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 (含详解)
展开课题5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政治:以世袭制打破禅让制传统。
2.商:
(1)实行内外服制。
(2)商朝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
(1)内容。
①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②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特征。
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②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它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
③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4.商周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
(1)特点: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表现: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3)对后世影响: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
(1)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君主权力加强。
(3)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内容:
(1)皇帝制: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司其职。
②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
③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郡县制。
①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和县两级。
②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③郡下设县或道,郡县主要官吏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制度: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出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1)汉。
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东汉时期,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特点: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③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宋: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4)元: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
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绵延1 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②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制度:
(1)汉。
①沿袭秦的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②到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2)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3)隋唐。
①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
②唐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4)宋:初期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来又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5)元:实行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6)明清。
①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②清朝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③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秦萌芽时期、秦朝确立时期、汉至元发展时期、明清强化时期。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需要,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至关重要。
探究点一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史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②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思维交互】:(1)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
关键信息 | 由画线处①可知宗法制被破坏 |
由画线处②可知实现了到官僚政治的嬗变 |
提示: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实现: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史料二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①……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②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思维交互】:(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历史解释 |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
关键信息 | 由画线处①可知促进了国家的稳定 |
由画线处②可知增强了国家凝聚力 |
提示:历史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一、秦朝官僚政治取代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
| 贵族政治 | 官僚政治 |
产生 特点 | 是与分封制相伴而生的,是适应父权家长制扩大化的结果 | 以皇权为核心,以郡县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 |
概念 内涵 | 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 | 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 |
政治 体制 | 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使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 | 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
演变 趋势 | 先秦尚未完全使得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官吏任命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 |
二、宋代官僚制度的完善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到宋代已经进入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代政治的基础。
1.完备的首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宋代形成了严格的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并辅之以搜身、糊名、誊录、锁院等措施,尽可能体现公平竞争和高素质选拔(王安石变法中尤其注重唯才用人)。
2.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复杂。在“制衡”原则下,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职”指较高文臣的虚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以“所任之事”为中心,体现了比较浓厚的务实色彩。
3.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
4.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士大夫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通过经筵、台谏制度,牵制皇权。士大夫在思想上鼓吹无条件的忠君观念,皇帝对臣下的基本人格和尊严也保留了一份尊重。
探究点二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史料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①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行省制度的创行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省的名称一直沿用到当代。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②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
关键信息 | 由画线处①②可知,元代行省遵循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兼具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
提示:特点:行省划分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行省兼具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设置机构,加强对行省的监察;省官互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对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1.演变趋势:
(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2)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二、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独相向群相转变 |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 |
三、唐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变迁
1.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2.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加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3.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4.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探究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点
史料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契合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或者说是与其相适应的,它随着封建集权政治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并经历了发端、成熟、衰败等漫长的历史过程。①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秦汉时期完成了基本轮廓的构建,到隋唐时期,文官制度日臻完善,走向成熟,而到了明清时期,文官制度却逐步趋向了腐败与衰落之势。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②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特点,并分析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的表现。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
关键信息 | 由画线处①可知,文官制度是为巩固封建集权统治而产生的,是不断发展的 |
由画线处②可知,文官制度是为维护专制皇权的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对国家管理有独特作用 |
提示:趋势:从重视门第到重视才能,选官标准更加公平、公正、客观。
主要特点:服务于封建集权统治的需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在管理上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功能。
功能: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持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独尊地位;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和多种途径,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和促进了社会公平;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积 极 影 响 | 社会整合功能 |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
推动儒学发展 |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 |
巩固国家统一 |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 |
推动世界文明的发 展 |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 |
消 极 影 响 | 重才轻品 |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
官本位思想 |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 |
禁锢思想 |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
二、宋代的文官政治
1.条件:
(1)阶级条件:宋代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这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2)政策条件: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以文治国的方针和“右文”“重文”的价值取向,这种“以儒立国”的政治格局,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确立提供了保障。
(3)人才条件:两宋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较大发展,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官僚机构,促使官僚集团的结构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以科举起家的官僚取代世家大族成为社会新贵。
(4)教育条件: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评价:
(1)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进而改变了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政权性质,扩大了统治基础。
(2)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3)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培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使宋代官僚政治展现出区别于各代的特色。
1.西周时,“王畿千里”,其军队在宗周(镐京)有八师,成周(洛邑)有六师,而诸侯国最初不过是一些不相连接的垦殖区,诸侯所在都城都很小。由此可见( )
A.周王室强大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基础
B.周朝重视经济、军事建设
C.分封制是为了开发边远地区
D.周王室集中了税收和军事权力
【解析】选A。材料强调了周王室的强大和诸侯国的弱小,由此可以看出周初分封制能得到维持的重要原因,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建设,故B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诸侯国的分散性和弱小,没有说明是否边远,故C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税收和军事权力,故D错误。
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选C。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梁启超是说随着解决历史分裂问题,专制集权在不断加强,故C符合题意。A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合乎历史事实,维系国家统一不一定非君主专制不可。B说法不合乎历史事实,错误。D说法错误,小农经济是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儒家思想是其思想基础,武力夺权与其无关。
【拔高训练】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材料观点前后矛盾 B.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
C.体现了皇权的独裁 D.文字材料不足以为信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材料前后所述史实不是一个时代的,不存在矛盾之处,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秦以后对皇帝使用的印从名称和材质方面都做了专属规定,他人不得僭越,这从本质上揭示了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决断事务的机制,故C错误;文字材料也是有效的史料,但使用时需要仔细甄别,故D错误。
3.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 ( )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解析】选A。 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州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体现了“反唐之弊”、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特点,A正确。B、D是唐末出现的现象,与宋代史实不符,排除。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C错误。
4.《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解析】选D。清代虽然承袭明制,设立内阁,但是前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期有军机处等机构,所以,内阁的实权被大大削弱,故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正确。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来,也与所学知识不符,故可排除。清代六部各有职掌,但是军政大事、主要权力还是掌握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等机构手中。所以,清代的六部相比明代,权力是被削弱了,且由“六部分掌行政权力”也推不出内阁权力削弱,二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B可排除。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与内阁权力削弱不构成因果关系,且与所学知识不符,故C亦可排除。
【深化点拨】清代内阁
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处理日益繁多的政务,同时出于削弱诸王贝勒权力以及加强皇权的需要,沿袭明朝内阁制度设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案 (含详解),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含详解),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1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1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含详解),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