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情分析考试生物试题(选修)含解析
展开江苏省响水中学2022年春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学情分析考试
生物试题(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 a与b之间、a与c之间均可双向交流物质
C. 若图示方框为肱二头肌,则b中Ⅱ端比Ⅰ端的CO2的浓度高
D. b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穿过5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b、c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都属于细胞外液。
【详解】A、b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A正确;
b、a、c之间只能进行单向的物质交换,B错误;
C、若图示方框为肱二头肌,顺着血流方向二氧化碳浓度会升高,故b中Ⅱ端比Ⅰ端的CO2的浓度高,C正确;
D、b血浆中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依次穿过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线粒体(2层膜),故至少要穿过5层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B。
2. 尿液的排出受神经系统支配,其分级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婴幼儿时期经常发生遗尿现象,但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婴幼儿的遗尿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
B. 成人尿意形成于大脑皮层但不属于反射
C. 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排尿可以进行但不完全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均能使膀胱收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反射,表明脊髓里的神经中枢也是受大脑控制的。
【详解】A、婴幼儿的遗尿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
B、成人尿意形成于大脑皮层,但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正确;
C、排尿反射的中枢神经在脊髓上,如果没有高级中枢,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脊髓对排尿的控制是初级的,排尿不完全,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植物性神经控制内脏反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排尿,会使膀胱收缩,D错误。
故选D。
3.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细胞毒性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B. 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C. 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D.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流经胰岛后血糖浓度会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
【详解】A、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A错误;
B、细胞毒性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根据题意,胰岛素B细胞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C错误;
D、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会升高;流经胰岛后,胰岛素会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会降低,D正确。
故选D。
4. 下图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某激素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能分泌细胞某激素靶细胞
A.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需合成大量甲状腺激素,则图中的内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其靶细胞不可能是垂体细胞
B. 若某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一定是肝细胞
C. 若人一次摄入过多盐分,则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分泌细胞的活动加强
D. 若某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则是由垂体合成和释放进入血液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A、人体受寒冷刺激后需合成大量甲状腺激素,则图中的内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靶细胞可能是垂体,A错误;
B、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所以图甲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若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而非一定是肝细胞,B错误;
C、若人一次摄入过多的盐分,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则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分泌细胞的活动加强,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C正确;
D、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细胞合成的、垂体释放进入血液的,D错误。
故选C。
5.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物质不一定是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萘乙酸 (NAA)不属于植物激素,因为该物质在植物体内不能合成
B. 植物和赤霉菌都能产生赤霉素(GA)及其他植物激素
C. 植物叶片和果实的脱落仅与脱落酸(ABA)等多种植物激素调节有关
D. 植物产生的细胞分裂素来自于根尖,该激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
【详解】a-萘乙酸 (NAA)是一种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A正确;植物能产生赤霉素(GA)及其他植物激素,赤霉菌可以产生赤霉素,B错误;植物叶片和果实的脱落主要与脱落酸(ABA)等多种植物激素调节有关,C错误;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植物根尖产生,能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
6. 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场所,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蝗虫间的流行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
B. 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害
C. 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D. 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东亚飞蝗因缺乏食物而使种群数量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详解】A、蝗虫间的流行疾病能使蝗虫的死亡率上升,从而影响其种群密度,A正确;
B、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害,B正确;
C、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以预测蝗灾的发生率,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C正确;
D、东亚飞蝗喜欢干旱环境,种群数量增长很快,D错误。
故选D。
7. 霉变的食物中含有20余种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致癌性。为检测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科研人员以黄曲霉毒素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对食物进行检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2余种毒素共同免疫小鼠,可制备出一种与所有毒素结合的单克隆抗体
B. 可用PEG法、电融合法或者灭活的动物病毒诱导T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
C. 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杂交瘤细胞体外增殖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 单克隆抗体能检测出浓度很低的黄曲霉毒素体现了单克隆抗体灵敏度高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详解】A、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将2余种毒素共同免疫小鼠,不可制备出一种与所有毒素结合的单克隆抗体,A错误;
B、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电融合法、PEG融合法,灭活的病毒诱导法用于动物细胞的融合,且单克隆抗体中是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B错误;
C、动、植物细胞融合都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杂交瘤细胞体外增殖并没有形成新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单克隆抗体能检测出浓度很低的黄曲霉毒素体现了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D正确。
故选D。
8.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选择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进行3种不同更新方式的实验研究。一段时间后,生态恢复的结果如图所示。CK为未发生火灾的对照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火灾过后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 未发生火灾时优势植物为草本层植物
C. 三种更新方式下群落演替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
D. 人工促进更新恢复策略更适合该地区火灾后植被的演替与恢复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乔木层三种更新方式都恢复到火灾前的水平;灌木层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更新恢复情况优于天然更新;草本层人工促进更新恢复情况优于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恢复生态群落的效果最优,物种数接近未发生火灾的数值。
【详解】A、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过后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
B、未发生火灾时优势植物为乔木层植物,B错误;
C、由图可知,三种更新方式下群落演替的方向相同,都是草本→灌木→乔木,但是演替的速度不同,C正确;
D、由分析可知,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恢复生态群落的效果最优,物种数接近未发生火灾的数值,D正确。
故选B。
9. 某国家公园中一个开阔地带,被多种多样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覆盖,而薮羚这种需要借助密林来隐藏自己的植食性动物则不敢前来觅食。后来由于肉食性动物的消失,薮羚才开始在这一地带进行觅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不会影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
B. 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能量的传递效率
C. 薮羚和肉食性动物存在时可能加快物质循环
D. 薮羚和草本植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详解】A、肉食性动物和植食性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会影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班子会,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能量的传递效率,B正确;
C、薮羚和肉食性动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薮羚和草本植物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能调节两者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
10. 如图是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得紫杉醇的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B. 经过程①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C. 该途径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 紫杉醇是紫杉植物体内的一种次级代谢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次级代谢产物是指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该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详解】A、该过程需要培养植物细胞和植物组织,需要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A正确;
B、①是由外植体脱分化得到愈伤组织的过程,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变化,B正确;
C、全能性是指细胞发育成个体的潜能,该过程中没有发育成个体,因此没有体现全能性,C错误;
D、紫杉醇是紫杉植物体内的一种次级代谢物,是发育到一定阶段合成的,对其植物自身无明显功能,D正确。
故选C。
11. 研究人员对新西兰白兔不同阶段胚胎在三种培养液中的分割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分割
胚胎
培养液
桑葚胚
囊胚
分割胚胎数
分割成功率(%)
分割胚胎数
分割成功率(%)
PBS
20
75.0
26
80.8
TCM-199
38
80.3
33
84.8
DMEM
44
80.7
42
81.0
合计
102
78.9
101
82.2
A. 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葚胚或囊胚进行胚胎分割
B. 结果显示在DMEM培养液中分割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培养液
C. 分割的两种胚胎数量足够多以减少实验误差
D. 胚胎分割技术可用于优良种畜的快速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胚胎分割借助显微操作技术或徒手操作方法切割早期胚胎成二、四等多等份再移植给受体母畜,从而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生物学新技术。
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将其移入盛有操作液的培养皿中,然后,用分割针或分割刀进行分割。对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分割的具体操作不完全相同。
具体操作时,用分割针或分割刀将胚胎切开,吸出其中的半个胚胎,注入预先准备好的空透明带中,或直接将裸半胚胎移植给受体的滋养层。在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详解】A、据表分析可知,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葚胚或囊胚进行胚胎分割,分割成功率均较高,A正确;
B、结果显示分割囊胚时,在TCM-199培养液中分割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培养液,B错误;
C、分割的两种胚胎数量足够多以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因素的发生,C正确;
D、胚胎分割技术是通过对胚胎的显微外科操作,把一个胚胎分割成两个或多个,由于牛胚胎发育早期,每个卵裂球都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潜在可能性,因此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可用于优良种畜的快速繁殖,D正确。
故选B。
12. 幽门螺杆菌(含有脲酶)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分离纯化幽门螺杆菌时应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B. 鉴别幽门螺杆菌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和缓冲物质
C. 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做对照证明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
D. 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1、脲酶可以将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气。
2、分离纯化细菌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A、幽门螺杆菌可以合成脲酶,可以利用尿素,所以分离纯化幽门螺杆菌时应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A正确;
B、由于幽门螺杆菌在分解尿素的过程中会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即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则该菌落周围会出现红色环带,故鉴别幽门螺杆菌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但不能加缓冲物质,B错误;
C、为了证明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做对照,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普通培养基,不具有选择性,如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大于选择培养基,说明选择培养基有选择作用,C正确;
D、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因此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可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正确。
故选B。
【点睛】
13. 下表为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比较,你认为错误的是( )
比较内容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A
特殊处理
酶解法去除细胞壁
胰蛋白酶处理配制细胞悬液
B
融合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C
典型应用
人工种子,种间杂种植物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D
培养基区别
麦芽糖是离体组织细胞赖以生长的成分
动物血清不可缺少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添加蔗糖而不是葡萄糖,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的。大量实验表明,蔗糖能支持绝大多数植物离体培养物的旺盛生长,因此被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标准碳源而广泛应用,大多数合成培养基也均以蔗糖作为唯一的碳源。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下列几个方面:①同样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蔗糖较葡萄糖能更好地维持培养基内的低渗环境。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培养基,蔗糖形成的渗透压要明显低于葡萄糖,若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易使植物细胞脱水而生长不良。同时,植物细胞吸收蔗糖的速率要明显慢于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所以蔗糖形成的渗透压可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②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培养基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最适合的是葡萄糖,而较少利用蔗糖,因此采用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生物的污染。③从能源供应来说,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下,蔗糖比葡萄糖提供的能量多。
【详解】A、植物细胞工程中通常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而动物细胞工程中用胰蛋白酶处理健康动物剪碎的组织块获得单细胞,以便进行后续的操作,A正确;
B、在植物细胞工程中促融的方法分为两类——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促进融合;动物细胞促融的方法与植物细胞促融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即化学、生物和物理的方法,B正确;
C、植物细胞工程典型的应用为人工种子(植物组织培养)、种间杂种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开辟了新途径,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所用的糖类是蔗糖,而不是麦芽糖;而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动物血清是不可缺少的成分,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萝卜制作泡菜时,添加已经腌制过的泡菜汁可缩短腌制时间
B. 家庭自制酸奶、自酿米酒等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 酿制米酒时,将糯米蒸熟后立即加入酒曲,有利于防止杂菌污染
D. 自制黄豆酱时黄豆煮熟沥干与面粉混匀盖上纱布,长出的“毛”主要为毛霉
【答案】C
【解析】
【分析】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详解】A、泡菜汁中含有一定量的发酵菌种,所以在腌制过程中,加入一些已经腌制过泡菜汁可缩短腌制时间,A正确;
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泡菜都没有进行严格的灭菌,因此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B正确;
C、酿制米酒时,将糯米蒸熟冷却后再加入酒曲,有利于防止杂菌污染,同时避免高温杀死菌种,C错误;
D、黄豆煮熟沥干与面粉混匀盖上纱布,长出的“毛”主要为毛霉,D正确。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
15. 热启动PCR可提高扩增效率,其基本方法是:进行反应之前将TaqDNA聚合酶、dNTP和引物等先不要加入样品管内,而是将样品加热,待温度升到70度以上时,再将上述试剂加入,开始PCR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Taq酶最适催化温度范围为50—60℃
B. 与常规PCR相比,热启动PCR可减少反应起始时引物错配形成产物
C. 两条子链合成一定都是从端向端延伸
D. PCR产物DNA碱基序列的特异性体现了TaqDNA聚合酶的特异性
【答案】BC
【解析】
【分析】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原理是DNA复制;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详解】A、Taq酶最适催化温度范围为60—70℃,即延伸时的温度,A错误;
B、分析题意可知,热启动PCR进行反应之前将TaqDNA聚合酶、dNTP和引物等先不要加入样品管内,故可减少反应起始时引物错配形成的产物,B正确;
C、DNA分子两条链反向平行,PCR扩增时引物加到3'端,复制时子链只能是从5′端向到3'端延伸,C正确;
D、PCR产物DNA碱基序列的特异性是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果,不能体现TaqDNA聚合酶的特异性,D错误。
故选BC。
16. 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当酵母菌总数为a时,酵母菌数量不再增加。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每个血细胞计数板有一个计数室,位于计数板中央
B.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滴加菌液,再盖上盖玻片
C. 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较快
D. 若将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为2a
【答案】ABD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S型和J型,其中J型曲线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没有最大值,而题干中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每个血细胞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位于计数板中央,A错误;
B、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菌液,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该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为a,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较快,C正确;
D、若将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基本不变,只不过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缩短,D错误。
故选ABD。
17. 2020年5月22日,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在线刊登了中国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疫苗I期人体(108位志愿者)试验临床数据结果:安全、能诱导免疫反应。重组腺病毒疫苗是一种重组的基因工程产品,用不会使人体致病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把克隆出来的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介导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成分)基因装入载体腺病毒,注入人体,进入人体细胞,表达出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重组腺病毒疫苗包括S蛋白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B. 重组腺病毒疫苗只能使人体产生体液免疫
C. 重组腺病毒疫苗引发的体液免疫中有吞噬细胞、T细胞的参与
D. 重组腺病毒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后相应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周期将变长
【答案】AC
【解析】
【分析】编码新冠病毒的S蛋白不具有感染性,但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腺病毒不会使人致病,可将克隆出来的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介导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成分)基因装入载体腺病毒,注入人体,进入人体细胞,表达出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
【详解】A、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至少包括目的基因(S蛋白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A正确;
B、由于病毒需要寄生在细胞内,且S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的,所以重组腺病毒疫苗能使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错误;
C、重组腺病毒疫苗引发的体液免疫中有吞噬细胞(处理抗原)、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参与,C正确;
D、重组腺病毒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后相应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周期将变短,D错误。
故选AC。
【点睛】
18. 某自然生态系统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各种群同化量的数据(数值单位是100万kJ)如下表。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相对值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A.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所有种群同化量的总和
B. 碳在甲、乙、丙、丁、戊各种群间循环流动
C. 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4%
D. 人类向该生态系统中排放的Pb(铅)在戊体内的含量最高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结合题干所给信息,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结合图表各种群同化量可知,戊为生产者,乙和丙都为第二营养级,甲为第三营养级,丁为第四营养级。
【详解】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碳在甲、乙、丙、丁、戊各种群间单向流动,碳在生产者戊和无机环境间循环流动,B错误;
C、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56/(12.80+10.30)×100%≈15.4%,C正确;
D、丁的营养级最高,因此人类向该生态系统中排放的Pb(铅)在丁体内的含量最高,D错误。
故选ABD。
19. 为解决肾供体不足的问题,科研人员进行相应的前期研究。利用“异源囊胚补全法”在大鼠体内培育出了小鼠肾脏(过程如下图),其中Salll基因是肾脏发育的必需基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细胞分化程度越低,胚胎移植后的排异反应越低
B. 过程②的目的是将小鼠ES细胞导入大鼠囊胚并使Salll基因表达
C. 过程③操作之前需对代孕大鼠进行超数排卵和同期发情处理
D. 大鼠体内的小鼠肾脏是否全由小鼠ES细胞发育而来还需进一步鉴定
【答案】B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利用“异源囊胚补全法”在大鼠体内培育出了小鼠肾脏过程如图,其中①表示把缺失Salll基因的小鼠的受精卵发育为囊胚过程,②表示将荧光蛋白标记的小鼠的ES细胞导入大鼠囊胚,③表示胚胎移植,④表示分娩。
【详解】A、受体不会对外来的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即胚胎移植不会出现排异反应,A错误;
B、过程②的目的是表示将荧光蛋白标记的小鼠的ES细胞导入大鼠囊胚,并且使小鼠的Salll基因表达,B正确;
C、过程③操作之前只需对代孕大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C错误;
D、大鼠体内的小鼠肾脏是否全由小鼠ES细胞发育而来还需进一步鉴定,不能凭表型就确定,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
20. 吃辣后舌头上会有火辣辣的感觉,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杰伊·朱利叶斯等人发现了辣椒素受体(TRPV1),解释了吃辣椒时总是感到热的原因。TRPV1是一种通道蛋白,其被辣椒素激活时,造成Ca2+通过TRPV1内流而产生兴奋,进而产生“灼烧感”。请回答下列问题:
(1)TRPV1被辣椒素激活后造成的Ca2+内流________(填“消耗”或“不消耗”)ATP。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TRPV1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至________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产生此感觉后,往往会引起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这一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1表示局部麻醉药与辣椒素共同使用时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作用机理。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起不到麻醉作用,与辣椒素共同使用时可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 突触后膜可能是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② 在静息时有较多离子通过通道蛋白Ⅰ出细胞,则通道蛋白Ⅰ最可能为K+通道
③ 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堵塞了通道蛋白Ⅲ,可能导致Na+无法内流
④ 辣椒素的作用机理是与通道蛋白Ⅱ结合,不改变通道蛋白Ⅱ的形态结构
(3)图2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P点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3所示。若将N处的电极移至N处膜外,电表Ⅰ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4所示。
① 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________基本相同。
② 当电表Ⅰ记录到图3中b点电位值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电位。电表Ⅰ记录到的图3中c点电位对应图4曲线中________点的电位;若将该神经细胞置于更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图3中c点位置的变化是________。(填“上移”或“下移”或“不变”)
③ 若将S处电极移至膜外,在T点给予适宜刺激,则电表Ⅱ发生偏转的次数为______次。
【答案】(1) ①. 不消耗 ②. 大脑皮层 ③. 属于
(2)①②③ (3) ①. 3 ②. 正 ③. d ④. 上移 ⑤. 2##两
【解析】
【分析】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2、根据题意,在口腔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TRPV1受体,所以人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TRPV1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
【小问1详解】
TRPV1也是一种通道蛋白,其被辣椒素激活时,造成Ca2+通过TRPV1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灼烧感”产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受辣椒素刺激产生“灼烧感”后,往往会引起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这一过程经历了完整的反射弧,属于反射。
【小问2详解】
①突触后膜可能是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胞体膜和树突膜都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①正确;
②由于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若在静息时有较多离子通过通道蛋白Ⅰ出细胞,则通道蛋白Ⅰ最可能为K+通道,②正确;
③据图推断,该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堵塞了通道蛋白Ⅲ,导致Na+无法内流,以至无法产生兴奋,③正确;
④据图可知,辣椒素的作用机理是与通道蛋白Ⅱ结合,改变了通道蛋白Ⅱ的形态结构,④错误。
故①②③正确。
【小问3详解】
①电表Ⅱ记录到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3基本相同。②当电表Ⅰ记录到图3中b点电位值时,电位为负值,说明膜外电位为正电位。电表Ⅰ记录到的图3中c点电位时,即达到动作电位的峰值,第一次发生偏转,对应图4曲线中d点的电位。动作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故适当增大溶液中的Na+浓度,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受到刺激时,Na+内流增加,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峰值将增大,c点上移。③若将S处电极移至膜外,在T点给予适宜刺激,则兴奋可以从S处传递到R处,所以电表 Ⅱ 发生偏转的次数为两次。
21. Ⅰ.下图1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2表示下丘脑与垂体(A、B两部分)的两种联系方式(甲、乙)。分析回答:
(1)激素①、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激素①、甲状腺激素都可作用于下丘脑细胞,两者的受体分别位于下丘脑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细胞膜”、“细胞内”)。
(3)在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激素①经图2中________(选填“甲”、“乙”)联系方式运输到_______(选填“A”、“B”)垂体,使激素②增加。
(4)原发性甲亢患者激素②的量_________,但激素①的量不能确定,据图1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5)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6)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
(7)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________(抗体1或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此种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下降”),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病。
【答案】(1)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②. 促甲状腺激素##TSH
(2) ①. 细胞膜 ②. 细胞内
(3) ①. 乙 ②. B
(4) ①. 减少 ②. 激素①的量同时受激素①、激素②、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原发性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增多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增强,但激素②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两者中影响作用更强的一方决定激素①的量变。)
(5) ①. 神经递质 ②.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6)蛋白质、糖原、脂肪
(7) ①. (抗体)1 ②. 下降 ③. 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
【小问1详解】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腺垂体分泌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TSH))。
【小问2详解】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进入细胞,它的受体在细胞膜上;甲状腺激素是小分子,它的受体在细胞内。
【小问3详解】
乙中有血液运输,下丘脑分泌激素①经图2中乙方式运输到B(腺垂体),使垂体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这属于体液调节。
【小问4详解】
原发性甲亢是指病变原因在于甲状腺自身,而不是垂体或者下丘脑,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功能活跃,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或者分泌增多导致的高代谢性疾病,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得原发性甲亢患者激素②的量减少;激素①的量同时受激素①、激素②、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小问5详解】
神经细胞兴奋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细胞,与下一个细胞的受体结合;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除了受神经递质的影响还受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的调节,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高血糖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
【小问6详解】
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也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糖原,促进蛋白质及脂肪的合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小问7详解】
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葡萄糖浓度升高,引起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抗体2与靶细胞上胰岛素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结合,故葡萄糖浓度升高,引起糖尿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22. 下图为某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年变化量,单位为109tC/a,未加括号的数字表示库存量,单位为109tC。在不考虑砍伐、火灾、病虫害等情况下,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可以近似看作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碳交换量(碳收入和碳支出的差值),NE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分布的重要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区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采用该方法时应做到_________ 取样。
(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据图分析,植物一年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________×109tC/a。
(3)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确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北京冬奥会打造了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
① 冬奥核心区绿化造林成活率达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冬奥核心区造林的树种多以本地树种为主,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实现森林树种的多样化。核心区多选择本地物种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涉及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原理。
② 北京冬奥会严格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直接变成水和气体,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沿________逐级积累,最后可能进入人体;抗生素类的药物进入土壤后会杀死土壤中的部分细菌,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废旧电池、过期药物应投入________(选填“红色”、“蓝色”“绿色”、“黑色”)垃圾回收箱中。
(4)下列对“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 碳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碳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② 碳中和是指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方式达到CO2相对“零排放”
③ 碳达峰是CO2排放量达历史最高后经平台期保持稳定的过程
④ 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1) ①. 样方法 ②. 随机
(2) ①. CO2(二氧化碳) ②. 2.41
(3) ①. 本地物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安全性 ②. 协调 ③. 分解者 ④. 食物链(网) ⑤. 红色
(4)①②④
【解析】
【分析】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小问1详解】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故调查该地区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小问2详解】
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植物一年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4.26-1.85)×109tC/a=2.41×109tC/a。
【小问3详解】
①如果选择外地物种,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选择本地物种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同时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外来物种不一定能适应当地环境,成活率低,因此“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涉及到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②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把有机物直接变成水和气体,属于分解者;根据生物富集可知,重金属离子等有毒物质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沿食物链(网)逐级积累;废旧电池、过期药物属于有害垃圾,应投入红色垃圾回收箱中。
【小问4详解】
①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①正确;
②“碳中和”是指通过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以及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人类生产生活行为中产生的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的过程,②正确;
③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位,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③错误;
④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固定到生物群落中,同时也可通过呼吸作用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去,④正确。
故选①②④。
23. 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是酸奶生产中的两种常用乳酸菌种,二者共生使牛乳快速发酵制成酸奶。研究者以一株保加利亚乳杆菌(记作A)和一株嗜热链球菌(记作B)为实验材料,对脱脂乳进行发酵,研究两者共生机制以期提高酸奶品质。
(1)发酵前先将A和B菌种接种到M17培养基中培养进行活化,M17培养基的配方如下表所示,其中乳糖为菌种生长提供的营养成分是 _____________。从物理性质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 。活化培养过程应控制的氧气条件是___________(填“无氧”或“有氧”)。
表 M17培养基的配方
组分
蛋白胨
酵母提取物
牛肉膏
乳糖
抗坏血酸
MgSO4·7H2O
β-甘油磷酸二钠
含量
10.0 g
2.5 g
5.0 g
5.0 g
0.5 g
0.2 g
5 g
调节pH至7.0,定容至500 mL
(2)取等量活化好的A和B菌种分别接种到250 mL发酵培养基中开始发酵,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应为_________。每隔2 h取出发酵液,测定pH值和菌种数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据图可知,数量增长更快的菌种为_________,发酵过程中具有持续产酸能力的菌种是___________。
(3)发酵过程中B代谢可产生大量丙酮酸、甲酸、叶酸等物质,其中甲酸是嘌呤合成的前体物质,叶酸是嘌呤和氨基酸合成的辅因子。将A和B菌种共同接种到250 mL发酵培养基中,测定pH值和A、B菌种总量,结果如图3所示。进一步检测发现,共同培养初期A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结合上述信息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16小时后,共同培养的菌种数量开始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常规微生物实验中,下列物品及其灭菌方法错误的有__________。
A. 用干热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B. 用火焰灼烧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C. 用过滤除菌法对空气进行灭(除)菌
【答案】(1) ①. 碳源 ②. 液体 ③. 培养基中不含琼脂等凝固剂 ④. 无氧
(2) ①. 脱脂乳 ②. A ③. B
(3) ①. A可利用B产生的丙酮酸更快产生能量;用甲酸、叶酸用于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增殖 ②. 共同培养时菌种增殖较快,发酵液中的营养物质不足 (4)AC
【解析】
【分析】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类:(1)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有琼脂、明胶、硅胶等。 (2)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不加任何凝固剂。
【小问1详解】
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故乳糖为菌种生长提供的营养成分是碳源。据表可知,培养基中不含琼脂等凝固剂,所以从物理性质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乳酸菌为厌氧菌,故活化培养过程应控制的氧气条件是无氧。
【小问2详解】
由题可知,两个菌种作为实验材料是用来对脱脂乳进行发酵,所以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应为脱脂乳。由图可知,A菌大约在6h时相对数量就已经达到0.6,而B菌需要大约14h,所以A菌数量上升快。而A菌的发酵液在8h就已经几乎不再减少,而B菌24h内,发酵液含量始终下降,故B菌具有持续发酵(产酸)能力。
【小问3详解】
和单独培养相比,共同培养的营养成分多了B菌产生的大量丙酮酸,甲酸和叶酸,根据题中关于甲酸和叶酸的作用,可知A可利用B产生的丙酮酸更快产生能量,用甲酸、叶酸用于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增殖。而两者共同培养固然需要更多的发酵液,所以数量减少原因是共同培养时菌种增殖较快,发酵液中的营养物质不足。
【小问4详解】
A、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A错误;
B、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B正确;
C、通过紫外线对空气进行灭(除)菌,C错误。
故选AC。
24. 基因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后,在农牧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前景。下图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转基因生物或产品的流程图,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转基因生物反应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化到受体中进行高效表达,从而获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表达产物的生命系统,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微生物。
① 若利用图示流程构建小鼠乳腺生物反应器批量生产人生长激素,应先从人体________细胞中获取总RNA,通过___________获得cDNA,再PCR后获得生长激素基因。一条单链cDNA在PCR仪中进行n次循环,需要消耗________个引物。构建的表达载体导入的受体细胞是________。膀胱反应器有着和乳腺反应器一样的优点:收集产物蛋白比较容易,不会对动物造成伤害。此外膀胱生物反应器还具有的显著优势在于不受转基因动物的 ________的限制,而且从尿中提取蛋白质比在乳汁中提取简便、高效。
② 若图中的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通常用__________ 处理大肠杆菌,其目的是使大肠杆菌处于感受态。理论上制备能分泌生长激素的“工程菌株”时,酵母菌比大肠杆菌更适合作为受体细胞,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和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的研究均已有所突破。
① 目前新冠疫苗有灭活疫苗、基因疫苗、蛋白疫苗等。利用图示流程制备新冠病毒S蛋白疫苗。图中质粒A上m、n分别是启动子和终止子,箭头处是限制酶的切点(NcoⅠ:5′—C↓CATGG—3′;NheⅠ:5′—G↓GATCC—3′),根据S蛋白的RNA制备的目的基因S无法与载体A连接,需要在S基因两侧加接末端,若b链处加接末端5′—GATC,则在a链处加接末端5′—________。
② 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试剂盒中的抗体1。先给小鼠注射纯化的N抗原蛋白,一段时间后,从小鼠的________(免疫器官)中获取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将获得的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过选择培养基筛选、________,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经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培养,最终获得抗N抗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答案】(1) ①. 垂体 ②. 逆转录 ③. 2n-1 ④. 受精卵 ⑤. 性别、年龄 ⑥. Ca2+ ⑦.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可对蛋白质加工并分泌到细胞外,便于提取(答到内质网、高尔基体给分)
(2) ①. CATG ②. 脾脏 ③. 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克隆化培养必须写,专一抗体检测写成抗体检测、阳性检测也可)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小问1详解】
①要批量生产人生长激素,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在垂体中表达,所以需要从垂体细胞中获取总RNA,经过逆转录形成cDNA;一条单链cDNA在PCR仪中进行n次循环,共产生2n-1个DNA分子,所以共有2n条链,其中2n-1条链是新合成的,需要引物,所以需要2n-1个引物。实验目的是要获得小鼠乳腺生物反应器,所以需要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动物细胞的受精卵中;与乳腺生物反应器相比,用膀胱生物反应器,可从动物一出生就收集产物,不受动物的性别和年龄的限制。
②用Ca2+处理大肠杆菌,其目的是使大肠杆菌处于感受态,有利于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器,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可对蛋白质加工并分泌到细胞外,便于提取,所以制备能分泌生长激素的“工程菌株”时,酵母菌比大肠杆菌更适合作为受体细胞。
【小问2详解】
①根据题干信息,质粒用了NcoⅠ和NheⅠ进行切割,分别产生了5′-CATG-3'和5′-GATC-3'的黏性末端,所以需要在S基因b链处加接末端5′-GATC和a链处加接末端5′-CATG的黏性末端,使其能够互补配对。
②在制备抗体1的过程中,将从免疫(注射一种纯化的抗原蛋白)小鼠的脾脏中获取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将获得的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下学期学情分析考试(一)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下学期学情分析考试(一)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3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情分析考试生物试题(选修)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情分析考试生物试题(选修)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学情分析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学情分析试题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学情分析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学情分析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