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含解析)
展开统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
一、书写(共8分)
1.看拼音,写词语。
sōu jí mì mì biàn rèn lì suǒ néng jí
yōu jiǔ diǎn xíng gǔ dǒng rén cái bèi chū
二、选择题(共10分)
2.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书,每一种字体的书写都各有特点,楷书的书写特点是( )
A.灵活 B.端庄 C.古色古香 D.奔放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B.老师今天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C.看了这部电影,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D.举世闻名的赵州桥是隋代的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
4.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可以分为四部分,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出问题 调查研究情况 资料整理 研究结论
B.提出问题 调查研究情况 研究方法 研究结论
C.提出问题 研究方法 资料整理 研究结论
D.提出问题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研究结论
5.下列关于研究报告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报告的标题要体现研究的主要内容。
B.写研究报告时要写出研究目的,写清楚研究方法。
C.搜集资料的办法主要有: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等。
D.研究报告必须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
6.下列有关“汉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B.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汉字的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C.书法指的是用毛笔写的字。
D.历史上的书法大家“颜柳”指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
三、填空题(共18分)
7.给下列各字加上适当的笔画组成另一个字。
(1)加一笔:李——( ) 止——( ) 刀——( )
(2)加两笔:舌——( ) 开——( ) 力——( )
(3)加三笔:先——( ) 甲——( ) 青——( )
8.猜字谜。
①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 )
②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 )
③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
④池中没有水,地里没有土。( )
9.把下面句子中带“ ”的部分换成合适的成语,并写在相对应的括号里。
①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
②我被这庞大的东西吓了一跳。( )
③她是一个心思灵敏,手灵巧的姑娘。( )
④前来参观的人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
10.补充歇后语,并选择填空。
孔夫子搬家——( ) 外甥打灯笼——( )
竹篮打水——( ) 咸菜烧豆腐——( )
和尚打伞——( ) 梁山泊的军师——( )
(1)不管老师怎样苦口婆心地教育淘气包马亮都是“_________”。
(2)现在是法治社会,任何“_______________”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11.下列广告语中的成语被故意写错,请帮助改正,将正确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蚊香广告——默默无蚊( ) 烧鸡店广告——鸡不可失( )
白酒广告——酒负盛名( ) 洗衣机广告——爱不湿手( )
12.按阅读内容填空。
(1)汉字从甲骨文至今,已经有___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甲骨文、___、___、___、___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2)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___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___。
(3)直到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___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4)人们就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___,我国文化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___”。
(5)调查报告由___、___、___、___、___等几部分组成。
四、信息匹配(共9分)
13.选词填空。
回味 品味
(1)人类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 )。
(2)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他们在瞬间走进你的想象,然后又从想象里流出,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无穷的( )。
崇尚 崇拜
(3)我在小时候就非常( )大英雄。
(4)我不是传统的盲目维护者,而是( )人类创造的文明。
14.圈出歇后语中的谐音字,并把相对应的字在( )里。
梁山伯的军师——无( )用
外甥打灯笼——照旧( )
腊月的天气——动( )手动( )脚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 )
五、语言表达(共10分)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一群欢快的小鸟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歌唱。(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难道不为祖先的创造赞叹不已吗?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室里很安静。(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对小红说:“今晚我有事不回家吃饭,你照顾好自己。”(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童年的发现很可笑,我很快乐,难以忘怀。(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学校有不少很多同学姓李。(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语文实践。
汉字不仅意美、音美,而且形也美。但是有的人认为现在已经进入电脑时代,不需要练习书写汉字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理解
“册”“典”“删”的来历
最初有文字的时候,人们是在兽骨、龟甲等平整的东西上用刀刻字,或用有颜色的矿石画字。直到东汉蔡伦改了造纸技术,造纸变得比较容易了,人们才开始在纸上写字。中间那么长的时间,在什么东西上写字呢?聪明的古人想到了竹子和木头。其中,用得较多的是竹子。人们把竹子削成同样长、宽、厚的长条,把竹条外面绿色的薄皮刮去,在上下的位置分别削出三角形的小缺口,然后放在火上烤,烤到竹条的“汗”全都出干了(湿的竹条容易被虫蛀,还容易变形),再用结实的绳子绕过一个个小缺口,把竹条连成一块块大竹片,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一篇文章写在一大块竹片上,卷起来捆好,就是一“册”。想想我们现在常用的“画册”“史册”“一册书”等词语,你对它们的理解是不是更深了?
再看这三个字形,第一个是两只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册”;第二个字, 形是一个底座,其中上面是搁板,下面是支撑它的脚,“册”被庄重地安在底座上;第三个字形,是两只手捧着“册”将它陈放在底座上,这就是“典”字。“典”是重要的、特殊保存的、作为典范来遵守的义册,所以要恭敬地存放在特殊的地方。“字典”“词典”的意思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在竹、木上写字,写错了怎么办?你一定猜到了吧,一一用刀削去错字重写。古汉语中的“削文字”,指的就是修改文章。现在,当老师帮你“删改”作文时,你明白“删”为什么是立刀旁了吧?
17.“册”字的来历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
18.“典”字的字形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删”字是立刀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0.读了短文,我感受到了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还能写出类似“册”“典”“删”的有来历的汉字,如_____、_____、_______等。
阅读说明文《地震是怎样发生的》,按要求作答。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 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 76公里。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
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地壳大体上又可以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的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前者。
(选自新浪微博博文《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2.地球上大多数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单选)
A.人工爆破 B.地壳运动 C.火山爆发 D.水库蓄水
23.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单选)
A.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核、地幔。
B.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上层主要为玄武岩,下层主要为花岗岩。
C.地核内部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D.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地震发生。
24.下面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单选)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A.分类别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举例子
25.“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 76公里。”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中的“大多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书面表达(共25分)
27.习作。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一些与汉字有关的事,如练书法、猜字谜……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阅读了许多书籍,查阅了许多资料,与小伙伴们办趣味汉字交流会……从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写出你对祖国文字的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搜集 秘密 辨认 力所能及
悠久 典型 古董 人才辈出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搜”“辨”“董”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B
【详解】本题考查书法特点。
“楷”是规矩、楷模的意思。楷书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端庄”符合楷书的特点。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A.语序颠倒。“解决”与“发现”颠倒。应修改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B.前后矛盾。“基本上”和“全”,修改时只要去掉任意一个,即老师今天讲的知识,我基本上懂了。或:老师今天讲的知识,我全懂了。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该改为:我们看了这部电影,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D.没有语病。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调查报告基本流程:提出问题——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研究结论。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知识。
研究报告分: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的内容和假设、研究的步骤及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报告必须绝对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必须恰如其分。文字,用词应力求准确。概念表述应尽量用科学性用语,避免用常识性用语,以免读者费解或产生情义。当然,研究报告的文字也必须简单、明了、通顺、流畅,既要明白如话,又要把研究的效果准确地、科学地表达出来。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研究报告必须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因此D项不完整,有误。
6.C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常识。
A.汉字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故正确。
B.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最为典型。故正确。
C.书法指的是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书法不是用毛笔写的。毛笔字称为软笔书法。书法包含软笔书法与硬笔书法。即:书法包含毛笔字。两者是从属关系。故错误。
D.“颜柳”意思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并称。出自《书黄子思诗集后》。解释: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并称。故正确。
答案选C。
7. 季 正 刃 刮 并 办 洗 押 清
【详解】本题考查书写笔画。
(1)“季” 字共有 8 画,笔画顺序为: 撇、横、竖、撇、捺、横撇/横钩、竖钩、横。
“正” 字共有 5 画,笔画顺序为: 横、竖、横 、竖、横。
“刃” 字共有 3 画,笔画顺序为: 横折钩、撇 、点。
(2)“舌”加两笔:㓉、佸、刮、话。
“开”加两笔的字:并、邢、刑。
“力”加两笔的字:仂、劝、为、办、阞、历。
(3)“先”加三笔的字:洗、姺。
“甲”加三笔的字:果、闸、押、岬、呷。
“青”加三笔的字:菁、清、婧、情。
8. 立 香 日 也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猜字谜。
①运用联想合字法:“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合起来是“立”,可以得到谜底:立。
②千字头,就是一撇,木字腰,就是说这个字的腰部(中间)是木字,太阳出来从下照,就是说这个字的下面是日字,组合是香字。
③太阳又称为日,我们在日的时候,通常是画为圆型的;而在写日字的时候,日字则为方方正正的。结合昼夜日长来看,冬季的时候为白天短,夜晚长;夏季的时候则为白天长,夜晚短。所以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打一字“的谜底应当为“日”。
④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土打一字谜底:也。因为池中没有水了即池字去掉水为也,地上没有泥了即地字去掉土为也,因此答案为“也”字。
9. 古往今来 庞然大物 心灵手巧 络绎不绝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古往今来:从古时到现在。
庞然大物:形体高大的东西。也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心灵手巧:指人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10. 净是书(输) 照旧(舅) 一场空 有言(盐)在先 无法无天 无(吴)用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歇后语的积累。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孔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家里肯定有很多藏书,因此,他搬家的话,搬的东西肯定都是书。所以这句歇后语取“书”的谐音,写成“输”。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舅”和“旧”同音,“照旧”是它的要表达意思,说明事情还和原来一样,没有变化。
竹篮打水——一场空:指用竹篮打水,水很快就漏光。用时指一无所获或愿望完全落空。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盐”就是“言”。指把话说在前头。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和尚没有头发,就是无法(发);打着伞,就看不到天空,就是无天,合起来就是无法无天,后引伸含义为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比喻没有用处。
11. 默默无闻 机不可失 久负盛名 爱不释手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默默无蚊”改为“默默无闻”,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鸡不可失”改为“机不可失”,机不可失: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酒负盛名”改为“久负盛名”,久负盛名: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爱不湿手”改为“爱不释手”,爱不释手:因喜爱某物而舍不得放下。释:放下。
12. 三千多年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河南 龙骨 清朝 甲骨文 甲骨学 标题 问题的提出 研究方法 资料的整理 研究结论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汉字的演变》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
(1)汉字从甲骨文至今,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2)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
(3)直到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朝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4)人们就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国文化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5)调查报告由标题、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13. 品味 回味 崇拜 崇尚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品味:一指尝试滋味;二指仔细体会;三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和句子中“提高了自己”搭配。
回味:意思是指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引申为在回忆中细细体会、玩味。和句子中“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无穷的”搭配。
崇拜:个体对自身、他(她)人以及某外界事物所具有的高度的尊重、钦佩与信任。和句子中“大英雄”搭配。
崇尚:尊重而推崇。和句子中“人类创造的文明”搭配。
14.无(吴)
旧(舅)
动(冻)
输(书)
【详解】本题考查歇后语的掌握。
梁山伯的军师——无(吴)用:吴用是梁山伯的军师。“无”与“吴”谐音,比喻没有什么用处。
外甥打灯笼——昭旧(舅):有外甥就有舅,外甥打着灯笼,是给舅照的。“舅”和“旧”谐音,用来指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腊月的天气——动(冻)手动(冻)脚:腊月的天气比较寒冷,就冻手脚。“冻”与“动”谐音,现用来指男女间不庄重,挑逗一类的举动。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孔夫子喜欢看书,如果是搬家,搬的东西差不多都是书。所以这句歇后语取“书”的谐音,写成“输”,现在指总是输掉,没有赢过。
15. 小鸟唱歌。 我们都为祖先创造赞叹不已。 教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 妈妈对小红说,今晚她有事不回家吃饭,让她自己照顾好自己。 因为我的童年发现很可笑,所以我很快乐,难以忘怀。 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姓李。##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李。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
缩句步骤:
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
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
第三,检查对错优劣。
主干:小鸟唱歌。
(2)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
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此句中删掉“难道……吗”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此句中“不为”改为“为”。
(3)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
夸张: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笔在纸上的“刷刷”声。
(4)本题考查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句的能力。
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
①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
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此句中引号中“我”改为“她”,“你”应改为“小红”,但此句应改为让她照顾好自己。
②陈述转转述句,要将冒号和双引号去除,主观人物的主语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
(5)本题是对关联词的考查,要明确关联词的正确用法。
在解答时只要弄清楚句与句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选用正确的关联词语就可以了。
前句和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可以用“因为……所以”
(6)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修改病句的步骤:
A、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B、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
C、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D、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①用词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④词序混乱。⑤重复啰唆。
⑥前后矛盾。⑦不符事理。⑧归类不当。⑨指代不明。
“我们学校有不少很多同学姓李。”重复啰嗦,改为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姓李。或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李。
16.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凝结了历史的精华,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才成为了今天我们使用的样子,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传承这种历史文化。书写汉字不仅可以锻炼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写一手好字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会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呢!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是谈看法类的口语交际习题,解答时注意语言流畅通顺,首先表明自己是否赞同观点,接着叙述清楚原因。可以围绕练习书写汉字的利处进行阐述,比如练习书写汉字可以陶冶情操、锻炼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等。表述合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17.一篇文章写在一大块竹片上,卷起来捆好,就是一“册”。 18.两只手捧着“册”将它陈放在底座上。 19.古代用刀削去错字重写。 20.非常有趣,有一定的来历。 21. 拜 涉 祭
【分析】1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把握。
阅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句子“一篇文章写在一-大块竹片上,卷起来捆好,就是一册”。可知答案。
1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把握。
阅读第二自然段可知,选文第二自然段第二行讲到“第三个字形,是两只手捧着册’将它陈放在底座上。这就是‘典’字”。从这句话可知答案。
1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
阅读第三自然段可知,结合句子“在竹、木上写字,写错了怎么办?你一定猜到了吧一一用刀削去错字重写。古汉语中的删削文字’,指的就是修改文章。”可知,“删”字是立刀旁的原因是古代用刀削去错字重写。
20.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也非常的有趣,有一定的来历。
21.本道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结合课堂上学习生字词时的积累答题。即:拜、涉、祭。
22.B 23.D 24.C 25.列数字 具本准确地说明了地球的大小、从赤道及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6.不能 “大多数”指大部分,说明不是所有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去了就改变原来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分析】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因”这些描写中,可知地球上大多数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B 地壳运动。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说法错误。从“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这些描写可知,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B说法错误。从“地壳大体上又可以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些描写可知,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下层主要为玄武岩。
C说法错误。文章中“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中的“可能”,表明是一种推测,与目前的科学认识状况相符,这是实事求是的一种说法。
D说法正确。
2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震动便是地震”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震源比作木棒的断裂处,把地震比作我们折断木棒时感觉到的震动,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说明科学道理,形象生动,显得通俗易懂,读者很容易领会。
2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本题引用大量数字,用以说明“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很明显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列数字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
26.考查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题目中“大多数”正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大多数”指大部分,说明不是所有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去了就改变原来的意思,不能去掉。
27. 第一次练书法
暑假里,为了提高我写字的规范,我决定在少年宫报名一个硬笔书法班,专心练习写字。当我来到少年宫,走进教室里时,看到有许多比我小的孩子在专心练习写字,而且还写的特别好看,我觉得,连比我小的孩子都在专心练字,有些写的字比我的漂亮多了,我决定,一定要专心练习,不辜负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
开始练字了,老师先发给了我一个作业本,在作业本的第一行最左边写了一个笔画“一”,告诉我横要左低右高,稍微带一些倾斜。我回到座位上按照老师的写法,把这个笔画写了一行,交给老师看,老师说我写的不错。老师又让我写了“二”和“三”。我认真地写着,心里想:没想到写字还有这么多规矩,笔画还有那么多变化。横这个笔画写完了,老师又让我写了竖、撇、捺、点这些最基础的笔画,还让我写了带有这些笔画的字。我笔画写得蛮好,可是到了写真正的字,就感觉有一点别扭。老实告诉我,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字的结构特点,再下笔,这样就会写的好看。我按照老师说的认真观察了一遍,又把字写了一行,这一次写的就好看多了。我把课上的作业写完后,老师又拿出一本家作本,把我课上写的字写在了上面,说:“练字不能求快,要勤学苦练,才能练好,这是你的家作。现在你可以下课了。”我带着家作本走出教室,心想:练字这件事真不简单,我一定要勤学苦练,练出好字。
希望我以后在老师的指点下,能把字写好!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汉字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学习方面来选择材料,如学习汉字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收获与感受;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习作材料,如错别字引发的笑话,滥用成语引发的思考;还可以在搜集一些关于汉字的资料后,从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谈谈你对汉字的看法。写作时要注意条理清晰,主题鲜明。
开头:开门见山/设疑式开头点题。
正文: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举例印象深刻的一两个例子写清楚,注意表达自己当时的感受。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二)(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二)(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书写,选择题,填空题,语言表达,信息匹配,现代文阅读,八自然段则运用了____的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一)(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一)(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书写,选择题,填空题,信息匹配,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质量检测卷(二)(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质量检测卷(二)(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书写,选择题,填空题,信息匹配,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