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整理【课件讲练】.pptx
    • 原卷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1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2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3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4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5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6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7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8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1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2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3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1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2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03
    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文件包含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整理课件讲练pptx、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策略仅供参考

    同学们,初三应该是比较辛苦的一个阶段,尤其是现在,我们正处于中考冲刺阶段,这时候,我们更应该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整理行囊,让自己更好地搞好后段复习,我给同学们谈谈备考计划及复习策略,以供参考。

    预则立,计划到位

    1轮复习(3月初到4月中旬)是复习基础知识的单元和章节。

    2轮复习(4月5月中旬)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习。

    3轮复习(5月底至6月初),锁定目标,准备期中考试,进行模拟训练。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通过了测试。这将是5月下旬的第三轮模拟训练。明确考试方向,即掌握考试大纲,熟悉复习,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学习。

    二、讲策略,事半功倍

    1.学习地方高中入学考试课程标准和命题说明,有针对性地做好考试准备

    2、学会分类整理,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3.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注重语言的运用

    4.树立大语文观,扩大阅读范围,提高语文能力

    5、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有效运用练习,加强应试能力训练     7、注重积累,提高解题技巧,将失误减少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一、(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_______________”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_______________”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2021·青海西宁·中考真题)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诗歌颔联运用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被贬归来的感触。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2021·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朴实自然,辞浅情深,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B.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颈联中“有”与“无”对比鲜明,绵绵愁思中夹杂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D.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6.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

     

     

    四、(2021·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②梦,凫③雁满回塘。

    注释: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②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③凫:野鸭。

    7.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五六句写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一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情色彩。

    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2020·广西百色·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

    B.诗的开头两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

    D.诗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这首诗的诗眼为“行路难”。请按照以下格式,找出表现“难”的一句诗,谈谈困难中李白的形象。

    我从“_______”的诗句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本诗哪一联属于用典,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2.白居易《最赠刘二十八君》诗的中间两联写道:“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里透出对刘禹锡遭遇的什么情绪?刘禹锡在和诗中借比喻表现的是什么精神?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对本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14.请任选一个角度对画“______”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和写作缘由,句中的“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

    C.“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员而难以入眠,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16.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7.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B.颔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颈联有望月转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两句诗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18.诗题中有“月”,作者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十、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长沙过贾谊宅                           【乙】商山早行

    刘长卿                       温庭筠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标题都交代了诗歌所写的地点,“过”与“行”点明了诗人身在旅途。

    B.甲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形象描绘了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色。

    C.乙诗颔联捕捉眼前“鸡声”“月”“霜”等景物,动静结合,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D.甲诗颈联以“湘水无情”烘托诗人的痴心,乙诗尾联“杜陵梦”则以典故抒情。

    20.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①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21.这两首诗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诗人经历①_______之后所写,刘禹锡用“②______”直言流落他乡时间之长,韩愈则用“③_____”痛陈所去距离之远,都表达了他们内心的苦楚愤懑,可谓异曲同工。

    22.两首诗中的颈联都是借景抒情的佳句,请你加以赏析。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所描绘的情景。

    24.教师节时,同学们将写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的贺卡送给了老师,以此表达全班同学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请你代同学们解释选用此诗句的理由。

     

    十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先从村庄整体着笔,接着用移步换景法描绘小园风光。

    B.“小园几许”的“几许”是“多少”的意思,表示这个园子不大。

    C.上片写花,下片写莺、燕、蝶,一静一动,结构匀称,相互呼应。

    D.这首词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篇用语流转自然,给人以明快之感。

    26.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十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7.分别写出“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

    28.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参考答案

    1.     山雨欲来风满楼     故国

    2.家园故国之愁,吊古伤今之感。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感知。“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中“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家园故国的愁绪,以及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据此理解作答。

    3.用典(运用典故)

    4.诗人用“沉舟”“病树”表达对身世坎坷的感慨和难平的心绪;用“千帆”竞发“万木”争春表达刚健昂扬、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

    3.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据此可填写作答。

    4.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通过叙写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达对身世坎坷的感慨和难平的心绪;用“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了乐观昂扬、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作答时,可抓住“沉舟”“病树”“千帆”“万木”几个意象来分析作答。

    5.B

    6.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解析】

    5.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月是故乡明”是“虚写”,不是“实写”。故选B。

    6.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者没有从月夜写起,而是抓住“戍鼓”“雁声”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通过叙写自己的所见和所闻,既交代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象,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7.C

    8.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不仅纯然写景,诗人看到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的景象,怀乡的情思油然而生;

    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

    9.C

    10.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能力。

    C.“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有误。“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人形象的把握和诗歌内容的理解。本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苦闷抑郁、到失望惆怅,满含希冀却又充满矛盾、最后乐观自信的起伏过程。比如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表现他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内心的苦闷抑郁;黄河不可渡,太行不可登,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悲慨惆怅;然后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对重新被重用的希望;再反复咏叹行路难,表现了诗人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最后写乘风破浪济沧海,则充满乐观自信,表达出他伟大的理想抱负和坚定的人生信念。仿照题干中格式,找出表现“难”的一句诗,谈谈困难中李白的形象。

    如: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句中读出了一个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李白,因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11.颔联(第二联)。运用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借以感慨自己在外多年,回到故地物是人非。一是“烂柯人”,借以暗示自己贬谪时间长久,世态变迁,回归之后一切生疏而生怅惘之情。(大意符合即可)

    12.透出对刘禹锡遭遇的同情、愤懑不平的情绪。刘禹锡在和诗中却表现出刚健昂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大意符合即可)

    【解析】

    11.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用典,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此联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时隔多年回乡后,对故友的思念,“到乡”句表达了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来进行分析。

    第一问,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表达出诗人对刘禹锡被贬谪遭遇的同情和不平;

    第二问,刘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表达出诗人并不消极气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的精神。

    13.D

    14.示例一:用感叹句、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解析】

    1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表述错误。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故选D。

    14.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由此可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感叹,反复,疑问句式,表达了内心的愁苦和抑郁,同时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

    15.B

    16.示例: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

    B.“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错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故选B。

    16.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鉴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的美好祝愿,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和深深祝福。作者寄美好的愿望于明月,好似远在天涯的人们仍能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流露出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等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以及乐观旷达的襟怀。

    17.B

    18.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解析】

    1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颔联“雾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虚写景致,表现对故乡的思念,故选项“‘月是故乡明’一句实写眼前明月”表述有误。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即描写了鼓声和雁声。诗歌的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由此可知,这两句诗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冷落、沉寂、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情。

    19.D

    20.甲诗既有对贾谊被贬长沙的痛惜,也有刘长卿对自己被贬谪的命运的悲愤;乙诗蕴含了游子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解析】

    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乙诗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的意思“回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杜陵是作者家乡,用梦到家乡的虚写,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可知是叙事,而非“以典故抒情”。故选D。

    20.

    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甲诗,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凭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乙诗,首联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悲”点明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颈联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尾联写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21. 仕途不顺、被贬等     二十三年     路八千

    2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刘禹锡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襟怀。“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家又在何处?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难以前行。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不舍)。

    【解析】

    2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背景与内容理解。

    【甲】诗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刘禹锡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被贬谪到外地做官。由“二十三年弃置身”中“二十三年”可知,写出了诗人被贬谪外地,远离故乡时间之久;

    【乙】诗是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面对皇上的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由“夕贬潮州路八千”中“路八千”可知,诗人要前往的潮州,离京城有八千里路程,可见路途遥远。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这两首诗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诗人经历仕途不顺、被贬等之后所写。

    22.本题考查诗歌的词句赏析。

    【甲】诗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乙】诗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颈联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既悲且壮。“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23.长夜漫漫,无心安睡,独自对月吟诗,不禁感到冷月侵人,凄冷无情。

    24.①这两句运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②后又用来形容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这与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相符,所以选用此句赞美老师。

    【解析】

    23.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

    诗句意为:(我)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月亮太过清冷。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添加描写性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示例:寂静的夜晚,冷清的月色,让人无心睡去。此时对月自吟,不禁感到月冷凄清,寒意袭人。

    2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诗句中“春蚕”“蜡炬”具有比喻义,“丝”和“思”谐音,诗句借助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但是后人又在此基础上赋予此诗句新的意义:形容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

    老师默默培育英才,也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因此用这两句诗来赞美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25.A

    26.一幅田园春景图。表达了对田园春景喜悦(喜爱、享受)之情。

    【解析】

    25.

    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和分析。

    A.“小园”五句,是作者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不是“用移步换景法”描写的;

    故选A。

    26.

    本题考查对词的内容概括与情感分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意思是: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开篇点明春到农村,春意盎然。结合全词内容可见,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因此全词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结合词中的“豪兴徜徉”可以看出,“豪兴”点明作者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结合“偶然乘兴,步过东冈”可以看出,作者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

    全词下笔轻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

    27.上片中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中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28.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表现了作者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解析】

    27.本题考查诗歌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写少年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无愁找愁,抒发一点所谓“愁情”。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同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据此可知,“为赋新词强说愁”是“闲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28.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从诗歌内容看,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相关课件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文件包含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课件讲练ppt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5: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5: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文件包含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25九年级下册诗歌整理课件讲练pptx、专题25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专题25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3: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3: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文件包含专题23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专题23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23八年级下册诗歌整理课件讲练ppt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