_______。
(3)“共和行政”。①原因: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_________”。②概况: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4)灭亡:公元前____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_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_____。
【素养点拨】1.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分封制下都城与诸侯国的空间分布特征。2.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
探究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情境素材】史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思维交互】:(1)史料一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微点拨】提示:特点:本土化:我国是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多元化:不仅仅是黄河、长江流域,海河、辽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史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新石器早中期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分布在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摘编自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思维交互】:(2)与史料一相比,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微点拨】提示:变化:从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平原。
【史论阐释】 一、不同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2.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百花齐放、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3.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明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
4.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备选要点】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地位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也是人类文明早期发源地之一,在世界早期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名家评史】材料 六大区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周扩展,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解读:材料指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本土、多元一体及由多元向一体汇聚的特点。
探究点二 早期国家的产生及特征【情境素材】1.夏朝及考古证据史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中国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史料二【思维交互】:(1)根据史料一回答,为什么说“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2)依据史料一、二,能否肯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文化的遗存?
提示:(1)因为夏朝以前的传说或历史是后世记载的,属第二手史料,不是直接证据。(2)不能肯定。因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和遗物尽管丰富,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找到能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属于夏朝的直接考古资料和文字证据。
2.夏商周政治制度史料 周代仍有很多的邦即邦国,周王是各邦共同拥戴的王或天子。这和夏、商两代有相同之处,都行“封建”制度①。但是,夏、商两代的诸侯都是从原有各部落发展起来的小邦,只是在名义上从属于王朝,而并非实际上由王朝封土建国的②。周代的诸侯国中仍有许多是原有的国家,但是周王朝也确实封建了一批重要的国家,如齐、鲁、晋、卫等。周王朝与诸侯国不仅保持政治和文化上的关系,而且与同姓诸侯保持着宗法关系,与异姓诸侯结有婚姻关系。不论从传统文献还是从铜器铭文来看,周代中原各邦已经有了共同的基本文化特征③。——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周共同的政治制度,并进一步说出夏、商两代该制度的特点和西周与夏、商在政治制度上的不同。
提示:制度:“封建”制度。特点:各邦都是从原有部落发展而来,名义上从属于王朝。不同:西周的许多邦确实是由周王分封而成,周王与各邦之间具有宗法关系或婚姻关系,中原各邦已经有了共同的基本文化特征。
3.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占卜来决定①。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②“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连接天人意志的神。【思维交互】:(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微点拨】提示:特点:商朝时期,神的意志起到了很大作用,迷信色彩浓厚;统治者以神权强化王权。
史料二 宗法制示意图【思维交互】:(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微点拨】提示: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权力结构,宗法制与分封制密切结合、家国一体。
史料三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思维交互】:(3)据史料三,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微点拨】提示: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史论阐释】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1.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出现。2.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3.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二、多元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具有军官、职官等国家机器。(2)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4)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尚未有成熟的常备兵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部落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仍主要是木石工具;集体劳动;已经出现了奴隶制;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3.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已考真题】角度一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西周的宗法制1.(2019·全国Ⅰ卷·T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选B。西周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王位继承上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B正确。禅让制是按才能和威望而非血缘来继承的制度,与材料不符,A错。材料现象主要和继承制度的变化有关,而非由君主寿命所致,故C错。西周时期父子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更加受到重视,血缘纽带关系并非弱化,故D错。
角度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井田制2.(2020·天津等级考·T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解析】选D。由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为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所有,再分析材料,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由此可知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故D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份地)都不能买卖,A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私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私田)的主人,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错误。
【加固训练】1.(2017·上海高考·T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姜寨遗址B.崧泽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
【解析】选C。姜寨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所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时间上与夏朝不符,故A错误;崧泽文化距今约4 900—5 800年,分布在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太湖以东地区,时间和地点均与夏朝不符,故B错误;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约距今3 800-3 500年,相当于夏、商时期,故C正确;殷墟遗址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时间上与夏朝不符,故D错误。
2.(2020·天津模拟)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 )A.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B.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解析】选D。根据题干“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可知历史史料注重原始史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汉代《史记·殷本纪》可与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相互印证,故D正确;《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出现于姜寨遗址发掘后,不能相互印证,排除A;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与远古炎黄传说均为第二手史料,不能相互印证,排除B;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建立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基础上,不能相互印证,排除C。
【新题预测】1.西周王朝建立后,在上层统治者的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了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以“封国”或“采地”统治者宗族或家族组织为核心的族群结合体。这种“结合体”反映出西周时期( )A.统治集团的离心倾向B.地域政治已基本形成C.民族国家意识的出现D.家国一体的政治色彩
【解析】选D。由材料西周通过分封“建立了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以‘封国’或‘采地’统治者宗族或家族组织为核心的族群结合体”可知,这种“结合体”是国家和宗族的结合,这反映出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政治色彩,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统治集团的离心倾向,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地域政治,故B错误;材料和民族国家意识无关,故C错误。
【拔高训练】西周贵族分为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集团。根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这表明,西周贵族的婚姻( )A.维护门第等级B.严格遵守礼制C.政治色彩浓厚D.婚姻不能自主
【解析】选C。西周贵族之间异姓相互通婚,这样通过联姻关系形成甥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可见其政治色彩浓厚,C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异姓贵族与姬姓贵族之间通婚,而非强调门第,排除A;异姓贵族和姬姓贵族之间通婚,并非礼制规定,而是现实政治需要,排除B;D与题意无关,排除。
2.《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着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解析】选C。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出分封制的影响,这反映出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一统,故C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于民族关系的影响,故B错误;D与材料表述相反,故排除。
3.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 )A.儒学居于统治地位B.出现敬天保民观念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解析】选B。西周统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据此可知西周初期统治者具有敬天观念,还具有了一定的重民、保民思想,故选B;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功利主义思想、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排除C、D。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题55 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件 (含详解),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拓展融合,封建领主,政党分肥制,推动因素,社会事务,常务次官,事务官,文官委员会,工作成绩,官僚习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题33 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件 (含详解),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拓展融合,资本主义萌芽,马可·波罗行纪,基督教,新航路的开辟,海上航线,非洲黑人,马铃薯,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题23 抗日战争 课件 (含详解),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拓展融合,世界性经济危机,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联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