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
展开原文及翻译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字词理解
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称:说。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驱:赶着走。将:语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系(x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文章理解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实战演练
1.【古诗阅读】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中写到“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意思是所说的话语直接而且切中要害,想要听到的人能深深警醒。请你结合《卖炭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以动作描写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内心,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其劳动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B.“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C.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直接描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有同学认为“翩翩”一词写出了太监及其手下的英俊潇洒之态。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
5.有评论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既写出了卖炭翁的处境和心理,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情感态度。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6.这首叙事诗先讲述了卖炭老人“_____ ”和驾车运炭的经历,接着写了老人“卖炭得钱”的期望破灭之时______的心情,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
7.古诗中叠词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说说本诗所用的两处叠词是如何刻画人物、表达诗人情感的。
阅读《石壕吏》和《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阅读两首诗,填写表格。
9.这两首叙事诗没有直接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把感情融于客观叙事与描写中。请从上面两处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对这种写法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0.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不得”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1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的_________(人名)。
1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14.“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两处并分别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6.对《卖炭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B.全诗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依次写了烧炭、运炭、卖炭和炭被夺这几个情节。
C.“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卖炭翁别无衣食来源,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了有力的铺垫。
D.这首诗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叙事简洁而完整,直接表明诗人的爱憎感情。
17.这首诗讲述了卖炭翁从“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古诗文赏析,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0.“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2.全诗的主旨是“苦宫市也”,诗人为什么用很多笔墨来写卖炭翁烧炭和运炭之苦?请说说你的理解。
2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写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烧炭的辛劳。
B.“把”“称”“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刻画出了宫使专横凶残、蛮不讲理的样子。
C.“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形象写出了宫使对百姓毫不怜惜的丑恶嘴脸。
D.这是一首叙事诗,简洁而完整地讲述了一个老人烧炭、卖炭以及最后失炭的经过。
25.卖炭翁与《石壕吏》中的老翁各有其不幸,诗人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述。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杉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6.请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7.诗歌最后说“半匹红纱一丈绫”就换走了“一车炭,千余斤”,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父子俱清
胡质之子威①,字伯虎。少有志尚,厉操清白②。质之为荆州③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④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七裴松之注)
【注释】①威:胡威,魏末西晋时名臣,其父胡质。②志尚:志向,理想。厉操:磨练操守。③为荆州:担任荆州刺史。省,探望。④审:知道。
28.【甲】诗作者是_________(姓名),【乙】文作者欧阳修是________代文学家,晚号“___________”。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0.解释下列加点词。
(1)父子俱清( )
(2)临辞( )
31.【丙】文中胡威的“厉操清白”具体表现在一行“___________”和一言“__________”。他认为自己比不上父亲胡质是因为“___________”。
32.以下对三篇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鬓苍苍”“苍颜白发”都体现了人物的艰辛
B.卖炭翁和滁人都代表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C.太守与胡质、胡威父子都是关爱百姓的父母官
D.三篇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期待
33.【甲】诗借卖炭翁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________________,【乙】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两位作者身上都具有《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仁人品格;【丙】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仁人品格的内涵,那就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卖炭翁》中“身上衣裳口中食”、“市南门外泥中歇”等句子,语言生动自然,不加雕饰。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等,语言坦率而昂扬,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诗人扎根现实,哀天下百姓之生存不易、愤宫市制度之作害当朝、忧社会弊端之日渐明显、怨握权皇室之不察民情,)“苦宫市”的创作意图明显,想使听到的人深以为戒。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特色。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语言简洁却切中要害,将作者对底层老百姓的同情跃然纸上。
2.D 3.D
【解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表现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内心”错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意思是: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这几句表现的是老翁的无可奈何,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意思是: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这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故选D。
4.“翩翩”一词,本意是轻快的样子,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太监及其手下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丑恶嘴脸,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憎恶之情。 5.“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卖炭翁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诗形象贴切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同时,“可怜”两字也倾注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
【解析】4.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却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示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礼、趾高气扬的样子。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他们手里拿着皇帝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他们的行为与卖炭翁的穷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憎恶之情。所以题目中同学的理解是错误的,据此说明理由即可。
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景物描写和创作背景来分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但是由“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两句可知,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
【点睛】参考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6. 伐薪烧炭 无奈 7.“苍苍”写出了卖炭翁两鬓花白,突出了他苍老,生活艰辛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翩翩”写出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诗人对他们掠夺百姓无耻行径的憎恶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可知诗先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开始讲起。
根据“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知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半匹红绡一丈绫”强买了去,老人“惜不得”,非常无奈。
7.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赏析。
本诗有两句运用叠词。分别是“两鬓苍苍十指黑”和“翩翩两骑来是谁”。
“苍苍”两字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卖炭翁已经两鬓花白的形象,突出了他的老迈可怜,生活艰难,令人同情。
“翩翩”两字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宫使穿着华丽,举止傲慢骄横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欺压掠夺百姓的暴行的痛恨之情。
这两个词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表达效果。
8.①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②生活之困苦,烧炭运炭之艰辛。 9.示例一:“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经被带走了,表现老翁的凄苦和作者的悲愤之情。
示例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劳动人民)的同情。
【分析】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第一空:
老妇之所以“自请应河阳役”,去给官兵做饭,是因为“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中已无壮年男丁去服兵役,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空:《卖炭翁》表达了作者同情底层人民,控诉无耻宫使的罪恶,是以一个“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卖炭翁的遭遇来表现的。“伐薪烧炭南山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通过写南山烧炭、雪地拉炭车等内容表现卖炭翁烧炭卖炭的艰辛,谋生的困苦;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卖炭翁的炭又遭官府掠夺,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表现了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
9.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意思是: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独”有“仅仅、只”之意;“独”字暗示了老妇人已去河阳去应征,去为部队准备早餐;通过写战乱带来的家庭破碎,侧面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冷。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联系“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知,卖炭翁卖炭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此句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10.C 11.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作者的深切同情。
【分析】10.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C.根据“牛困人饥日已高”中的“日已高”,说明此刻的时间不再是清晨,故错误;
故选C。
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可怜身上衣正单”是对老人艰难现状的描写,“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老人衣服单薄,按常理说应希望天气暖和些;可老人为了能顺利将手中的炭卖出去,却又不得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如此一反常态的心理,揭示了老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达作者了对老人的深切同情。
12. 唐 白居易 13.D 14.“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分析】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3.D.“牛困人饥日已高”意思是: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通过牛与人的表现,日头正高,间接写出从南山到集市的路程之远,路途之艰(雪厚),炭车之重,老翁之苦;“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表述有误;
故选D。
14.本题考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语句。
“翩翩两骑来是谁”意思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翩翩”指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宫使得意忘形的样子;联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知,卖炭翁费尽力气烧炭、拉炭只为满足衣食这些基础的生活;但是“两骑”翩翩而来,轻轻松松的就将卖炭翁的炭拉走了,丝毫不顾及卖炭翁的生活,蛮横无理的宫使与劳苦悲惨的卖炭翁,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宫市”掠夺的本质,揭示了“宫市”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15.百姓的辛苦和炭的重与使者的骄横和交换物的少且不实用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作用的能力。要读懂全诗,了解内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卖炭翁的窘迫现实和他的希望作对比,突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牛困人饥”“翩翩两骑”写出卖炭翁的辛苦不易与使者的骄横跋扈,两者形成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写出炭的重与交换物的少,两者形成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16.D 17.显现卖炭翁生活的艰难不易,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反衬统治者的蛮不讲理和霸道凶残。
【分析】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这首诗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叙事简洁而完整,间接表明诗人的爱憎感情,不是“直接表明”诗人的爱憎感情。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句子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这些词语显现出卖炭翁的艰难不易,反衬统治者的凶残与毫无人性。
18.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掠夺人民财产的罪行的揭露与抨击。 19.D
【解析】18.此题考查对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有误,“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交代了卖炭翁到达长安的时间和到后的状态,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故选D。
20.“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1.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分析】20.本题考查炼字。“辗”同“碾”,意思是“压”。夜晚城外下了一尺多厚的大雪,天气寒冷,路上已经结冰。卖炭翁清晨就驾着卖炭的车行走在冰冻的道路上,说明他非常勤劳;因为牛车非常重,才会有“车辙”。这个“辗”字准确地写出了卖炭翁为了生活拼命奔波、辛劳的苦境,说明他生活不易。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这首诗描写了烧炭的老人谋生的辛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剥削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2.诗人写卖炭翁烧炭运炭之苦是为下文写宫市(或炭被抢夺)之苦做铺垫。烧炭运炭固然辛苦,但卖炭翁还是充满希望的,只要炭能卖个好价钱,日子还能过下去,但是炭被宫使抢走,希望就彻底破灭了。通过层层铺垫,揭示了宫市的黑暗。 23.D
【分析】2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这样通过层层铺垫,揭示了宫市的黑暗。因此,诗人写卖炭翁烧炭运炭之苦是为下文写宫市(或炭被抢夺)之苦做铺垫,从而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结合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23.D.“直接写出”有误,“牛困人饥日已高”通过时间的变化和人与牛的感受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困苦,属于间接描写;
故选D。
24.C 25.相同点:都表达对老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不同点:白诗借以表达对“宫市”罪恶的控诉,杜诗借以表达对战争罪恶的控诉。
【分析】24.C.“惜不得”形象写出了卖炭翁面对宫使盘剥时的无奈、悲愤与绝望。故选C。
25.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石壕吏》写自己夜间投宿时的所见所闻。主人家三个儿子两死一存,为了躲避兵役,老翁越墙而走,最后老妇被带去了军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怀。白诗主要写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辛苦烧炭,身上衣单,腹中无食,最后却被宫使以极低的价格买去,就连拉车的牛也被牵走了。诗中并无议论性的句子,在质朴的叙事中,表达了作者对劳运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怀。
不同点:两诗批判的对象不同。《石壕吏》中造成老妇一家悲惨命运的是战争。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白诗中造成卖炭翁悲惨命运的是宫使与“宫市”制度。表达了作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26.这是对卖炭翁心理活动的描写,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贱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这种矛盾复杂心理表现了卖炭翁的悲苦,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27.深刻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
【解析】26.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27.考查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一车炭,千余斤”与价值“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对比,通过一车炭的实际价值与采办所给价值的相差悬殊,深刻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残酷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28. 白居易 宋 六一居士 29.宾客们懂得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作为快乐。 30. 全/都 正当/将要 31. 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 32.B 33. 深切同情 与民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廉 内敛/低调/持重
【解析】2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时要注意关键词解释。
句中“从(跟从)”“乐(快乐)”“而(却)”“乐其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为关键词,要准确翻译。
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要根据语境来作答。
(1)句意是父子都很清廉,俱:都;
(2)句意是正当要辞别时,临:正当,将要。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可知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结合“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他很疑惑家里哪里来的这匹绢,结合“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可知他认为他不如他父亲清廉。
据此可概括作答。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
A.结合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苍颜白发”是形容欧阳修自己的,这体现的是一位慈祥和蔼的太守形象,选项“体现了人物的艰辛”说法错误;
C.【丙】文中讲的是胡质父子为官清廉的故事,选项“关爱百姓的父母官”并未体现;
D.【甲】文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乙】文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丙】文中讲的是胡质父子为官清廉的故事,选项“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期待”说法错误;
故选B。
33.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甲】文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乙】文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表明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
两文都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即《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丙】文中讲的是胡质父子为官清廉的故事,结合“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可知他认为他不如他父亲清廉,因为他父亲还十分低调、内敛。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丙】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在府中住了十几天,胡威向父亲告辞。正当要辞别时,胡质赐给他绢一匹,作为旅途上的盘缠。胡威跪下说:“父亲为官廉洁奉公,不知道哪里来的这匹绢?”胡质回答说:“这是我俸禄的剩余,因此给你做旅途中的盘缠。”胡威这才接受,辞别父亲踏上回家旅途。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晋武帝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晋武帝说“你凭什么认为不如你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主人公
遭遇
作者态度
老妇
自请应河阳役
①
卖炭翁
②
同情底层人民,控诉无耻宫使
期末模拟金卷(一)-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金卷(一)-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文件包含期末模拟金卷一-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解析版docx、期末模拟金卷一-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金卷(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金卷(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文件包含期末模拟金卷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解析版docx、期末模拟金卷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模拟金卷(一)-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金卷(一)-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古诗,完成小题,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